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刺瘧篇第三十六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素問識

    然

    馬雲。張仲景以暑證為。而此雲然者。其熱似暑證之熱也。

    中

    熊音……乞逆反。簡按與隙同。

    解

    巢源。作解倦。高雲。猶懈惰。樞轉不力也。張雲。解。懈也……跡也。身體解。謂不耐煩勞。形跡困倦也。王氏即以寒不甚熱不甚為解。然細詳之。若有不然。觀其雲身體解。復雲寒熱。不甚分明。各有所謂。意本不同。觀刺要論曰。髓傷則銷鑠酸。體解然不去矣。是豈非舉動解倦之謂乎。及考字。不收于韻。若音為亦。殊無意味。當從跡韻。庶乎為妥。簡按張辨駁王注。固是。然以亦為跡。則屬臆解。

    詳義見于平人氣象論。

    寒不甚熱不甚

    張雲。病在半表半里也。

    刺足少陽

    吳雲。于少陽經穴刺之也。馬高同。張志仍王注。

    先寒灑淅

    熊音。灑淅。上所丁反。下音析。寒驚貌。高雲。經脈篇曰。足陽明是動。則病灑灑振寒。故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

    喜見日月光

    張雲。經脈篇曰。陽明病至。則惡人與火。今反喜見之者。陽明受陰邪。胃之虛也。

    足陽明跗上

    甲乙。此下。有調沖陽三字。

    令人不樂好太息

    吳雲。脾脈病則不運。不運則羶中之氣不化。故不樂。氣塞于羶中。必噓出之而後利。故好太息。

    即取之

    甲乙。此下有足太陰三字。根據上文例。當有此三字。

    多寒熱

    多。巢源。作久。

    欲閉戶牖而處

    張雲。腎病則陰虛。陰虛故熱多寒少。病在陰者喜靜。故欲閉戶牖而處。

    其病難已

    甲乙。此下。有取太溪三字。根據上文例。當有此三字。張雲。腎為至陰之髒。而邪居之。

    故病深難已。

    數便

    巢源。作數小便。

    意恐懼

    吳雲。肝不足也。蓋肝有余則怒。不足則恐。故承之曰氣不足。

    悒悒

    說文。悒。不安也。○汪昂雲。按傷寒言足經。而不及手經。本篇論瘧。亦言足而不及手經。

    本不傳手乎。抑足經可以該手經也。篇後言腑瘧。僅胃腑。而不及他腑。又豈以胃為六腑之長乎。(此事難知。

    載李杲治足六經瘧方。當並考。)

    心寒

    張雲。肺者。心之蓋也。以寒邪而乘所不勝。故肺瘧者。令人心寒。高雲。肺。天也。心。

    日也。肺瘧者。令人心寒。天日虛寒也。簡按當從張注。

    熱間善驚

    巢源。無熱字。張雲。心氣受傷。故善驚如有所見。

    欲得清水反寒多

    馬雲。心熱則煩且甚。故欲得水以救之。惟其熱甚則反寒多。蓋熱極生寒也。吳雲。蓋陽並于里而煩。心欲得清水。則陰出之表。無肌熱而外寒。手少陰心之經也。簡按據吳注。則不必從太素而改字。

    刺手少陰

    千金翼。此下。有是謂神門四字。

    蒼蒼然太息

    甲乙。無太息二字。據下文如死者三字。必剩文。

    鳴已汗出

    志雲。濕熱下行則腸鳴。上蒸則汗出也。鳴已汗出者。下行極而上也。張雲。寒已而熱。

    則脾氣行。故腸中鳴。鳴已則陽氣外達。汗出而解也。

    灑灑然

    甲乙。作淒淒然。

    宛轉大便難

    吳雲。宛。似也。轉。傳送也。言似乎傳送。大便難出也。馬雲。宛轉則難于轉身也。

    張雲。腰脊之痛。苦于宛轉。而大便難也。簡按宛。屈也。轉。運也。此狀大便難也。馬張並誤。(莊子天下篇。推拍斷。與物宛轉。)

    目然

    巢源。目下。有眩字。外台。作身掉不定。熊音……許縣反。吳雲……二音。縣。

    舜。目欲瞑也。仲景雲。少陰之為病。但欲寐也。亦是目然之意。張雲……音眩。然。眩動貌。目視不明。水之虧也。簡按當從張注。(詳見于五髒生成篇。○此事難知。載李杲治五髒瘧方。當並考。)

    胃瘧

    張雲。腑有六。而此獨言胃者。以胃為六腑之長也。

    橫脈

    張雲。謂足內踝前斜過大脈。則太陰之經。蓋即商丘也。吳雲。謂二經孫絡之橫者。

    瘧發身方熱

    張雲。此下言諸瘧之刺法也。身方熱者。謂于未發之前。熱將作也。瘧之先熱者。溫瘧也。高雲。此復申明胃瘧之義也。簡按當從張注。

    刺跗上動脈

    馬張俱雲。當是足陽明沖陽之穴。

    瘧方欲寒

    張雲。寒之將發未發也。

    滿大急

    張雲。陽邪之實也。

    背俞

    吳雲。背為諸陽之府。故刺背俞。高雲。五髒之俞。皆在于背。故刺背俞。簡按張為五俞。似是。

    中針

    高雲。不大不小之針也。

    傍五俞各一

    馬雲……去中行開三寸。自附分魄戶膏肓神堂。數至。為第五。故曰五俞。吳雲。謂魄戶神堂膈關魂門也。張雲。背為諸陽所出。故當刺之。即五俞也。者。脅也。(出于廣雅。)一曰。旁開也。(莊子篋之。)水熱穴論曰。五髒俞傍五。以瀉五髒之熱。即此謂也。蓋此五者。乃五髒俞傍之穴。以其傍開近脅。故曰傍五俞。即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也。(簡按每穴。在五髒俞之旁。故以魄神魂意志命名焉。)志雲。傍。倚也。高雲……脅旁連背處也。五髒之俞。在背兩行。兩行之外。復有兩行。所謂也。余並與張同。簡按張注明確。殆勝于王。然兼開義而釋之。恐非。高注為是。

