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刺腰痛論篇第四十一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素問識

    尻

    熊音。苦高反。簡案說文。尻。HT也。從尸。九聲。廣雅。尻。臀也。又增韻。丘刀切。脊梁盡處。此與古義異。當考。

    如重狀

    重。甲乙作腫。

    太陽正經

    經別篇曰。足太陽之正。別入于中。高據王注。為是。馬張以為昆侖穴。誤。

    循循然

    吳雲。循循。漸也。言漸次不可以俯仰也。張雲。遲滯貌。簡按離合真邪論雲。其行于脈中循循然。當從吳注。

    不可以顧

    甲乙。顧上。有左右二字。

    成骨

    甲乙。作盛骨。吳雲。成骨之端。陽關穴也。張同。志雲。膝外廉陽陵泉之下。(當作上)有獨起之骨。為成骨。蓋足少陽主骨。至此筋骨交會之處。樓氏綱目雲。按此謂陽陵泉穴。簡按甲乙。陽關。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者中。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考王注。二穴並不相當。必是別穴。沈氏釋骨雲。膝之上下內外。皆以髕為斷。成骨之旁。骨之端。不至上旁膝。膝。乃之訛也。此說有理。

    如有見者善悲

    吳雲。仲景所謂如見鬼狀。是也。善悲者。陽明熱甚。而神消亡也。經曰。神有余則笑不休。不足則悲。此之謂也。

    前

    新校正雲……甲乙作。今甲乙作。簡按。字書。牛脊骨……說文。脛端也。廣雅。

    脛也。然本經通用。

    上下和之

    張雲。兼上下巨虛而言也。志高同。

    內踝上二

    高雲。左右太溪二。簡按當以復溜為正。

    不可復也

    甲乙。不上有虛字。馬雲。腎氣不可復也。張同。高雲。出血太多。至冬不可復藏也。

    簡按據甲乙。謂血虛不可復也。

    如張弓弩弦

    吳雲。厥陰之脈。抵少腹。屬肝。肝主筋。肝病則筋急。故令腰中如張弓弩弦。

    刺厥陰之脈

    簡按新校正。脈。改絡。經脈篇雲。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

    踵

    吳雲……足腹也。踵。足腹盡處也。

    累累然

    吳雲。邪之所結。如波隴在絡者。

    善言默默然不慧

    簡按善言默默。諸家注屬牽強。當仍全本刪善字。義始通。志雲。不慧。語言之不明矣。○簡按其病雲雲以下十五字。與前四經腰痛之例不同。恐是衍文。

    解脈

    高雲。解。散也。解脈。周身橫紋之脈。散于皮膚。太陽之所主也。志同。簡按與王吳諸家少異。

    膝筋肉分間

    志雲。太陽之委中穴也。樓雲。愚按膝外廉筋肉分間。即委陽穴是也。

    外廉

    吳雲……中橫紋也。廉。稜也。

    善恐

    吳雲。太陽之脈絡于腎。腎志恐。故善恐。張同。○簡按有兩解脈。全雲。恐誤未詳。然考其證候。及所刺穴道。俱屬足太陽。故王以降。並無疑及者。

    同陰之脈

    馬張仍王注。吳雲。未詳。然曰刺外踝絕骨之端。則足少陽之脈所抵耳。故王冰注。為少陽之別絡。簡按經脈篇雲。足少陽之脈。直下抵絕骨之端。吳證王注。原于此志雲。蹺脈有陰陽。男女陰陽。

    經絡交並。故為同陰之脈。高雲。陽蹺之脈。從陰出陽。故曰同陰。並誤。

    錘

    玉篇。稱錘也。廣雅。權謂之錘。其形垂也。馬根據太素作針。張雲。如小錘居其中。重而痛也。

    簡按今從張注。

    合下間去地一尺所

    新校正。及馬張高。並為承山穴。志雲。陽維起于諸陽之會。其脈發于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諸家並雲一寸。唯八脈考。為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于陽交。為陽維之。(見甲乙)故當與太陽合下間。而取之。蓋取陽維之也。上踝七寸。是離地一尺所矣。

    簡按陽交在脛外側。不宜曰下間。志注未為得矣。所。許同。詳見通雅。

    衡絡之脈

    志雲。此論帶脈為病。而令人腰痛也。衡。橫也。帶脈橫絡于腰間。故曰橫絡之脈。夫足之三陽。循腰而下。足之三陰。及奇經之脈。皆循腰而上。病則上下不通。陰陽間阻。而為腰痛之證。簡按此勝于舊注。

