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五營運大論篇第六十七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志聰 書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此篇分論天之五氣。地之五行。布五方之政令。化生五髒五體。皆五者之營運。故曰五營運論。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天綱、天之度數也。八極、地之八方也。五常、五行政令之常也。)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神明者。日月斗星也。紀者。以日月紀度。

    星斗定位也。寒暑者。陰陽之征兆也。)余聞五運之數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余因論之。

    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余聞五運之數于夫子者。言五運之氣。以論于六節髒象論中矣。余因論之。鬼臾區復以五運六氣相合主歲而論者。即上編天元紀大論也。不合陰陽者。五運六氣之陰陽。不相合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可以數推。以象之謂也。(三數字葉素三數字上聲。伯言鬼臾區所論。五運六氣相合而主治者。是明天地陰陽之道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所謂人中之陰陽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髒。以應天六六之節。此人中之陰陽。與天地相合。其所合之數。可得而數者也。若夫天地之陰陽者。數之可十可百。推之可萬可千。難以數推。止可以象推之。象者。即下文之丹蒼素元之天象。南面北面之圖象是也。)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于牛女戊分。天之氣。經于心尾己分。

    蒼天之氣。經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于亢氏昴畢。玄天之氣。經于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居吟切。此言五行之化運。始于五方之天象也。丹、赤色、火之氣也。

    牛女在癸度。經于牛女戊分。戊癸合而化火也。、黃色。土之氣也。心尾在甲度。經于心尾己分。甲己合而化土也。

    蒼、青色。木之氣也。危室在壬度。柳鬼在丁度。丁壬合而化木也。素、白色。金之氣也。亢氏在乙度。昴畢在庚度。

    乙庚合而化金也。元、黑色。水之氣也。張翼在丙度。婁胃在辛度。丙辛合而化水也。戊己居中宮。為天地之門戶。遁甲經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在奎壁角軫之分。奎壁在干方。角軫在巽方。此五氣化五行之始。乃天地陰陽。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張玉師曰。在天之氣色。故見丹素蒼元。在地成五行之形。則為青黃赤白黑矣。)帝曰。善。

    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此復論六氣之上下左右也。司天在上。在泉在下。萬物化生于其間。故天地為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間氣也。間氣者紀步。故為陰陽之道路。徐振公曰。五六相合而後成歲。故論五運篇中而兼論六氣。)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此言司天在泉之上下也。如子午歲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矣。丑未歲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矣。寅申歲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矣。卯酉歲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矣。辰戌歲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矣。巳亥歲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矣。此三陰三陽上下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

    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定其位。言其見也。(此言在上之左右也。在東為左。在西為右。

    諸、凡也。謂凡見厥陰在上。則少陰在左。太陽在右。見少陰在上。則太陰在左。厥陰在右。見太陰在上。則少陽在左。

    少陰在右。見少陽在上。則陽明在左。太陰在右。見陽明在上。則太陽在左。少陽在右。見太陽在上。則厥陰在左。陽明在右。蓋以圖像向南。人面北以觀之。言其所見之圖象。而命其上下左右之定位也。玉師曰。上章以厥陰為終。此論厥陰為始。蓋陰陽之道。自始至終。終而復始。)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

    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此言在下之左右也。如巳亥歲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矣。而陽明在少陽之左。太陰在少陽之右。如子午歲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矣。而太陽在陽明之左。少陽在陽明之右。如丑未歲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矣。而厥陰在太陽之左。

    陽明在太陽之右。如寅申歲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矣。而少陰在厥陰之左。太陽在厥陰之右。如卯酉歲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矣。而太陰在少陰之左。厥陰在少陰之右。如辰戌歲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矣。而少陽在太陰之左。少陰在太陰之右。蓋以圖象向北。人面南以觀之。以所見之上下左右。而命其位。故曰言其見也。詳後圖象。金西銘曰。上下之左右。皆以東為左。西為右。故面南面北以觀之。若止南面而觀。如在下之氣左行。則在上之氣右轉矣。故下文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相臨者。謂加臨之六氣也。此總結上文而言。

