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辨太陽脈證並治下第七 小陷胸湯方第五十一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卿子 書名︰張卿子傷寒論

    黃連(一兩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溫)栝蔞實(大者一個味苦寒)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黃連、栝蔞實。苦寒以泄熱。半夏之辛以散結。

    王海藏雲。大陷胸治熱實。大陷胸丸兼喘。小陷胸治痞。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二三日邪在表也。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者。以心下結滿。臥則氣壅而愈甚。故不能臥。而但欲起也。心下結滿。有水分。有寒分。有氣分。今脈微弱。知本有寒分醫見心下結而反下之。則太陽表邪。乘虛入里。利止則邪氣留結。為結胸。

    利不止。至次日。復如前下利不止者。是邪熱下攻腸胃。為挾熱利也。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此太陽病。下之後。邪氣傳變。其脈促者。為陽。若下後脈促。為陽勝陰也。故不作結胸。為欲解。下後脈浮。為上焦陽邪結而為結胸也。經曰。結胸者。寸脈浮。關脈沉下後脈緊。則太陽之邪。傳于少陰。經曰。脈緊者。屬少陰。內經曰。邪客于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所以脈緊者。必咽痛。脈弦。則太陽之邪。傳于少陽。經曰。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其脈循脅絡于耳。所以脈弦者。必兩脅俱急。下後邪氣傳里。

    則頭痛當止。脈細數。為邪未傳里。而傷氣也。細為氣少。數為在表。故頭痛未止。脈沉緊。則太陽之邪。傳于陽明。為里實也。沉為在里。緊為里實。陽明里實。故必欲嘔。

    脈滑則太陽之邪。傳于腸胃。以滑為陰氣有余。知邪氣入里。干于下焦也。沉為血勝氣虛。是為協熱利。浮為氣勝血虛。是知必下血。經曰。不宜下而便攻之諸變不可勝數此之謂也。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

    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病在陽。為邪在表也。法當汗出而解。反以冷水之。灌洗。熱被寒水。外不得出。

    則反攻其里彌更益煩。肉上粟起者水寒之氣。客于皮膚也。意欲飲水者。里有熱也反不渴者。寒在表也。與文蛤散。以散表中水寒之氣。若不瘥。是水熱相搏。欲傳于里。與五苓散。發汗以和之。始熱在表。因水寒制之。不得外泄。內攻于里。結于胸膈。心下硬痛本是水寒伏熱為實。故謂之寒實結胸。無熱證者。外無熱而熱悉收斂于里也。與小陷胸湯以下逐之。白散下熱。故亦可攻。


如果你對張卿子傷寒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張卿子傷寒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