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本草(六)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中國醫籍考

    ﹝杜氏(文燮)藥鑒﹞二卷存龔氏(廷賢)本草定衡醫藏目錄十三卷未見﹝姚氏(浚)藥品征要﹞未見按上見于江南通志。

    ﹝亡名氏藥性輯要﹞一卷未見按上見絳雲樓書目。

    ﹝邢氏(增捷)本草輯要﹞未見新昌縣志曰。邢增捷少習儒不就。遂精素問內經丹溪東垣諸書。治劑無不立活者。其于證之險。方之奇左驗。

    著醫案心法數卷。又著本草輯要。傷寒指掌詳解。脈訣刪補。為岐黃家指南。性沖和不計贈遺。尤善導引。蓋養生以生人。有仁人之術者也。

    ﹝吳氏(文獻)藥性標本﹞十卷未見婺源縣志曰。吳文獻字三石。花橋人。幼好岐黃術。既補邑諸生。猶不廢方書。久而曰。古人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竟辭博士籍。殫精百家醫。及素問等書。所著有三石醫教四十卷。藥性標本十卷。洪侍御覺山余司徒中宇序之。

    ﹝梅氏(得元)藥性會元﹞三卷存陳性學序略曰。春三月。以歲清囹圄之役。奔走沅盧辰漵間。會平溪經幕錢塘梅元實。持所輯藥性會元三卷。

    謁予于舟次。卒業之。詞簡而詳。理約而明。指實而核。族類以部而分。方所以產而別。性味以品而殊。燮之以陰陽。

    別之以經絡。濟之以水火。參之以君臣佐使。附之以畏惡忌反。析明驗于方施。識成功于已試。不必遠稽古籍。

    近搜旁門。惟按類隨索。如持左券。殆照心之方諸。辨昧之指南也。肘後神奇。至今珍之。此胡可秘。因授渠陽備司周南王君。梓以傳焉。元實才如操割。譚如懸河。只以數奇。博官戎幕。初抵廨。值平溪亢陽疫甚。施藥救之。所全活無算。甲午入棘闈供事。有分試劉司理疾篤。微息垂絕。群醫視之。卻步而走。元實植方進劑。起死回生。效捷于響。甫旬日康復如初。斯固醫神藥神。而實此書辨性之功神也。

    ﹝許氏(兆禎)藥準﹞(吳秀醫鏡序。作藥徑。)二卷存﹝吳氏(昆)藥纂﹞未見按上見于鶴阜山人小傳。

    ﹝沈氏(愚)藥能﹞未見按上見于松江府志藝文部。

    ﹝萬氏(全)本草拾珠﹞未見﹝盧氏(復)本草考匯﹞二卷未見﹝楊氏(崇魁)本草真詮﹞二卷存﹝張氏(懋辰)本草便﹞二卷未見﹝亡名氏本草圖形﹞四卷未見按上見于淡生堂書目。

    ﹝徐氏(鳳石)本草大成藥性賦﹞五卷存﹝倪氏(朱謨)本草匯言﹞二十卷存凡例雲。是書先尊神農本經。次錄陶弘景別錄。次唐本。唐新定本草。次甄權藥性本草。次孫思遜千金食治。

    次陳藏器本草拾遺。次孟昶本草。次宋開寶本草。次宋嘉本草。次日華本草。次東垣用藥法象。次丹溪衍義補遺。

    以至會編蒙筌,並元明舊本。不下四十余種。最後李氏瀕湖本草綱目。該博倍于前人。第書中兼收並列。已盡辨別之功。後賢證驗確論。每多重載。謨更加甄羅補訂。刪繁去冗。名曰匯言。志核也。志純也。一本草諸書。可雲淵廣。然歷考之。主其說。而古今人有不然者。是知用藥之神妙。非可執一。不容弗辨也。謨搜輯往代名言。庶無滲漏。復自周游省直。于都邑市廛。幽岩隱谷之間。遍訪耆宿。登堂請益。采其昔所未詳。今所屢驗者。

    一一核載。校李氏原本。稍有減增。用供國手之取裁。殊有大裨。一論藥集方。必見諸古本有據。時賢有驗者。

    方敢信從。每論每方。必注姓氏出處。公諸天下。猶恐字有訛脫。貽誤于人。復再三考訂而存之。締觀旁注。略見苦心。至于芟繁汰復。尤不待言。一神農嘗百草而定藥。故其書曰本草。意必先以草為正。嗣後果木金石禽魚等繼之。故集中先列草部。然取藥求其切于治病耳。方士家謂可以供爐鼎服食。如先賢韓柳。歷陳服鐘乳金丹之誤。不止一人。下及砒石可化熱痰。生漆可補腦髓。一切荒誕之談。誤听之而橫夭者多矣。概屏不錄。所以正道術闢邪說也。

    浙江通志曰。倪朱謨字純字。少沉默好古。治桐君岐伯家言得其閫奧。治疾奇效。多奔走而延致之。不得則怨。朱謨乃集歷代本草書。窮搜博詢。辨疑證誤。考訂極其詳核。名之曰本草匯言。子洙龍刻之行于世。世謂李之本草綱目得其詳。此得其要。可並埒雲。

