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厥論篇第四十五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志聰 書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厥、逆也。氣逆則亂。故發為眩僕。卒不知人。此名為厥。與中風不同。有寒熱者。有陰有陽也。)岐伯對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陰陽二氣。皆從下而上。是以寒厥熱厥之因。由陰陽之氣衰于下也。)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足下、足心也。熱為陽厥。而反起于陰分。故問之。)岐伯曰。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足三陽之血氣。出于足趾之端。表者。外側也。三陰之脈。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若陽氣勝。則陰氣虛而陽往乘之。故熱厥起于足下也。張兆璜曰。足心、足少陰經脈之所出。陰陽類論曰。三陽為表。二陰為里。蓋太陽為諸陽主氣。少陰為諸陰主氣也。)帝曰。

    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上節論陽勝于陰。則為熱厥。而寒厥起于陰之本位。故問之。兆璜曰。陰陽二氣。陰為之主也。)岐伯曰。陰氣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

    不從外。皆從內也。(足三陰之血氣。起于五趾內側之端。里者內側也。集于膝下者。三陰交于踝上也。聚于膝上者。三陰經脈。皆循內股而上。故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兆璜曰。陰陽二氣。皆起于足。是以傷寒病足經而不病手經也。張應略曰。陰陽六氣。只合六經。足之六經。復上合于手者也。)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此下二節論寒厥熱厥之因。寒厥因失其所藏之陽。故曰失。)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宗筋根起于胞中。內連于腎髒。陰陽二氣。生于胃腑。輸于太陰。藏于腎髒。太陰陽明。合聚于宗筋者。中焦之太陰陽明。與下焦之少陰太陽。中下相合。而會合于前陰之間。兆璜曰。論寒厥曰太陰陽明之所合。論熱厥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是陰陽二氣。本于先天之下焦。而生于後天之中焦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于所用。

    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此言寒厥之因。因虛其所藏之陽而致之也。夫秋冬之時。陽氣收藏。陰氣外盛。此寒厥人者。因恃其質壯。過于作勞。則下氣上爭。不復藏于下矣。陽氣上出。則陰藏之精氣亦溢于下矣。所謂煩勞則張。精絕也。邪氣者。謂陰髒水寒之邪。夫陽氣藏于陰髒。精陽外出。則陰寒之邪。因從之而上矣。)氣因于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此言氣因于中焦水谷之所生。然藉下焦之氣。為陽明釜底之燃。如秋冬之時。過于作勞。奪其陽氣。爭擾于上。陰寒之邪。又因而從之。則中焦所生之陽亦衰。不能滲營于經絡矣。中下之氣。不能互相資生。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兆璜曰。滲者。滲于脈外。營者。營于脈中。營氣宗氣。皆精陽之氣。營行于脈中。諸陽之氣。淡滲于脈外。非獨衛氣之行于脈外也。)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于四肢也。(此言熱厥之因。因傷其中焦所生之陰氣也。靈樞經雲。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夫衛氣者。水谷之悍氣也。酒亦水谷悍熱之液。故從衛氣先行于皮膚。從皮膚而充于絡脈。是不從脾氣而行于經脈。故絡脈滿而經脈虛也。夫飲入于胃。其津液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于肺。通調于經脈。四布于皮毛。是從經脈而行于絡脈。從絡脈而散于皮膚。自內而外也。酒入于胃。先行于皮膚。先充于絡脈。是從皮膚而入于絡脈。反從外而內矣。不從脾氣通調于經脈。則陰氣虛矣。悍熱之氣。反從外而內。則陽氣入矣。陽明乃燥熱之府。藉太陰中見之陰化。陰氣虛而陽熱之氣內入。則胃氣不和矣。胃不和。則所生之精氣竭。精氣竭。則不能營于四肢。而為熱厥矣。)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 悍。

