卷下 神鏡玉櫃金經樞要

類別︰子部 作者︰明•張太素 書名︰訂正太素脈秘訣

    診脈常以平旦陽脈未動。陰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未調。血氣未絕。端坐正平。乃可診看有過之脈。

    若愴悴之病者。即不拘平旦也。故切脈動靜。而觀精神。察五色。視五髒有余不足。六脈強弱。形之盛衰。以三五決死生之分。切謂診切以搏按切其脈也。動謂脈有燥。有動而不調者。或太過或不及也。動則為脈急也。靜謂根據順本位。

    以應四時之和氣。無太過不及。靜守常脈而不病者也。精明者。診視病患左右目內皆明。明堂兩清。面部內或見五色。

    觀形切脈。皆謂之也。診視色脈者。五髒六腑血脈相應也。見青色肝脈應。見赤色心脈應。見黃色脾脈應。見黑色腎脈應。此色脈相應。然又察其病脈以相生者輕。而相克者甚。脈亂氣見交泰者。死候也。是謂三五不調。色脈相交泰。推其病勢急者可知矣。蓋取五行之氣色相生也。木火土金水也。木生火。火生土也。相克者金木土水火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蓋脈者血之府也。血實則脈實。血虛則脈虛。長則氣治。短則氣痛。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血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所謂長脈者。脈氣和滑而長。非謂太過而長。氣和滑而長者。乃和暢之氣也。根據順四時旺氣而不病者也。長則氣治。而氣理氣治矣。短脈者氣痛也。脈短促于指下。正氣不長。故氣病也。數則煩心者。脈數疾而又多至也。煩熱者。火氣動應于心。故煩痛也。大則心脈洪數。乃脈散大。是心火燥動之氣。又加之脈大盛者。邪亦大盛故病進也。上盛則氣高者。人脈上盛邪氣益盛。故人氣喘病也。下盛則氣脹者。

    人脈下盛。邪氣亦下盛。故人腹脹氣滿也。代則氣衰者。代謂脈停待而脈方來也。脈強盛滿。大來氣甚。脈遲故曰氣衰。

    脈甚遲也。故氣衰脹滿。亦病進也。進則危甚矣。脈細則血少。脈來細小。氣亦細小也。故氣羸乏而亦細小也。澀則心痛者。脈澀而真氣不滑則于常經也。緩諸脈盡會于心。血氣澀滯。故心氣不足。則心痛矣脈之浮。芤。滑。實。弦。緊。

    洪者。皆病在表。屬陽也。主熱重。熱重者。盛為煩躁狂也。涼藥冷服則瘥。重手按切見陰脈。名陰中陽病。必先寒後熱。涼藥溫服則愈。更虛實補泄為準。脈之微。沉。緩。澀。遲。伏。濡。弱者。皆病在里。屬陰脈也。重手按之陰脈也。名陰痛病。乃是中于陰寒多。則以溫藥熱服而瘥。若手切得陰脈者。名曰陽中陰病。必先熱而後寒。溫涼藥冷服而效。脈之洪。大。浮。數。緊。動。滑。實者。皆為陽脈。來之有力。則為陽實。無力則為陽虛。其沉細微澀遲伏。皆陰脈。來之有力則陰實。無力則陰虛。隨病候診之。實則瀉。虛則補。陰陽證候損益治之。寒熱治療。脈證表里在陰陽。

    兼于兩寸口。左名人迎右名氣口。兼以候之。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髒。舉此人迎氣口。一經二部並過。但兼于此二處定之。稍浮沉遲數三部為則者。便定表里冷熱也。左寸人迎。並至血脈之會榮血也右寸氣口。衛氣也。

    冷。熱。虛。實。沉。浮。根據至數定之。治療萬全。凡人身血脈。循環晝夜不息。有如流水。流水得風寒。則水結而不流。人中風寒。則血脈結澀而不行。水中風熱。淖溢而受惡。血脈得風寒熱。亦過溢而不調。和風寒冷熱治療不同。切須詳審無失。繩墨無差者。治熱當以寒。治寒當以熱。乃正治之法。不失繩墨也。更新之意。更在詳思精察矣。診之理當端坐。听候其氣正均平。乃可診之。凡人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謂將不病患之氣。應調此病患也。呼吸為一息。

