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方論(三十四)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中國醫籍考

    ﹝程氏(介)松崖醫徑﹞四卷未見徐春甫曰。程介。新安槐塘人。號松崖。登成化甲辰科。李榜進士。為人愷悌。性好醫方。心存仁濟。所著有松崖醫徑四卷。

    ﹝程氏(應旄)醫徑句測﹞二卷存自序曰。松崖醫徑。分有上下卷。余所梓者。特其上卷內所載之脈圖。與圖內之方。非醫徑全書也。梓成。

    客有閱而嘲焉者。謂世有異人。必有異書。以松崖先生之天材間出。向導博奧之學。尊推于諸先達者。間不容口。

    相傳其生平著述。滿家滿車。一切瑯簽秘笈。悉于易簀時。假祝融力。載歸白玉樓。則此之醫徑一帙。固先生之吉光片羽也。當年胡不神奇其書。得與若之神經遁甲等。乃以徑之一字名編。先生其猶有蓬之心也夫。余無以譬之。今歲春王正月。雨邸多暇。得以翻及仲景之傷寒論。間取先生之脈圖。而覆檢之。乃知先生之取徑。殆與仲景同一輪蹄也。仲景論傷寒。首以脈法。先生前其脈圖以之。仲景論傷寒。暑以六經。先生分發六部以之。仲景論傷寒。曰陰陽表里腑髒。先生區脈以浮沉虛實冷熱以之。仲景論傷寒。先脈後證。各有主方。方雖一成。而有互用。先生各具其證與處方于每圖之下。方亦一成。而有互用以之。余因以讀仲景書法。讀先生書。吟哦索味之下。遂得句先生之圖于徑之中。並得測先生之圖于徑之外。部于上者心與肺。中有徑焉。測之而得夫營衛之布宣。津液之輸沛也。部于中者肝與脾。中有徑焉。測之而得夫樞機之旋轉。鼎鼎之蒸騰也。部于下者兩腎。中有徑焉。測之而得夫龍鰲之動靜。水火之抱離也。至于徑分左右。測之而知陰陽之道路。不得反遷。

    徑列崇卑。測之而知山澤之降升。要須互換。他如五髒六腑。四體百骸。有溪有谷。有原有街。其問經隧井然。

    步里秩然。莫非怪也。則何莫可測之。而得其交會。得其阻輸。蓋人身一天地也。四海九州具焉。輿圖載彼髒腑。

    三指是我路程。人無路程。幾何不南轅而北其轍。梯山而航及海。以此測先生之醫徑。固先生醫學中一帙。四海九州地母經也。豈惟醫事。以此測先生之生平。凡向導博奧之學。現諸瑯簽秘笈者。何莫由斯徑也。醫其可以不徑哉。不徑則滄海能不邇而涉。泰山可不卑而登。吾意其人遇淵必躍。隕在是矣。否則得牆而面。無或撞乎。徑之為言。路也。浮沉遲數。虛實冷熱之間。若大路然。醫而隕與撞。寧致有此。況今宗風大盛。誰不帝畿京觀其人者。即使町畦之子。朔南未辨。亦復此據一丘。彼擁一壑。凡山徑之蹊間。蒙茸荊棘處。無不設有一座。終南在其跬趾下者。若與先生斗捷。恐徑反在彼。而不在此。則豈特先生之徑。其猶有蓬之心。而余之為此測。其猶有蠡之心也夫。是又不能為先生解嘲于萬一也。歲康熙九年庚戌正月燈節後三日。新安草墅程應旄郊倩甫識。

    ﹝郁氏(震)醫書纂要集﹞未見徐春甫曰。郁震。字鼎文。甦州常熟人。累世業醫。至震尤讀書尚氣節。初以明醫征至京。復以才武。從偏師經略西域諸國者三。以功賜三品服。世授甦州府醫學正科。著醫書纂要集等。