    不可以俯仰

    甲乙。作得俯不得仰。為是。

    陽筋之間

    甲乙。筋之。作之筋。為是。

    上數寸衡居

    馬張仍王注。吳雲。陽。浮委陽二穴也。上數寸。上于委中數寸也。衡居。令病患平坐也。志雲。陽。謂足太陽之浮。高雲。刺之在浮會陽大筋之間。申明會陽之穴。上浮數寸。

    橫居臀下也。簡按數說未允。樓氏引王注雲。今詳委陽。正在外廉橫紋盡處是穴。非上也。殷門。上一尺是穴。非數寸也。蓋陽筋者。按內外廉。各有一大筋。上結于臀。今謂外廉之大筋。故曰陽筋也。上數寸。于外廉大筋之兩間。視其血絡盛者橫居。為二出血。此說極是。甲乙別條。有殷門主之病候。與此同當參考。

    會陰之脈

    馬雲。會陰者。本任脈經之穴名。督脈由會陰。而行于背。則會陰之脈。自腰下會于後陰。其脈受邪。亦能使人腰痛也。高雲。會陰。在大便之前。小便之後。任督二脈。相會于前後二陰間。故曰會陰。

    漯漯然

    甲乙。作然。熊音。漯。徒合反。音踏。張。音磊。簡按漯。水攢聚貌。見木玄虛海賦注。

    飲已欲走

    高雲。漯漯然汗出。陰氣虛。而陰液外注也。汗干令人欲飲。飲已欲走。陽氣虛。而陽熱外馳也。

    直陽之脈

    馬吳張並據王注。高雲。直陽。太陽與督脈相合之脈也。簡按任脈與督脈相合之脈。蓋直值通用。(見于史記寧成傳。)遇也。即兩脈會遇之義。新校正。直陽之脈。即會陰之脈。是也。王注骨空論雲。任脈波脈督脈者。一源而三歧也。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爾。知是二脈分歧之處。即其會遇之地。故名之會陰。亦名直陽耳。志雲。會陽節後。當有刺條。刺直陽之前。宜有腰痛。或簡脫與。抑督與任交病。在陰而取之陽耶。此說近是。然未察直陽即會陰也。

    蹺上下五寸

    甲乙。五寸。作三所。高雲。三者。刺陽蹺之申脈。太陽之中。又蹺上下。各相去五寸之承山。皆有血絡橫居。視其盛者刺其血。由此言之。則蹺與。及蹺上下。但刺橫居之血絡。不必拘于穴也。

    飛陽之脈

    馬雲。本足太陽經穴名也。此穴為足太陽之絡。別走少陰。吳張同。高雲。飛陽。陰維之脈也。陰維之脈。起于足少陰之築賓。今曰飛陽者。經脈篇雲。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是飛陽乃別出于太陽。而仍走少陰也。簡按高志仍王注。考經脈篇。飛陽。在去踝七寸。且在少陰之後。而下文雲。在內踝上五寸。又雲。少陰之前。乃知飛陽非太陽經之飛陽也。下文雲。陰維之會。亦知飛陽是非陰維之脈也。蓋此指足厥陰蠡溝穴。經脈篇雲。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從陰經而走陽經。

    故名飛陽。義或取于此歟。前注恐誤。

    怫怫然

    張雲。言痛狀如嗔憤也。

    內踝上五寸

    甲乙。作二寸。簡按王注為復溜。故新校正。據甲乙改二寸。馬張高並雲。築賓穴。簡按考甲乙諸書。築賓穴雲。在內踝上分中。而不雲在五寸。則其說難憑。

    少陰之前

    簡按復溜築賓。俱是少陰經穴。若根據前注。之前二字。屬衍文。

    陰維之會

    簡按甲乙雲。築賓。陰維之。在足內踝上分中。此謂刺內踝上五寸。與陰維之會二穴。王意亦爾。

    昌陽之脈

    馬雲。昌陽。系足少陰腎經穴名。又名復溜。足少陰之脈。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昌陽之脈。令人腰痛。其痛引膺。以膺即胸之旁也。張吳同。簡按甲乙。復溜。一名昌陽。下文雲。舌卷不能言。亦少陰所注故爾。今從馬注。

    反折

    吳雲。少陰合于太陽。故反折。

    內筋

    馬雲。以復溜在內筋中。為二。其穴在踝上大筋之前。太陰經之後。踝上二寸所。張雲。

    內筋。筋之內也。即復溜穴。簡按志高俱據王為交信。蓋復溜交信。並在內踝上二寸。止隔一條筋。前是復溜。

    後是交信。而此雲昌陽之脈。當從馬張。

    大筋前太陰後

    甲乙。無前太陰三字。當是脫文。

    散脈

    馬雲。愚于此節散脈有疑。何王注便以為足太陰之地機。遍考他處。又無散脈之說。但按地機穴。亦治腰痛不可俯仰。故且從王注耳。吳雲。散脈。陽明別絡之散行者也。高雲。沖脈也。沖脈起于胞中。

