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祖都汴,庶事草創,正明中,始于今右長慶門東北創小屋數十間,為三館,湫隘尤甚。又周廬徼道,咸出其旁,衛士騶卒,朝夕喧雜,每授詔撰述,皆移他所。至太平興國中,車駕臨幸,顧左右曰︰『若此卑陋,何以待天下賢俊?』即日詔有司規度左升龍門東北居府地為三館,命內臣督役,晨夜兼作,不日而成。尋下詔,賜名崇文院,以東廊為昭文館書庫,南廊為集賢院書庫,西廊八經史子集四部為史館書庫,凡六庫書籍正副本,僅八萬卷,斯為盛也。昭文館本前世弘文館,建隆中,以其犯宣祖廟諱改焉。淳化初,以呂佑之、趙昂、安德裕、勾中正並直昭文館,則本朝直昭文館,自呂佑之等始也。
集賢有直院,有校理。端拱初,以李宗諤為集賢校理,淳化初以和■〈山蒙〉為直集賢院,則本朝直集賢校理,自和■〈山蒙〉、李宗諤始也。
史館有直館,有修撰,有編修,有校勘,有檢討。太平興國中,趙鄰幾、呂蒙正皆為直史館,掌修撰,而楊文舉為史館編修。是時,修撰未列于職,至至道中,始以李若拙為史館修撰。雍熙中,宋炎為史館校勘。淳化中,以郭延澤、董元亨為史館檢討,則本朝直史館、史館編修、史館修撰、史館校勘、史館檢討,自趙鄰幾、呂蒙正、李若拙、楊文舉、宋炎、郭延澤、董元亨等始也。
本朝三館之外,復有秘閣圖書,故秘閣置直閣,又置校理。咸平初,以杜鎬為秘閣校理,後充直秘閣,則本朝直秘閣、秘閣校理皆自杜鎬始也。
三館謂宏 【『宏』原作注文曰︰『字同宣祖廟諱上一字。』】 文館、史館、集賢院,建隆元年二月,避諱字,詔易名昭文館。端拱元年五月,詔置秘閣于崇文院之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