    ﹝周氏(溥)方法考源﹞未見﹝用藥歌括﹞未見按上見于河南通志。

    ﹝鄭氏(鎰)雲嶠醫說﹞國史經籍志十卷未見祥符縣志曰。鄭鎰。字尚宜。業醫。療病多神異。問奇探秘。年逾七十。著述不輟。有續醫說。杏花春曉堂方。方法考諸書。行于世。

    ﹝杏花春曉堂方﹞未見﹝方法考﹞未見﹝醫書百朋﹞未見按上見于開封府志。志作鄭誼。似誤。

    ﹝費氏(杰)名醫抄﹞未見山陰縣志曰。費杰。字世彥。曾大父子明為元世醫宗。杰故以醫承其家。性古愨敦篤。邑人患劇疾,雖百里外。必迎候。杰至殺一二劑輒效。嘗設藥餌。以周邑之HT獨。葬疏遠無歸者數十人。嫁外姓之孤者五人。郡守戴HT尤重其雅誼。加賓禮焉。所著有畏齋詩稿。名醫抄。經驗良方。為世所宗。

    ﹝經驗良方﹞未見﹝徐氏(沛)醫學決疑﹞未見松江府志曰。徐沛。字澤卿。少從周萊峰游。以文章行誼相切。讀書博涉。尤精內經。用以診疾輒起。所著有方壺山人稿。及醫學決疑。

    ﹝劉氏(倫)濟世內科經驗全方﹞三卷存﹝高氏(昶)鈐法書﹞一卷未見青州府志曰。高昶。益都金嶺鎮人。性醇濃正直。以濟利存心。弘治間。傳異人醫術。直抵精明。診視察故。

    辨證出奇。天下讓能。群醫莫及。時號為盧扁。尤專傷寒鈐法。定脈不差時刻。所全活者不可勝計。抱疾求療者。

    踵門無虛日。尤注念貧困家。務與善藥。未嘗有責報心。行年七十余卒。逮屬纊。問藥者猶在門也。所著有鈐法書一卷。

    ﹝周氏(文采)醫方選要﹞十卷存興獻王序曰。周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曰王之食飲。曰萬民之疾。曰瘍者皆有醫。先生懋先人之德。又濟之以生生之具。故人彌厥性。罔有閼札者。豈非順化之治哉。迨我祖宗。治政師古。設有內外醫藥院局若干所。為慮已深。為具已悉。為天下賴已廣。即周官之良法美意。亦不能過是。但名醫多萃于都邑。

    而窮檐屋。疾病者何限。惠政先于所近。而遐陬僻壤。率多庸醫。如是而求仁澤之無滲漏。其可得哉。然欲俾醫道之無間。而仁澤之旁洽。非假醫方以博視之。不可也。吾受封以來。修齊之暇。每令良醫周文采等。于諸方書中。精選其方之簡明切要。而有征功者以進。吾躬為較閱。得十卷。裒成一帙。名之曰醫方選要。以與天下疾病之人共之。苟遍得是書所選簡要之方。以攻所疾。則垂斃之命。庶乎可生。而為太平考終之人矣。雖然。人所自致之病。是方或可治之。若其病于凍餒。病于徭役。病于憲綱。病于征輸。病于鋒鏑之患。而不能起者。則惟好生之聖天子。若贊化之賢宰執。能相與消息調停。以通其關節脈絡。而生之全之。安之養之。俾少可壯壯可老。

