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春王二月癸巳,陳侯吳卒。
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衛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婁子、頓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齊國夏于召陵侵楚。
夏四月庚辰,蔡公孫歸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五月,公及諸侯盟于浩油。杞伯戊卒于會。
六月,葬陳惠公。
許遷于容城。
秋七月,公至自會。
劉卷卒。劉卷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我主之也。
葬杞悼公。
楚人圍蔡。
晉士鞅、衛禮圄帥師伐鮮虞。
葬劉文公。外大夫不書葬。此何以書?錄我主也。
冬十有一月庚午,葬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伯莒,楚師敗績。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其憂中國奈何?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干闔廬。闔廬曰︰「士之甚,勇之甚,將為之興師而復仇于楚。」伍子胥復曰︰「諸侯不為匹夫興師,且臣聞之,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復父之仇,臣不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與,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歸之。于其歸焉,用事乎河。曰︰「天下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請為之前列。」楚人聞之怒。為是興師,使囊瓦將而伐蔡。蔡請救于吳,伍子胥復曰︰「蔡非有罪也,楚人為無道,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于是興師而救蔡。曰︰「事君猶事父也,此其為可以復仇奈何?」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推刃之道也,復仇不除害,朋友相衛,而不相旬,古之道也。」
楚囊瓦出奔鄭。
庚辰,吳入楚。吳何以不稱子?反夷狄也。其反夷狄奈何?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蓋妻楚王之母也。
【 譯文】
魯定公四年,春季,周歷二月,癸巳這天,陳侯吳死了。三月,魯定公在召陵這個地方與周大夫劉文公、晉定公、宋景公、蔡昭公、衛靈公、陳懷公、鄭獻公、許男斯、曹隱公、營郊公、鄭婁隱公、頓子、胡子、滕頃公、薛襄公、祀悼公、小鄭婁子、齊國大夫國夏會合。 一起越境進犯楚國。
夏季,四月,庚辰這天,蔡國大夫公孫歸姓率領軍隊滅亡了沈國,把沈國國君嘉押回蔡國,最後把他殺了。
五月,魯定公與諸侯在浩油這個地方結盟。
祀伯戊死在盟會上。
六月,安葬陳惠公。
許國將國都遷到容城這個地方。
秋季,七月,魯定公從盟會的地方回來。
劉卷死了。劉卷是誰?是周天子的大夫。魯國以外的大夫死了是不記載的,這里為什麼記載呢?因為魯國是劉卷的盟主。安葬祀悼公。
楚國軍隊包圍了蔡國都城。
晉國大夫士鞍和衛國大夫孔圈率領軍隊攻打鮮虞國。安葬劉文公。魯國以外的大夫是不 記載葬禮的,這里為什麼記載劉文公的葬禮呢?是為了記載魯國的盟主。
冬季,十一月,庚午這天,蔡侯、吳子與楚國軍隊在伯營這個地方交戰。楚國軍隊大敗。吳國國君在這里為什麼稱吳子呢?因為他雖然是夷狄人卻為中原各國的事情憂慮。所以尊稱他為吳子。他怎樣為中原各國的事情憂慮呢?楚國大夫伍子青的父兄被楚平王殺了,于是伍子青帶著弓逃離了楚國,到昊國來求見吳王闔廬。吳王闔廬見到他後,大加贊賞,說︰“你真是最賢良的人,最勇敢的人呀!”闔廬並準備為他出兵向楚王復仇。伍子青急忙對吳王說︰“諸侯不為個別人興師動眾,而且我听說︰事奉國君就像侍奉父親,讓國君背上喪失道義的名義,以此來報我父兄的仇,我不能這樣做。”于是吳國闔廬就放棄了出兵攻打楚國的計劃。蔡昭公到楚國去朝見,他穿著一件漂亮的裘皮大衣,楚國令尹囊瓦一見,就向他勒索,蔡昭公不給,為了這件漂亮的裘皮大衣,囊瓦就把蔡昭公囚禁在楚國的國都南鄒,過了幾年才放他回國。在蔡昭公回國的途中,他祭祀黃河時,發誓說︰“天下的諸侯如果有誰出兵攻打楚國,我請求當他的先鋒!”楚昭王听到他的這句誓言,大發脾氣,因此調動軍隊,派令尹囊瓦統帥,前來攻打蔡國。蔡昭公向吳王闔廬求救。這時伍子晉出來向吳王說︰“這次蔡國並沒有罪,楚國出兵攻打蔡國是沒有道義的,國君如果有為中原各國憂慮的心,那麼像這個時候就可以出兵了。”于是吳王闔廬出兵救蔡。
有人問︰“既然說事奉國君就如同侍奉父親,那麼這里伍子肯認為可以復仇了是為什麼呢?回答說︰“父親罪不當殺而被殺,兒子復仇是可以的;父親罪當殺而被殺,兒子卻為他復仇,這就像刀一進一卻一樣相互復仇,仇恨就會越來越深。復仇時只能殺有罪的人,不能殺可能危害自己但無辜的人,朋友要互相保護,不要讓人冒險沖在前面,這就是自古以來的道義。”
楚國令尹囊瓦兵敗後逃亡到鄭國。
庚辰這天,吳王率領軍隊攻入了楚國都城。在這里,吳王為什麼不被尊稱為“吳子”呢?因為這時吳國君臣又恢復了夷狄的野蠻本性。怎麼說這時吳國君臣又恢復了夷狄的野蠻本性呢?吳國的國君住進楚國國君的宮殿,吳國的大夫住進了楚國大夫的家中,大概還有把楚王的母親強佔為妻子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