    ﹝顧氏(逢伯)分部本草妙用﹞十卷存自序曰。嘗聞用藥如用兵。余讀兵書。而知兵之水土有異也。伎倆不同也。南人習于水戰。北人習于陸戰。山川利于峻險。邊境利于沙漠。或有長于劍戟。長于弓弩。

    長于矛盾。長于火攻。長于車戰者。假使驅陸戰者而攻水。則先溺之于波濤矣。驅平原者于險地。則先危之于壘卵矣。易弓弩而戈矛。則措手下能支。易車戰而火攻。則倒施自陷。至于天時地利之不可違。彼己虛實之早宜量。

    此又因時權變者也。予讀醫書。而知用藥亦猶是爾。心肝脾肺腎。藥之性也。各走其髒。寒溫補瀉平。藥之能也。

    各效其靈。引經謬則生克顛倒。補瀉差則證候反劇。至于陰陽氣運之更改。五方燥濕之不一。表里虛實異形。風寒暑濕異證。又宜因天時人事。而靈應之者也。妙得其機。而適投其竅。藥之靈奇也。不猶亞夫武穆之軍。有令人不可測識也哉。予故以本草一書分為髒。猶兵之有五部也。其兼經雜藥。猶兵之有擅眾長堪令使者。類序其寒溫補瀉。猶兵之各善其長。而各利一方者。昭列于前。井然不亂。俟識者得其性知其能。而各奏其效也。不猶王家之兵。听之能將將。能將兵者之調遣也耶。至于以陰陽五行之微。運用乎草木金石之藥。宜是知彼將識九天九地之機。而操縱如神者。噫。當我世而安得醫師如赤松臥龍者哉。非曰能之。願學焉。崇禎歲次庚午一陽日。古吳友七散人顧逢伯君升父題于贊育齋。

    ﹝李氏(中梓)本草通元﹞二卷存﹝雷公炮制藥性解﹞六卷存四庫全書提要曰。雷公炮制藥性解六卷。舊本題明李中梓撰。凡金石部三十三種。果部十八種。谷部十一種。

    草部九十六種。木部五十七種。人部十種。禽獸部十八種。蟲魚部二十六種。每味之下。各有論案。其稱雷公雲者。蓋采炮炙論之文。別附于末。考宋雷炮炙論三卷。自元以來。久無專行之本。惟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之差詳。是編所采。猶未全備。不得冒雷公之名。又江南通志。載中梓所著書。有傷寒括要。內經知要。本草通原。醫宗必讀。

    頤生微論。凡五種。獨無是書。卷首有太醫院訂正姑甦文喜堂鐫補字。亦坊刻炫俗之陋習。殆庸妄書賈。隨意裒集。因中梓有醫名。故托之耳。

    ﹝吳氏(武)雷公炮制便覽﹞五卷存﹝張氏(光斗)增補藥性雷公炮制﹞八卷存﹝盧氏(之頤)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未見杭世駿名醫盧之頤傳略曰。之頤字繇生。明熹宗時。號晉公。又自稱蘆中人。父復字不遠。精于醫理。從游者眾。會父復著綱目博議。有椒菊雙美之疑。不能決。得之頤私評而決。因令面判匕藥。皆有至理。病亟。趨令之頤成之。歷十八年。而本草乘雅始出。中冠以先人字者。即博議也。中分覆參衍斷四則。遭亂後書籍零散。

    參覆二種。稍補其殘缺。衍斷倍多。不能追憶。遂名乘雅半偈。凡十二卷。今已行世。父歿後述先人之志。成摩索金匱九卷。右目偏盲。摩索者。言暗中得之也。繼摩索而作者。有傷寒金鈔。醫難析疑。遐引曲譬。幾三十萬余言。難扁鵲。誚華佗。曲王叔和。駁成無己。自孫思邈以下無譏。以引靈素之熱病。以言卒病則謬。指七情六氣。房勞刀杖。為內外三因則謬。以形層皮膚肌腹胃。限病者期日則謬。以化氣為本。以經脈為標則謬。縱橫奧衍。精以理解。悟以禪機。旋入閩。歸理舊業。積三十余年而後成。舊史曰。陳曾傳論之頤雲。歲丙戌。

    監國者在山陰。之頤杖策往謁。大為所親信。授職方郎。事敗。跳身歸鄉里。間與舊相識者往來。門庭雜沓。蹤跡不測。性又簡傲。雖以醫術起家。輕忽同黨。好自矜貴。

    出入乘軒車從。廣座中伸眉抵掌。論議無所忌。識者謂必中奇禍。頃之兩目皆盲。KTKT成廢人。不出戶庭。而曩所交游。皆斷絕。詫嘆一室。竟以僨懣卒。此殆天之所以保全之也。(道古堂文集)四庫全書提要曰。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明盧之頤撰。其說謂神農本經三百六十五種。應周天之數。無容去取。但古有今無者。居三之一。