    少壯可終。事其老。而咸躋于壽域焉。顧敢謂是方之能爾哉。國語曰。上醫醫國。其次醫人。蓋此之謂歟。因序而書之篇端。時弘治乙卯冬十一月望。大明興王書于中正齋。

    自序略曰。弘治乙卯秋七月既望。敬蒙王殿下令旨。命巨文采集錄醫方。臣悚愧之余。遂稽顙再拜而嘆曰。

    仁矣哉。我王之用心也。蓋仁之蘊于中者。深濃而莫測。故其發于外者。充大而難御。惟殿下天衷純粹。縴欲不留。仁之蘊于中者。而其深濃可知。以故發而為孝敬。為友愛。為恩禮。以慈祥。以撫眾。其仁之發于外者。亦可謂充且大矣。而睿意尤以為人之有身。不能無疾。攻疾之要。非藥石不可。然藥石之當否。又系乎醫方之良不良耳。于是不以臣為愚陋。乃命集錄古今良方。欲嘉惠遐邇。其仁之充大。又可以勝言哉。臣幼承家學。服膺有年。第以質性愚劣。雖苦心極力。未能得其要領。今只承睿命。遂忘其鄙陋。勉強擇出平日所聞所見。及常用有驗之方。去其繁而就其簡。分門別類。凡十卷。名之曰醫方選要。庸成編帙。敬陳睿覽。然但愧其擇之未當。無以上副殿下壽眾之仁心也。他日賜及遠近。使人因是疾用是方。而儻獲功效之一二。是豈臣之能所致哉。實惟殿下之仁。有以及之也。仁之澤愈流而愈長。天之慶益臻而益熾。胤柞綿遠。與國咸休。蓋將並天地之悠久矣。臣草茅賤質。臨書不勝惶懼之至。謹拜手稽首上言。弘治八年冬十月吉旦。良醫副臣周文采再拜謹書。

    徐春甫曰。周文采。興府良醫。得內經之要旨。該究諸氏方書。治療盡效。睿宗獻皇帝命選經效奇方。編次成書。共損民瘼。世宗繼念生民疾苦。復梓頒行天下。名醫方選要。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方選要十卷。周文采編。李時珍本草綱目引。作周良采。字之訛也。其里貫未詳是書乃其為蜀獻王椿侍醫時。承獻王之命所作。則洪武中人也。每門皆鈔錄古方。而各冠以論。嘉靖二十三年。通政使顧可學奏進。詔禮部重錄付梓。仍行兩京各省翻刻。前有獻王序。及文采自序。並載禮部尚書費采題覆疏二篇。

    蓋亦翻刻本也。

    按是書。弘治八年憲宗第四子興獻王杭命良醫周文采而所編也。獻王及文采序。詳記其年月。提要曰。洪武中蜀獻王椿所命。其失檢之甚。何至于此。

    ﹝應氏()刪補醫方選要﹞十卷存﹝王氏(鏊)本草單方﹞明志八卷存自序曰。予讀大觀本草。見漢晉以來。神醫名方。往往具在。間取試之。應手而驗。乃知藥忌群隊。信單方之為神也。而世不及見。窮鄉下邑。獨以海上方為良。不知古方固猶在乎。而散見雜出。倉卒之際。未見檢尋。

    予在翰林日多暇。手自抄錄為一編。對病檢方。較若畫一。不敢自秘。因梓刻以傳。于乎。群隊之患。非獨醫藥也。用人用兵。蓋莫不然。有能得是方而治之。其可少瘳已乎。弘治丙辰。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左春坊左諭德王鏊序。

    又曰。始余捃摭諸方。未克匯粹。吾弟秉之益加搜討。許忠甫又細校之。始有端緒。又以近世名醫。如東垣丹溪之論。冠諸篇首。庶覽者曉知病因。隨病用藥。命延哲刻而傳之。

    錢謙益曰。王少傳鏊字濟之。吳縣人。成化十一年進士及第。自編修。歷官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入內閣。

    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少傳。改武英。四年致仕。嘉靖初。遣行人存問。將召用而卒。謚文恪。

    ﹝方氏(如川)重證本草單方﹞六卷存自序曰。古稱神農嘗味。得藥三百六十五種。分上中下三品。養性養命攻病。各從其類。世漸增多。著見本經。茲不具論。如華元化以萍齏吐蛇。盛怒愈疾。乃品外單行。庸非長桑公乘秘禁者耶。唐代猶尚目為天寶單方。