    共得四至。是髒腑氣足。故合五九之數。四十五動。故一息之動間四至。乃平和之脈也。又須呼吸之間復一至者。名曰閏大之息。若合得五十度。陰陽方足。命曰呼吸五至。方得平和。又須不大不小。謂以應四時五氣。命曰脈氣俱無病也。

    今人受遠天真。可終百年。或有太小不均之息。是脈不和。是五髒亦不調矣。然署脈息浮沉定病。診之若及之者。又多于五至平和之脈。是難經之脈。謂難平和。本經脈氣之數。此即病脈。若診前大後小。則病患頭痛目痛眩。前小後大。

    則背短氣滿。中熱。遲則為寒。澀則中寒露冷氣。緊則風寒傷骨。滑則為痰。迎為消。沉為溫冷洞泄。緩為冷風之候遲為氣塞脹滿。浮為中風在表。伏則有水蓄聚。弦急為風熱所盛。則氣結于腸中。芤則失血下痢。洪大則陽熱伏留。令人躁悶。動亦氣血不利。微為氣血虛乏。實則氣滿心腹脹。以前脈證。若在寸口脈見。其病在上主胸膺心腸。若在尺中脈見。

    其病在下。主臍腹腰腳。但根據寒。熱。虛。實。補。瀉。無不中效也。若脈未及七至。又多于少至。其病則甚。須用意治療。病防遷次。別有變動。緣五數既多。邪亦添深。故浮大晝加病。沉細夜加病甚。其候也若更及八至者。乃精氣消。神氣亂。必有散脫精神之候須切急治療。又加至九至十至者。雖返魂靈丹。

    亦難療矣。人生于地。懸命于天。人之性命。莫非天賦天數也。病候雖疾。脈至過多。且須度命。用心治之。恐是邪氣過盛。以滯天真。氣亂不調。未可輕生至死。不與之療。是為誤矣。如脈有九至以上。更加之懸絕者。如物之懸斷無根本。

    將何以生。脈溢如涌者。如泉涌出之狀。脈無入氣亦無來往之狀。亦乃天真盡而元氣絕也。故人氣亦絕矣。死矣。凡診脈先觀夫長短肥瘦。形氣相得者病。形氣損者危。而氣盡死矣。形氣既返。而脈又加之懸絕。形氣俱病。見者立死。故人長脈亦長。人短脈亦短。人肥脈亦濃。人瘦脈亦急。此形氣之相得也。脈之狀者。猶人之有眉眼耳口鼻也。但肥瘦長短妍丑之不同也。令脈息亦然。浮沉遲數亦值人之長短肥瘦。性之緩急。而合于人形。見于指下者順。反此者逆然人賴五行以生。而常為邪氣所攻。若非須有誤中他邪得病。易為治療。謂形氣相得。形氣不相得而反者。謂人長脈短之類。

    若得病必難拯治。此是人之氣候先病也。未病者。不久當病。必為近于死者。切須畏怠蹲節。和氣調神。匆更恣意不慎。

    轉耗天真。至于弗救。乃自取困順耳。凡脈順四時者。謂春弦夏洪。秋毛冬實。中有和氣。軟滑而長。乃是不病之人。

    縱病易為治療也。蓋從和氣而生也。用法方全。如氣反脈運。形氣相失者。乃不可治也。由形盛氣虛。形虛氣盛。故不可治也。凡人形氣俱病。安妥者。不過期而死。安妥謂飲食且進期。是八節之氣候診脈治病。必先看其人之肥瘦。以調氣之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故人形盛脈細。少氣不足者危者。近于死也。猶有可治之理也。氣不足而形盛故也。

    言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必死。是形氣俱不足。而脈反有余。故死矣。其形氣相得者生。乃人形氣肥瘦長短。氣候相得故生也。三五不調者。病謂色脈交亂。而不調故也。上下寸關尺三部如參雜者。病甚也。三部脈左右手失。至不可數者死。是一呼一吸。脈來往十至以上。血生氣故死也。大凡診脈先斷四時之脈。辨取太過不及。虛實冷熱寒溫。至數損益。

