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四十六條方十五
三陰先太陰者。太陰正位中宮。統倉廩也。少陰居下。而先于厥陰者。陰道逆。自下而上也。
(一)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去聲。下皆同。少陰。腎經也。脈微細者。少陰居于極下。其脈起于小趾之下也。靈樞曰是主所生病者。嗜臥。但欲寐。嗜臥也。蓋人肖天地。天地之氣。行于陽則闢而曉。行于陰則闔而夜。故人之氣。行于陽。則動而寤。行于陰。則靜而寐。然則病患但欲寐者。邪客于陰故也。
(二)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熱。邪在表也。脈沉。少陰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發熱。故曰反也。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黃以發之。以其本陰而標寒。故用附子以溫之。細辛辛溫。通于少陰。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專經而向導也。
(三)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口中和。謂不燥不渴。里無熱也。少陰之脈。貫脊。脊。背呂也。背字從北從肉。北。天地之陰方也。北肉為背。人身背陰之處也。陽脈在背。根陰之義也。經傳謂背為陽者。其猶謂桂枝發汗。
與夫歷家謂月行速之意歟。腎居北方。其行屬水。生于天一。故曰少陰。然則陰寒湊于少陰。宜乎背惡寒而他處不惡也。灸之以火者。火能助陽而陰自消也。主之以附子者。附子溫經而寒自散也。人參甘寒。補其氣以扶陽于生。芍藥酸平。收其陰而為陽之附。茯苓甘淡。淡以利竅。逐水以消陰。甘以入心。順火以從陽。術味甘苦。苦以燥濕。制水而燠土。甘以益脾。和中而固本也。
(四)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煩者。少陰之脈循喉嚨。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也。自利者。腎氣實。水無制也。虛故引水自救。釋上文之渴也。白。寒色也。病形悉具。以其本病之口燥舌干言也。小便白者。至末。反復申明上文。所以曉人。勿認煩渴為熱以致誤之意。
(五)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陰陽俱緊。傷寒也。傷寒不當有汗。故謂汗為反出。亡與無同。古字通用。無陽者。汗乃血之液。陰主血。寒為陰而傷血。陰邪湊于少陰。陰盛矣。故謂無陽以為之衛護。而汗所以反得自出也。咽痛者。少陰之脈循喉嚨也。其髒屬水。所以不惟咽痛。而復吐利。水無制也。
(六)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
細沉而數。里熱也。故曰病為在里。不可發汗。惡虛其表也。
(七)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微者氣不充。故曰無陽。無陽則化不行。故汗不可發也。尺以候陰。弱澀者陰血不足也。故謂復不可下。蓋少陰藏寒。其官作強。有出無入。有虛無實。有補無瀉。所以汗下皆不可行。而反復叮嚀以示禁止如此。
(八)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少陰之脈。從足走腹。循喉嚨。其支別至肺。自下而上者也。受火之劫。火性炎上。循經而蒸爍于肺。肺傷則氣逆。所以咳也。下利者。少陰屬水。其髒虛寒。劫迫則滑脫也。滑脫而虛。
故生熱亂而譫語也。強責。謂過求也。小便與汗。皆血液也。少陰少血。劫汗奪血。則小便之涸竭。故難也。
(九)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臥。手足溫者。可治。
下利。陰寒盛也。自止。寒邪退也。惡寒而臥。其髒本虛寒也。手足屬脾。溫者。脾土和也。土和則萬物生。故曰可治也。
(十)少陰病。惡寒而。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惡寒而。承上條而言也。時或自煩欲去衣被。陽熱復也。猶之手足溫。故亦曰可治也。
(十一)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
雖煩下利必自愈。
緊。寒邪也。自下利。脈暴微者。陰寒內泄也。故謂手足為反溫。言陽回也。陽回則陰退。
故謂緊反去為欲解也。夫寒邪在陰而脈緊。得自利。脈暴微。手足溫。緊去為欲解者。猶之邪在陽。脈數而熱。得汗出。脈和身涼。數去為欲愈之意同。陰陽勝復之理也。
(十二)少陰中風。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陰陽詳見二難三難。陽微。風邪散。而表氣和也。陰浮者。里氣勝而邪外出也。
(十三)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子丑寅。陽生之時也。各經皆解于其所王之時。而少陰獨如此而解者。陽進則陰退。陽長則陰消。且天一生水于子。子者。少陰生王之地。故少陰之欲解。必于此時歟。
(十四)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膀胱屬太陽。太陽者。六經之長也。為諸陽主氣。與少陰腎為合。陰從陽化。里熱達表。故一身手足盡熱也。熱在膀胱。太陽多血。腎司開闔。陰主下降。故熱亂。則血出于二便也。
(十五)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
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必動其血者。汗為血之液。不得汗則得血也。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
迫則錯經而妄逆也。下厥。以少陰居下而熱深言也。上竭。以妄逆言也。
(十六)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陰寒吐利。法當厥逆者。以無陽也。手足不逆冷。則陽自若而脾胃和。故以熱為反發者。婉詞也。然陽自若。則陰為有制。脾胃和。則五髒六腑皆得以受其氣而生也。灸之者。以其有可生之道。所以通其經以遂其生也。
(十七)少陰病。惡寒。身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陰盛則陽竭。故曰不治。
(十八)少陰病。吐利。燥煩。四逆者。死。
陰寒吐利而至于燥煩。津液內亡。而成枯竭也。加之四肢厥逆。脾土敗絕也。