    司天在泉之氣。則上下相遇。左右間氣之氣。則四時加臨。如太陽寒水之氣。加臨于上半歲。則少陰少陽暑熱之氣。加臨于下半歲矣。如暑熱之氣。加臨于上半歲。則寒水之氣。加臨于下半歲矣。舉寒暑而六氣自序。蓋以上下主歲。上下左右六氣紀時。如與時相得則和。與時相逆則病矣。)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此言加臨之六氣。與主時之六氣。有相得而不相得也。氣相得者。如少陰君火之氣。與少陽相火之氣相合。君臣之相得也。

    君位在上。臣位在下。如君火加臨于相火之上為順。相火加臨于君火之上。是為下臨上。不當其位也。六微旨大論曰。

    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蓋舉此君臣之上下加臨而言。則六氣之順逆。可類推矣。)帝曰。動靜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此復申明司天在泉之氣。六期而環會也。動靜者。天地之道也。在上者司天。在下者紀地。如子年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矣。周天之三百六十五日。則在上者右行于太陰。在下者左行于太陽也。上下左右。周司天之六歲。尚余午未申酉戌亥之六歲。又環轉而復會也。上節之所謂面南面北者。蓋以左皆在東。左皆在西。此以圖象無分南北。平以觀之。是在下者左行。則在上者右行矣。總以六氣之圖推看。)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靜者。地之體也。生、謂動之所生。玉師曰。動生于靜。故曰生。)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天地動靜、謂司天在泉之氣。繞地而環轉也。五行遷復、謂五運相襲。周而復始也。其上、謂臾區其上至于十世。止能佔候其天之動象。地之靜形。猶不能遍明天地陰陽之營運也。)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

    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

    雖遠可知也。(此言地居天之中。天包乎地之外。是以在上之天氣右旋。在地下之氣左轉也。變化之用者。謂天地陰陽之運動也。在天無形而垂象。在地有形而成形。七曜、日月五星也。緯虛者。經緯于太虛之間。亦繞地而環轉也。五行、五方五氣之所生而成形者。麗、章著也。地者。所以載生成之物類也。精者。天乙所生之精水也。應天之精氣者。在天為氣。在下為水。水應天而天連水也。形謂地之體。靜而不動者也。形精之動者。謂地下在泉之氣旋轉。猶根本不動而枝葉動搖。然根氣又與枝葉之相通也。仰觀其天象。見日月五星之繞地右旋。道雖深遠。可得而知矣。玉師曰。用者動之體。)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馮葉憑。

    地之為下者。謂天居上而地居下也。太虛者。虛元之氣也。言地居太虛之中。大氣舉之。無所馮根據者也。渾天言其形體渾渾然也。其術以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見者。一百八十二度半強。地下亦然。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下亦三十六度。而嵩高正當天之中極。是渾天之說。本之素問者也。夫素問乃三墳之一。三墳者。伏羲神農黃帝之書也。故自易而下。莫大乎素問。今質諸千古以上之書。而征驗于千古之下。是天地陰陽之道。幽遠難明。非天生之至聖。孰能知之。故學人能于此中用心參究。則六十年之中。萬物之變化。民病之死生。未有不如桴鼓聲響之相應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

    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此言六氣之游行于天地上下之間也。風寒暑濕燥火。在天無形之氣也。干蒸動潤堅溫。在地有形之征也。天包乎地。是以在天之上。在泉之下。在地之中。八極之外。六合之內。無所不至。蓋言太虛之氣。不唯包乎地之外。而通貫乎地之中也。寒水在下。而風從地水中生。故風寒在下。燥乃干金之氣。熱乃太陽之火。故燥熱在上。土位中央。故濕氣在中。火乃太極中之元陽。即天之陽氣。故游行于上下之間。易曰。日月營運。一寒一暑。寒暑往來。而六者之氣。皆入于地中。故令有形之地。受無形之虛氣。而生化萬物也。朱永年曰。肝腎在下。心肺居上。

    土位中央。三焦之火游行于上下之間。人與天地參也。)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此復結上文六入之義。)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于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天地之氣者。五運六氣也。勝復之作者。淫勝郁復也。言氣運之變而為民病者。非診候之可知也。蓋每歲有司天之六氣。有主歲之五運。有間氣之加臨。有四時之主氣。人在天地氣交之中。