    概宋纂修本經。栝百氏。可謂該備。金元諸家,背經撰論。創湯液本草。遂與微言脫異。禁方迥別矣。農皇道。至是中輟。吁。此醫藥之大變也。故外經亡于漢。而望色聞疹之法替。佗書焚于魏。而抽割湔洗之技衰。本草背于胡。而處方和濟之道隱。謬戾相仍。踵羅夭枉。作俑流毒者。固農皇之罪人。蓋日中則昃。不私于人者。

    使之然也。明興掃清寰宇。氣運聿回。方今海內元老,頻上壽。恩詢非一。昭于國典。寧令大和元氣。有擁閼不流。于是焦太史薦出禁方。佐夢圃鄭先生濟窮鄉下邑之無從就療者。板行。意且未愜。欲輯本草單方。廣設津梁。屬余偕鄭克明氏校閱。求與古合。若從舊刻及續編,其諸病候。弁以金元時語。譬之太玄系易繇辭。其不可也必矣。昔人欲刊正周易。及諸藥方。先詣祖訥共論。祖雲。辨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至于湯藥。

    小之不達。便致壽夭所由。後人受弊不少。何敢輕以裁斷。余鑒此言。特搜古論。易去方藥。悉遵本經。庶幾聖哲靈蹤。循轍可訊。其諸異宜。條載凡例雲。新都後學方如川撰。

    鄭澤序曰。自高氏之脈訣行。而王叔和之脈經不講。識者謂亂人脈者訣也。夫周身經絡。合周天纏度。天行萬古無舛。則人精息息相通。以手拊手者。尚曰或亂之也。而況金石草木,飛潛蠕動。五方之風土。既三品之貴賤復殊。案而考焉。僅一本草。猶將弁髦棄之。則源之不窮。流于何有。夫本草者。大神聖垂世之經。諸賢哲冀聖之業。且然也。

    又安望所載之單方。人競讀哉。吾里方君士弱以儒貫醫。博綜之余。窮心本草。舉震澤單方舊本。敷理闡精。刊訛正緒。而著就一編。為若干卷。余得手讀之。較余曩者所集經驗方。庖臠迥別矣,因為士弱斯編也。天生地養。

    成性不變。經之謂也,聖作明述。執理不易。方之謂也。是有體之學也,體既備矣。用斯賅矣。藉令察病者影響。

    按方者仿佛。下圭投劑。和害參半。則此方不幾窮乎。顧非窮于方。窮于用耳。余顧用是者。寧以方合病。毋以病合方。藍中出青。習門□功,是又為有用之學,士弱以為何如。士弱曰。善。請梓行之。俾同志知所用焉。則且與脈經相表里矣。萬歷庚戌端陽日。墨寶齋居士鄭澤題。

    ﹝王氏(綸)明醫雜著﹞一卷存自序曰。予修本草集要。既板行矣,或問于予曰。子之本草。人皆愛之。然尚復有他書可行者乎。予答之曰。

    有而未成也。予嘗欲著隨證治例。使窮鄉下邑。無名醫者。可按方治病。閉戶一月。纂成五篇。後覺漸難下手而止。又見諸發熱證多端。而世醫混治誤人。遂欲分別諸證。萃為一書。嘗著論一篇。以見大意。又嘗欲續丹溪語錄余論等書。著得醫論二十條。及補陰枳術等丸方論。皆未及成書。今方奔走仕途。何暇及焉。俟他日退休林下。

