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方論(十)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中國醫籍考

    ﹝劉氏(完素)傷寒直格﹞三卷存翟氏序曰。習醫要用直格。乃河間高尚先生劉守真所述也。守真深明素問造化陰陽之理。比嘗語予曰。傷寒謂之大病者。死生在六七日之間。經曰。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古今亦通謂之傷寒。熱病前三日。太陽陽明少陽受之。熱壯于表。汗之則愈。後三日太陰少陰厥陰受之。熱傳于里。下之則痊。六經傳受。自淺至深。皆是熱證。非有陰寒之病。古聖訓陰陽為表里。惟仲景深得其旨。厥後朱肱奉議作活人書。尚失仲景本意。將陰陽字釋作寒熱。此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中間誤罹橫夭者。蓋不少焉。不可不知也。予語守真曰。先生之論如此。

    何不闢此說。以暴耀當世。以革醫流之弊。反忍而無言。何邪。守真曰。世之所集各異。人情喜溫而惡寒。恐論者不詳。反生疑謗。又曰。欲編書十卷。尚未能就。故弗克耳。今太原書坊劉生鋟梓。以廣其傳。深有益于世。

    如宵行冥冥。迷不知徑。忽遇明燈巨火。正路昭然。若有執迷。而不知信行者。固不足言。而聰明博雅君子。能于此者。原始反終。研精覃思。則其所得。又何待予之喋喋也。

    馬宗素曰。守真劉先生注傷寒六經傳受直格一部。計一萬七千零九字。(傷寒醫鑒)錢曾曰。仲景傷寒書。金河間劉守真深究其旨。著為直格。便于習醫者要用。臨川葛雍仲穆校刊之。附以劉洪傷寒心要為後集。馬宗素傷寒醫鑒為續集。張子和心鏡為別集。于是河間之書。粲然可觀矣。

    汪琥曰。傷寒直格。金河間劉完素撰。書凡三卷。其上卷則以十干十二支。分發髒腑。又四類九氣五邪。運氣有余不足。為病。及論七表八里等脈,此醫書之統論。與傷寒不相涉者也。其中卷。則論傷寒六經。表里主療之法。下卷則自仲景麻黃桂枝湯外。復載益元散。涼膈散。桂苓甘露飲。共三十四方。推其意。以仲景論寒熱二證不分。其方又過于辛熱。是書之作。實為大變仲景之法者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直方格三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二卷。舊本皆題金劉完素撰。傷寒直格方。大旨出入于原病式。而于傷寒證治。議論較詳。前序一篇。不知何人所撰。馬宗素傷寒醫鑒。引平城翟公宵行遇燈之語。

    與此序正相合。殆即翟公所撰歟。醫鑒又雲。完素著六經傳變直格一部。計一萬七千零九字。又于宣明論中。集緊切藥方六十道。分六門。亦名直格。此書有方有論。不分門類。不能確定原為何種。卷首又題為臨川葛雍編。

    蓋經後人竄亂。未必完素之舊矣。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上卷分別表里。辨其緩急。下卷則載所用之方。其中傳染一條。稱雙解散。益元散。皆為神方。二方即完素所制。不應自譽至此。考原病式序。稱集傷寒雜病脈證方論之方。目曰醫方精要宣明論。今檢宣明論中。已有傷寒二卷。則完素治傷寒法。已在宣明論中。不別為書。二書恐出于根據托。然流傳已久。姑存之以備參考雲。

    按劉守真傷寒治法。據馬宗素及翟公語。宣明論外。似別有一書。則此書未全出于根據托。若傷寒標本。味其旨趣。覺非完素所撰。葛雍字仲穆。號華蓋山樵。臨川人。以鎦洪心要。馬宗素醫鑒。常德心鏡。校刊于直格卷後。醫統正脈。輯入其書。特于直格一書。題臨川葛雍編。提要仍以為是書經後人改竄。抑失考耳。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二卷存汪琥曰。此亦劉守真編集也。書凡二卷。其上卷。則以傷風傷寒中暑中濕四證為始。至勞復食復。共四十六條。其下卷。則集麻桂等五十二湯。又無憂丸等。治食積蟲積。及外科之方。至其治兩感證。則用大小柴胡湯。