    因于本經。取二百二十二種。又于歷代名醫所纂。自陶弘景別錄。至李時珍綱目諸書內。采取一百四十三種。以合三百六十五之數。未免拘牽附會。然考據該洽。辨論亦頗明晰。于諸家藥品。甄錄頗嚴。雖辭稍枝蔓。而于本草。究為有功。其曰乘雅者。四數為乘。此書初例。有核。有參。有衍。有斷。每藥之下。其目有四。故曰乘也。

    又曰半偈者。明末兵燹。佚其舊稿。之頤追憶重修。乃以核參該衍斷。已非原書之全。故曰半也。立名亦可謂僻澀矣。案杭世駿所撰之頤傳。稱其父復精于醫理。嘗著本草綱目博議。有椒菊雙美之疑。不能決。得之頤私評而決。因令面判匕藥。皆有至理。病亟。趣令之頤成之。歷十八年。而本草乘雅始出。中冠以先人字者。即博議也。

    則此書實繼其父書而作。惟此本十卷。而世駿傳。作十二卷。則不知其何故矣。

    ﹝陸氏(仲德)本草拔萃﹞未見錢謙益序曰。醫經經方之義。至河間東垣而大備。國初諸明醫。各有師承。而本草一經。幾為絕學。吾友繆仲淳常喟然嘆息。以謂三墳之書。燼于秦火。獨素問本草存。本草朱黃正文。出黃帝岐伯之手。古之至人。所以相天地之宜。

    類萬物之情。窮理盡性。精義入神者。發揮變化。實在于此。而世之學醫者。徒取以庀湯液給方劑。薈蕞津涉。

    未有能沉研而鑽極者。蓋此書。自唐宋以來。增益于古人之別錄。駁于近代之綱目。學人目庸耳食。莫知原本。

    于是乎醫學承陋。經方傳訛。用藥石殺天下。實自此始。乃奮筆為經疏。以救其失。參治簡誤之文。若列掌故。

    若置甲乙。金科玉條。犁然畢舉。上下五百年。發軒岐不傳之秘者。仲淳一人而已。仲淳少苦疾。壯多游寓。

    所至必訪藥物載刀筆。五十年而成書。仲淳沒後二十余年。家子陸仲德氏讀繆氏之書。而學其學。作為本草拔萃。

    以發明其宗要。嗚呼何難也。仲淳天資敏捷。磊磊瑰偉。從紫柏老人游。精研教乘。余事作醫。用以度世耳。余觀其理積起奇疾。沉思熟視。如入禪定。忽然而睡。煥然而興。掀髯奮袖。處方撮藥。指麾顧視。拂拂然在十指涌出。語其險。則齊桓之斷孤竹。語其奇。則狄青之度昆侖。語其持重。則趙充國之金城方略。淺人曲士。逖听風聲。猶為之口不合。況有能論其人讀其書。知而好之。好而傳者乎。余每思仲淳緒言。嘆後世無子雲。今得見吾仲德。則仲淳不死也。于其著斯書也。樂為之敘。以導引其志意。而假仲淳以發其端。仲德好學深思。束修矯志。進德修業。日新富有。余雖昏耄。尚能為仲德詳敘上醫醫國之事。如太史公之傳扁鵲倉公者。姑書此以俟之。(有學集)﹝岳氏(甫嘉)本草辨真總釋﹞未見按上見醫學正印種子編。

    ﹝劉氏(默)本草發明纂要﹞未見甦州府志曰。劉默。字默生。錢塘人。僑居郡城之專諸里。以醫名。遇危證能取奇效。所著有證治石鏡錄。本草發明纂要。

    ﹝沈氏(穆)本草洞詮﹞二十卷存自序略曰。余讀蘄陽李氏綱目一書。精核該博。嘆其美備。從而采英擷粹。兼羅歷代名賢所著。益以經史裨官。微義相關。並資采掇。勒成一編。順治辛丑菊月吳興沈穆石匏氏書。

    ﹝張氏(志聰)本草崇原﹞三卷存自序曰。神農本草。謂之本經。計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數。上品一百二十五種為君。無毒。主久服。

    養命延年。益氣輕身。神仙不老。中品一百二十種為臣。或有毒。或無毒。主通調血氣。卻邪治病。下品一百二十種為佐使。或有毒。或無毒。或大毒。主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瘕。中病即止。夫天地開闢。草木始生。農皇仰觀天之六氣。俯察地之五行。六氣者。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三陰三陽是也。五行者。申己運土。乙庚運金。丙辛運水。丁壬運木。戊癸運火。五運五行是也。本五運六氣之理。辨草木金石蟲魚禽獸之性。

    而合人之五髒六腑十二經脈。有寒熱升降補瀉之治。天地萬物。不外五行。其初產也。有東南西北中之五方。其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長夏之五時。其形有青黃赤白黑之五色。其氣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質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著為藥性。開物成務。傳于後世。詞古義深。難于窺測。後人纂集藥性。不明本經。但言某藥治某病。某病須某藥。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藥用也。非藥性也。知其性而用之。則用之有本。神變無方。襲其用而用之。

