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經脈診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漏水下百刻圖

類別︰子部 作者︰明•王九思 書名︰難經集注

    一歲陰陽升降。會于立春。一日陰陽曉昏。會于艮時。一身榮衛還周。會于手太陰。同天度一萬三千五百息。榮衛始于從中焦。(按于從二字。當衍其一。)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

    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天度二十四氣。晝夜二十四時。人身經二十四條。(按原本此下復有人身經二十四條七字。系衍文。今刪。)流注與天同度。所以計一萬三千五百息。

    \r漏水下百刻圖\pt40a1.bmp\r

    水下四刻移一經復還于手太陰其得百刻榮衛各計二十五度。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呂曰。諸十二經脈。三部九候。有病者皆見于尺寸。故言脈之大要會也。丁曰。舊經注此說為五髒六腑之法者非也。

    大要會者、謂尺寸陰陽往復。各有要會也。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內陽之所治也。

    呂曰。至尺者、言從尺至關。其脈見一寸。而言尺者、是其根本。寸口長一寸。而脈見九分。陽數奇。陰數偶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丁曰。分寸為尺者、人從關至尺澤穴當一尺也。于其尺內。分一寸以代一尺之法。是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也。

    故陰得尺內一寸。

    丁曰。陰數偶也。

    陽得寸內九分。

    丁曰。陽數奇也。

    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丁曰。尺寸之法。舊經有注。言諸家所傳撰不同。執引三寸。(按以下注考之。此寸字當作部。)輒相去一寸。以備三寸。並不見一寸九分之理。其一寸九分之法者。蓋為尺寸之位。各有陰陽始終也。陽氣者、生于尺而動于寸。陰氣者、生于寸而動于尺。是以法陽氣。始生于立春。上至芒種之節。其數九。三陽王于前法寸內九分而浮。夏至之節。其氣下行。至立冬而終。其數十。即三陰王于後法尺內一寸而沉。故知尺寸各有始終也。此是越人引其陽中陰陽始終也。所謂陰中陰陽始終者。陰氣復從立秋而生。下至冬至之節。其數十。冬至之後。隨少陽上行。至立夏之節。其數九。此者天地陰陽始終。故法尺寸陰陽各有始終也。天地要會之門。在于四立。謂之天門、地戶、人門、鬼門。人之氣口人迎左右神門。亦法也。楊曰。寸關尺三位。諸家所撰。多不能同。故備而論之。以顯其正。按皇甫士安脈訣。以掌後三指為三部。一指之下為六分。三部凡一寸八分。華佗脈訣雲。寸尺位各八分。關位三分。合一寸九分。王叔和脈訣雲。三部之位。輒相去一寸。合為三寸。諸經如此差異。則後之學人。疑惑彌深。然脈法始于黃帝。難經起自扁鵲。此之二部俱祖宗。諸家諸論蓋並枝葉爾。正可務本遺末。不容逐末忘本。今的舉指歸。用明大要。宜根據黃帝正經。以掌後三寸為三部。

    則寸與關尺。各得一寸。備三才之義也。此法永定。不可移改。其王叔和、可謂得之矣。凡診脈者、先明三部九候之本位。五髒六腑之所出。然後可以察其善惡。以別浮沉。如其本位尚迷。則病源莫辨。欲其愈疾。亦難矣哉。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天地人也。一部之中。則有天地人。三部之中。合為九候。以候五髒之氣也。其五髒六腑所出者。左手寸口者。心與小腸脈之所出也。關上者。肝與膽脈之所出也。尺中者。腎與膀胱脈之所出也。關前一分者。人迎之位也。關後一分。神門之位也。右手寸口者。肺與大腸脈之所出也。關上者。脾與胃脈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門三焦脈之所出也。關前一分者。氣口之位也。關後一分者。神門之位也。凡五髒之脈並為陰。陰脈皆沉。六腑之脈並為陽。陽脈皆浮。假令左手寸口脈浮者。小腸脈也。沉者。心之脈也。余皆仿此。斯乃脈位之綱維。診候之法式也。虞曰。楊氏諸論數家寸尺長短部分。互有不同。令後人難為根據。庶今明之。以示後學。華佗之說。乃如脈經言。果不謬矣。王叔和以三寸為式。義有隱微。此乃黃帝正經之說。豈有誤也。況上古以一膚指為四寸。王叔和必取其膚指之三寸。與今之一寸九分。短長相近也。何休注公羊傳雲。側手為膚。按指為寸。即其義也。況越人生于周。采靈樞素問作此難經。今之寸尺度量。乃周之制也。故越人取一寸九分為定式。乃天九地十之義也。


如果你對難經集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難經集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