    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夫飲酒數醉。則悍熱之氣。反從外而內。而酒氣聚于脾中矣。若飽以入房。則谷食留于胃中。脾髒不能轉輸其精液。而谷氣聚于脾中矣。氣聚于中而不得散。酒氣與谷氣交相侵搏。則熱盛于中矣。中土之熱。灌于四旁。故熱遍于身也。入胃之飲食。不能游溢精氣。下輸膀胱。故內熱而溺赤也。夫腎為水髒。受水谷之精而藏之。酒氣熱盛而 悍。則腎髒之精氣日衰。陰氣衰于下。而陽氣獨勝于中。故手足為之熱也。 張兆璜曰。寒厥因失其所藏之陽。而致中氣日損。熱厥因傷其所生之陰。而致腎氣日衰。當知中下二焦。互相資生者也。張應略曰。上古之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是人之所當調養者。陰陽精氣耳。苟得其養。可同歸于生長之門。苟失其養。則為暴僕卒厥。)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暴不知人。卒然昏 。或僕撲也。半日氣周之半。一日氣行之周。)岐伯曰。陰氣盛于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陰氣盛于上。謂中焦之陽氣日損。陰氣獨盛于上也。陰盛于上。則下焦之陽氣亦虛。陽虛于下。是以腹脹滿也。)陽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下氣、謂下焦之元陽。邪氣、腎藏水寒之邪也。陽氣盛于上。謂陰氣虛而陽氣獨勝也。陽盛于上。則下氣重上。下氣上乘。則寒邪隨之而上逆。逆則陽氣亂于上。而卒不知人。靈樞經曰。清濁之氣亂于頭。則為厥逆眩僕。此論陰陽二氣之並逆也。兆璜曰。前論下氣上爭。則中焦之陽氣日損。陰氣虛中。則下焦之腎氣日衰。此復論陰氣盛于上。則下氣亦虛。陽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又一轍也。)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上節論陰陽二氣之厥。故帝復問其經脈之厥狀焉。病能者。能為奇恆之病也。夫奇恆之病。不應四時。多主厥逆。是以六經之厥。能為諸脈作病者。皆屬奇恆。因于論厥。故列于厥論篇中。原屬厥逆奇恆之病。故先提曰病能。而列于病能篇之前也。) 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僕。(巨陽、太陽也。足太陽脈。起于目內 。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背挾脊。抵腰中。下貫臀。入中。循 內。出外踝之後。是以厥逆于上。則為首腫頭痛。厥逆于下。則為足不能行。神氣昏亂。則為 僕。太陽為諸陽主氣也。此病在經而轉及于氣分。故曰發。)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癲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其脈循腹里。屬胃絡脾。經氣厥逆。故腹滿胃不和。不得臥也。陽明乃燥熱之經。其經氣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熱。)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 不可以運。(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 。從耳後。入耳中。下頰車。循胸過季脅。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則暴聾。頰腫脅痛。足 不可以營運。)太陰之厥。則腹滿 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音嗔。引起也。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故厥則腹滿 脹。食飲入胃。脾為轉輸。逆氣在脾。故後便不利。脾不轉運。則胃亦不和。是以食則嘔。而不得臥也。)少陰之厥。則口干溺赤。

    腹滿心痛。(足少陰之脈。屬腎絡膀胱。貫肝膈。入肺中。出絡心。注胸中。循喉嚨。挾舌本。經脈厥逆。而陰液不能上資。是以口干心痛。肺金不能通調于下。故溺赤。水火陰陽之氣。上下不交。故腹滿也。)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