    則用之無本。窒礙難通。余故詮釋本經。闡明藥性。端本五運六氣之理。解釋詳備。俾上古之言。了如指掌。運氣之理。炳如日星。為格物致知三才合一之道。其後人之不經臆說。

    逐末忘本者。概置勿錄。學人能于此會悟之。則神農觀天察地窮理盡性之學。庶幾近之。後世之書。有涉訛謬者。

    屏棄勿道。可也。

    王琦跋曰。因陋就簡。舍其本而末是圖。學人大弊也。今之言藥性者。往往雜取世俗孟浪之說。奉為律令。

    而于神農本經。棄猶敝屣。譬之經生家四書五經。不之研究。而只記腐爛時文。以為應試之用。思僥幸以取科第。

    安能冀其必得哉。先民盧不遠作本草博議。其子晉公廣之作乘雅。張隱庵高士宗作本草崇原。皆以本經為宗。

    而推衍之。發前人所未發者甚多。可謂良工心苦。第乘雅間雜閑文。語兼晦澀。性根譾陋者。多不能讀。崇原則詮解明皙。中人以下。咸可通曉。似于新學為宜。在昔張君創其始。張歿而高君集其成。繕寫樣本。方欲鋟板。

    高君又亡。事遂中輟。厥後樣本傳歸胡念庵家。念庵父子謝世。不知又歸誰氏。茲從胡之門人高端士處。得其移寫副本。惜乎讎校未精。文句間有缺略訛謬。恐後之閱者。不免夏五三豕之嘆。爰加訂正。而授之梓。以公于世。

    學人苟能根據此而詳譯之。舉一反三。引伸觸類。自可以入烈山氏之藩籬。而得其妙用。視彼因陋就簡之徒。雜采世俗之說。以處方定劑者。其得失不大有逕庭耶。乾隆丁亥冬至後七日。胥山老人王琦跋。

    ﹝郭氏(佩蘭)本草匯﹞十八卷存自序曰。本草之書備矣。予曷為而有是編哉。是編蓋成于養。二十年來當體求醫。諏今稽古。由博反約。以有此書也。夫醫之為道至隱。而唯藥之在本草則甚顯。命名有義矣。審形有狀矣。產有地矣。制有法矣。五行五色之異用。五氣五味之殊涂。其昭明較著如此。宜乎所投輒效。

    應不旋踵。而往往試之不驗。且以召禍。斯何以故。則讀本草不熟也。何言之。藥物之臚于本草。固各有成說。

    然其義蘊之妙。生克之宜。或根柢于靈素之精微。或散現于方書之緒論。或參變于古今諸名家之意悟而心得。相遠也而實以相成。相近也而反以相賊。匕劑之微。死生反掌。豈刻舟按圖。守一卷之師。所能仿佛乎。所以古人立一方必不可移。制一劑必不敢率。則有擅改前賢之成方。與株守先輩之余唾者。俱不知醫者也。予稟弱善病。

    寄命藥餌。草草嘗試。瀕危者屢。雖博取軒岐之書讀之。未識綱領。間與默生朗仲諸方家。縱談蘊奧。賴其啟翼良多。繼得游念莪李先生之門。不為先生棄遺。輒耳提而面命之。歷有年所。于是反復深思。HT然有會。作而起曰。醫之道。無形之理也。醫之藥。有形之物也。有形之物不精。則無形之理安寄。乃即前所謂根柢于靈素。散現于方書。參變于古今諸名家者。本先生之教。匯而為書。所與晨夕者。又復有陳子白筆。同病相憐。遂得同方畢業。而請求借以不孤矣。編既成。凡一藥當前。必始終具備。冠以短言。可資記誦。後列注疏。以便考稽。間附單方。旁羅制度。譬如千支萬派,總歸一流。夏書曰。東匯澤為彭蠡。東迤北會為匯。予于是編。亦此義爾。

    他如羌獨活之不分。大小薊之混一。麋鹿角之同用。赤白芍赤白苓之殊功。決明子之不辨青葙。相思子之承訛赤豆。石燕失收禽部。淡竹僅見草中。諸若此類。要皆曩賢代為闡發。而未立科條。故世人習用不知。能無乖反。

    裒而出焉。亦衛生之一助也。每于鎩翮之暇。杜門無事。既輯四診指南。勞瘵玉書二種。類經纂注若千卷。並是編錄而存之,非敢雲作。亦驗而後言爾。今年春家咸樹侯獲睹是編。請助梓以公世。亟命其季梅在操筆牘以從。蓋樹侯走善如騖。而梅在亦以憂中。願留心于此也不復為北上計。而陳子白筆仍粲寒齋。課兒子樹樹畹樹畦為時務義。得始終藉其是正雲。康熙五年。歲次丙午。夏六月。吳閶上津里郊西郭佩蘭章宜題。

