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玉機真髒論篇第十九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素問識

    馬雲。第六節。有曰名曰玉機。內又論真髒脈。故名篇。

    春肝如弦

    肝。諸本作脈。當改。下同。

    善忘

    志雲。經曰。氣並于上。亂而喜忘。高雲。肝脈太過。則令人善忘。傷寒論雲。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簡按馬吳張仍王注。作善怒。是。

    巔疾

    甲乙。作癲疾。(詳義。見于脈要精微。)

    其氣來不盛去反盛

    張雲。言來則不足。去則有余。即消多長少之意。故扁鵲于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皆以實強為太過。病在外。虛微為不及。病在內。辭雖異。而意則同也。簡按新校正引難經文。謂與素問不同。故張有此說。

    膚痛為浸淫

    甲乙。膚。作骨。非。吳雲。浸淫。熱不得去。浸漬而淫。邪熱漸深之名。今之蒸熱不已。是也。簡按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之末。浸淫溪谷。漢書五王傳師古注。浸淫。猶漸染也。

    當從王義。志雲。浸淫。膚受之瘡。火熱盛也。此據金匱浸淫瘡為解。亦非。

    氣泄

    張雲。心氣不足而煩。心虛陽侵肺而咳唾。下為不固而氣泄。高雲。氣泄。後氣下泄也。

    中央堅兩旁虛

    吳雲。中央堅。浮而中堅也。張同。簡按何氏醫碥雲。虛。猶散也。惟兩旁散。而中央不散。與上所謂去散者異矣。

    慍慍然

    脈經。作溫溫。熊音。慍慍。音。含怒意。

    馬雲。不舒暢也。簡按蓋此方書所謂背膊倦悶之謂。吳張並雲。悲郁貌。非。

    下聞病音

    張雲。謂喘息則喉下有聲也。志雲。虛氣下逆。則聞呻吟之病音。吳。下。改及字。簡按下字不穩。姑從張義。

    沉以摶故曰營

    摶。當作搏。諸本作搏。注同。吳雲。營。營壘之營。兵之守者也。冬至閉藏。脈來沉石。如營兵之守也。馬張並同。簡按王注如營動。未詳。高本。搏。作摶。雲。摶。聚也。誤。

    其去如數

    吳雲。其實未數也。蓋往來急疾。類于數耳。張雲。動止疾促。營之不及也。蓋數本屬熱。

    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緊數。然愈虛則愈數。原非陽強實熱之數。故雲如數。則辨析之意深矣。

    心懸如病饑

    張雲。真陰虛。則心腎不交。故令人心懸而怯。如病饑也。

    釋音。音蒸。熊本作眇。音亡沼反。一目小也。誤。馬。吳。音緲。張。音秒。甲乙注。音停。

    通雅雲。今唐韻。韻會。字匯。日月燈。皆遺字。當音渺。

    小便變

    甲乙變下。有黃赤二字。張雲。變者。謂或黃或赤。或為遺淋。或為癃閉之類。由腎水不足而然。

    逆從之變異也

    馬雲。循四時之序。謂之曰從。其有過與不及。而為諸病者。謂之曰逆。吳雲。脈逆其順。則變異為病。高同。

    如鳥之喙

    新校正雲。喙。別本作啄。簡按難經。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見也。據平人氣象論。銳堅如鳥之喙。作喙為是。

    重強

    馬雲。重。平聲。脾不和平。固為強矣。而九竅不通。則病邪方盛。名曰重強。此皆脾之惡可見也。吳雲。其不及則無沖和土氣。五髒氣爭。而令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言邪勝也。張雲。重強。不柔和貌。

    沉重拘強也。高雲。是脾病。而上下四旁皆病。故名曰重強。強。不和也。簡按諸說不知孰是。

    瞿然

    禮檀弓。曾子聞之瞿然。鄭注雲。驚變也。高雲。驚顧貌。

    再拜而稽首

    吳本。刪而字。

    玉機

    吳雲。以玉為機。象天儀者也。其機斡旋不息。今曰神轉不回。則亦玉機之斡旋耳。是故名之。

    張雲。玉機。以璇璣玉衡。可窺天道。而此篇神理。可窺人道。故以並言。而實則珍重之辭也。

    舍于其所生

    張雲。舍。留止也。

    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

    張雲。病不早治。必至相傳。遠則三月六月。近則三日六日。五髒傳遍。

    若三月而傳遍。一氣一髒也。六月而傳遍。一月一髒也。三日者。晝夜各一髒也。六日者。一日一髒也。髒惟五。而傳遍以六者。假令病始于肺。一也。肺傳肝。二也。肝傳脾。三也。脾傳腎。四也。腎傳心。五也。心復傳肺。六也。是謂六傳。

    是順傳所勝之次

    簡按據新校正。此七字。王注錯出。宜刪去。馬吳諸家。以為原文。非。

    風者百病之長也

    風論。骨空論。靈五色篇。通天篇。亦有此語。

    出食

    志雲。食氣入胃。散精于肝。肝氣逆。故食反出也。高同。

    發癉

    馬雲。發而為癉。癉者。熱也。吳雲。癉。熱中之名。所謂癉成為消中。是也。腹中熱煩心。而出黃。亦詳癉之為證耳。志雲。癉。火癉也。風淫濕土而成熱。

    故濕熱而發癉也。簡按志聰蓋以癉為丹。廣韻。火癉。小兒病也。危氏得效方。以癉為丹毒。知是起于宋元。

    則不可從。

    出黃

    張雲。肌體出黃。志雲。火熱下淫則溺黃。簡按下文有出白之語。志注似是。

    冤熱

    馬雲。煩冤作熱。高雲。冤熱。熱極無伸也。簡按高以冤為冤屈之義。非。

    出白

    吳雲。白。淫濁也。簡按痿論雲。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此即出白也。

    盅

    吳雲。蟲蝕陰血之名。蟲蝕陰血。令人多惑。而志不定。名曰蠱惑。故女惑男。亦謂之蠱。言其害深入于陰也。此名曰蠱。其亦病邪深入。令人喪志之稱乎。簡按左傳昭元年。醫和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又曰。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趙孟曰。何謂蠱。對曰。

