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二四、長江的戰火

類別︰其他 作者︰丁中江 書名︰北洋軍閥史話

    奉系、國民軍系和皖系各有矛盾,直系垮台後,這勝利的三系各打各的主意,馮玉祥稱病西山,先後四次呈請辭職。張作霖入京出京,其後通電取消鎮威軍名義,馮玉祥也通電取消國民軍名義,並即解除國民軍總司令職務。這一切都顯示其中問題很多。

    13年12月7日張作霖在天津召集盧永祥、吳光新及奉軍將領開會,討論解決長江各省辦法。盧永祥和吳光新雖是皖系,但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前,他們都到關外去和奉張通款曲,奉張也把他們當作自己人。

    這次天津會議中決定請段執政下令免除直系齊燮元的職務,如果齊燮元反抗,奉軍可以集中6萬人南下討齊。

    同日國民軍的孫岳電請辭職,願以所部一師四旅交陸軍部直轄,其實該部隊已由孫的參謀長何遂率領,從間道入開封,何已宣布就任代理河南省長。

    12月11日臨時執政發布命令︰“江甦督軍齊燮元免職,江甦督軍一缺即裁撤,以江甦省長韓國鈞暫兼督辦江甦軍務善後事宜。特派盧永祥為甦、皖宣撫使,盧永祥的直隸督辦缺則由李景林暫署。”

    又令︰“熱河都統米振標著來京供職,所轄軍隊交闞朝璽妥為收束,並任闞朝璽署理熱河都統。”

    這一連串人事調動中,夾雜了復雜的派系問題。

    段祺瑞希望盧永祥任直隸督軍,盧是段系的人,當然有很多方便,而張作霖則希望直隸地盤交在自己一系手中,馮玉祥也希望直隸能派馮系的人。這次天津會議,張作霖要拓展奉系力量到長江,就慫恿盧永祥回東南,盧能榮返東南,私心之願也。可是李景林出任直隸督辦,這樣的安排對于馮系的孫岳大為失望,孫岳也是想著直隸地盤的。李景林部向孫部進迫,孫岳曾將入河南的軍隊撤回以增加保定的兵力,同時由國民軍其他將領代向北京提出,請派孫岳為直隸省長。

    北京政府對于這兩大勢力不能不平衡敷衍,對于馮系先後任用張之江為察哈爾都統、李鳴鐘為綏遠都統,更派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可以率部開發西北,而鹿鐘麟在北京的勢力依舊存在。對于孫岳,一面默許孫部仍駐軍直境,同時任命孫為豫陝甘剿匪總司令。馮玉祥對這些安排大體上算是滿意,因此14年1月13日馮玉祥宣布銷假,即赴西北巡視,孫亦表示願意履新。

    至于對張作霖,則發表李景林為直隸督辦軍務,同時任命張為東北邊防督辦兼墾務督辦。

    張作霖于14年1月11日也率部回奉天。

    齊盧戰爭是第一次直奉戰爭的繼續,直齊趕走了皖盧,盧永祥乃出關投靠張作霖,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慘敗,盧永祥遂想借奉系力量重返江浙。

    北京執政府下令免齊燮元江甦督軍,而以韓國鈞暫兼督辦江甦軍務善後事宜。為了顧慮齊燮元抗命,乃以盧永祥為甦皖宣撫使,統率奉軍沿津浦鐵路南下。江甦問題急轉直下。

    齊燮元在江甦並不得人望,部下也漸次離心,因此不敢抗命,北京執政府12月11日人事命令發布後,齊于12日致電段祺瑞,願遵令于14日交卸于韓國鈞。不過齊也有他的部署,他下令著宮邦鐸回任第六師師長,以參謀長劉玉珂繼宮任第十九師長,劉未到任前由魏朝彥先行代理。

    14日韓國鈞通電接受齊燮元交代,就任暫兼督辦江甦軍務善後事宜。甦軍將領表示體諒督軍意旨,服從韓督辦,但反對另有軍事大員來甦,危害甦境。其意是指的盧永祥。

    甦軍將領想以韓國鈞過渡,以拒阻盧永祥率奉軍南下,可是盧和奉軍南下已成定局,這一來不止是甦軍感受威脅,甦省士紳也表示反對。齊燮元本已決定離開南京,這一來就改變了決定,認為士氣民心均有可為,乃擬用保安總司令名義調遣甦省軍隊,布置攻守事宜。同時計劃聯絡孫傳芳、方本仁、蕭耀南共同抵抗北軍。江甦的情勢突然劍拔弩張,山雨欲來了。

