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本草(一)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中國醫籍考

    ﹝神農本草經﹞隋志三卷佚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長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草木。宜藥療疾。救夭傷之命。五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漢書平帝紀曰。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鐘律國小史。編方術本草。及目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又樓護傳曰。護少隨父為醫長安。出入貴戚家。

    護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長者咸愛重之。

    賈公彥曰。張仲景金匱雲。神農能嘗百藥。則炎帝者也。(周禮正義。)嵇康曰。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訪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大平御覽。引養生論。)葛洪曰。神農經曰。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又曰丘芝及餌丹砂玉札曾青雄黃雌黃雲母太乙禹余糧各可單服之。皆令人飛行長生。又曰。中藥養性。下藥除病。能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並闢。(抱樸子)又曰。按本草藥之與他草同名者甚多。唯精博者能分別之。不可不詳也。(抱樸子。)陶弘景曰。舊說稱神農本經。余以為信然。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歷眾聖而滋彰。但軒轅以前。文本未傳。如六爻指垂。畫象稼穡。即事成跡。至于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至于桐雷。乃著在于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爾。秦皇所焚醫方卜術不預。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本草經集注序)又曰。凡采藥時月。皆建寅歲首。則從漢太初後所記也。(本草總序例)顏之推曰。秦人滅學。董卓焚書。典籍錯亂。非止于此。譬猶本草。神農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名。出諸藥物。由後人所羼。非本文也。(家訓。)甦敬曰。漢書藝文志有黃帝內外經。班固論曰。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原疾病之深淺。乃班固論經方之語。

    而無本草之名。惟梁七錄有神農本草三卷。陶據此以別錄加之為七卷。韓保升曰。按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直雲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

    掌禹錫等曰。舊說本草經神農所作。而不經見。漢書藝文志亦無錄焉。平帝紀雲。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于此。而英公李世等注引班固敘黃帝內外經雲。本草石之寒溫。原疾病之深淺。此乃論經方之語。而無本草之名。惟梁七錄載神農本草三卷。推以為始。斯為失矣。或疑其間所錄生出郡縣有後漢地名者。以為似張仲景華佗輩所為。是又不然也。淮南子曰。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矣。蓋上世未著文本。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益眾。張機華佗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草由是見于經錄。(嘉補注本草序)又曰。陶弘景序雲。今之所存。有此四卷。唐本亦作四卷。韓保升又雲。神農本草上中下並序錄合四卷。今按四字當作三。傳寫之誤也。何則。按梁七錄雲。神農本草三卷。又據今本經陶序後朱書雲。本草經卷上卷中卷下。卷上注雲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診。卷中雲玉石草木三品。卷下雲蟲獸果菜米食三品。即不雲三卷外別有序錄。明如韓保升所雲。又據誤本妄生曲說。今當從三卷為正。(序例注)趙德鄰曰。滕元發雲。一善醫者。唯取本草白字藥用之多驗。甦子容雲。黑字者是後漢人益之。(侯鯖錄)王應麟曰。今詳神農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樸略之風。史氏不繁。紀錄無見。斯實後醫工知草木之性。

    托名炎帝耳。(困學紀聞)楊慎曰。白字本草。相傳以為神農之舊。未必皆出于神農。後人增之爾。然其中如腸鳴幽幽。又雲勞極灑灑。

    又發療小兒癇大人。仍自還神化。又雲。立冬之日。菊卷柏先生為陽起石桑螵蛸。凡十物。使主二百草為之長。立春之日。木蘭射干先生為柴胡半夏。使主頭痛。四十五節。立夏之日。蜚廉先生為人參茯苓。使主腹中七節。保神守中。夏至之日。豕首茱萸先生為牡蠣烏喙。使主四肢二十三節。立秋之日。白芷防風先生為細辛蜀漆。

    使主胸背二十四節。此文近素問。恐非後世醫能為也。又據此文以立冬為首。別考緯書。謂三皇三世。伏羲建寅。神農建丑。黃帝建子。至禹建寅。宗伏羲。商建丑。宗神農。周建子。宗黃帝。

    所謂正朔三而改也。立夏之後。復例夏至而後言立秋。與素問長夏之說同。所謂五氣順布行四時也。(升庵文集)寇宗曰。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補注總敘言舊說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而不經。平帝紀元始五年。

    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軺傳遣詣京師。此但見本草之名。終不能斷自何代而作。又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于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農嘗百草以和藥濟人。然不著本草之名。此未臻厥理。嘗讀帝王世紀曰。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眾疾。則知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無本草之說。是知此書乃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也。(本草衍義)


如果你對中國醫籍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中國醫籍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