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第六 茯苓四逆湯方第三十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卿子 書名︰張卿子傷寒論

    茯苓(六兩味甘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干姜(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四逆湯以補陽。加茯苓人參以益陰。

    沈亮宸雲。正虛有邪。正欲勝邪而不能。故煩躁。溫其正氣。邪自除矣。又雲。大青龍煩躁者。實也。茯苓四逆湯煩躁者。虛也。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汗出而惡寒者。表虛也。汗出而不惡寒。但熱者。里實也。經曰。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與調胃承氣湯。和胃氣。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小便不利而渴。此膀胱蓄熱津液不行也。與五苓散。以利水行津。

    發汗。已解。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胃氣得潤。則愈。若脈浮者。表未解也。飲水多而小便少者。謂之消渴。里熱甚實也。微熱、消渴者。熱未成實。上焦燥也。與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


如果你對張卿子傷寒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張卿子傷寒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