    江甦人本來全心全力在驅齊,通電四布,代表北上,合力同心,有非達目的誓不甘休的態勢。待齊免韓兼,盧永祥宣撫甦皖,加以奉軍五六萬旦夕南下,這才感到是以暴易暴,驅狼引來了虎。因此驅齊運動一變而為拒盧反奉,一部分則宣稱只拒奉軍而請盧簡從南下,還有強硬派則請齊速去,請盧也不必來,江甦問題與齊、盧脫離關系。

    13年12月24日,齊燮元離南京去上海。同日陳樂山宣稱奉執政府秘書廳密令,赴松江復任第四師師長職,原任師長夏兆麟被逐赴杭州。陳的行動事先沒有和各方接洽,于是引起了孫傳芳的疑慮,認為不利于浙江。乃通電斥陳假竊名義,蓄意搗亂,派兵進擊。29日北京執政府電令孫傳芳、陳樂山停職,候中央解決,並接受孫的要求,任命孟昭月為寧台鎮守使。

    奉軍添調後備隊入關,其南下軍隊3萬人由張宗昌統率進駐徐州,原駐徐州軍隊奉陳調元令護防,退往碭、蕭兩縣。

    12月30日北京陸軍部電宮邦鐸回任第六師師長,所遺第十九師師長即令何豐林繼任。南京第六師部隊一部分嘩變,在駐地附近搶劫。

    14年1月2日孫傳芳部隊攻入松江,陳樂山逃走,第四師向上海潰敗,孫部尾追。由于孫軍頻傳捷報,孫傳芳的發言權遂大增,1月5日和6日孫連發激烈通電,反對奉軍南下。

    事實上奉軍已大舉南下。14年1月5日孫傳芳致段祺瑞電︰

    “北京段執政鈞鑒,陳樂山假竊名義,擾亂地方,傳芳不得已飭部防御,幸得驅除。然松江一帶已不勝遷移焚掠之苦矣。陳亂未已,里巷又復紛傳奉軍南下,意不專于對甦,證以齊督離寧,而奉軍到寧,無的放矢,必更有的。傳芳本無所慮,亦常深省其咎,攻浙乃軍人服從之天職,事純被動,既不敢妄成戍首之罪,入浙乃浙江軍民所歡迎,兵不血刃,亦不敢妄居克敵之功。至于入浙以後,市廛無驚,苟欲羅織為擾民,浙人先不忍羅織,舍此數端,百思不得,敢乞鈞座勿對傳芳一人別有難言之隱,遂使浙人萬姓,日陷恐怖之中,有罪而當奪職,固望明示其罪以肆諸朝市。無罪而當避賢,亦懇明示其賢以公之天下,倘于兩者皆有難言而疑傳芳誠有未至,即懇明示對國對浙,必如何而後可謂誠之條件,傳芳謹當高之浙士,質之國人,決不敢違眾而抗所當從,亦不敢固位而默所當辯。若于宣布罪狀之先,還以巧取豪奪相試,是直弁髦政府,毀墮紀綱,惟當視同穿窬,御以盜劫。上肅國憲,下去害群,一息苟存,百死不惜,遭時方長,高位難據,鈞座天人順應,尚有省愆弭劫之痛文,傳芳憂患備嘗,寧以厝火積薪為得計,所謂吁請明示者,上欲政府示天下以光明,下求浙江勿連類而涂炭,至于一身生死,且等鴻毛,進退更無足計矣。臨電迫切,祈候明示,孫傳芳叩。歌。印。”