    陰陽盛衰。五行相克。髒腑所屬看之。以為大法。然後取其人之形神長短。氣候虛實盛衰。性氣高下。衣食老幼強弱。

    但順形神。四時五氣。氣候無過者生之本。及其形氣。與五行克者危。病若過盛。而形氣反逆克鬼賊脈。有懸絕者死不治矣。謂五虛五實。雖皆死證亦有生者何。蓋漿粥入胃。泄注止而虛者亂。身得汗出。大小便利則實者亂。此有生也。不可見虛實病重。不急救治致其死。有生氣者救之。三亂矣。大凡治病先看其病患之形肥瘦。候其氣之盛衰。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急瀉未利。急補緩補。皆疾病之緊慢。用法治之乃全矣。又經言先去血。然後調之去血者。緣人血脈為宗。

    主血既瘀滯氣。則不能流行。故必先去瘀血滯血。然後調和衛氣。若瘀血在經脈之中。必終脈有腫毒。獨異于常經也。

    盒飯先決去惡血。然後調逆滯之氣。無間大小新舊之病。以此為準。治之萬全矣。若血在經絡分內運動樞機斡旋之藥去之。如血在髒腑。須于大小便瀉泄去之。但血在上則忘者。病患言詐而多忘也。血在下則狂言。多急速者。便須調之。

    虛則鄭聲。實則誠言。鄭聲者。鄭重聲散。不知高下也。誠語者。以其言語誠而多往。言必誠之事也。上皆病之虛實。若發言而有熱。去血則用大黃地黃之類。若病既有寒。破去澀血。則用當歸水蛭之類治療速效矣且穩也。諸病之起。未有不因六氣也。七情所感寒。暑。溫。燥。熱。怒。悲。思。憂。恐。驚。內外邪正。致生百病。風寒暑濕炎涼。證候各異于常脈。邪血未入。血脈髒腑。皆可汗可瀉。可平可治。可吐可泄。可和可滲。可決可祛。若邪氣深。故腠理傳入六經。又加之用湯丸。其純墨治療無準。使大病又加傳注者。則病傳克則死。謂金木水火土相克也。仍別將證候脈息看詳。

    切從深淺緩急標本輕重治之。若見急病邪氣。但從害命重處。先治之。更不問陰陽標本也。若體中有寒。則筋攣骨痛也。

    治之以溫。體中有熱。則痿緩不收。癱瘓少力。治之以涼。更在仔細詳之。凡人之國中病。便不如常者。則診視脈證形體。惡風者傷風。怯寒者病寒。脈之浮緊皆中風。寒在表則可汗之。宜用溫藥。五積散散之。小寒之邪乃可溫之。大寒之邪。可以熱之。理中丸之類主之小逆者。可以和之。但身惡熱者有熱。脈洪數浮大皆中熱也。從中風邪。更有輕重。

    如大小續命湯之類加減主之。熱在于表。熱之解之。宜用涼藥。小柴胡之類主之。小熱之邪可以涼之。大熱之邪。可以冷之。則用大柴胡之類。虛熱虛煩。竹茹湯溫膽湯之類補解之。或有逆者。可以橘皮人參生姜湯。涼溫藥。和之正之。

    如病證有寒熱。有傷于中。寒熱也。先寒者為先中寒傷于陽經。此乃陰邪在陽經之理也。寒氣盛。故先寒動也。先熱者。

    先中于熱。陽邪在表。故熱先發也。但從熱從寒。辨證診脈。表里先後治之。若病患脈浮而緊盛。惡寒身體頭面痹。項強。四肢疼痛。腰腳皆疼。是太陽中邪。並可汗之。但脈緊實沉盛。或滯澀而頭甚疼。體不惡寒。皆可治里。仍虛實且泄調順。不拘于日數。當從急重而治也。宜詳之若表和里病。下之溫之便愈。里和表病。散之汗之立愈。但四肢溫和。