    ﹝朱氏(東樵)惠民局本草詩箋﹞十卷未見蔣溥序曰。予聞醫之有方也。猶陳之有圖。弈之有譜。善用之。足以制勝。不善用之。未有不失算而敗者也。

    故河汾氏之言曰。醫者意也。藥者瀹也。先得大意。後以藥物疏瀹之。此可謂善言醫者矣。嘗考古之著醫書者。

    自神農本草。而後漢有七家。唐九倍之。得六十有四。宋以一百九十有七。元明以迄本朝。著作如林。奚啻充棟。第以有定之方。治無定之病。予不知其意于何指也。吳郡東樵朱子業精和緩。療治惠民局貧病。屢收成功。

    復以肘後之奇。諧之音律。著為本草詩箋十卷。析類分門。旨該詞簡。其殆先得大意。不失河汾氏之指者乎。昔張長沙有雲。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術。上療君親。下救危苦者。非失也。玄晏雲。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

    而不知醫事者。游魂也。是書發微闡幽。獨開生面。不獨津梁後學。抑且使博物君子。摩挲吟詠。詳性辨功。其為金針之度者。良非淺鮮。故謂之華佗養性也可。謂之桐君藥錄也亦可。是為序。(長洲縣志)﹝翟氏(良)藥性對答﹞未見益都縣志曰。翟良字玉華。弱冠聰悟有思理。從父宦游武昌。嬰弱疾劇甚。會遇明醫。數月得瘥。從此刻意方書。窮治冥遜。如是七年。轉得統緒。既盡發古人之奧府。又能以意參互用之。及歸為諸生。其好方書。日益甚。凡有病者。一投藥餌。小試小效。大試大效。輪蹄童叟。日集門庭。所活不可量數。聲飛海岱間。自撫軍下。罔不欽奉。名日益彰,遂數被召。年八十四歲。著書數編。曰脈訣匯編。經絡匯編。藥性對答。本草古方講意。痘科類編。刊行于世。

    ﹝陳氏(元功)本草纂要﹞一卷存王心一序曰。吾吳陳晏如先生世將也。而習儒。于古今之書。無所不窺。更精心軒岐之理。諸凡孫子兵書。

    太公陰符諸篇。特其胸中武庫之一也。廟間海內治安。烽煙息警。無所用武。晏如蓋折節為醫。因病處方。施罔不效。說者疑為長桑君別有秘授。晏如曰。我非有異人藥也。亦以用藥者有微異耳。夫古之聖人。嘗百草以辨五味。分陰陽以治五髒,一似未有難經。先有本草。升降濃薄。溫寒燥潤。藥性之異。介在毫厘。故同一藥。而宜君宜臣。宜佐宜使。根枝已辨浮沉多寡。即分生死。嗟乎。學醫而不讀本草。猶之為將而不曉用兵。皆以人之性命戲者也。第今本草具在。有圖經。有證類。有綱目等刻。名目太繁。幾至一千八百余種。使人不勝讀。讀亦不勝記。于是乎本草始貴有纂。然或纂而失要。或要而不詳。亦何取焉。乃纂而皆藥囊中之所必需。且有一藥。必備言其性之所以可獨用可兼用。與所以不可用。使讀者君臣佐使。了然于心手之間。雖庸醫知之。皆可以活人。

    雖初學得之。不迷于下手。則惟晏如之纂要乎。晏如纂要。僅得一百八十余種。已刪去十之九。余聞漢初所存。

    亦止三百六十種。而今又幾減其半。說者得毋猶存乎見少。而不知用藥者。如是足也。晏如為將。嘗以殺衛生。

    今則以此回生起死。而又欲付諸剞劂。以公海內。蓋仁人之心遠矣哉。至于察脈知微。妙同見垣。則信乎長桑君有秘授哉。亦惟晏如自知之。而余又何足以知之。吳郡友人王心一題。

    ﹝劉氏(若金)本草逑﹞三十二卷存高佑記序略曰。大司寇潛江劉雲密先生在先朝。舉天啟乙丑進士。起家縣令。歷監司。忤時拂衣。以正氣名聞天下。崇禎末。一再膺薦。後馳驅閩海間。見政柄下移。知事不可為。即于學易之年。堅乞骸骨歸。自號蠡園逸叟。隱居著書三十載。而于是編。尤加意焉。蓋其存心濟物。不獲見諸行事。而寓意于此也。其學博。其識精。

    故能辨別本草稟受之性。以窺陰陽之奧。而得其協議而化之原。乃編采諸家方論。權衡而上下之。即世所奉為金科玉律。如李東璧氏本草綱目。亦時有去取焉。觀止矣。蔑以加矣。

    吳驥序略曰。故司寇潛江雲密劉公道德洽聞。以剛腸直節。名于海內。年登八十。稱造遺之老。生平于書無所不讀。而尤篤好軒岐之學。探賾反約。竭三十年之力。而本草述成。其曰述者。本經合論。曲鬯旁通。以明夫不居作者。驥夙獲撰杖。辱公呼為小友。甲辰陽月。訪公于家。公神明不衰。劇談彌夕。酒闌燭HT。自雲。