    孫傳芳致馮、胡、孫電︰

    “北京馮總司令煥章兄、開封胡督理麗生兄、保定孫省長禹行兄鈞鑒︰諸公所為蒙極大之犧牲,以僕此而興彼者,為欲違停戰之目的致國家于和平。今者或幽囚,或敗遁,或遵命解職而去,無一存焉。然則戰爭可停,和平可致矣。諸公亦聞陳樂山勾煽傳芳所部軍隊戰事復起乎,松江一帶,又焚掠一空乎,亦又聞奉天軍隊五六萬眾,浩蕩南下,路人紛傳為景公復仇不專對甦乎?傳芳個人進退不足惜,浙江一省治亂亦不足計,獨惜諸公蒙極大之犧牲,以求停戰者,乃以挑四方之戰,以求和平者,乃以開破壞之端。往日之戰雖不祥,尚托名于國家相爭以政見,今日之戰,直明目張膽標尋仇報復之名,樹爭城爭地之幟,而無所顧忌矣。諸公手創此局,豈能毫無預聞?誠未聞耶,則一詢之道涂,一考之事實,諸公初志,向即如是也,則請緘口閉目,以听天下之相殘,斯民之無孑遺可也。萬一非諸公之意,傳芳即敢再頓首以求諸公,先為浙人呼吁于有權者之門,如天之福,回天之听,先止南下之兵,一切留候善後會議,國民會議解決。能如是尸祝諸公者,豈獨浙人哉。設有權者必欲尋仇報復,必欲爭城爭地,亦求諸公代叩當復者幾仇,當爭者幾地,諸公但能保證此仇者相率避去,此數城數地者拱手獻出,即可停戰和平,傳芳豈惟不求罪狀之避,且獻城以解諸公之難,且任勸告其他當避且獻者,均無問所犯之條,惟當速避速獻,毋使天下人既加諸公以大不韙之名,以挑天下之戰,開破壞之端,逮獄于諸公也。別上執政一電,特附錄奉閱,執政本愛和平,然而在位無權,無以貫徹其愛,以後種因,造自諸公,人曰有權者,可箝天下之口,而不能納諸公之言,諸公幸勿以局外自遁,而使所種善因盡成惡果也。當戰當停,待命進止,臨書迫切,立盼賜復,弟孫傳芳。歌。”

    1月7日段祺瑞復孫傳芳電︰

    “歌電呈悉,陳樂山本非假竊名義,業經退回,已在成事不說之列,至子嘉(盧永祥)酌帶奉軍南下,事誠有之,始因齊之負罰 桃蚧ㄆ   俾飛璺潰 蛹尾荒懿揮幸宰暈潰 嘁嗖荒茉 蛹我緣Ъ鋦八找病=衿 湓諢Γ 杏忻苣保 慊ε  裎尬偶 槍и闃 攏 岬薌任匏眩 嗡驕蹋課羧找蚍佣и悖 袢找嗟北痙佣蝗潘眨晃羧杖胝鬮 憔袼隊  袢賬瘴椿隊  灰飼秩 站場V醒氡疚拊鵡閻 猓 岬苡趾偽賾幸討 牽 戳釙 邐 常 虯裁癖>常 鬮 構 剩 嘁猿洗耍 輩磺 麓登笠病N岬苡 曛せ模 剖滴 齲 暝隊蹋 匱 韉隆6戊魅稹S蕁!

    14年1月7日盧永祥抵達蚌埠,張宗昌率奉軍第一軍進駐浦口。盧永祥舊部第十師亦由江北開赴南京。原駐南京之齊燮元舊部第二、第六兩師及補充旅奉韓國鈞令,悉調駐鎮江、江陰。

    1月10日,盧永祥、張宗昌進入南京。11日上海事變。上海是由宮邦鐸和張允明分治南市、北市。宮邦鐸是主力,他是淞滬護軍使,北京承認的第六師師長兼第十九師師長。齊燮元到上海後,即運動宮的部隊迫宮去職。宮無法指揮,遂于10日晚致電段祺瑞和盧永祥,宣布辭職。齊燮元掌握了第六、第十九師後,即聯絡孫傳芳的軍隊聯合攻擊張允明,張軍被攻潰散,張允明則逃入租界。于是齊燮元即自稱淞滬聯軍第一路總司令,孫傳芳稱第二路總司令,聯餃宣言佔領上海,拒絕奉軍南下。