    涼膈五苓天水通聖雙解等散。熱勢甚可下者。用三一承氣湯。或解毒合承氣湯。其言實超出乎朱奉議之上。然亦大變仲景之法者也。

    ﹝馬氏(宗素)傷寒醫鑒﹞一卷存汪琥曰。平陽馬宗素撰。書止一卷。首論脈證六經傳受。汗下等法。終以小兒瘡疹。共十一條。每條之中。

    皆引活人書于前。繼則引守真氏之語。以辯其非。末又正以素問之文。其旨大部以傷寒為熱病。無所謂寒證者。

    是深合素問熱論中之義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醫鑒一卷。元馬宗素撰。宗素始末未詳。是書載河間六書中。皆采劉完素之說。以駁朱肱南陽活人書。故每條之論。皆先朱後劉。大旨皆以熱病為傷寒。而喜寒涼忌溫熱。然活人書。往往用麻桂于夏月發泄之時。所以貽禍。若冬月真正傷寒。則非此不足以散陰邪。豈可專主于涼泄。未免矯枉過直。各執一偏之見矣。

    按醫學源流。引歷代名醫圖曰。金有何公務侯德和馬宗素楊從政袁景安。而是書又載正治反治之法,曰聞諸守真之言。則宗素亦金人。

    當得親炙于守真之門者。提要為元人。誤矣。

    ﹝鎦氏(洪)傷寒心要﹞一卷存汪琥曰。傷寒心要。都梁鎦洪編。書止一卷。其論傷寒。大率以熱病為主。其用方藥。第一。則雙解散。

    第二。則用小柴胡涼膈天水合服。第三。涼膈合小柴胡。第四。大柴胡合黃連解毒湯。第五。大柴胡合三乙承氣湯。共三十方。皆復方也。卷末。則添加病後四方。及心要余論。此得河間之一偏。其用藥混淆。不足法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心要一卷。舊本題都梁鎦洪編。洪始末未詳。大旨敷演劉完素之說。所列方凡十八。

    又有病後四方。與常德傷寒心鏡。皆後人裒輯。附入河間六書之末者。然掇拾殘剩。無所發明。

    按鎦洪號瑞泉野叟。其始末未詳。亦似為金人。仍附于此。

    ﹝常氏(德)傷寒心鏡﹞一卷存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心鏡一卷。一名張子和心鏡別集。舊本題鎮陽常德編。德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其時代。考李濂醫史。張從正傳後附記曰。儒門事親十四卷。蓋子和草創之。麻知幾潤色之。常仲明又摭其遺。為治法心要。子和即從正之字。知幾為麻革之字。仲明字義。與德字相符。常仲明者。其即德歟。若然。則金興定中人也。書凡七篇。首論河間雙解散。及子和增減之法。余亦皆二家之緒論。

    汪琥曰。傷寒心鏡別集。鎮陽常德編。其書止論七條。首論傷寒雙解散。及子和增法。次論發表。論攻里。

    論攻里發表。論衣撮空。論傳足經不傳手經。論亢則害承乃制。其言雖非闡揚仲景之旨。亦深通河間之書者也。

    琥按著書者。大都系元末時人也。

    按熊氏種德堂本。題曰張子和心鏡。門人鎮陽常惠仲明編。又李濂醫史曰。張戴人興定中召補太醫。居無何辭去。蓋非其好也。于是退而與麻知幾常仲明輩。日游HT水之上雲又子和有治常仲明子患風痰藥案。見于十形三療。是可以征提要說矣。臨川葛雍嘗以此書。附刊于河間直格後。曰別集。非其原目也。

    ﹝張氏(璧)傷寒保命集﹞(醫學源流。作保命傷寒論。濟生拔萃。作保命集論類要。)二卷未見汪琥曰。傷寒保命集。金張元素之子張璧撰。書凡二卷。其上卷。先辯三部九候之脈。又辯傷寒溫病。及刺結胸痞氣頭痛腹痛等法。有如辯桂枝湯幾證方幾道。辯麻黃葛根湯幾證方幾道。又其次曰。大小青龍湯證。曰大小柴胡湯證。曰三承氣湯證。曰大小陷胸湯證。曰瀉心湯抵當湯梔子豉湯等證。凡仲景六經篇證。皆參以己意。