    不佞壯而多病。以醫藥自輔。看題處方。良用娛慰。雖古人之好好屐。誠弗若也。筆其所見。幸底于成。子其為我序之。諉鄭重而別。逾年乙巳。公正星辰之位。又逾年。乃克為序。

    ﹝陸氏(圻)本草丹台錄﹞海寧續目二卷未見朱彝尊零丁為陸進士寅作序曰。錢唐陸先生圻字麗京。一字景宣。高尚之士也。甲申後。賣藥海寧之長安市。

    會湖州有私撰明書者。為人告訐。辭連先生。既而論釋。游嶺南。時前進士知臨清州事□□□遁跡浮屠。南雄陸大守世楷為闢丹崖精舍。鐵鎖以上。先生根據焉。一夕夢至琳官。丹梯碧瓦中。有神建龜蛇之。寤對寺僧言狀。僧楚人。

    謂曰。此大和山也。先生乃易道士衣往訪。竟不知所終。

    ﹝王氏()握靈本草﹞二十卷存自序略曰。夫士不通六藝之書。其臨政制治。殃民必多。醫不知本草之經。其臨病制方。傷生必甚。嘗見市藥之人。昧于藥之方土節候。惟听之采藥之家。求藥之人。昧于藥之根睫花實。惟听之市藥之家。其用之也。是名是而實乖。或質同而效異。此之不知藥。醫之得過也猶淺。若乃真贗既分。良毒已辨。而暗于陰陽。迷于升降。

    其用之也。或應陰而用陽。成宜升而反降。此之不知藥。醫又安所逃其罪哉。孔志約撰本草序。有曰名實既爽。

    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斯言良足畏已。竊考近世本草。惟宋證類一書。最稱明備。明李東璧為之增品益方。資以百家考辨。撰為綱目若干卷。嗜奇之家。無不什襲珍之。而俗醫習守蒙筌摘要之舊。既苦其不能讀。又苦其不易購。將使作者之心。空懷利濟。終古可慨也。夫方藥所以療疾。非以炫博。當未經考辨之先。即繪圖山海。未足供其睹記。及考辨既定。則經略之陰陽。性用之宜忌。與制劑之大小奇偶。無不亟待講求。而方土形性。又其次矣。故考信一則眾說可芟。精義存則繁言可節。方則務取合理。苟涉迂誕。概置弗錄。昔楊醫博去有名未用之藥。而有刪繁一書。日華子詳華實性味。而作諸家本草。又若珍珠囊之成于潔古。用藥法象之撰自東垣。數子者。並以巨眼卓識。精別棄取。雖不敏。竊效斯旨。是編也。始于丙申。

    迄于壬戌。凡四易稿而成。法尚精嚴。文仍璀璨。視海虞華亭牽合附會以疏經。栝蕪陋以為匯者。則無間矣。學人尊之為本經。勿卑之為方技。是則余刪述之微意也。是編初成。

    西昌嘉言喻先生適館余舍。曾出以示先生。先生喟然曰。雷桐不作。斯道晦塞久矣。君其手提靈珠。以燭照千古乎。握靈本草者。喻先生之言也。康熙二十二年。歲在昭陽上章大淵獻月臨則且中浣谷且嘉王撰。

    ﹝陳氏(士鐸)本草新編﹞五卷存金以謀序略曰。陳子遠公所著石室秘。皆傳自異人。而于青囊肘後。闡發尤多。故撥肓起疲。捷如附應。

    余既序之。梓以行世矣。無何,復郵本草新編。余讀竟。而益嘆其術之奇也。服其心之仁也。粵稽烈山氏躬嘗百草。教後世以醫。軒轅岐伯相與論性命之學。即今金匱靈樞素問難經。一以天地陰陽。四時寒燠。五行屈伸。悔吝之道。通于人身之風寒暑熱。五髒六腑。相生互伐。強弱通塞之機,蓋古先哲之明乎天人合一之理。而後頤指意會。將使天下之人之病。無有不治。且並其病也而無之。而後快焉。是道也。猶之政也。先王固以不忍人之心行之矣。後世若淳于意華元化孫思邈許胤宗龐安時諸公。咸以醫鳴。而長沙張公能集大成者。得是道也。得是心也。其間繼起立論著方。或多偏畸。猶滋訾議。而況其凡乎。自挽近以來。家執一言。人持一見。紛然雜然。□□行天人同一之旨晦。由是習焉。莫測其端。狃□□家其變。而冀得心應手也。必無幾矣。陳子乃慨然以著作自任。上探羲皇。旁證仙真。寤寐通之,著書累千萬言。而本草一編。略人所詳。詳人所略。考綱目辨疑諸善本。

    惟□注方與真贗。與甘溫涼熱。治病制而已。茲則一藥必悉其功用。權其損益。入某經,通某髒。人能言之。

    入某經而治陰之陽。陽中之陰。通某髒而補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人不能言也,至或問辨疑。蕉抽繭剝。愈入愈細。舉靈樞以上諸書。後世有誤解誤用者。必引經據史。以辨明之。使人不墮雲霧中間乎。陳子術之奇也。且其論滋補。則往復流連。論消散則殷勤告誡。而于寒涼之味。則尤其難其慎。不翅涕泣而道之。固唯恐輕投于一二人。貽害者眾。