    一氣不和。即為民病。是天地四時之氣而為民病者。不能以脈診。而別某氣之不和也。再按平脈篇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蓋天地之氣淫勝。則所不勝之氣郁伏矣。民感之而為病者。亦郁伏于內。而不形于診也。故欲知伏氣之病。當以意候之。候今月之內。有何氣之不和。則知民有伏氣之病矣。郁伏之氣復發。而民病始作。然後發見于脈。故曰。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此與暴感風寒暑濕之邪。而卒病傷寒中風。即見于脈診者之不同。故曰。天地之氣。無以脈診。此之謂也。)帝曰。間氣如何。(間氣者。加臨之六氣也。以上之左右。下之左右。兼于其間。共為六氣。故曰間氣。每一氣加臨于四時之中。各主六十日。故曰間氣者紀步。步者。以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為一步也。)岐伯曰。隨氣所在。期于左右。(六微旨論大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又曰。加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蓋以在下之氣左轉。在上之氣右旋。各主六十日以終一歲。故曰。隨氣所在。期于左右。謂隨在上在下之氣之所在。而期于左右之旋轉也。如子年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矣。少陰在上。則厥陰在左。太陰在右。陽明在下。則太陽在左。少陽在右。蓋以地之左轉而主初氣。故以太陽主正月朔日之寅初一刻為始。

    次厥陰。次少陰。以司天之氣終三氣。而主歲半以上。次太陰。次少陽。次陽明。以在泉之氣終六氣。而主歲半以下。

    各加臨六十日。以終一歲也。六氣環轉相同。徐振公曰。司天之氣。始于地而終于天。在泉之氣。始于天而終于地。

    此地天升降之妙用也。)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間氣者。加臨之客氣也。而一歲之中。

    又有主時之六氣。如主從其客則和。主違其客則病矣。如子午歲初之氣。系太陽寒水加臨。主氣系厥陰風木。如寒勝其風為從。風勝其寒則逆。故下經曰。主勝逆。客勝從。六氣皆然。)不當其位者病。(不當其位者。即上文之所謂以下臨上也。)迭移其位者病。(如初之氣。太陽寒水加臨而反熱。三之氣。少陰君火加臨而反寒。本位之氣。互相更迭。氣之反也。故為民病。六氣皆然。)失守其位者危。(失守其位。謂失守其所主之本位也。如丑未歲太陰司天。則初之客氣主氣。並主厥陰風木。而清肅之氣。乘所不勝而侮之。是金氣失守其位矣。至五之氣。陽明秋金主氣。而本位反虛。風木之子氣復讎。火熱爍金。則為病甚危。所言侮反受邪。此之謂也。玉師曰。金不失守其位。則金氣不虛矣。金氣不虛。

    自有所生之水氣制火。失守。則母子皆虛。故曰危。)尺寸反者死。(南政北政之歲。有寸不應。尺不應之分。如應不應者而響應之。是為尺寸相反。)陰陽交者死。(南政北政之歲。有左右尺寸之不應。蓋左為陽。右為陰。寸為陽。尺為陰。

    如陰陽交相應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此總結六氣之加臨。先立其主氣之年。以知其司天在泉之氣。則間氣之應見于左右。或從或違。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順逆。)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萬物。何以化生。(此節論天地之氣。而合于民眾萬物。)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肝生筋。筋生心。(五方生天之五氣。五氣生地之五行。五行生五味而生五髒。五髒生外合之五體。蓋人秉天地五方之氣味而生成者也。)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髒為肝。(此言陰陽不測之變化。營運于天地人之間。為元。為道。為化。為有形之五行五體五髒。

    皆神用無方之妙用也。柔者。風木之氣柔也。)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性者。五行之性也。德化者。氣之祥也。政令者。氣之章也。變眚者。氣之易也。用者。體之動也。毛蟲。木森森之氣也。夫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是人秉五氣五味所生。而復傷于五氣五志。猶水之所以載舟。而亦所以覆舟也。是以上古之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順天地之變易。以和調其陰陽。故能苛疾不起。而常保其天命。今時之人。能知歲運之變遷。避勝復之災眚。不唯可以治人。而亦可以養生。推而廣之。可以救斯民于萬世。功莫大焉。)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髒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郁蒸。其變炎爍。其眚燔。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息者。火氣之蕃盛也。