    闡揚發明。而繼以痙濕霍亂等證。其下卷。則論瘥後勞復水渴陰陽厥發黃結胸等證。其後則續以婦人傷寒胎產雜證。又小兒傷寒中風瘡等證。是皆發仲景未發之義。而深探傷寒之奧旨者也。

    按此書。收在濟生拔萃中。其經刪略未可知。

    ﹝叔和百問﹞佚熊均曰。張璧。號雲岐子。潔古之子也。著醫學新說。保命傷寒論。叔和百問。已刊附藥注脈訣內。

    ﹝李氏(杲)傷寒會要﹞佚元好問序曰。往予在京師。聞鎮人李杲明之有國醫之目。而未之識也。壬辰之兵。明之與予同出汴梁。于聊城。于東平。與之游者。六年于今。然後得其所以為國醫者為詳。蓋明之世以資雄鄉里。諸父讀書嘉賓客。所居竹里。名士日造其門。明之幼歲好醫藥。時易州人張元素以醫名燕趙間。明之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傳其業。家既富濃。無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以醫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資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有不得已焉者。則亦未始謁之也。大概其學。于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

    傷寒則著會要三十余萬言。其說曰。傷寒家。有經禁時禁病禁。此三禁者。學醫者人知之。然亦所以用之。為何如耳。會要推明仲景朱奉議張元素以來備矣。見證得藥。見藥識證。以類相從。指掌皆在倉猝之際。雖使粗工用之。蕩然如載司南以適四方。而無問津之惑。其用心博矣。于他病也。以古方為膠柱。本乎七方十劑之說。所取之藥。特以意增損之。一劑之出。愈于托密友而後孝子。他人蓋不能也。北京人王善甫為京兆酒宦。病小便不利。

    目楮凸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欲裂。飲食且不下。甘淡滲泄之藥皆不效。明之來。謂眾醫言疾深矣。非精思不能處。我歸而思之。夜參半。忽攪衣而起曰。吾得之矣。內經有之。膀胱者。津液之腑。必氣化乃出焉。渠輩已用滲泄之藥矣。而病益甚。是氣不化也。啟玄子雲無陽者。陰無以生。無陰者。陽無以化。甘淡滲泄皆陽藥。

    獨陽無陰。欲化得乎。明日以群陰之劑投。不再服而愈。西台掾蕭君瑞二月中。病傷寒發熱。醫以白虎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證遂不復見。脈沉細。小便不禁。明之初不知用何藥也。及診之曰。此立夏以前。誤用白虎之過。

    得無以投白虎耶。白虎大寒。非行經之藥。止能寒腑髒。不善用之。則傷寒本病。隱曲于經絡之間。或更以大熱之藥救之。以苦陰耶。則他證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有溫藥之升陽行經者。吾用之。有難者雲。白虎大寒。非大熱何以救。君之治奈何。明之曰。病隱于經絡間。陽大升則經不升。經行而本證見矣。本證又何難焉。果如其言而愈。魏邦彥之夫人。目翳暴生。從下而上。其色綠。腫痛不可忍。明之雲。翳從下而上。病從陽明來也。綠非五色之正。殆肺與腎合而為病。乃就畫工家。以墨調膩粉。合而成色。諦視之曰。

    與翳色同矣。肺腎為病無疑矣。乃瀉肺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矣。而他日病復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乃復以意消息之曰。諸脈皆屬于目。脈病則目從之。此必經絡不調。經不調。則其目病未已也。問之果然。因如所論而治之。疾遂不作。馮內翰叔獻之佷櫟年十五六。病傷寒。目赤而煩渴。脈七八至。醫欲以承氣下之。已煮藥。而明之適從外來。馮告之當用承氣。明之切脈大駭曰。幾殺此兒。內經有言。在脈諸數為熱。諸遲為寒,今脈八九至。是熱極也。而會要大論雲。病有脈從而病反者。何也。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傳而為陰證矣。輒持姜附來。吾當以熱因寒用法處藥。未就而病者爪甲黑。頓服者八兩。汗尋出而愈。