    蠱。淫溺惑亂之所生也。于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

    螈

    熊音。尺世反。同。(詳義。見診要經終篇。)馬雲。音異。後世作。吳雲。心主血脈。心病則血燥。血燥則筋脈相引而急。手足拘攣。病名曰螈。張同。簡按馬以為後世字。非。

    滿十日法當死

    吳雲。天干一周。五髒生意皆息。故死。

    法當三歲死

    滑雲。三歲。當作三日。夫以肺病而來。各傳所勝。至腎傳心。法當十日死。及腎傳之心。心復傳肺。正所謂一髒不復受再傷者也。又可延之三歲乎。吳本。歲。作噦。注雲。當五歲氣衰之時。三噦則死。昂雲。此亦言其大較耳。吳注。改三歲作三噦。欠理。

    怒則肝氣乘矣

    志雲。肝。當作肺。

    悲則肺氣乘矣

    志雲。肺。當作肝。悲。當作思。簡按悲。不必改。

    及其傳化

    趙府本。熊本。及。作反。吳同。

    大骨枯大肉陷下

    張雲。大骨大肉。皆以通身而言。如肩脊腰膝。皆大骨也。尺膚臀肉。皆大肉也。肩垂項傾。腰重膝敗者。大藏之枯也。尺膚既削。臀肉必枯。大肉之陷下也。馬雲。大骨者。即生氣通天論所謂高骨也。愚嘗見一人有腎衰之疾。果于腰骨。高起寸余。此大骨枯故也。簡按張注是。

    期六月死

    張雲。三陰虧損。死期不出六月。六月者。一歲陰陽之更變也。若其真髒已見。則不在六月之例。可因克賊之日。而定其期矣。簡按大骨枯雲雲。凡五項。王注配于五髒釋之。諸家則漫然為五髒敗注。今細玩之。不若王義為得矣。

    內痛引肩項

    吳雲。心髒又壞矣。張雲。病及心經。較前已甚。

    破

    釋音……音郡。集韻。渠隕切。音窘。馬雲。者。肉之分理也。吳雲……肘膝髀厭高起之處。病患為陰火所灼。晝夜不安其身。轉側多則肉磨裂。簡按靈壽夭剛柔篇雲。肉堅而有分者肉堅。

    王注似是。史崧音釋。腹中脂(原出玉篇)高雲。肌腠曰。肉脂膏曰。

    真髒見十月之內死

    滑雲。真髒見。恐當作未見。若見則十月之內。當作十日之內。馬吳諸家並雲。

    月。當作日。

    肩髓內消

    志雲。肩髓者。大椎之骨髓。上會于腦。是以項骨傾者。死不治也。

    真髒來見

    諸家從新校正。來。作未。

    急虛身中卒至

    吳雲。急虛。暴絕也。中。邪氣深入之名。卒至。卒然而至。不得預知之也。高雲。

    急虛。正氣一時暴虛也。身中。外邪陡中于身也。卒至。客邪卒至于髒也。

    五髒絕閉

    吳雲。絕。氣絕也。閉。九竅塞也。

    毛折

    吳雲。率以毛折死者。皮毛得衛氣而充。毛折則衛氣敗絕。是為陰陽衰極。故死。志雲。夫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而後行氣于髒腑。是髒腑之氣欲絕。而毛必折也。

    責責然

    高雲。不流通也。

    如循薏苡子

    張雲。短實堅強。而非微鉤之本體。本草。圖經雲。薏苡。實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長。故人呼為薏苡珠子。小兒多以線穿如貫珠為戲。陶氏雲。交趾者最大。彼土呼為珠。

    闢闢然

    高雲。硬而呆實。無胃氣也。簡案闢闢如彈石。又見平人氣象論。

    色澤以浮

    張雲。澤。潤也。浮。明也。顏色明潤者。病必易已也。

    明告之

    張雲。明告病家。欲其預知吉凶。庶無後怨。

    懸絕沉澀

    高雲。懸絕無根。或沉澀不起者。是無胃氣。

    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

    張雲。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似乎相反。但上文雲。病在中脈虛。

    言內積之實者。脈不宜虛也。此雲病在中脈實堅。言內傷之虛者。脈不宜實堅也。前雲病在外脈澀堅。言外邪之盛者。不宜澀堅。以澀堅為沉陰也。此言病在外。脈不實堅。言外邪方熾者。不宜無力。以不實堅為無陽也。

    四者之分。總皆正不勝邪之脈。故曰難治。詞若相反。理則實然。新校正以謂經誤。特未達其妙耳。簡按馬吳諸家。亦從原文。為與平人氣象論別一義。然考經文。不若新校正以為誤之妥貼矣。

    五實死

    薛雲。五實五虛具者皆死。然氣虛至盡。盡而死者。理當然也。若五實者。何以亦死。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脫不死。仍歸于氣盡耳。然虛實俱有真假。所當辨耳。

    悶瞀

    釋音。瞀。音茂。吳。音務。張雲。昏悶也。一曰。目不明。高雲。悶。郁也。瞀。目不明也。

    簡按靈經脈篇。交兩手理瞀。銅人注。引太素注雲。瞀。低目也。玉篇。目不明貌。楚辭九章。中悶瞀之。

    王逸注。煩亂也。考數義。張為昏悶。似是。


如果你對素問識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素問識》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