(十九)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頭眩。俗謂昏暈是也。諸陽在頭。然則下利止而頭眩者。津液內亡。而陰已虛竭。陽無根據附。
浮越于外。而神氣散亂。故時時自冒也。
(二十)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四肢溫和為順。故以厥冷為逆。不順也……不伸也。陰主屈故也。諸證具見而脈又不至。
則陽已先絕。可知矣。不煩而躁。孤陰亦欲自盡也。
(二十一)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呼吸氣也。嘆聲曰息。言嘆息之聲。高而散漫。無接續生息之意。蓋陽氣欲絕。故其聲息如此。
(二十二)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脈微沉細。但欲臥。少陰之本病也。汗出而不作煩熱。無陽也。欲吐。經中之邪不退也。
自利。髒病進也。更復煩躁不得臥寐者。陽欲絕而擾亂不寧也。
(二十三)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麻黃(二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無里證。謂不吐利燥煩嘔渴也。以無里證。而表又不見。故用附子以佐麻黃。雖曰微發汗。
而用甘草以易細辛。蓋亦和解之意也。
(二十四)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本欲寐。反心中煩不得臥者。風邪客于里。熱甚而里不和也。黃連黃芩。清膈。以除風擁之里熱。雞黃阿膠。和血。以益不足之真陰。然阿膠者。黑驢皮之膏液也。故能逐陰經之邪風。
雞黃者。巽木禽之誕卵也。故能定邪風于少陰。芍藥下氣以和陰。所以為少陰風熱之佐使也。
(二十五)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少陰腎也。腎主骨。寒淫則痛。然則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者。傷寒也。沉為在里。是故附子湯者。溫里以散寒之要藥也。
(二十六)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干姜(一兩)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
余勿服。
腹痛。寒傷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傷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膿血者。下焦滑脫也。
石脂之澀。固腸虛之滑脫。干姜之辛。散胃虛之里寒。粳米甘平。和中而益胃。故三物者。所以為少陰下利便膿血之主治也。
(二十七)少陰病。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古利無。後人所加。此比上條差輕。以便膿血同。故治亦同。
(二十八)少陰病。下痢。便膿血者。可刺。
此承上二條而申著其輔治之意。刺。所以通其壅瘀也。壅瘀通。便膿血自愈。可者僅可之詞。
(二十九)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吐則耗陽。利則損陰。厥冷者。陰損而逆也。煩躁。陽耗而亂也。茱萸辛溫。散寒暖胃而止嘔。人參甘溫益陽。固本而補中。大棗助胃益脾。生姜嘔家聖藥。故四物者。為少陰扶危之所須也。(方見陽明篇。)(三十)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豬膚(一斤)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下利。寒甚而水無制也。咽痛。胸滿。心煩。髒病與經病具見也。豬膚。本草不載。義不可考。
說者不一。用者不同。然既曰膚。則當以豬時所起。皮外毛根之薄膚為是。但豬屬亥。宜入少陰。膚乃外薄。宜能解外。其性則涼。固能退熱。邪散而熱退。煩滿可除也。白蜜潤燥以和咽。
咽利而不燥。痛可愈也。白粉益土以勝水。土王水制。利可止也。豬膚湯義。意者其在于茲乎。
(三十一)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甘草(二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咽痛。邪熱客于少陰之咽喉也。甘草甘平而陰陽。故能主除寒熱。桔梗苦甘而任舟楫。故能主治咽傷。所以微則與甘草。甚則加桔梗也。
(三十二)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及湯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以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
煮七沸。內散一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咽痛與上同。而治不同者。此以風邪熱甚。痰上壅而痹痛者言也。是故主之以桂枝。祛風也。
佐之以半夏。消痰也。和之以甘草。除熱也。三物者。是又為咽痛之一治也。
(三十三)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苦酒湯方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咽下。不瘥。
更作三劑服之。
咽傷而生瘡。則比痛為差重。可知也。不能語言者。少陰之脈。復入肺絡心。心通竅于舌。
心熱則舌不掉也。聲不出者。肺主聲而屬金。金清則鳴。熱則昏而塞也。半夏主咽而開痰絡。苦酒消腫而斂咽瘡雞子甘寒而除伏熱。以上三條證同而治殊。蓋各適其因之宜然爾。
(三十四)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白通湯方蔥白(四睫)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而加下利者。不獨在經。而亦在髒。寒甚而陰勝也。治之以干姜附子者。勝其陰則寒自散也。用蔥白而曰白通者。通其陽。則陰自消也。
(三十五)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蔥白(四睫)干姜(二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用。
尿。與溺同。奴吊切。此承上條復以其甚者言。脈微。陽虛也。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熱藥治寒。寒甚者。格拒而不入。湯不為用。反爭而逆亂也。人尿性寒。膽汁微寒。以之為向導者。經曰。逆者從之。此之謂也。暴出。燭欲燼而焱烈也。微續。真陽回而漸復也。然屬加減耳。成方疑後人所增。