    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 內熱。(足厥陰之脈。內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故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其下循陰股。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是以涇溲不利。陰縮而腫。肝主筋。膝者經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其脈起于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 。厥陰木火主氣。滎俞厥逆。故 內腫熱也。陰陽二氣。皆起于足。故只論足之六經焉。)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厥在經脈。故當隨經以治之。如經氣盛者。用針瀉而疏之。經氣虛者。以針補之。不盛不虛。即于本經以和調之。名曰經刺。)太陰厥逆。 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此復論三陰三陽之氣厥也。夫手足三陰三陽之氣。五髒六腑之所生也。髒腑之氣逆于內。則陰陽之氣厥于外矣。故復論手足十二經氣之厥逆也。中土之氣。主溉四旁。足太陰氣厥。故 為之急攣。食氣入胃。濁氣歸心。脾氣逆而不能轉輸其精氣。是以心氣虛而痛引于腹也。此是主脾所生之病。故當治主病之脾氣焉。按首言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陰氣起于足五趾之里。是以先論足六經脈之厥狀。次言陰陽二氣。出中焦水谷之所生。脾主為胃行其精液。是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為之行氣于三陽。五髒六腑。皆受氣于陽明。故復論手足三陰三陽之氣厥也。)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陰氣厥。以致中焦虛滿而變為嘔逆。上下水火之氣不交。故下泄清冷也。按嘔變當作變嘔。靈樞經雲。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言苦寒之味。過傷少陰。轉致中胃虛寒。而變為嘔逆。與此節大義相同。且有聲無物曰嘔。故不當作嘔出變異之物解。)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攣者。肝主筋也。腰者。肝之表也。虛滿者。食氣不能輸精于肝也。前閉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語。譫語者。肝氣郁也。)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三陰俱逆。是陰與陽別矣。不得前後者。陰關于下也。諸陽之氣。皆生于陰。三陰俱逆。則生氣絕滅。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矣。此厥在氣分。故主三日死。謂三陰之氣厥絕也。若厥在經脈。則為厥狀病能。而不至于死矣。)太陽厥逆。僵僕。嘔血善衄。治主病者。(太陽主諸陽之氣。陽氣厥逆。故僵僕也。陽氣上逆則嘔血。陽熱在上則衄血。此太陽之氣。厥逆于上。以致迫血妄行。)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

    項不可以顧。(少陽主樞。是以少陽氣厥。而機關為之不利也。頸項者。乃三陽陽維之會。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故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轉行。項不可以回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少陽相火主氣。火逆于內。故發為腸癰。不可治者。謂病在氣分。而癰腫在內。非針刺之可能治也。若發驚者。其毒瓦斯干髒故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陽明氣厥則喘。上逆則咳也。陽明之氣主肌肉。故厥則身熱。經雲。三陽發病。主驚駭。衄血嘔血者。陽明乃悍熱之氣。厥氣上逆。則迫血妄行。此病在氣而及于經血。故皆曰善。)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手太陰厥逆。肺氣逆也。肺主氣。故虛滿而咳。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嘔沫。此是主肺所生之病。故當治主病之肺氣焉。夫陰陽之氣。皆出于足。此論髒腑之氣。故並及于手焉。)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手心主者。手厥陰包絡之氣也。手少陰者。心藏之氣也。包絡為君主之相火。二火並逆。將自焚矣。故為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太陽所生病者。耳聾。小腸主液。故逆則泣出也。夫心主血脈。小腸主液。而為心之表。小腸氣逆。則津液不能營養于經脈。是以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蓋腰項之間。乃脈絡經俞之大會也。)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 。治主病者。(手陽明者。肺之府也。手少陽者。手厥陰三焦也。陽明主嗌。肺主喉。兼三焦之火氣並逆。是以發喉痹而嗌腫也。陽明乃燥熱之經。三焦屬龍雷之火。火熱並逆。故發 也。張兆璜問曰。手之六經。獨心主少陰。與陽明少陽合論者。何也。曰。天之六氣。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髒。五髒配合五腑。是只五髒五腑。以應五方五行。五色五味。五音五數也。所謂六髒六腑者。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合為六髒六腑。復應天之六氣。是以論手心主而兼于少陰。論手陽明而合少陽也。曰手厥陰為心髒之包絡。固可合並而論。手陽明與少陽並論者。其義何居。曰三焦者。中瀆之府也。中上二焦。並出于胃口。下焦別手陽明之回腸而出。故論手陽明。而兼于少陽也。)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