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五髒別論篇第十一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志聰 書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髒。或以腸胃為髒。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方士、修煉方術之士。道、理也。凡藏物者。皆可名髒名腑。故皆自以為是也。按以上十篇。首四篇論精神氣血。後六篇論髒腑陰陽。是以此篇申明藏精氣者名髒。傳化物者為腑。然又有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亦所以藏精神氣血者也。修養之士。欲積精全神。通玄牝。養胎息。結靈孕者。不可不知也。腦名泥丸宮。為上丹田。骨藏髓。脈藏血。諸髓血脈。皆會于腦。故腦為精髓之海。舌下為華池。有廉泉玉英二竅。通于膽液。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常存。女子、玄母也。胞者。養胎息。結靈胎者也。胎息經曰。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結精育胞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長生。故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更當藏密而不可虛瀉者也。)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地主閉藏而上升。天主化施而下降。言人之髒腑形骸。應象天地陰陽之氣。此六者。與傳化之府不同。故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髒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夫髒為陰。地為陰。地之濁氣升于天。天受之而復降于下。故名曰傳化之府。天主化施也。)魄門亦為五髒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門、肛門也。上合于肺。故名魄門。五髒之濁。從此而出。故亦為五髒之下使。腸胃之腐穢。從此而瀉出。故曰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王氏曰。精氣為滿。水谷為實。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水谷充實于內。而不得久留。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此復申明實而不滿之義。)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此總結上文兩節之義。)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氣口。手太陰之兩脈口。五髒之氣。皆變見于氣口。故為五髒主。此論水谷入胃。以養五髒。五髒之精氣。復榮于脈。而見于氣口也。蓋水谷之清者。榮于五髒。水谷之濁者。出于六腑。清中之清者。榮于經脈。清中之濁者。復傳化于腸胃膀胱。此節論飲食于胃。有氣味清濁上下出入之分。當知奇恆之府。亦受清中之清者也。)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髒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水谷入胃。由足太陰脾髒轉輸。以灌溉四髒。然水入于胃。又由手太陰肺藏之通調四布。谷入于胃。淫精于脈。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髒腑。是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曰氣口亦太陰也。言足太陰轉輸水谷之精。而手太陰亦為胃以養五髒氣。是以五髒之氣。皆見于氣口也。)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心肺居上為陽。肺乃心之蓋而主氣。開竅于鼻。故引髒象論。而言味歸陰而氣歸陽也。道書雲。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凡治病。必察其下。(下、謂腸胃水谷之所出也。按玉機論曰。五實死。五虛死。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實。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為虛。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又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是以凡病必察其下二便也。)適其脈。(調適其太陰氣口之脈。以決髒腑之氣。)觀其志意。與其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故當觀其志意。與其所受之病焉。)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拘于鬼神者。欲其祝由而愈病也。然祝由之道。移精變氣。以我之神而通神明。若惟拘于鬼神之事。不可與言至德矣。)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用針石者。有至巧之妙道。)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不能藏此精神以通鬼神。當以針石治其外。湯藥治其內矣。若惡于針石。不許治以湯藥。治之亦無功矣。按以上七篇。論陰陽髒腑。而髒腑陰陽之病。必須審證辨脈。治以針石醪醴。是以下編論五方有五治之法。病在外者。治以針石。病在內者。治以醪醴湯液。即欲祝由愈病。亦須移精變氣。而後能通于神明。故此篇末結曰。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乃承上起下之文也。)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