    上海事變後,段祺瑞即于1月12日責成盧永祥會同甦軍總指揮秦慚桿訇 ㄉ蝦J鹵洹M 鋇緦畎不站襠坪蠖槳焱躋咎憑徒殺  老椋  詈畏崍質氈嘁牙I 某呂稚驕剎康謁氖Α

    孫傳芳也派謝鴻勛為第四師師長,收編陳樂山的潰軍。

    上海總商會則乘宮邦鐸、張允明被逐時,宣布上海為不設軍職、不駐軍隊及將兵工廠遷移他處的不設防城市。

    東南大學校董和教職員則反對北京教育部將校長郭秉文免職,主張教育獨立,不宜隨政潮進退。

    14年1月13日北京執政府下令獎勵孫傳芳撤兵回浙。

    這顯示段祺瑞把齊孫分別處理,孤立齊燮元。

    同日又令派陳調元幫辦江甦軍務善後事宜,白寶山為海州護軍使,馬玉仁為淮揚護軍使。

    在上海的張允明部一師一旅,及陳樂山的第四師殘部只有少數投入齊、孫兩軍。其余為數1萬余人悉向租界繳械,即由租界當局收容。

    上海的領事團,鑒于戰爭可能波及上海,乃開會決議︰禁止中國失意軍人在租界活動,並調各國的海軍陸戰隊登陸,監視所收容的中國潰兵。

    盧永祥在南京組織宣撫軍,以奉軍軍長張宗昌為宣撫軍總司令兼第一路軍總指揮,參謀長臧致平兼第二路軍總指揮,軍務幫辦陳調元兼第三路軍總指揮,江甦全省水陸警備司令冷為戒嚴總司令。

    甦軍總指揮秦蒼謁罩荼壞鋇刈キЙ鰨 罩萆袒岣凍 槐是 肭怖 罩蕁I蝦F 圃﹥蛹賜 罩藎 氤V菡蚪 鈉朧暇剎苛 稀

    1月14日淞滬聯軍孫傳芳齊燮元聯名發表通電︰願意撤退上海地域內所有兩省駐軍,廢除護軍使及鎮守使名目,反對以後再設類此軍職,兵工廠亦即日擇地遷移。北京執政府亦頒布處置浙、滬問題三令︰(一)淞滬護軍使一缺著即裁撤。(二)上海兵工廠著陸軍部即日飭令停止軍用工作,以便招商承領改組商業工廠,並先委托上海總商會暫行接收,妥為保管,即由該部遴派專員會同該商會妥籌辦理。(三)上海嗣後永遠不得駐扎及設置何種軍事機關。

    1月16日北京執政府令︰

    “此次甦浙軍隊發生沖突,聞齊燮元有從中煽惑情事。……應另派員查辦外,嗣後各該省軍長官,務各嚴飭所部,恪守疆界,不得輕信謠諑,致啟釁端。如再有前項情事,定惟各該長官是問。”

    又令︰

    “暫兼督辦江甦軍務善後事宜韓國鈞,準免兼職。特任甦皖宣撫使盧永祥兼督辦江甦軍務善後事宜。特任方本仁督辦江西軍務善後事宜。長江上游總司令王汝勤著兼任幫辦湖北軍務善後事宜。山東、福建督理缺員著即裁撤。特任鄭士琦督辦山東軍務善後事宜。孫傳芳督辦浙江軍務善後事宜。周蔭人督辦福建軍務善後事宜。派盧金山為長江上游副司令。”

    盧永祥在南京自有一套想法,其實對他來說仍是舊調重彈,他于三年前做浙江督軍時,因受第一次直奉戰爭影響,曾一度通電倡議廢督,通電中慷慨陳詞,一時極為輿論所贊美,可惜後來盧氏對于通電所提倡的事,僅能做到改“督軍”名稱為“軍務善後督辦”而止。致輿論對他頗為失望。

    14年2月27日盧永祥又電段祺瑞吁請廢督。他的電文中有不少的警句︰

    “……廢督之議創之久矣!上既憚而莫敢為,下遂鍥而不忍舍。一日不廢,則一日不能息民。廢督以前大要者二,曰定軍制、曰劃軍區。然此非一省之事也,有一省以創之,中央鼓其激昂之氣,推之鄰省焉。推之全國焉。則事無不舉矣。……應暫以徐州一帶為國軍區域,大江以南不再駐國軍。凡駐甦國軍一律調赴國軍區域,悉听中央指揮。餉由部給,不干省政。甦省固有師旅,酌量甦之財力另行改編,歸省長節制。浙省同時將國軍調赴國防規定區域,不得仍駐江浙毗連境壤,並將軍務善後悉听中央主持。”

    在當時浙江人民環請撤兵的時候,這些話是中听的,也是必要之舉。同時他對江浙軍務善後督辦一職要求北京政府迅頒明令永遠廢除,為各省倡。

    盧永祥這一個電報的“動機”從善的一方面說,他已經真實覺悟了;從惡的方面說,他想玩弄三年前的老手法。至于影響方面,在善後會議中已經有人向政府責問處置辦法,政府答以通盤籌劃四個字,似乎還沒有同意盧氏這個廢督的計劃。皖督辦王揖唐在京,表示贊成盧氏辦法,願將安徽軍務善後督辦陪同裁撤。對盧更備極揄揚,而江浙各團體亦以“與人為善”之心,紛紛通電贊成。南京方面雖有人假造省議會電報,說廢督尚非其時,請政府催盧氏速就江甦軍務善後督辦職,可是隨即經省議會正式否認了。政變以後,馮玉祥的呈請辭職,通電下野出洋,就曾博得當時輿論界的稱揚。現在輿論也對盧永祥電請廢督一事大為推崇。不過有實力的人附合的並不熱烈。

