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瘧論篇第三十五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志聰 書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黃帝問曰。夫 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 音皆。吳 曰。 、亦瘧也。夜病者謂之 。晝病者謂之瘧。

    方書言夜市謂之 市。蓋本乎此也。蓄、病息邪伏也。盧子繇曰。瘧者。惟火 金。酷虐殆甚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凍飲料。(伸欠、引伸而呵欠也。衛氣同邪氣將入于陰。表氣虛。故先起于毫毛。伸欠。)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

    陰陽相移也。(邪正陰陽之氣。上下出入。故交爭于上下也。病並于陰。則陰實而陽虛。並于陽。則陽實而陰虛。是虛實更作。陰陽寒熱相移也。)陽並于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邪與衛氣內薄。則三陽之氣。同並于陰矣。並于陰。則陰實于內。而陽虛于外。陽明之氣主肌肉。而經脈交于頷下。是以寒栗鼓頷。太陽之氣主表。而上升于頭。其經脈上會于腦。出于項。下循背膂。故腰背頭項俱痛。馬蒔曰。陽氣陷則陰氣勝。經雲。病痛者陰也。)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于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凍飲料也。(陽虛于外。則陰勝于里矣。經雲。二陰主里。是以骨寒而痛。而寒生于內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並于陽則陰虛而陽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是以喘渴而欲冷凍飲料也。盧子繇曰。不列少陽形證者。以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而開之能開。闔之能闔。樞轉之也。設舍樞則無開闔矣。離開闔無從覓樞矣。

    故開闔既陷。樞機豈能獨留。倘中見樞象。即為開闔兩持。所以持則俱持。陷則俱陷也。)此皆得之夏傷于暑。熱氣盛。藏于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盧子繇曰。以夏氣通于心。心主榮血之故也。經雲。以奉生身者。莫貴于經隧。故不注之經而溜之舍也。舍即經隧所歷之界分。每有界分。必有其舍。如行人之有傳舍也。倪沖之曰。天之暑熱。與君火之氣相合。心主榮血。故邪藏于榮舍。衛氣者。陽明之悍氣也。風木寒水。乘侮土氣。故風水之邪。與衛氣並居。)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于陽。

    夜行于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盧子繇曰。暑令人汗出空疏。腠理開者。以暑性暄發。致腠理但開。不能旋闔耳。不即病者。時值夏氣之從內而外。衛氣仗此。猶可捍御。因遇秋氣。機衡已轉。自外而內矣。其留舍之暑。令汗出空疏。腠理開。風遂乘之以入。或得之以沐浴。水氣舍于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風與水氣。亦得陽隨衛而外出。得陰隨衛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也。莫子晉問曰。衛氣日行于陽。奚先入于陰而致寒栗伸欠也。曰。邪得陰而內入。得陽而外出。邪氣與衛氣並居。故同邪內陷。非衛氣之行于陰也。夫內為陰。外為陽。邪留于形身之外。與衛應乃作。衛氣日行于陽。故發作于日也。)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于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間去聲言邪氣舍深。內薄于里陰之分。陽氣獨發于外。里陰之邪。留著于內。陰邪與陽氣交爭。而不得皆出于外。是以間日而作也。按此節經文。與薄于五髒募原之因不同。)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此言邪從風府。而客于脊背之間者。發作有早晏也。衛氣一日一夜。行陰陽五十度。而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邪先客于脊背而與衛氣相遇故也。)

    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骨。(此申明衛氣日下一節。則上會于風府也亦晏。故病作日晏也。蓋衛氣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開則客于脊背之邪。還入風府。而與衛氣相遇則病作。其衛氣出于風府。日下一節。則上會與風府也稍晏。故病作稍晏。二十一日下至 骨。

    則上會于風府也益晏。故病作益晏也。)二十二日入于脊內。注于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氣日高。

