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咳論篇第三十八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志聰 書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肺主氣而位居尊高。受百脈之朝會。是咳雖肺證。而五髒六腑之邪。皆能上歸于肺而為咳。)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此首論咳屬肺髒之本病也。肺為陰。主秋金清肅之氣。是以形寒飲冷則傷肺。皮毛者。肺之合。天之寒邪。始傷皮毛。皮毛受邪。則邪氣從其合而內傷肺矣。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還循胃口。寒飲入胃。則冷凍飲料之邪。從肺脈而上至于肺矣。外內之邪合並。因而客之。則為肺咳矣。)五髒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次論五髒之邪上歸于肺。而亦為咳也。乘春則肝先受邪。乘夏則心先受邪。乘秋則肺先受邪。是五髒各以所主之時而受病。如非其秋時。則五髒之邪。各傳與之肺而為咳也。)人與天地相參。故五髒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人與天地參也。五髒之氣。與四時五行之氣相合。故五髒各以所主治之時而感于寒則受病。微則上乘于肺而為咳。甚則上行極而下為泄痛矣。)乘秋則肺先受邪。

    乘春則肝先受邪。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此申明五髒各以其時受病也。曰先受之者。

    謂次即傳及于肺而為咳也。咳乃肺之本病。故先言肺先受邪。)帝曰。何以異之。(言何以明其五髒之不同也。)岐伯曰。

    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狀、形狀也。肺司呼吸。故咳則喘息有音。肺主氣。甚則隨氣上逆而唾血也。)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髒腑病形篇曰。心脈大甚為喉 。蓋喉乃肺之竅。心火淫金。故喉仲介然如梗狀。手少陰心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上挾咽。故咽喉皆腫痛也。)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 下滿。(肝脈布腰肋。上注肺。故咳則兩脅下痛。不可轉者。不可以俯仰也。脅下謂之 。蓋肝邪上乘于肺則為咳。甚則下逆于經而不可以轉。轉則 下滿也。)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陽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脾髒居右。故咳則右脅下痛。脾氣上通于肺。肺之俞在肩背。故陰陰引于肩背也。不可以動者。不能動搖也。經脈篇曰。肝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脾病則身體皆重。不能動搖。蓋微則上乘于肺而為咳。甚則病及于本經。)腎咳之狀。咳則肩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腎脈貫膈。入肺中。故咳則肺俞相引而痛。肺腎皆積水也。故甚則咳涎。)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髒之久咳。乃移于六腑。(奈何者。何狀也。安所受病者。病從安生也。蓋五髒之氣。與天地四時五行之氣相參合。故各以時受病。而六腑之病。又從髒氣而轉移。)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

    嘔甚則長蟲出。(脾與胃合。脾病移于胃。則胃氣反逆。故嘔。嘔甚則谷氣消。谷消則蟲上入胃。故甚則長蟲出。長蟲、蛔蟲也。張兆璜曰。胃之精氣。上輸于脾。脾病傳胃。故胃氣反逆而為嘔。)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膽汁。苦汁也。邪在膽則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汁也。)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大腸者。肺之府。為傳道之官。是以上逆則咳。下逆則遺。失當作矢。廉頗傳曰。坐頃三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失氣、後氣也。夫厥氣上逆則咳。下逆則為失為遺。氣與咳俱失者。厥逆從上下散也。張兆璜曰。陰陽氣厥。則為寒熱相移。邪氣上逆則為咳。下逆則為失為遺。寒熱之氣。客于形身則為痛。當知百病皆生于氣也。)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水道出焉。故咳而遺溺。靈樞經曰。少陽屬腎。腎上連肺。

    故將兩髒。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是以腎咳不已。膀胱受之。久咳不已。三焦受之。是腎為兩髒。而合于六腑者也。三焦為中瀆之府。故腹滿。咳則上焦不能主納。故不欲食飲也。)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此言膀胱三焦之咳。皆邪聚于胃。而上關于肺故也。夫三焦為決瀆之府。膀胱者。津液之所藏。關門不利。則聚水而從其類矣。水聚于胃。則上關于肺而為咳。咳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

    故使人涕唾。水氣上乘。故面浮腫而氣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髒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

    治其經。(咳在五髒。當治其俞。五髒之俞。皆在于背。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以草度其背。是謂五髒之俞。灸刺之度也。合治內腑。故咳在六腑者。取之于合。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浮腫者。取肺胃之經脈以治之。)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