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四逆湯類•十 四逆湯(一)

類別︰子部 作者︰清•徐靈胎 書名︰傷寒論類方

    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常人則取中者,小者可知。干姜三兩。按:方名四逆,必以之治厥逆。《論》雲:厥者,陰陽氣不順接,手足逆冷是也。凡《論》中言“脈沉、微、遲、弱”者,則厥冷不待言而可知,此方溫中散寒,故附子用生者。

    四逆、理中,皆溫熱之劑,而四逆一類,總不離干姜,以通陽也,治宜下焦;理中一類,總不離白術,以守中也,治宜中焦。余藥皆相同,而功用迥別。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便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以上義詳雜方條內。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陰陽兩虛之後,又復竭其陽,非此湯不能挽回陽氣。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說詳前桂枝條內。

    病發熱頭疼,此乃表邪。脈反沉,見里脈。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身體疼痛,陰陽二癥皆有之。今脈沉而疼痛,雖發熱,亦是里寒外熱之癥,故用四逆。

    脈浮而遲,表熱浮。里寒,遲。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明所以不渴之故,當溫之,宜四逆輩。有寒則不渴。則知渴者,皆當作熱治。不曰四逆湯,而曰四逆輩,凡溫熱之劑,皆可選用。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病與脈相合,則溫不可遲。宜四逆湯。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此二句指不食之時言。此與少陽之嘔,當有分別,宜以他癥驗之。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始得”言病方起;“脈弦”則有力,故知為實。不可下也,欲吐則病在上焦,下之為逆。當吐之。在上者因而越之,此少陰宜吐之法。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干嘔無物,則知其為飲矣。不可吐也,當溫之。寒飲無實物,溫之則寒散,而飲亦去矣,凡治飲皆用溫法。

    宜四逆湯。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以上皆外癥,其疼亦屬陰疼。又下利清谷,厥逆而惡寒者,三者皆虛寒內癥。四逆湯主之。按:此條諸癥,皆屬陰寒,因為易辨,惟“熱不去”三字,則安知非表邪未盡。即惡寒,亦安知非太陽未罷之惡寒。惟下利厥逆,則所謂急當救里,不論其有表無表,而扶陽不可緩矣。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汗下後而厥冷,則虛寒極矣。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亦外熱內虛寒之故。四逆湯主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以上五條,皆系汗下之後,陽氣大虛,故雖外有微熱,而總以扶陽為急,大小便俱利,則內陽亦盡矣。

    不僅手足逆冷為陽微之驗也。


如果你對傷寒論類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論類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