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第六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第四十六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卿子 書名︰張卿子傷寒論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牡蠣(二兩熬)龍骨(二兩)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辛甘發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發散經中之火邪。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澀。以收斂浮越之正氣。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寒則傷榮。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留不行。驚者。溫針損榮血而動心氣。金匱要略曰。血氣少者。屬于心。

    王宇泰雲。心屬火。火先入心。心主血而藏神。血如水也。神如魚也。兩陽相燻灼。

    水熱湯沸。則魚驚躍不能安矣。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惡寒發熱。為太陽表病。自汗出。不惡寒發熱者。陽明證本太陽表病。醫反吐之。

    傷動胃氣。表邪乘虛。傳于陽明也。以關脈細數。知醫吐之所致。病一二日。為表邪尚寒而未成熱。吐之則表寒傳于胃中。胃中虛寒。故腹中饑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則表邪已傳成熱。吐之則表熱乘虛入胃。胃中虛熱。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食暮吐者。食晨入于胃。胃虛不能克化。即知至暮胃氣行里。與邪氣相搏。則胃氣反逆。

    而以胃氣尚在。故止雲小逆。

    張兼善雲。此病雖逆。當自愈。吐中便有發散之義也。但當節飲食。靜養調攝。則余邪自去。若更妄治之。則變證起矣。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太陽表病。醫反吐之。傷于胃氣。邪熱乘虛入胃。胃為邪熱內煩。故不惡寒。不欲近衣也。

    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陽受氣于胸中。發汗外虛陽氣。是令陽氣微。膈氣虛也。數為熱。本熱則合消谷。

    客熱則不能消谷。因發汗外損陽氣。致胃中虛冷。故吐也。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心下溫溫欲吐。郁郁微煩。胸中痛。當責邪熱客于胸中。大便反溏。腹微滿。則邪熱已下于胃也。日數雖多。若不經吐下。止是傳邪。亦未可下。當與柴胡湯。以除上中二焦之邪。若曾吐下。傷損胃氣。胃虛則邪乘虛。入胃為實。非柴胡湯所能去。調胃承氣湯下胃熱。以嘔。知胃氣先曾傷動也。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經也。膀胱、腑也。此太陽隨經入腑者也。六七日邪氣傳里之時。脈微而沉。

    邪氣在里之脈也。表證仍在者。則邪氣猶淺。當結于胸中。若不結于胸中。其人發狂者。

    熱結在膀胱也。經曰。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此發狂。則熱又深也。少腹硬滿。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證諦也。與抵當湯以下蓄血。


如果你對張卿子傷寒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張卿子傷寒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