    陝帥郭臣濟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迎明之京師。明之至。以長針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二三升。其色如墨。又且謬剌之。如是者六七。服藥三月。病良愈。裴擇之夫人。病寒熱。月事不至者數年。已喘嗽矣。醫者率以蛤蚧桂附之等投之。明之曰。不然。夫病陰為陽所搏。溫劑太過。故無益而反害。投以寒血之藥。

    則經行矣。已而果然。宣德侯經略之家人。病崩漏。醫莫能效。明之切脈。且以紙疏其證。多至四十余種。為藥療之。明日而二十四證減。前後五六日良愈。侯濃謝而去。明之設施。皆此類也。戊戌之夏。予將還太原。其子執中持所謂會要者來。求為序。乃以如上數事冠諸篇。使學人知明之之筆于書。其已試之效。蓋如此雲。閏月望日。河東元某書于範尊師之正一宮。(文集)﹝傷寒治法舉要﹞一卷未見汪琥曰。傷寒治法舉要。元東垣老人李杲撰。書止一卷。首言冷熱風勞虛復。續辨惑傷寒論。共舉治法之要。

    三十二條。其法。治外感羌活沖和湯。挾內傷補中益氣湯。如外感風寒。內傷元氣。是內外兩感之證。宜用混淆補中湯。即補中益氣湯中。加本羌活防風蒼術也。又一法。先以沖和湯發散。後以參甘草三味補中湯濟之。

    其外則有三黃補中湯。歸須補中湯。共補中一十二方。又其外則有葛根二聖湯。芎黃湯等七方。此雖發仲景之未發。要其說過于溫補。不足取以為法也。琥按東垣撰內外傷辨惑論。恐有內傷之說作傷寒者。復續上論。恐有傷寒之說挾內傷者。故制混淆補中等湯以主之也。

    ﹝李氏(浩)傷寒鈐法﹞國史經籍志十卷佚﹝仲景或問﹞佚按上見于滕縣志。

    ﹝王氏(好古)陰證略例﹞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錢曾曰。海藏老人陰證略例一卷。海藏老人王進之盡傳東垣李明之之醫學。謂傷寒乃人之大疾。而陰證毒為尤慘。覃思數年。掇古人之精要。附以己說。厘為三十余條。有證有藥。有論有辨。以成是書。刻之。為前序者麻革信之。乃遺山之好友也。

    按濟生拔萃所輯者。非全書也。

    ﹝仲景詳辨﹞一卷佚﹝傷寒辨惑論﹞佚﹝解仲景一集﹞佚按上三書。見于醫學源流論。

    ﹝熊氏(景先)傷寒生意﹞佚吳澄序曰。生意者崇仁熊君景先所輯醫方也。熊氏世以儒科顯。而景先之大父業尚書義。專門為進士師。

    從之游者。至自數百里外。景先得其家學。每較藝輒屈輩流。幾于貢而不偶。于是大肆其力于醫。醫亦其世傳也。

    然脈理明。治法審。療病無不愈。進于工巧。蓋其所自得多矣。暇日輯家傳之方。常用之藥。累試而驗者。成此書以公其傳。夫天地之德曰生。為人立命。而生其生者。儒道也。醫藥濟枉夭。余事焉爾。景先之儒未獲施。而醫乃有濟。所以贊天地生生之意。其功為何如哉。(吳文定公集)崇仁縣志曰。熊景先,字仲光。北耆人。世業儒醫。嘗著傷寒生意。吳草廬與程雪樓。皆稱其善。

    ﹝尚氏(從善)傷寒紀玄﹞醫藏目錄十卷佚﹝吳氏(光霽)傷寒一覽方﹞佚按是書。皇朝正和中僧性全所著萬安方。多為引用。或稱吳月潭。然其里履未詳。醫學源流。亦謂雖有板刻以行。未能詳其年代出處。考正和元年。即元仁宗皇慶紀元也。然則吳月潭當是金元間人。

    ﹝程氏(德齋)傷寒鈐法﹞未見王履曰。元泰定間程德齋又作傷寒鈐法。其自序曰。若能精究是書。則知六經傳變。三百九十七法。在于指掌矣。又曰。六經二百一十一法。霍亂六法。陰陽易差後勞復六法。濕九法。不可汗二十六法。宜汗四十一法。不可吐五法。不可下五法。可汗五法。可吐五法。余亦以其說通計之。卻止得三百一十八法。于三百九十七法中。尚欠七十八法。觀其序文。乃如彼考。其所計乃如此。則知其猶未能灼然。以得其實數。而無疑也。故下文細數中。止重敘六經霍亂濕陰陽易差後勞復諸法而已。彼可汗不可汗等諸法。再不重敘也。近批點傷寒論者。何不考其非。