    庶可續成諸書。以行世也。因出示之。或者曰。此雖未成書。然皆切要之論。人所急欲用者。吾聞仁者急于救人。

    若早得一條一論,以開迷誤。濟困苦。以甚美矣。何況連篇累牘有如此。而不早出示人。乃曰。必俟他日成書焉。

    無乃珍秘吝惜。恐非仁人之用心耶。予笑曰。豈有是哉。子乃以是責我。請遂出之。遂名曰明醫雜著。鋟梓以傳。尚俟他日續成全書。以畢予志。

    弘治十五年。歲次壬戌。夏五月既望。賜進士出身亞中大夫廣東布政司左參政慈溪王綸汝言書。

    劉桂曰。凡人血病則當用血病。若氣虛血弱。又當從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東垣曰。血脫益氣。古聖人之良法,補胃氣以助生發之氣。故曰。陽生陰長。用諸甘劑。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人之身內。以谷氣為實。近時醫者,多執王汝言明醫雜著雲。陰虛誤服甘溫之劑。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由是一切脾胃飲食勞倦之證。認為陰虛。惟用四物湯。加苦寒之藥。

    吾恐地黃當歸,多能戀膈。反傷胃氣。所謂精氣血氣。何由而生。血未見生。而谷氣先有所損矣。昔一士人。形肥而色白。因見明醫雜著所載補陰丸。服之數年。形瘦短氣。蜀醫韓天爵用辛熱劑。決去其滯余。而燥其重陰。

    和平無恙。此則未達方書。而輕卒自誤。可不戒哉。

    ﹝薛氏(己)明醫雜著注﹞六卷存﹝王氏(綸)醫論問答﹞一卷存﹝沈氏(時譽)醫衡﹞未見甦州府志曰。沈時譽字時正。華亭人。工醫。徙吳居桃花塢唐寅別業。切脈若神。投劑輒起。晚年築室山中。

    著醫衡。病議。治驗諸書。

    ﹝病議﹞未見﹝治驗﹞未見﹝亡名氏保生余錄﹞無卷數存按是書。分大人科。眼科。口齒咽喉科。外科。婦人科。小方脈科六門。不析卷數。嘉靖甲申南汀賴恩序。

    稱古有保生余錄一部。鄞鄉致張君廷韶。先君子介庵先生居齊東時。刻梓印行。以惠人人雲。則當時既不詳成于誰手。

    ﹝傳氏(滋)醫學集成﹞明志十二卷存徐春甫曰。傳滋。字時澤。號HT川。浙之義烏人。敏穎博學。下問謙恭。醫術甚精。且不自足。活人不伐。

    著醫學集成。

    ﹝醫學權輿﹞四卷存按胡文煥百家名書所刻。書僅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蓋系所節鈔。

    ﹝饒氏(鵬)節略醫林正宗﹞八卷存黃序略曰。臨川饒東溪叟之醫之學。得其源委。已人危矣。如手發蒙。余偶入廣。經長樂。徂暑。用其藥果驗。間適遞藥者爽實。余且待持。時天氣斗熱。東溪不旋踵而至。曰。藥服乎。從者訛。其慎重如此。是能知所敬矣。一日乘余情暇。袖其平日手纂仲景東垣等四子醫要一集。請曰。吾每奏效于貴游家。有此願畀一言。以弁其端。東溪江右人也。久游廣海。天隆其壽。游久則閱歷熟。壽隆則智能精。手纂四子之要。可謂得醫學之的者矣。東溪執昔者之敬而不衰。斯可將四子而肩淮陰矣。于乎。主敬一說。所關最大。豈特止于醫哉。功用宏博。

    實吾儒之家法也。醫于儒有近。可與言。故言之。叟名鵬。字九萬。以醫功冠帶于正德壬申之祀。東溪其別號雲。

    ﹝虞氏(摶)醫學正傳﹞明志八卷存自序曰。夫醫之為道。民命死生所系。其責不為不重。

    藉或不經儒術。業擅偏門。懵然不知正道。不反幾于操刃以殺人乎。粵自神農嘗百藥制本草。軒岐著素問。越人作難經。皆所以發明天地人身陰陽五行之理。卓為萬世醫家祖。不可尚已。厥後名醫代作。躡聖門而探玄微者。

