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陰經傷冷。脾胃不和。及感寒邪。並食積所傷。
官桂(去皮)人參川芎(各二兩)濃樸(去皮淨姜汁拌)白茯苓半夏(湯洗五七遍)芍藥(洗淨)當歸(洗)麻黃(去節)干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半)枳殼(五兩麩炒黃色)桔梗(十二兩緊實白者洗淨焙干)陳橘皮(八兩洗淨不去 )蒼術(二十四兩新米泔水浸去皮)吳白芷(四兩洗淨焙干)上件。除枳殼官桂橘皮外。其余並一處。生搗為粗末。分作六分。于大鑊內。用文武火炒令黃熟不得焦。用紙攤于板上。候冷。入前件枳殼官桂橘皮末。一處和勻。入瓷盒盛。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傷寒入蔥白一睫。豆豉七粒。同煎連服出汗。或脾胃不和。內傷冷食渾身疼痛。頭昏無力。胸膈不快。吃食不下。氣脈不和。四肢覺冷。至晚心躁困倦。即入鹽少許。同煎。或者陰經傷寒。手足逆冷。或睡里虛驚。及虛汗不止。脈細疾。
面青嘔逆。更宜入附子同煎。加減多少。並在臨時。觀看虛實輕重候之。
琥按上方。乃陽明太陽。及三陰經氣血兼走之劑。止無關乎少陽。以寒中三陰。有自太陽經入者。有自陽明腑受者。
以故溫中發表。兩者兼施也。全在醫者。臨證細審。加減出入用之。
琥又按上方後雲。傷寒加蔥白豆豉者。此發陽明經汗。乃發表不遠熱也。又雲。陰經傷寒。虛汗不止。宜入附子同煎。則方中麻黃白芷等陽經發汗之藥。又當減去。若不分經絡。一概溷用。不惟無益。而反有害矣。此方與易老治傷寒九味羌活湯相等。若非加減出入。不可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