    錯置于一二時。流毒者遠也。斯其心可不謂仁矣乎。今醫統久替。似續殊難其人。若陳子所雲岐伯雷公仲景純陽諸先哲。或顯形而告語。或憑乩而問答。殆亦憫醫理之不明。欲以斯道屬斯人也。陳子何多讓焉。謀也三載薪勞。

    一官叢脞。不能仰副聖主如天之仁。以廣仁政。而獨于民人死生之際。三致意焉。故得是書。而樂為之序。

    ﹝程氏(履新)山居本草﹞未見(按上見于易簡方論凡例。)﹝汪氏(昂)本草備要﹞四卷存自序曰。醫學之要。莫先于切脈。脈候不真。則虛實莫辨。攻補妄施。鮮不夭人壽命者。其次則當明藥性。

    如病在某經。當用某藥。或有因此經。而旁達他經者。是以補母瀉子。扶弱抑強。義有多端。指不一定。自非兼貫博通。析微洞奧,不但呼應不靈。或反致邪失正。先正雲。用藥如用兵。誠不可以不慎也。古今著本草者。無慮數百家。其中精且詳者。莫如李氏綱目。考究淵博。指示周明。所以嘉惠斯人之心。良雲切至。第卷帙浩繁。

    卒難究殫。舟車之上。攜取為艱。備則備矣。而未能要也。如主治指掌。藥性歌賦。聊以便初學之誦習。要則要矣。而未能備也。近如蒙筌經疏。世稱善本。蒙筌附類。頗著精義。然文拘對偶。辭太繁縟。而闕略尚多。經疏發明主治之理。制方參互之義。又著簡誤。以究其失。可謂盡善。然未暇詳地道。明制治。

    辨真贗。解處偶有傅會。常品特多芟黜。均為千慮之一失。余非岐黃家。而喜讀其書。三余之暇。特裒諸家本草。

    由博返約。取適用者凡四百品。匯為小帙。某藥入某經治某病。必為明其氣味形色。所以主治之由。間附古人最惡兼施。制防互濟。用藥深遠之意。而以土產修治畏惡附于後。以十劑宣通補瀉冠于前。既著其功。亦明其過。

    使人開卷了然,庶幾用之不致舛誤。以雲備則已備矣。以雲要則又要矣。通敏之士。由此而究圖焉。醫學之精微。

    可以思過半矣。題曰本草備要。用以就正于宗工焉。休陽庵汪昂題于延禧堂。

    ﹝增訂本草備要﹞四卷存自序略曰。醫學與堪輿不同。堪輿當有秘奧。天機不欲輕泄。若醫集。所以濟生救疾。自應無微不闡。無隱不彰。恣意極言。不遺余蘊。及泛覽諸書。惟靈素難經仲景叔和。奧衍弘深。不易究殫。自唐宋而下。名家百氏方書。非不燦陳。而義蘊殊少詮釋。如本草。第言治某病某病。而不明所以主治之由。醫方第雲用某藥某藥。

    而不明所以當用之理。千書一律。開卷茫如。即間有辨析病源。訓解藥性者。率說焉而不詳。語焉而不暢。醫理雖雲深造。文本多欠通明,難以豁觀者之心目。良用憮然。不揣固陋。爰采諸家之長。輯為本草備要。醫方集解二編。理法全宗古人。體裁更為創制。本草則字淺句釋。仿傳注之詳明。醫療則詮癥釋方。兼百家之論辨。書分兩帙。用實相資。要令不知醫之人。讀之了然。庶裨實用。兩書甫出。幸海內名賢。頗垂鑒許。今本草原刻。字已漫滅。特再加厘訂。用酬世好。抑世尚有議余藥味之簡者。余惟歌賦湯液。藥僅二百四十種。拙集廣至四百種。不為少矣。如食物僅可充口腹。僻藥非治所常需者。安能盡錄。蓋既取其備。又欲其要。應如是止也。茲因重梓。更增備而可用者。約六十品,聊以厭言者之口。仍不礙攜者之艱。苟小道之可觀。倘不至致遠之恐泥也乎。康熙甲戌歲陽月。休寧八十老人庵汪昂書于延禧堂。

    ﹝王氏(遜)藥性纂要﹞四卷存凡例曰。明萬歷間。蘄州李時珍東璧者。匯纂諸書。名為本草綱目。五十二卷。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今遜于綱目中。選切要者五百九十七種。增金部神水、水中金。谷部人皇豆、朱米。草部煙草。鱗部海參。獸部獅子油、猴結。人部馬子堿。共六百六種。名為藥性纂要。以藥備用五行。品類百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皆供治療。未可專以群卉該之也。故藥則錄其功用。書則纂其要言。庶使覽者不憚煩。而易記也。

    ﹝顧氏(元交)本草匯箋﹞十卷存﹝張氏(璐)本經逢原﹞四卷存四庫全書提要曰。“本經逢原四卷。國朝張璐撰。其書以神農本經為主。而加以發明。兼及諸家治法。部分次第。悉根據李氏本草綱目。而疏通大義。較為明顯。自序雲。瀕湖博洽今古。尚爾。舍本逐末。僅以本經主治。