    故作日益早也。(伏膂、伏沖膂筋也。衛氣外循督脈而下。內循沖脈而上。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其氣日高。則會于風府也日早。故作日益早也。)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于五髒。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募原者。橫連髒腑之膏膜。即金匱所謂皮膚髒腑之紋理。乃衛氣游行之腠理也。不得與衛氣皆出。故間日也。)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于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帝問邪有不從風府而入。其病亦以日作者何也。)岐伯曰。此邪氣客于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于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于背者。氣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客于頭項者。謂客于風府也。伯言邪入于風府。循膂而下。留其處者。有虛實之不同。若邪中異所。則無有早晏矣。虛實者。早晏也。言衛氣虛而日下。則其發日晏。衛氣實而日上。則其發日早。此邪從風府而留于脊膂之間者也。若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矣。如邪中于頭項。衛氣行至頭項而病作。中于腰背手足。邪即舍于腰背手足之間。衛氣行至腰背。與腰背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衛氣行至于手足。與手足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此或發于早者。每日早發。或發于晏者。每日晏發。非若客于風府之邪。日晏而日早也。張兆璜曰。風府循督脈而下。至脊內循沖脈而上。乃衛氣之隧道。故邪留于此內者。遇衛氣之日上日下。而病有早晏之分。)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衛氣之所在者。謂衛氣行至邪氣所在之處。與邪相合而病作。故風邪或中于頭項。或中于腰背手足。無有常處。非定客于風府也。夫衛氣之行。至于所在之處而發。必開其腠理。腠理開。然後邪正相合。邪與衛合之處即其府也。)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夫 瘧皆生于風。然病風者。常在其處。病瘧者。休作有時。故帝有此問。)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風邪則傷衛。故病風者。留于肌腠筋骨之間而不移。瘧氣舍于榮。故隨經絡以內薄。與衛氣相應乃作也。)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膚之中。秋傷于風。則病成矣。(風寒曰淒。水寒曰滄。蓋夏時暑熱溽蒸。腠理開發。或汗濕從風。或得之于沐浴。水寒藏于腠理皮膚之中。至秋時復傷于風。風寒兩感。是以寒熱之病成矣。按此節所論先寒後熱。與上節不同。上節以夏傷之暑。藏于榮之所舍。秋受之風寒。與衛氣並居。蓋榮為陰。衛為陽。此氣得陰而內薄。得陽而外出。是以榮舍之邪。先行于陰而為寒。復行于陽而為熱。此乃吾身中之陰陽寒熱也。此節論夏受淒滄之水寒。秋傷于風之陽邪。此論天之陰陽寒熱也。是以經旨少有不同。學人亦宜體析。)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後傷于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天之陰邪。感吾身之陰寒。天之陽邪。感吾身之陽熱。是以先受之寒。先從陰而病寒。後受之風。復從陽而病熱。病以時作者。應時而作。無早晏也。)帝曰。

    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于風。而後傷于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王冰曰。以其先熱。故謂之溫。倪沖之曰。此天之陰陽。病患身之陰陽。陰陽兩感。是以寒熱交作。雖有先後之感。與故病新病不同。學者亦宜體認。)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其者。承上文而言。上文之所謂溫瘧者。邪氣藏于骨髓之中。骨髓者。腎藏之精氣所生。故久而不去。則與腎氣相合。是以溫瘧之病氣藏于腎。其氣先從內而出之外也。從內出之外。故陽病極而復反入之陰。其但熱不寒者。邪氣藏于骨髓之中。而腎陰之氣。先與骨氣相絕。是外邪不及于里陰。而獨發于陽也。熱傷氣。故少氣。心惡熱。故煩冤。手足為諸陽之本。故手足熱。經雲。諸嘔吐酸。皆屬于熱。此溫瘧之不復寒者。名曰癉瘧。癉、單也。謂單發于陽而病熱也。盧子繇曰。癉瘧有二因。此其一也。)帝曰。夫經言有余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余。寒為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

    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岐伯曰。經言無刺 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其為病逆。未可刺也。( 音稿漉音鹿。陽熱為有余。陰寒為不足。經言。引靈樞順逆篇而言。 、熱甚貌。渾渾、邪盛而脈亂也。漉漉、汗大出也。言當此之時。邪病甚而正氣逆。故未可刺也。)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于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栗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于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此言寒熱始盛之時。乃陰陽之氣交並。正氣錯亂未分。故未可刺。張兆璜曰。此言熱為陽實而有余。寒為無氣而不足。所謂有余不足者。陽氣邪氣也。)夫瘧氣者。並于陽則陽勝。並于陰則陰勝。

    陰勝則寒。陽勝則熱。(上節論陽氣虛實之寒熱。此論陰陽勝並之寒熱。皆屬陰陽未和。而邪氣方盛。俱未可刺。)瘧者。

    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至。(此復論在天陰陽之邪而為寒熱也。風者陽邪也。寒者陰邪也。風寒之氣。變幻不常。如病風而為熱。極則陰邪之寒氣復至。病寒而為寒。極則風邪之陽熱復至。當如寒熱虛實之有三因也。)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上節論陰陽交並。正氣未分。故未可刺。此承上文而言。邪氣方盛。未可刺也。邪氣之發。如火之烈。如風雨之不可當。故經言方其盛時而取之。必毀傷其正氣。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兵法雲。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避其來銳。擊其惰歸。倪沖之曰。如火之烈。陽熱盛也。如風雨不可當。陰寒盛也。)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邪氣未發。則正氣未亂。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去。所謂治未病也。若待其已發。雖良工弗能為。為其氣逆故也。上節論治其已衰。此先治其未發。)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早者。謂病之未發。晏者。謂病之已衰。)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

