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半)茯苓(十八銖)桂(半兩去皮)白術(十八銖)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成氏明理論雲。苓。令也。號令之令。通行津液。克伐腎邪。專為號令者。苓之功也。五苓之中。茯苓為主。故曰五苓散。茯苓豬苓。味俱甘平。甘雖甘也。終歸于淡。甘歸于淡。如人多食甘。則口反淡。是也。內經曰。淡味滲泄為陽。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滲泄。水飲內蓄。須當滲泄之必以甘淡為主。是以茯苓為君。豬苓為臣。白術味甘溫。脾惡濕。水飲內蓄。則脾氣不治。益脾勝濕。必以甘為助。故以白術為佐。澤瀉味咸寒。內經曰咸味下泄為陰。泄陰導溺。
必以咸為助。故以澤瀉為使。桂枝味辛熱。腎惡燥。水蓄不行。則腎氣燥。內經曰。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散濕潤燥。
故以桂枝為使。多飲暖水。令汗出愈者。以辛散水氣外泄。是以汗潤而解也。
琥按原方中。止用桂。而成注又雲。桂枝。且雲。其味辛能散濕潤燥。作兩可之論。其義何居。內台方議雲。桂與桂枝。可以兩用。若兼表邪者。用桂枝。若專利水飲者。卻用桂也。若然。則上方中當用桂枝無疑。
琥又按方後雲。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此即桂枝湯方下。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之義。建安許氏雲。五苓散。
乃汗後一解表藥。于此可見。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發汗已者。謂太陽病。已發過汗也。脈浮數者。成注雲。表邪未盡。不因汗而解也。煩渴者。此系膀胱熱結。小便不利。熱氣不得下泄。因反上逆。燻于胸膈。肺胃受傷而作煩渴也。脈浮數為太陽經病。煩渴乃太陽府病。故亦宜五苓散。以解表邪。泄里熱。或問五苓散。治膀胱熱結之藥。何以反用肉桂。余曰不然。膀胱熱結。誠當去桂。但此條病用桂。乃是桂枝。為脈浮數而設。非肉桂也。若其人飲水多。小便不利。無表證者。方中竟可用肉桂也。或又問五苓散中用術。昔賢如朱奉議。孫真人許學士等。皆用白術近醫方中行。喻嘉言改作蒼術。何也。余答雲改用蒼術。雖未合義。然使其人里實熱結。小便不利。雖用蒼術。不為害也。若其人發汗過多。亡津液。胃虛燥渴。欲飲水而小便不利者。則蒼術過于燥烈。斷不可用。不若白術之甘平滋膩。能補津液而潤燥。為可用也。
方喻二氏所可怪者。凡仲景用術之方。皆雲。此是蒼術。倘後學起而宗之。不論其人虛實燥濕之證。凡方中類用蒼術。
不其大害者邪。縱使仲景時無白術。于今業已有之。在醫人亦可權宜取用。如死執古方以療今病。斷斷不可行也。)(附例)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成注雲。中風發熱至六七日則當解。若不解而煩者。邪在表也。渴欲飲水者。邪傳里也。太陽之里為膀胱府。府病。則里熱氣結。而小便不利。內不得出。外亦不得入。所以飲水。反上行而作吐也。若此者。名曰水逆。用五苓散者。以表能散邪。里能消水也。或問上證。既煩且渴。何以不用白虎。余答雲。白虎湯治煩渴。乃上焦肺胃熱也。其人必小便利今者小便不利。
知其熱在下焦。乃膀胱府病也。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上病用五苓散者。以利小便。使氣化得輸。則津液流通。煩與渴不治而自愈矣。)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本以太陽病發汗後不解。
因復下之。故心下成痞。痞者。不通泰也。仲景法。當與瀉心湯除之。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中燥煩。小便不利者。
此為水飲內蓄膀胱。熱結津液不行。故口燥煩渴。氣不輸化。因反上逆。故心下痞。要其病。實非在心下也。與五苓散以分消表里之水邪。不治痞而痞自愈矣。)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渴欲飲水至救之十三字當在小便數者之前。不惡寒而渴者者字可刪。太陽病其脈寸緩關浮尺弱。其證發熱汗出。復惡寒。此系風邪正盛于表也。不嘔者。里氣和也。里氣既和。緣何而至心下痞。其痞者。此以醫下之早。邪氣乘虛而入。留于心下。故致痞也。如其不因誤下者。則陽邪必漸傳經。在病患已無惡寒等證。邪熱傳里。必變而作渴。此太陽病轉屬陽明也。陽明者。胃也。胃中熱渴。無有不欲飲水。第飲水時。當少少與之。不可不與。亦不可多與。但以法救其渴可耳。
如飲水之後。而小便數者。大便必硬。此因津液偏滲于膀胱。小水既多。則胃中邪熱。亦隨溺而泄出。雖不更衣十日。
胃中無滿實之苦也。更衣者。古人于大便時。必更衣而後入廁。故相傳以大便為更衣也。若飲水之後。渴終不解者。其人飲水必不合法而多。故雲。宜五苓散。以導其停水也。尚論篇于此條證。注五苓散雲。能消熱而回津。夫津液偏滲于小便者。用五苓散以利之。小水利。則邪熱消。而津回渴止。大便得潤而自行。正內經通因通用之法也。愚以上論殊為穿鑿。病如小便數而少者。法宜用五苓散以利之。此為通因通用之法。今者小便數而至大便硬。則此小便不可為不多矣。
小便既多。則津液必耗。復用五苓散以利之。是愈燥其津液也。喻氏反以回津作解。大謬之極。或問小便數。大便硬仲景論中。何以無治法。余答雲。此是仲景不須用藥處。俟其陰陽自和。則小便漸少。大便必自出也。如欲用藥。少與麻仁丸以潤其大便。庶幾猶可。)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傷寒汗出者。服發汗藥。而太陽經之邪未盡。故汗出也。
渴者。太陽之邪傳里。膀胱府病。水氣上逆而作渴也。故宜五苓散。以表里兼主之。若汗出不渴者。此為邪氣傳里未甚。
水氣不至上逆。故不作渴也。所以五苓散中。止用茯苓以主里。而泄水氣。更留桂枝。加生姜甘草。以解表而固衛虛。
更其名為茯苓甘草湯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