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傷寒要義 第二節•六經病理

類別︰子部 作者︰清•俞根 書名︰重訂通俗傷寒論

    (添加)陳遜齋說。傷寒六經者。陰、陽、寒、熱、虛、實、表、里之代名詞也。太陽、陽明、少陽、皆為陽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陰病。太陽、陽明、少陽、皆為熱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寒病。太陽、陽明、少陽、皆為實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虛病。陰陽寒熱虛實之中。又有在表在里。與在半表半里之不同。太陽為表。少陰亦為表。

    太陽之表為熱為實。少陰之表為寒為虛。陽明為里。太陰亦為里。陽明之里。為熱為實。太陰之里。為寒為虛。

    少陽為半表半里。厥陰亦為半表半里。少陽之半表半里。為熱為實。厥陰之半表半里。為寒為虛。

    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為發熱惡寒。少陰之表。為無熱惡寒。陽明太陰皆為里。陽明之里為胃實。太陰之里為自利。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里。少陽之半表半里。為寒熱往來。厥陰之半表半里。為厥熱進退。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可汗。少陰之表不可汗。陽明太陰皆為里。陽明之里可下。太陰之里不可下。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里。少陽之半表半里可清解。厥陰之半表半里。不可清解。

    得病之初。身體之正氣。起而反抗。發熱惡寒。即正邪交爭之表示也。頭痛、項強、體痛。即正邪交爭時所發生之充血作用也。此時因皮膚開合。汗腺通塞之故。又發生有汗為中風。無汗為傷寒之兩大癥候。傷寒為散溫機能衰弱。故以麻黃湯發其表。中風為散溫機能亢進。故以桂枝湯解其肌。凡此傷寒中風。可由發汗解肌而愈者。皆稱為表病。又稱為太陽病。

    正氣抵抗邪氣。在太陽病期內。無法戰勝。因而妨礙三焦水道之流行。由此而引起寒熱往來、胸脅滿嘔、口苦咽干各癥。概稱為少陽病。《內經》謂三焦為決瀆之官。生理學則不稱三焦。而稱淋巴。其理由相同。三焦在髒腑之外。

    皮膚之內。故謂之半表半里。小柴胡一方。為本病之主劑。

    正邪交爭愈久。水分愈加蒸散。內部粘膜。愈加干燥。及在太陽少陽期內。發汗利尿過多。則腸胃間之水津。乃愈涸竭。由是發生煩渴譫語。不大便。但惡熱不惡寒之陽明里實癥。輕則用白虎湯。重則用承氣湯。

    若腸胃之抵抗力不足。失去消化水谷之能力。則為太陰病。水谷不化。則水分過剩。因而上吐下利。此與陽明病正成反比。陽明熱而太陰寒。陽明實而太陰虛也。理中湯溫中去濕。故為太陰病之專劑。

    若造溫機能衰減。體溫為之降低者。則為少陰病。中醫謂為陽虛。因心髒衰弱。故少陰病之脈必微細也。因神經不振。故少陰病之癥但欲寐也。因體溫不能分布。故少陰病之四肢必厥逆也。此與太陽病正成反比。太陽必發熱而惡寒。少陰必惡寒而不發熱。四逆湯強心生溫。實為少陰病之主劑。

    若夫厥陰病者。實抵抗力消長進退之重要關頭也。其病狀為厥熱互為來復。熱多于厥。則抵抗力有恢復之希望。故主病退。厥多于熱。則抵抗力愈趨愈下。故主病進。若但厥無熱。則抵抗力完全失敗。病主不治。

    此與少陽病正成反比。少陽之寒熱往來。不過三焦不和。血管伸縮之作用。可以和解了事。厥陰之厥熱來復。

    則出生入死。關系重大。厥陰之主劑。亦不離四逆輩。蓋非生溫無以退厥也。

    總觀六經之變化。三陽病惟恐其熱。三陰病惟恐其寒。三陽病惟恐其實。三陰病惟恐其虛。三陽病則抵抗力均未衰弱。故三陽病無死癥。三陰病則抵抗力均感不足。故三陰病多死癥。一部傷寒論。蓋如是而已。

    【榮齋按】此篇為一九三五年陳遜齋先生在前中央國醫館附設訓練班的演講詞。綜合全文大意,所謂三陽,它的病多屬于進行性,而其人的髒器體功尚強壯,未曾發現衰弱狀態的三種證狀。所謂三陰,它的病多屬退行性,而其人的機體功能已非強壯,已表現出衰弱狀態的三種證狀。精簡的說:“就是三陽言實,三陰言虛。三陽言表實、里實、半表半里實,三陰言氣虛、血虛、氣血兩虛。”


如果你對重訂通俗傷寒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重訂通俗傷寒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