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辯太陰少陰厥陰病中寒脈證並治法 附子湯方

類別︰子部 作者︰清•汪琥 書名︰中寒論辯證廣注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成注雲。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緩之。茯苓人參白術之甘。以補陽。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扶陰。所以然者。偏陰偏陽。則為病。火欲實。水當平之。不欲偏勝也。○上七字甚晦。

    內台方議曰。少陰之氣。上通于舌下。若有病。則口燥舌干。今口中和者。是無熱也。背為陽。陽虛陰盛。則背惡寒也。經曰。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當灸之。宜灸背俞。與附子湯服之。以附子為君溫經散寒。茯苓為臣。

    而泄水寒之氣。以白術芍藥為佐而益燥其中。以人參為使。而補其陽。以益其元氣。散其陰邪也。

    武陵陳氏曰。四逆諸方。皆有附子。于此獨名附子湯。其義重在附子。他方皆附子一枚。此方兩枚可見也。附子之用不多。則其力豈能兼散表里之寒哉。二枚生用。生則辛烈善走不獨溫少陰之經。而又走衛氣。以治背惡寒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參術茯苓。皆甘溫益氣。以補衛氣之虛。辛熱與溫補相合。則氣可益而邪可散矣。既用生附之辛烈。而又用芍藥者。以斂陰氣。使衛中之邪。不遽全進于陰耳。

    琥按上三注。成氏雲芍藥之酸以扶陰雲雲。其意甚晦。內台以芍藥與白術。同為佐而益燥其中。其義于芍藥未確。惟陳注。實為曉暢。或疑芍藥酸寒。恐非中寒所宜。然方中用附子二枚。則過于溫發。不妨用芍藥以少斂。但不必三兩之多耳。

    琥又按最前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此里寒正氣與之相爭。故以發熱為表實。方用熟附子。合麻黃細辛。

    以溫散之。此條少陰病一二日。亦始得之。口中和。其背惡寒。此里寒而正氣大虛。不能與邪相爭。故不發熱。及表里皆虛也。故用生附配參苓白術。以溫補而發之。方中用芍藥者蓋氣虛。血必隨之而亦虛。故用芍藥以扶陰也。

    或問背惡寒。焉知非太陽病。未發熱之證。余答雲。太陽病未發熱之時。口中亦和。要其證。當通身惡寒。而寒在皮表。今者。少陰病。但背惡寒。而寒在脊之里。如遇此候。問病患當自言之。況太陽病頭項強痛。與少陰病但欲寐迥別。無待辯也。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此條亦少陰中寒。宜溫補之證。成注雲。少陰腎水而主骨節。寒傷營。先著。肢體而後入骨節。今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者。營氣為寒所折而不行也。加之脈沉。沉為在里。乃少陰髒虛受寒。故其所過之經。皆作痛也。與附子湯。以溫經補虛散寒。○武陵陳氏雲。太陽麻黃證中之痛與此相同。但太陽則頭痛發熱。此無頭痛發熱。而手足寒為異也。愚以此身體痛。當是身體以前。連背脊以內骨節痛。故其脈見沉。若渾身骨節痛。全是太陽表實熱證。何敢用附子湯。作里虛寒證治邪。據上病用附子湯者。以附子散少陰之真寒。參術得茯苓引用。補下焦元氣。加芍藥者。謂其能和營止痛也。或問和營止痛何以不用當歸。余答雲。當歸治中寒。非不勝于芍藥。奈本方中既用生附子為君。其性辛熱。過于走竄。使不用芍藥斂而和之。恐反耗其營氣。而痛無收攝矣。古方配合之妙。難以言傳。學人能神而明之。庶可以加減而無誤矣。)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此條乃少陰中寒。即成下利之證。下利便膿血。協熱者多。今言少陰病下利。必脈微細。但欲寐。而復下利也。下利日久。至便膿血。乃里寒而滑脫也。武陵陳氏雲。少陰下利。是少陰初病。即下利。並非傳經之利。則是先利為寒。後便膿血。為滑脫明矣。與桃花湯者。固下而散寒也。)


如果你對中寒論辯證廣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中寒論辯證廣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