    乃一宗其所鈐字號,而不敢少易乎。(溯洄集)萬全曰。傷寒鈐法。好事者為之也。後世信之。誤人多矣。予初喜其書。取而讀之。亦未覺其謬也。及研精乎軒岐之旨。繹乎仲景之書。始知其謬。蓋天以六氣為節。地以五行為制。以之紀年。則三十年為一周。則觀其勝負之變。以之步時。則六氣為一周。其分其主客之令。其所論者。皆風寒暑濕燥火之氣。雨寒暑之變。昆蟲草木之化。病機色脈之應。非為傷寒立說也。今為鈐法者。以病日為司天。以人命求病原。則一人之身。平日只有二經之病。何其繆也。乃計日以傳經。歸號以主治。則尤繆之甚也。惟汗瘥棺墓之說。庶幾近理。病之瘥甚。

    多有不中。其三百九十七法。一百十三方之數。又豈能數傷寒之變哉,(保命歌括)徐春甫曰。傷寒鈐法。馬宗素程德齋撰。按日時受病為治法。與仲景不同。實非至理。用之者。不徒無益。

    反而加害也。姑存其名。以備顧問耳。(古今醫統)﹝杜氏(本)傷寒金鏡錄﹞一卷存自序曰。凡傷寒熱病傳經之邪。比雜病不同。必辨其脈證舌。表里汗下之。庶有不誤。況脈者血之府也。

    屬陰。當其得病之初。正氣相搏。若真氣未衰。脈必滑數而有力。病久數甚。氣衰。脈必微細而無力。方數甚也。

    但能養陰退陽。此識脈之要也。或初病。即惡寒發熱。後必有渴水燥熱之證。或逆厥而利。此熱證傳經之邪也。

    若始終皆熱證。惟熱而不惡寒。故傷寒為病。初則頭痛。必無發熱惡寒渴水之證。一病便有熱厥泄利。或但惡寒。而無發熱。此寒證也。此識證之妙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竅。于舌心屬火。主熱。象離明。人得病初在表。則舌自紅。而無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間。其舌色變為白苔。而滑見矣。切不可不明表證。故邪得于里未罷。則舌必見黃苔。

    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苔黃自去。而疾安矣。至此醫之不根據次序。誤用傷丸。失于遲下。其苔必黑。變證蜂起。此為難治。若見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無一生。此心火自炎。與邪熱二火相乘。熱極則有兼化水象。故色從黑。而應水化也。若乃髒腑皆受邪毒日深。為證必作熱證。雖宜下之乃去胃中之熱。否則其熱散入絡髒之中。鮮有不死者。譬如火之自炎。初則紅。過則薪為黑色炭矣。此亢則害承乃制。今以十二舌明著。猶恐未盡諸證。復作二十四圖並方治列于下。則區區推源尋流。實可決生死之妙也。時至正元年一陽月上浣日。

    鄭元曰。江右杜君諱本字原父。號清碧先生。苦志于學經史。多手寫成集。沉默寡言笑。嘗一再游京師。

    王公貴人。多樂與之交。已而武夷詹君景仁由三公掾。授浙東憲府照磨。延先生南入武夷。且買屋置田。為久遠計。已而朝廷修三史。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各舉一處士。君以南人處士。征授翰林待制。奉訓大夫。出至錢唐。

    以病歸。其歿于至正十年秋八月。道遠不能予。令人感念雲。(遂昌雜錄)薛己序曰。夫人之受病。傷寒為甚。傷寒之治。仲景為詳。人皆知之。而未必能行之者。豈非以其治浩繁。

    有難卒貫者乎。舊有敖氏金鏡錄一篇,專以舌色視病。既圖其狀。復著其情。而後別其方藥。開卷昭然。一覽具在。雖不期乎仲景之書。而自委合乎仲景之道。可謂深而通。約而要者矣。予者承乏留都。嘗刻之太醫官舍。本皆繪以五采。

