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調理諸法 第三節•食物調理法

類別︰子部 作者︰清•俞根 書名︰重訂通俗傷寒論

    傷寒溫熱之癥。多屬胃腸伏邪。早已失其消化力。最宜忍饑耐餓。平臥安靜。熱退舌淨無苔。始可漸進粥飲湯。漸進漸濃。不致轉復。爰將瘥後進食法。食物之忌宜。食物調補法。臚舉于下。

    (甲)瘥後進食法

    龐安常曰。凡病瘥後。先進清粥湯。次進濃粥湯。次進糜粥。亦須少與之。切勿任意過食也。至于酒肉。尤當禁忌。若有不謹。便復發熱。名曰食復。王士雄雲。瘥後必小便清。舌苔淨。始可吃粥飯、鯽魚、台鯗之類。

    油膩酒醴甜食新鮮補滯諸物。必解過堅矢新糞。始可漸漸而進。切勿欲速。以致轉病。陳氏雲。

    傷寒初瘥。進食最難。如胃中余熱未清。進食過早。則邪熱必復發。若胃熱已清。舌苔亦淨。不與飲食。使幾微之元氣一脫。從何處續命耶。此際全以驗舌苔為主。如胃中有積熱者。舌必有苔。苔必干燥。重則焦槁。甚則芒刺。在此時期。止可與白滾湯頻頻調之。禁絕谷氣。全要使胃脕空虛。

    則邪熱易退。今之為父母者。不知傷寒食復之利害。但狃于平昔之愛好。止記傷寒之不吃粥飯。而床頭果品。枕邊酸甜。一概不禁。不知此等滋味。一入胃腸。則稠粘膠結。反助胃火里邪。其害甚于谷氣。如果看得舌苔漸淨。即宜漸進谷氣。以扶正勝邪。其法、先用荷葉擦洗杓器。次用青竹葉帶水一滾。傾去竹葉。止用淨水一碗。次入嫩鮮蘆根指大數寸。置湯中一滾。再去蘆根。次入陳冬米研磨之粉。法以水攪和粉。澄去沉底粗者。止取上浮細者。入前湯中十數沸後。粉糊已熟。

    蘆根、竹葉。氣清香入胃。能回清氣退濁氣。有濕化濕。有火清火。有痰消痰。如有燥糞。自能潤下之。此傷寒瘥後進食第一法也。其糊初進最薄。續進逐漸加濃。至後進糜粥軟飯。若進米糊數日。

    大便不下。藥方中加當歸、紫菀、麥冬。大便液足。燥糞自行矣。若誤用大黃。多損氣血陰液。戒之戒之。

    (乙)食物之忌宜

    傷寒溫熱愈後。雖能食糜粥軟飯。正氣未復。凡飲食居處。俱不可不慎也。如酒肴、甘脆、肥鮮、生冷等物。皆不可犯。

    少食而頻。則易運化。不可過飽。及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也。不但油膩腥發麴炙。薰灼髒腑者。

    固宜禁絕。即瓜果生冷。凡能冰伏脾胃者。亦宜禁不入口。最妙以蘿卜湯。陳干菜湯。疏導其胃腸。

    渴則飲清快露。和開水少許。或但飲細芽茶。輸運其精液。病勢輕減後。佐其點心。可略進流動性之滋養品。如藕粉、燕窩粥。及開水沖雞蛋等。每次之食量宜少。每日之次數宜多。不過以之略充饑腸而已。病將就痊時。凡各種未熟之果實油類。及一切之固形物而不易消化者。均不宜入口。恐損胃腸。反增病也。

    (丙)食物調補法

    程鐘齡雲。藥補不如食補。凡病邪未盡。元氣雖虛。而不任重補。則從容和緩以補之。相其機宜。

    循序漸進。脈癥相安。漸為減藥。谷肉果菜。食養盡之。以底于平康。故飲食之補。但取其氣。不取其味。

    如五谷之氣以養之。五菜之氣以充之。每食之間。便覺津津汗透。將身中蘊蓄之邪熱。以漸運出于毛孔。

    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補之。臨時雖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膩阻滯經絡。邪熱不能外出。久久充養完固。愈無出期矣。龐安常有鑒于此。如所雲凡病新瘥。只宜先進白稀粥。次進濃粥湯。又次進糜粥。亦須少少與之。不得早吃肉食。旨哉言乎。顧松園雲。百合麥冬湯。清肺止咳。

    真柿霜消痰解熱。人乳為補血神品。童便為降火仙丹。悉尼生食能清火。蒸熟則滋陰。苡仁湯、肺熱脾虛。

    服之有益。淡蓮子湯、芡實粥、遺精泄瀉。最屬相宜。扁豆紅棗湯。專補脾胃。龍眼肉湯。兼養心脾。

    鰉鱘鰾、線魚膠、(同豬蹄、燕窩、海參、或雞、鴨、葷中煮爛、飲汁更佳。)填精益髓。鳳頭白鴨。

    烏骨白雞。補陰除熱。豬肺蘸白芨末。保肺止血。以上諸物。病患如已食飯多日。行動自如。方可隨宜恆食。此食補方法之大要也。


如果你對重訂通俗傷寒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重訂通俗傷寒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