    只是頭疼心腹脹滿。脈又沉實或伏緩者。此是表和里滿。病不可下。須守待五日方瀉。緣其病在里急。宜逐去邪氣。慮有變動。若出邪氣。病不實時而愈。如脈浮或壯熱。四肢煩痛。惡寒項強腰膝。此是表未和。里卻無滯。不可下。下之必危。急宜解表發汗。更根據日數次第。看證候調治。必愈。脈或微不可吐脈虛細不可下。陰虛者其脈沉微。氣弱者不可發汗。倘不根據證而妄行汗下者。醫殺之也。當和之平之自然得效。令中病者。初得可吐可汗。可攻可瀉。可平便愈。其有邪盛。或治療無準。漸傳固疾。則別證候。理之萬全。令再引五髒病癥。記候調治之法也。不治損誤矣。經雲。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氣實則怒病。重則目茫然無所見。耳無所聞。如人將捕而驚怖也。亦至喉嚨氣噎不利。前所論血。如血脈中。血滿獨異如常脈。診左右有血可先去惡瘀之血。(在上則忘。在下強也。)然後調氣脈矣。謂四時之脈。春肝合弦。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不長。胃氣絕曰死。蓋春弦脈。如平規之象也。(此語浮中沉三部也。使而體脈多者。蓋中按不足。骨氣少也。余髒仿此而推之。)脈見病證應太過之脈。令人善怒。忽忽眩冒。癲疾也。乃頭也。

    怒則肝氣實也。不足者。謂不及中象也。又少如微弦之脈。卻減下也。故來氣不及于常也。令人胸痛引脅下。兩脅弦

    滿痛也。脅謂腋下連脅出。故肝病委脅也。夏心脈合洪。洪多胃氣少。曰病。洪無胃氣。曰死。心南方火也。王氣如鈞。

    按之鉤者。來疾而去。遲如中短之象。火氣王主心。夏應中矩和氣。洪大兼之滑利。其氣正中如矩之象也。太過者。不

    和氣也。過于本位洪大益盛。病在外。令人身熱而慮痼。為浸淫熱氣也不及者。脈不根據中矩之象也。又卻減下其數。亦

    不洪數。其和氣不平正而少也。是來氣不及。令人短心也。上見嗽唾。不為氣泄。癖也。秋肺脈合毛。毛多胃氣少。曰

    病。但毛無胃氣。曰死。肺者。西方金也。其脈浮。胃輕毛軟虛。名曰浮而短。和平之氣也。其氣正中高下。如中衡之

    象也。正平象澀也。太過者。不和之氣也。益盛于浮。浮盛而強虛輕。里堅者。是浮過也。令人逆氣而背慍痛也。自背

    痛而慍慍氣溫也。不及者。應脈見輕虛而毛。又不減于常脈也。按之不應中衡之象。而輕虛也。氣虛故為氣弱也。人病

    喘而呼吸。少氣而嗽上氣。肺中聲鳴也。冬脈者。腎也冬腎。合沉沉多胃氣少。曰病。但沉無胃氣。曰死。蓋腎乃北方

    水也。冬之王氣也。其脈應中權之象。權者。秤錘也。遠于衡近于下也。沉者如石沉下。是和平而調氣也。大過者。陽

    來以緊而不沉。又不象中權而沉營也。故此是不和之氣。過甚也。令人解 ( 音亦。素問尺脈緩澀謂之解 。又病名。

    善食而瘦謂之食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也。解 者。四肢骨節疼痛。酸楚而難忍也不及者。其脈更沉下。不如中權。

    是不和之氣也。令人病心懸。肋中清。骨中痛小腹滿。小便戀懸病者心愁。如饑饑。如拘懸。(如心肋中清者。季肋近外

    空軟而動之處。當眇少。故肋中脊合。兩肋虛。即中痛。)四時之王位。太過不及。病證脈候。在脾則為中央土也。寄

    王于四季王灌四傍。常于四季旺氣同行。于旺和之和氣。則不見太過不及也。脾

    為孤髒。獨主四旁。如是病氣。乃是脾盛。無病則脈不見形也。其脈來如水之流者。謂太過也。四季偏見。此氣

    遲不如常經也。其病四肢不舉。謂脾旺四肢也。不及者。如鳴之此為脾氣不及。令人病九竅不通。名曰重強。病見五髒

    不和。故九竅不利也。其里強者。氣重迭也。此立四時五氣。並脾土。共五脈。外應旺氣。太過不及。其五色精明。見

    輕病少。見重者病。大故也。脈交色亂。大小不定。至數躍者危。至數亂交者上如涌泉。下懸絕者。脈漸浮削。浮沉皆

    微者。無胃氣亦死。皆病候之由。診療之法。當明此機樞之大要。至哉勿誤。神鏡玉櫃經終。


如果你對訂正太素脈秘訣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訂正太素脈秘訣》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