    顯、明也。燥、火之動象也。其蟲羽者。火化之游行于虛空上下也。郁、盛。蒸、熱也。炎燥燔。熱之極也。極則變。

    變則為災眚矣。)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

    在髒為脾。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蟲。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充者。土氣充貫于四旁也。靜者。土之性。兼者。土王四季。兼有寒熱溫涼之四氣也。濡、潤也。化生萬物。土之用也。盈、充滿也。蟲、肉體之蟲。土所生也。謐、靜也。雲雨者。在地為土。在天為濕。濕氣上升而為雲為雨也。動、不靜也。動注淫潰。濕之極也。)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髒為肺。

    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成者。萬物感秋氣而成也。固者。堅金之用也。斂、收斂也。介、甲也。外被介甲。金之象也。勁、堅銳也。肅殺者。物過盛而當殺。于時為金。又兵象也。蒼、老也。落者。肅殺盛而隕落也。按在春曰風傷肝。在夏曰熱傷氣。在長夏曰濕傷肉。在冬曰寒傷血。謂四時之本氣自傷也。在秋曰熱傷皮毛。為所勝之氣傷也。蓋言五髒之有受傷于四時之本氣者。抑亦有受傷于所勝之氣者。舉一髒之不同。而可以類推于五髒也。玉師曰。秋承夏熱。變炎爍為清涼。如炎熱未靜。則為熱氣所傷。)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髒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麟。其政為靜。其令□。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味為咸。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堅者。寒氣之化也。凜、寒凜也。肅、靜也。靜者。水之政令也。鱗蟲、水所生也。凝冽、寒之極也。冰雹、水之變也。按在春曰風傷肝。在長夏曰濕傷肉。是自傷其本體也。在夏曰熱傷氣。在冬曰寒傷血。謂傷其所勝也。亦舉二髒之不同。而可類推于五髒耶。玉師曰。火熱為陽。氣為陽。寒水為陰。血為陰。

    亦陰陽之自傷也。)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五氣、五方之氣也。更立、四時之更換也。各有所先者。如春之風。夏之熱。秋之涼。冬之寒。各先應期而至也。各當其所主之位。四時之正氣也。如冬時應寒而反熱。

    夏時應熱而反寒。非其所主之位則邪。邪者。為萬物之賊害也。上節之不當其位。謂客氣加臨之位。此節之位。謂四時主氣之位。)帝曰。病生之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此論四時之氣。而變生民病也。如五氣各得其位。其病則微。不相得而非其本位。則其病甚矣。)帝曰。主歲如何。岐伯曰。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

    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此復論五運主歲之有太過不及也。如歲木太過。則制己所勝之土氣。而侮所不勝之金氣。如不及。則己所不勝之金氣。侮我而乘之。己所勝之土氣。來輕我而侮之。五運皆同。周而復始。)侮反受邪。

    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此言乘侮而反受其復也。如歲木不及。則所不勝之金氣侮而乘之。而金反自虛其位矣。

    至秋令之時。金氣虛而反受水之子氣來復。則火熱爍金。所謂侮反受邪也。侮而受邪。因木氣不及。而金氣又能制木。

    寡于畏之故也。此篇論五運之氣。主歲主時。而兼論六氣之上下左右。蓋五六相合而後成歲也。故篇名五營運。而末結五運之太過不及。)\r五運主歲之圖\pt15a1.bmp\r

    五陽年主太過五陰年主不及

    \r六氣主歲及間氣加臨之圖\pt15a2.bmp\r

    少陰司天則陽明在泉少陰在上則左太陰右厥陰陽明在下則左太陽右少陽上下主歲左右主時六期環轉周而復始。

    \r六氣主歲太過不及之圖\pt15a3.bmp\r

    子午寅申辰戌為陽主太過丑未卯酉巳亥為陰主不及

    \r六氣主時之圖\pt15a4.bmp\r

    主時之氣謂之主氣加臨之氣謂之客氣主氣不移靜而守位加臨之氣隨司天在泉六氣環轉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