    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此申明治未病之法也。且者。未定之辭。言瘧之將發。陰陽之將移。必從四末始。蓋三陰三陽之氣。從手足之井滎而更移也。如病在陽而陽已傷。則陰經將從而受之。故當先其未發之時。堅束其四末。令邪在此經者。不得入于彼經。彼經之經氣。不得出而並于此經。審其證而候其脈。見其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而去之。此陰陽真氣。往來和平。而未得交並者也。倪仲宣曰。瘧氣舍于皮膚肌腠之間。故病見于孫絡。)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言瘧病未發之時。其脈候證候。何如而應。)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言瘧氣者。有陰陽更並之盛虛。皆當氣之所在也。如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欲知脈與病之相應。但審證之寒熱。脈之躁靜。則知病之在陰在陽矣。)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言陰陽之所以更盛更虛者。衛氣行之也。衛氣者。行陰而行陽者也。是以衛氣相離。其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于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六腑者。謂六腑之募原也。六腑之膜原者。連于腸胃之脂膜也。相失者。不與衛氣相遇也。蓋六腑之募原。其道更遠。氣有所不到。故有時相失。不能相得其邪。故或間二日。或數日乃作也。倪沖之曰。藏之膜原而間日發者。乃胸中之膈膜。其道近。六腑之膜原。更下而遠。故有間二日。或至于數日也。張介賓曰。按本經言瘧之間二日。及數日發者。以邪氣深客于六腑之間。時與衛氣相失。其理甚明。丹溪以作于子午卯酉日者。為少陰瘧。作于寅申巳亥日者。為厥陰瘧。作于辰戌丑未日者。為太陰瘧。此不過以六氣司天之義為言。然子午雖曰少陰。而卯酉則陽明矣。巳亥雖曰厥陰。而寅申則少陽矣。丑未雖曰太陰。而辰戌則太陽矣。如三日作者。猶可借此為言。若四五日者。又將何以辨之。殊屬牽強。倘按此施治。未必無誤。學人不可執以為訓。馬玄台曰。本經言間日數日發者。邪與衛氣不相值。何丹溪乃以為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半。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年。不知何據為然。董帷園曰。看書當參討經義。庶不為前人所欺。)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言陰陽更勝。而有甚與不甚。故陽熱甚則渴。或不甚則不渴矣。)帝曰。論言夏傷于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言有不必夏傷于暑。而為病瘧者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伯言夏傷于暑。秋必病瘧者。此應四時者也。應四時者。隨四時陰陽之氣。升降出入而為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反四時者。非留蓄之邪。乃感四時之氣而為病也。秋時陽氣下降。天氣新涼。故感秋涼之氣。而為病者寒甚。冬時陽氣伏藏于內。即受時行之寒。得陽氣以化熱。故寒不甚。春時陽氣始出。天氣尚寒。故惡風。夏時陽氣外泄。腠理空疏。故多汗。此隨感四時之邪。而即為病瘧也。倪沖之曰。春傷于風。故惡風。夏傷于暑。故多汗。秋傷于濕。故寒甚。冬傷于寒。則為病熱。故寒不甚。蓋言風寒暑濕之邪。在四時而皆能病瘧也。)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于何髒。(此復問前節溫瘧之病因。是以帝問溫瘧與寒瘧。病皆安舍。而伯只答其溫瘧焉。蓋寒瘧之因。已諭悉于前矣。但前節以先傷于風。後傷于寒。為溫瘧。此論先出于陽。後入于陰。為先熱後寒。一論在天陰陽之邪。一論形身中之陰陽出入。文義雖殊。而理則合一)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

    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于腎。其氣先從內出後寒。名曰溫瘧。(藏真下于腎。腎藏骨髓之氣也。冬氣通于腎。故邪藏于骨髓之中。而內與腎氣相合。夫至春陽氣大發。而邪不能自出者。邪藏于骨髓之中。而氣行骨外故也。腦為精髓之海。腦髓爍者。暑氣盛而精髓爍熱也。肌肉消者。腠理開而肌肉消疏也。汗乃腎藏精髓之所化。或有所用力。則傷動其腎氣。是以所藏之邪。得與汗共並而出矣。夫骨氣與腎氣相合。故病氣藏于腎。其氣先從內出之外也。從內出外。則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氣從內出之外。故病復反入之陰。張兆璜曰。故先熱而後寒者。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矣。故字宜著眼。)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于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反于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帝曰善。

    (此復論癉瘧之有因于內熱者也。肺主周身之氣。肺素有熱。故氣盛于身。其氣厥逆上沖。故不泄于外。而但實于中。此外內皆實者矣。氣止實于外。則邪不能外侵。故因有所用力。腠理開而後邪舍于皮膚之內。中氣實則邪不能內入。故其氣不及于陰。而單發于陽也。心主血脈之氣。氣內藏于心者。謂邪藏于血脈之中。而氣內通于心也。內藏于血脈之里。外舍于分肉之間。陽氣盛而無陰氣以和之。是以陽熱不衰。而令人消爍脫肉也。前節論外因之癉瘧。此論兼有內因之癉瘧也。故金匱要略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是陰氣絕而陽氣獨發者。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亦名癉瘧。是癉瘧之有二證也。張兆璜曰。邪舍于血脈之中。而氣內藏于心。與邪藏于骨髓之中。而病藏于腎者同義。但腎為陰髒。故邪復反入之陰。心為陽髒。故氣不及于陰。而單發于陽也。)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