    恐其久而色渝。因致謬誤。乃分注其色于上。使人得以意會焉。今廷尉景山錢公體仁博施。一旦見而悅之。遂命工登梓。名之曰外傷金鏡錄。蓋寒之所傷。本自外至。嘗見傷于內。亦有征焉。將詮次而繼傳之。茲姑以外別之也。所以然者。人之一身。皆受生于天。心名天君。故獨為此身之主。舌乃心之苗。凡身之病。豈有不見于此者。

    尚何內外之間哉。特患人之不化耳。嘉靖丙辰秋日。奉政大夫太醫院院使致仕姑甦薛己撰。

    盧復序曰。敖氏不知何許人。有舌法十二首。以驗傷寒表里。杜清碧又增定焉。薛立齋再加潤色。流行于世。

    卷帙單薄。雖傳不能久存也。此法大裨傷寒家。乃識傷寒之捷法。人身傷寒。氣從同類。則腎水有余。而澆犯心火矣。所謂人傷于寒。則為病熱者。此也。故色見征于心之苗。苗者其舌也。欲辨內外風寒者。非舌不可為據。

    敖與杜雖能傳之。似尚未達其所以然。而予姑妄擬之如此。傷寒惟視舌識病。則風暑濕恐亦有定法。當俟後之作者。

    汪琥曰。敖氏外傷金鏡錄。元清碧學士杜先生著。相傳敖氏三十六驗舌法。琥按仲景論但雲白苔苔滑。而此則更有純紅純黃黑刺裂之別。復于仲景大小柴胡。白虎湯。茵陳蒿湯。梔子豉湯。五苓散。三承氣等湯之外。更用透頂清涼散。涼膈散。天水散。黃連解毒湯。玄參升麻化斑等湯。此皆治傷寒溫熱之神法也。

    按孫天仁萬應方第二卷末。附載是書。題曰傷寒冰鑒辨舌論。有杜自序。文多不同。序後記至正辛卯中秋前二日。翰林學士杜本。考杜沒在于至正十年。歲次庚寅。而今稱辛卯。是為其明年。可疑焉。清李田傷寒三書合璧。改名傷寒舌辨。

    以申斗垣書。匯為一編。

    ﹝葉氏(如庵)傷寒大易覽﹞續文獻通考一編佚王圻曰。葉如庵。黃岡人。以儒為醫。所撰傷寒大易覽一編。為時所宗。

    ﹝徐氏(止善)傷寒補亡論﹞佚按上見于古今醫統。

    ﹝王氏(翼)傷寒歌括﹞佚按上見于陽城縣志。

    ﹝朱氏(震亨)傷寒發揮﹞續文獻通考卷闕佚﹝呂氏(復)長沙論傷寒十釋﹞佚按上見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呂復曰。近人徐止善作傷寒補亡。恐與先哲之意不合。余因竊舉大要。以補成氏之朱備。知醫君子。或有所取也。

    ﹝趙氏(慈心)傷寒釋疑﹞佚按上見于傷寒治例。

    ﹝王氏(履)傷寒立法考﹞一卷未見按上見于竹堂書目。

    醫史曰。王履。字安道。山人。學醫于丹溪朱彥修。盡得其傳。嘗謂張仲景傷寒論。為諸家祖。後世雖多立論。率不出其藩籬。且素問雲。人傷于寒為病熱。言常而不言變。仲景推寒熱之故。履乃備常與變。作傷寒立法考。又謂諸病。陽明篇。無目痛。少陽篇。言胸脅滿。而不言痛。太陰篇。無嗌干。厥陰篇。無囊縮。凡此必有脫簡。乃以三百九十七法。去其重復者。僅二百三十八條。乃合作傷寒三百九十七法。極論內外傷。經旨異同。並中風中暑辨議。名曰溯洄集一卷。標題原病式一卷。百病鉤玄二十卷。醫韻統一百卷。履篤志苦學。博極群書。為文若詩。皆精詣有法。畫師夏圭。行筆秀勁。布置茂密。評者謂作家士氣咸備雲。履元季嘗游華山。作四十余圖。書紀游詩于其上。今江南好事家藏之。

    按傷寒立法考一篇。見于溯洄集中。恐非別有一書也。


如果你對中國醫籍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中國醫籍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