    秉陰血而澹滲皮膚。一如太陽通體之解脈。故曰散脈。急不充于皮膚。故腰痛而身熱。志同。簡按高及志。以同陰以下六條。為奇經八脈之義。故有此說。然沖脈不宜謂散脈。恐是強解。今從吳注。義具于下文。

    膝前骨肉分間

    吳雲。陽明之脈。至氣街而合。故令遺溲。陽明之脈。下膝臏中。循脛外廉。故刺其處。張雲。按此節似指陽明經為散脈。而王氏釋為太陰。若乎有疑。但本篇獨缺太陰刺法。而下文有雲上熱刺足太陰者。若與此相照應。及考之地機穴。主治腰痛。故今從王氏之注。高雲。膝前之骨。犢鼻穴也。及肉分間。三里穴也。絡外廉。

    上廉穴也。簡按張據馬說從王注。雖似有理。然考甲乙。地機穴。在膝下五寸。焉得言膝前。故樓氏綱目雲。

    王注謂地機者。非也。既雲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當在三里陽陵泉三穴上之骨上。與膝分間是穴。橫刺三也。(三穴。當是二穴。或恐脫一穴名與。)此說頗有理。今從吳。以散脈為陽明之別絡。從樓以膝前骨肉分間。不拘于穴。為膝骨上肉分間橫刺三之義。高注三穴。于束脈之義未切貼。

    束脈

    吳雲。以繩堅束之。視其波隴為。簡按此注不可從。

    肉里之脈

    吳雲。未詳。馬張根據王注。志雲。肉者分肉。里者肌肉之文理也。高雲。里。理同。肉理。

    肌肉之文理也。肉理之脈。外通于皮。內通于筋。腰痛不可以咳。不能外通于皮也。咳則筋縮急。不能內通于筋也。簡按諸說不一。今且從王注。

    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甲乙。後。作端。簡按本輸篇雲。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氣穴論雲。分肉二穴。王注雲。在足外踝上絕骨之端三分。筋肉分間。陽維脈氣所發。新校正雲。詳處所。

    疑是陽輔。今此節。甲乙作絕骨之端。明是陽輔。況筋縮急。膽病所主。宜無疑焉。高雲。乃太陽附陽穴也。

    此根據甲乙。雲附陽。太陽前少陽後。而于筋縮急無所關。宜從王注。

    KTKT

    熊。音殊。如羽鳥飛。馬雲。成無己釋傷寒論。以為伸頸之貌也。張雲。憑伏貌。志雲。

    短羽之鳥。背強欲舒之象。簡按通雅雲。說文。KT。鳥之短羽。飛KTKT也。孫收作KT。韻會雲。有鉤挑者。為幾案之幾。音寄。不鉤挑者為KT。音朱。鳥短羽也。鄭明選言雲。黃帝內經雲。腰痛挾脊痛。至頭KTKT然。KT。音。鳥之短羽者。人病頭項強臂縮則似之。與幾字不同。幾字尾上引。KT字則否。此宜以音朱為正。張似為KT字而釋。蓋本于本事方。(本事方。為幾案之幾。非也。當考。)

    腰痛上寒

    以下三十八字。又見于靈雜病篇。痛下更有痛字。吳雲。皮膚上寒。是為寒包熱。宜瀉其表。張雲。上寒上熱。皆以上體言也。高雲。此言腰痛寒熱。亦刺三陽三陰。不但三陽三陰之脈。令人腰痛而始刺也。上文言六氣。而不及太陰。故此亦不言太陰也。簡按據靈樞。當從吳注。言三陽三陰。而不言太陰者。

    必是脫文。

    上熱

    靈樞。甲乙。上上。有痛字。吳雲。皮膚上熱。是為熱實而達于表。宜瀉其里。故刺足厥陰。

    不可以俯仰

    吳雲。少陽之脈。行于身之兩側。故俯仰皆不利。張同。高雲。陰陽樞轉不和。故刺足少陽。所以和其樞。而使陰陽旋轉也。

    中熱而喘

    張雲。少陰主水。水病無以制火。故中熱。

    刺足少陰刺中

    張雲。刺足之少陰。涌泉大鐘悉主之。中。委中也。簡按吳雲。少陰之。水泉也。志雲……隙也。謂經穴之空隙為。陰者。足少陰之築賓穴也。並誤。

    腰痛上寒不可顧

    志雲。此以下。至引脊內廉。刺足少陰。系衍文。(凡六十二字。)愚按王氏所取之穴。不過承襲前人。或彼時俗在取。非出于經旨也。高雲。衍文。舊本注雲。古本並無。王氏所添也。簡按今從志高而不釋。

    控不可以仰

    馬雲。控。按也。簡按繆刺論。腰痛上。有邪客于太陰之絡七字。仰下。有息字。今甲乙。仰上。無俯字。與新校正所引異。控。吳張仍王注。今從之。


如果你對素問識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素問識》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