    冠列于首。以為存羊之意。繆氏仲淳開鑿經義。迥出諸家之上。而于委曲難明之處。則旁引別錄等說。疏作經言。

    未免朱紫之混。蓋時珍書多主考訂。希雍書頗喜博辨。璐書則惟取發明性味。辨別功過。使制方者易明雲。”吳縣志曰。張璐字路玉。吳之明醫也。能審虛實決死生。又所著傷寒大成。診宗三昧。醫通。衍義諸書。梓行于世。

    ﹝陳氏(治)藥理近編﹞一卷存﹝王氏(子接)絳雪園得宜本草﹞一卷存﹝黃氏(元御)長沙藥解﹞四卷未見四庫全書提要曰。長沙藥解四卷。國朝黃元御撰。張機傷寒論。共一百十三方。金匱玉函經。共一百七十五方。合二書所用之藥。共一百六十種。元御各為分析排纂。以藥名藥性為綱。而以某方用此藥為目。各推其因證主療之意。頗為詳悉。然藥有藥之性味。此不易者也。用藥有用藥之經緯。此無定者也。故有以相輔而用者。有以相制而用者。並有以相反相激而用者。此當論方。不當論藥。但雲某方有此藥。為某證而用。某方有此藥。又為某證而用。是猶求之于筌蹄也。

    ﹝玉楸藥解﹞四卷未見四庫全書提要曰。玉楸藥解四卷。國朝黃元御撰。玉楸者。元御別號也。是書謂諸家本草。其議論有可用者。

    有不可用者。乃別擇而為此書。大抵高自位置。欲駕千古而上之。故于舊說。多故立異同。以矜獨解。

    ﹝吳氏(儀洛)本草從新﹞六卷存自序曰。余先世藏書最伙。凡有益于民用者。購之尤亟。以故岐黃家言。亦多海內希見之本。余自髫年。

    習制舉業。時即旁覽及焉。遇有會意。輒覺神情開滌。于是盡發所藏。而精繹之。迄今四十年矣。夫醫學之要。

    莫先于明理。其次則在辨證。其次則在用藥。理不明。證于何辨。證不辨。藥于何用。故拙著醫學十種。其一曰一源必徹。其二曰四診須詳。于經義病情。必斟酌群言。而期于至當也。而又念天之生藥。凡所以濟斯人之疾苦者也。有一病必有一藥。病千變藥亦千變。能精悉其氣味。則于百藥中。任舉一二種。用之且通神。不然則歧多而用眩。凡藥皆可傷人。況于性最偏駁者乎。自來注本草者。古經以下。代有增訂。而李氏綱目。為集大成。其征據該洽。良足補爾雅詩疏之缺。而備醫學之用。則病其稍繁。踵之有繆氏之經疏。不特著藥性之功能。且兼言其過劣。其中多所發明。而西昌喻嘉言頗有異議。最後新安汪氏祖述二書。著備要一編。卷帙不繁。而采輯甚廣。宜其為近今膾炙之書也。獨惜其本非岐黃家不臨證。而專信前人。雜揉諸說。無所折衷。未免有承誤之失。余不揣固陋。取其書重訂之。因仍者半。增改者半。旁掇舊文。參以涉歷。以擴未盡之旨。書成。名曰本草從新。付之剞劂。庶幾切于時用,而堪羽翼古人矣乎。其余數種。將次第刊布。與有識者商之。乾隆丁丑歲三月上巳日。澉水吳儀洛遵程書于硤川之利濟堂。

    ﹝沈氏(金鰲)要藥分劑﹞十卷存自序曰。按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是藥之大經。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

    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誠哉是言也。內經發揮宣通等義亦甚詳。而十劑之說。誠足盡藥之用。以為根據矣。隱居陶氏續入寒熱二條。仲淳繆氏以寒有時不可治熱。熱有時不可治寒。訾為背謬。因去寒熱。而增升降二劑。夫繆之訾陶。其說良是。但即升降二義繹之。十劑中。如宣輕則兼有升義。瀉滑則兼有降義。且諸藥性。非升即降。

    或可升可降。或升多降少,或升少降多。別無不升不降。專為宣通等性者。則升降二字。可以概群藥。不得別立二門。次于十劑後。宜之才以十劑為藥之大體。靡所遺失也。自神農著本經。

    歷代藥性書。悉以草木金石等。根據類相次。讀者幾忘十字之義。並忘藥有此十種之性。宜其制方用藥。相反相戾。

    錯雜以出之也。余輯是書。爰據十劑。以分門類。非敢好異。欲閱者曉然于藥之各有其性。因各有其用。庶臨癥時可無背雲爾。沈金鰲自書。

    ﹝趙氏(學敏)本草話﹞二十二卷未見﹝奇藥備考﹞六卷未見﹝藥性元解﹞四卷未見按上見于匯刻書目。


如果你對中國醫籍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中國醫籍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