(三十六)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切)白術(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腹痛。小便不利。陰寒內甚。濕甚而水不行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濕內滲。又復外薄也。自下利者。濕既甚而水不行。則與谷不厘清。故曰此為有水氣也。或為諸證。大約水性泛濫。無所不之之故也。真武者。北方陰精之宿。職專司水之神。以之名湯。義取之水。然陰寒甚而水泛濫。
由陽困弱而土不能制伏也。是故術與茯苓燥土勝濕。芍藥附子利氣助陽。生姜健脾以燠土。則水有制而陰寒退。藥與病宜。理至必愈。
後加減法。(或為諸證之治。)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水寒相搏則咳。細辛干姜之辛。散水寒也。既散矣。肺主咳。而欲收。五味子者。酸以收之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淡滲而利竅。
小便既利。不須滲也。)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芍藥收陰而停液。非下利者所宜。
故去之。干姜散寒而燠土。土燠則水有制。故加之。)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
(嘔。氣逆也。去附子。以其固氣也。加生姜以其散氣也。)(三十七)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而里寒者。陰甚于內也。身反不惡寒。面色赤而外熱者。格陽于外也。陰陽不相通。所以逆亂而有或為諸多證。利雖止邪欲罷也。脈仍不出。陽氣未復也。夫脈者血氣之道路。血。陰也。非陽不行。姜附辛熱。助陽也。甘草甘平。益氣也。湯本四逆而分兩殊。通脈則加姜之謂。
後加減法。(同前。)面色赤者。加蔥九睫。(面色赤。陽格甚也。加蔥。通陽氣也。)腹中痛者。
去蔥。加芍藥二兩。(腹中痛。真陰不足也。去蔥。惡其順陽也。加芍藥。收陰也。)嘔者。加生姜二兩。(見前)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咽痛。氣結也。去芍藥。聚氣也。加桔梗。利咽也。)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利止脈不出見上。去桔梗者。嫌其載而少暢通也。加人參者。生其陽而和其陰也。)(三十八)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此承上文自利而言。以示人通診吉凶利害之大意。蓋謂少陰屬水。其自利者以陰寒甚。
土弱而水無制也。趺陽主胃而屬土。負謂趺陽有脈。土尚強。土強則水有制。而少陰反為輸負矣。順言不以受制為拘也。蓋水惟其有制。則卒遵道。不得終于泛濫而成大害。且萬物資生于土。而百骸藉養于胃。水土平成。物類又安。非天下之至順乎。古今謂趺陽有脈者不死。有以哉。
(三十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干)柴胡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分。去聲。上同。人之四肢。溫和為順。故以不溫和為逆。但不溫和而未至于厥冷。則熱猶為未入深也。故用柴胡解之也。枳實。泄之也。然熱邪也。邪欲解本陰也。陰欲收。芍藥收之也。
甘草和之也。分。今之二錢五分也。
後加減法。(同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並主下痢。(咳見前。並主下利。亦散水寒收泄氣之意。)悸者。
加桂枝五分。(心主悸。桂枝通心氣也。)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見前)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腹中痛。寒甚也。附子。溫之也。)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下重。氣滯也。薤白。疏泄也。)(四十)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固乃陰寒甚而水無制。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水寒相搏。蓄積不行。內悶而不寧也。豬苓湯者。瀉利以厘清其水谷之二道也。二道清則利無有不止者。利止。則嘔渴心煩。不待治而自愈矣。方見陽明篇。
(四十一)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口燥咽干者。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邪熱客于經。而腎水為之枯竭也。然水干則土燥。
土燥則水愈干。所以急于下也。方見陽明篇。下同。
(四十二)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
水。腎邪。青。肝色。腎邪傳肝也。心下必痛者。少陰之脈。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也。口干燥見上。故治同。
(四十三)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脹不大便。胃實可知。急下者。少陰屬水。惡土實也。
(四十四)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脈沉。寒邪深入于里也。溫之不容以不急也。方見太陽中篇。下同。
(四十五)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
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飲食入口則吐。少陰主喉嚨而寒邪客之也。少陰之脈。絡心。注胸中。實。謂痰壅而上塞也。
寒。以虛言。溫。有補意。
(四十六)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數。音朔。更平聲。反少之少。上聲。微。陽虛也。澀。血少也。汗出。陽虛不能外固。陰弱不能內守也。更衣見陽明篇。反少者。
陽虛則氣下墜。血少所以勤努責而多空坐也。上。謂頂。百會是也。灸。升舉其陽以調養夫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