    未易悉舉。又若漢張仲景。唐孫思邈。金劉守真張子和李東垣輩。諸賢繼作。皆有著述。而神巧之運用。有非常人所可及也。而其所以辨內外。異攻補。而互相發明者。一皆祖述素難。而引伸觸類之耳。其授受相承。悉自正學中來也。吾邑丹溪朱彥修先生初游許文懿公之門。得考亭之余緒。爰自母病。刻志于醫。求師于武林羅太無。

    而得劉張李三家之秘。故其學有源委。術造精微。所著格致余論。局方發揮等。旁皆所以折衷前哲。尤足以救偏門之斃。偉然百世之宗師也。東陽盧和氏類集丹溪之書為纂要。俾醫者出入卷舒之便。其用心亦勤矣。愚以觀之。

    尤未足以盡丹溪之余緒。然丹溪之書。不過發前人所未發。補前人所未備耳。若不參以諸賢所著。而互合為一。

    豈醫道之大成哉。愚承祖父之學。私淑丹溪之遺風。其于素難。靡不苦志鑽研。然義理玄微。若坐豐。迨閱歷四紀。于茲始知蹊徑。今年七旬有八矣。桑榆景迫。精力日衰。每憾世醫多蹈偏門。而民命之夭于醫者不少矣。

    是以不揣荒拙。銳意編集。以成全書。一皆根據乎素難。從橫乎諸說。旁通己意而不鑿。以孟浪之空言。總不離乎正學範圍之中。非敢自以為是。而附會以誤人也。目之曰醫學正傳。將使後學知所適從。而不蹈偏門以殺人。

    蓋亦端本澄源之意耳。高明之士。幸毋誚焉。時正德乙亥正月之望。花溪恆德老人虞摶序。

    徐春甫曰。虞摶字天民。號恆德老人。浙之義烏人。世業醫。摶幼穎悟。承家傳之學。深究素問。治效益高。晚年八旬。有醫學正傳行世。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學正傳八卷。明虞摶撰。摶字天民。自號花溪恆德老人。義烏人。是書成于正德乙亥。

    其學以朱震亨為宗。而參以張機孫思邈李杲諸家之說。各選其方之精粹者。次于丹溪要語之後。復為或問五十條。

    以申明之。

    ﹝方脈發蒙﹞明志六卷未見﹝蒼生司命﹞八卷存﹝周氏(宏)衛生集﹞醫藏目錄四卷未見四庫全書提要曰。衛生集四卷。明周宏集。宏始末未詳。前有正德庚辰宏自序。復系以五言律詩一章。詞頗近俚。其論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濕熱法河間。雜病法丹溪。尚屬持平之論。然亦大略如是。未可執為定法也。

    ﹝沈氏(綬)山林相業﹞十卷未見﹝黃氏(五辰)醫家正旨﹞六卷未見按上見于江陰縣志。

    ﹝醫經正宗﹞八卷存﹝朱氏治病要語﹞十二卷未見曹于汴序曰。余曩閱縫藩東壁公所自撰墓志銘。服其達于生死。賦小詩贊之。此觀辛復元氏所為公傳。更悉諸懿行。復元向余言。公晚年孳孳于學。公之孫誠一奉公命。從辛子游。能忘其貴。而篤于道。一氣鐘耶。庭訓耶。俱可窺矣。誠一手公所著治病要語示余。以仁義禮智信五字為基。臚列十要。而參以素問本草。及諸家方訣。

    為卷十二。蓋壽天下之書也。誠一曰。吾祖初著此書。計卷四十。繼減為二十。又繼減為十二。此亦先世所稱日減而近于放下之指矣。

    世人能捐技倆埒此者亦鮮。即此是學。即此是道。宜其達于生達。況以下區區世味。烏能動乎。吁嗟。公者。

    且從生死以下忽動。(仰節堂集○下有闕)


如果你對中國醫籍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中國醫籍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