    江浙和約簽定後,上海的護軍使等軍職真個廢掉了,軍事上所必爭的兵工廠完全交由總商會接收了,浙奉兩軍的大隊也都離去,兵也可算是沒有了,上海人半年來所努力進行的避免兵禍運動,僅僅就軍事關系說,到此可謂已經成功,剩下來的是上海地域內所尚未解決而成為問題的,就是上海怎樣成為特別市或商埠的建設問題。

    上海民政的改組,當初從事于避免兵禍運動的上海人似乎都還沒有考慮到,執政府于1月15日所下的三個命令亦僅說到上海為通商重埠,此後永遠不駐兵隊及設置任何軍事機關,而未說及民政事宜的如何處置。反而是齊燮元、孫傳芳的聯合通電中倒能說出“……其民政事宜,與平常縣份不同,擬另組成政廳以理之”的一句話。戰事粗定時,江甦省長韓國鈞于1月29日在百忙中首先聲明于上海設特別市,電聘上海舊市董李平書等11人為籌備委員,令先行擬定區域如何劃分?機關如何組織?職權如何分配諸事宜。而上海有幾個商人,則提出意見于總商會,反對上海市政悉由少數甦紳主持。申述執政府擬改上海為特別區域,永不駐兵,特設督辦處理民政,而主張督辦直隸中央,地方事宜由地方紳商共同處理。同時,上海的輿論,則一致主張上海應籌改為特別市,市政廳須以市民為主體,市長須由市民公選。戰後一個月間,關于上海的建設問題,引起了劇烈的爭議,中央與甦省政府、商人與市民,都各表示不同的態度與意見。

    事實上,執政府對于江甦省長聘請委員籌備特別市一事,並未有所表示,可說完全不承認其效力。2月6日北京政府下令任孫寶琦為淞滬商埠督辦、虞和德為會辦。不過定上海為商埠,是與上海人民設立自治市的希望背道而馳,因此輿論反對,頗為劇烈。至于江甦省政府所聘的籌備委員會,則積極進行籌備,一面擬成淞滬特別市籌備會章程,大致劃定上海、寶山、川沙、南匯、太倉等五縣所屬40余市鄉為特別區域,並與各縣公團所組織的市政協會聯絡,定于3月5日召集特別市臨時市議會,討論一切重要問題;一面力爭特別市根本立法,須由籌備處擬定,經市鄉同意施行。這項關于特別市籌備會的事情,迭由江甦省長電致北京內務部,但迄未得到復電。

    江浙二次戰後,鬧得最有聲色的是上海問題。廢使、撤兵與遷廠的運動均告成功,于是,使得同受兵災各地望而生羨。和上海地域相毗連的如松江等處,紛紛要求加入上海區域,相距稍遠的如甦州等處,則圖謀仿上海組織特別市。于是江南同受兵災的各地方,乃形成了大規模的避兵運動,所謂太湖流域聯合自治的運動乃告發生。

    太湖流域聯合自治運動,醞釀于14年2月中旬,發動于3月初旬,它的目的在謀組織特別區域,實行自治,永避兵禍。他的方法在仿效上海的辦法,聯合太湖流域的鎮江、常州、甦州、太倉、松江(以上屬江甦省),杭州、嘉興、湖州(以上屬浙江省),八舊府屬各法團的代表,一面請政府撤去域內軍隊,一面舉辦民團以謀自衛。最初發起的是在江浙戰事中受禍最烈的常州、無錫、湖州三處旅滬人士。後經杭州等處紳商的贊同,乃在上海組織太湖流域聯合自治籌備會,發電懇求盧永祥、張宗昌飭各軍退出太湖流域,並推代表分赴南京、杭州及北京向各當局呼吁。

    太湖流域人民是由于兩次江浙戰爭中飽嘗兵災滋味,因而進行避兵運動,他們入手的第一步,在吁請撤退域內軍隊,以免妨礙春耕及妨礙農事。這個太湖流域聯合自治運動,在大體上,是值得同情的。不過在軍人爭地爭城以戰的時候,這種運動是得不到什麼結果的。


如果你對北洋軍閥史話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北洋軍閥史話》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