    小實急

    張雲。陰邪勝也。陰盛者生內寒。故宜灸。

    灸脛少陰刺指井

    志雲。艾。名冰台。能于水中取火。能啟陷氣之陽。故當灸少陰脛下之太溪。以啟經脈之生氣。刺足小指之井穴。以瀉經脈之實邪。高雲。先灸後刺助正散邪之法也。簡按志以少陰為太溪。

    與王異。未知孰是。

    瘧脈滿大急

    簡按志高以為申明前義。非也。今從新校正。刪二十二字。

    瘧脈緩大虛

    志雲。血氣兩虛也。

    用藥

    張雲。針有瀉而無補。故脈虛者。不宜用針。脈度篇曰。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即此之謂。

    過之

    高雲。過其食頃之時。則為失時。失時而治。治無益也。簡按志雲。若太過之。則又失其時矣。故高仍王注。暗斥其非。

    諸瘧而脈不見

    甲乙。而。作如。吳張並雲。邪盛氣逆。而脈伏也。志雲。此言邪在皮膚氣分者。

    宜刺十指之井穴也。瘧在氣分。故不見于脈。脈不見者謂不見滿大急之脈也。高雲。不見滿大急小實急緩大虛之脈也。簡按吳張注為是。

    赤如小豆

    志雲。邪在膚表。氣分有傷。澹滲皮膚之血。故赤如小豆。高雲。身之皮膚。赤點如小豆者。盡取而刺之。夫所出為井。皮膚主表。病不在脈。故如是以刺之。

    十二瘧

    張雲。如前之六經六髒也。

    其發各不同時

    志雲。言厥陰與肝瘧。陽明與胃瘧。太陰與脾瘧。少陰與腎瘧。各有髒腑經氣之不同也。簡按千金翼。設黃岐問答。見十二瘧鬼之說。固屬荒誕焉。

    二刺則知

    張雲。一刺之。病氣雖衰。猶未覺也。故必再刺。始知其效。

    俠脊者

    志雲。俞。背俞也。吳雲。謂背俞之挾脊者。馬張仍王。

    廉泉也

    甲乙。泉下。有穴字。簡按諸家為任脈之廉泉。非也。任脈廉泉只一穴。不宜言兩脈。此言足少陰廉泉也。氣府論雲。足少陰舌下各一。王注。足少陰舌下二穴。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是曰舌本左右二也。根結篇雲。少陰根于涌泉。結于廉泉。可以互證。

    先必問

    倪朱龍雲。用三先字者。謂邪或舍于頭項。而又兼中于腰背。或舍于腰背。而又兼中于手足。衛氣先至之處。其病先發。是一日之中。或又有兩發之瘧也。簡按此說近鑿。

    先頭背痛者

    頭。諸本作項。當改。

    手少陰陽明十指間

    張雲。手少陰陽明。皆以井穴為言。又刺十指間者。各隨其所病之經也。亦取井穴。志雲。謂十指間之少沖商陽也。高同。簡按據新校正。作手陰陽。似是。然下文雲足陽明十指間。則志說為是。

    足陽明十指間

    志雲。十指間之厲兌也。

    風瘧

    志雲。瘧皆生于風。故論刺風瘧于後。

    髓病

    張雲。其邪深伏。故名曰髓病。吳本……作附。高同。注雲。按之不可。痛在骨也。

    髓藏于骨。故名曰附髓病。志雲……足面也。倪仲宣雲。足乃陽明之部分。此風木之邪。賊傷胃土。故名曰髓病。簡按訓為跗。

    太誤。痛在于。安得謂之跗。

    針

    靈九針十二原篇雲。針。第一針。頭大末銳。以瀉陽氣。

    絕骨

    簡案王以為陽輔。張以為懸鐘。考甲乙。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二分。懸鐘。在足踝上三寸。而按經中。無懸鐘穴。如陽輔。則見本輸篇。當從王注。(本輸篇雲。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又考四十五難。髓會絕骨。今邪伏而附于髓。故針髓會之絕骨。以祛其邪也。

    身體小痛

    志雲。此言風瘧之病。身體痛者。高雲。不若酸痛甚也。痛不在骨。在太陽之通體。

    刺至陰

    三字衍。當根據甲乙刪之。

    諸陰之井

    志雲。蓋井穴乃經氣之交。故邪在陽之氣分者。宜瀉出其血。病在陰之經。而宜取陰之井者。可間日一刺。則邪氣自泄。不必至于出血。以泄真陰之氣。

    瘧不渴

    張雲。不渴者。內無邪。邪在表耳。故當刺足太陽。

    渴而間日作

    張雲。渴則邪在表里之間。故當刺足少陽。雜病篇曰。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

    渴而日作。取手陽明。與此不同。


如果你對素問識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素問識》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