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樂者不言 言者不樂
談山林之樂者,未心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注釋]
趣︰味。李白《月下獨酌》︰“但得醉中”
[譯文]
好談隱居山林生活之樂的人,不一定真的領悟了山林生活的樂趣。口頭上說討厭名利的人,未必真的忘卻對名利的貪戀。
二、省事為適 無能全真
釣水,逸事也,尚持生殺之柄;弈棋,清戲也,且動戰爭之心。可見喜事不如省事之為適,多能不若無能之全真。
[注釋]
釣水︰指垂釣。
柄︰權力,權柄。《韓非子•問田》︰“治天下之柄。”
全真︰保全真實的本性。
[譯文]
在水邊釣魚本來是一種清閑灑脫的事,卻掌握著魚兒的生殺之權;下棋本是高雅輕松的娛樂,而其中還充斥著爭強斗勝的心理。從中可以看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讓人更加閑適,多才多藝還不如平凡無才能夠保全自己的真實本性。
三、艷為虛幻 枯為勝境
鶯花茂而山濃谷艷,總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見天地之真吾。
[注釋]
幻︰虛幻。
真吾︰真實的本來面目。
[譯文]
鳥語花香草木繁茂,山谷溪流中充滿了艷麗風光,然而這一切不過是宇宙間的虛幻境象;流水干枯山崖光禿凋零石面清冷,這樣才是表現了天地之間真實的本來面目。
點評︰幻境是依眾多外緣(條件)而存在的,外緣稍有變化即消逝,所以,它的存在是短暫的、虛假的、不實的。
太空的絕大多數行星都總是“水木落而石瘦崖枯”,這才是行星的本來面目。我們的地球過去是這樣,將來也必然是這樣。
四、天地之閑 因人而異
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風花雪月本閑,而勞攘者自冗。
[注釋]
勞攘︰形體,精神的勞碌與困擾。
冗︰忙,繁忙。劉宰《走筆謝王去非》︰“知君束裝冗,不敢折簡致。”
[譯文]
時間本來是很長的,而忙碌的人自己覺得很緊迫;天地之間本來寬闊無限,而心胸狹窄的人卻感覺到局促抑壓;美麗的大自然本來是閑情逸致的,而庸碌的人卻無事找事,徒增忙碌和煩惱。
點評︰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萬法本閑,唯人自鬧。
五、盆池竹屋 意境高遠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煙霞俱足;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注釋]
盆池拳石︰比喻空間狹小。
[譯文]
尋找生活的情趣不在于東西的多寡,即使在水池和小石頭間,也可欣賞到雲煙日霞的山水景色;能使人意會的景致不在遠處,即便在自己家的草窗竹屋之下,也可以享受到清風明月的悠閑情趣。
六、靜夜夢醒 月現本性
听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注釋]
身外之身︰此指佛家所說的真如自性。
[譯文]
靜听夜闌人靜從寺院遠處傳來的鐘聲,可以把我們從人生的大夢中喚醒;細看清澈的潭水中倒映的月影,可以親見幻軀之外的真如自性。
七、天地萬物 皆是實相
鳥語蟲聲,總是傳心之訣;花英草色,無非見道之文。學者要天機清澈,胸次玲瓏,觸物皆有會心處。
[注釋]
玲瓏︰此指光明磊落。
[譯文]
鳥的聲音和蟲兒的鳴叫,是大自然在傳達心中的秘密;花的艷麗和草的翠綠都是闡明文章的哲理。學者要心靈透徹,胸懷光明,這樣接觸萬物才能心領神會。
八、知無形物 悟無盡趣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之趣?
[注釋]
跡用︰運用形體。
[譯文]
人們只會讀懂用文字寫成的書,卻無法讀懂宇宙這本無字的書;只知道彈奏有弦的琴,卻不知道彈奏大自然這架無弦之琴。知道用有形的東西,而不懂領悟其神韻,這樣怎麼能懂得彈琴和讀書的真正樂趣呢?
九、淡欲有書 神仙之境
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注釋]
霽︰天放晴。
石室丹丘︰此處引申為神仙居住的地方。
[譯文]
心中沒有功名利祿的欲望,就會像秋高氣爽的天空和晴朗的海面一樣明朗遼闊;在閑坐時有琴弦和書籍為伴,生活就會像居住在山洞中的神仙一樣逍遙。
十、盛宴散後 興味索然
賓朋雲集,劇飲淋灕,樂矣,俄而漏盡燭殘,香銷茗冷,不覺反成嘔咽,令人索然無味。天下事,率類此,人奈何不早回頭也?
[注釋]
茗︰茶。楊 之《洛陽伽藍記•正覺寺》︰“渴飲茗汁。”
[譯文]
賓客朋友聚集在一起,酣暢痛飲,狂歡作樂,可是事過之後面對的只是燃盡的殘燭,燒盡的檀香,冰涼的茶水,一切快樂已經煙消雲散,回想剛才的一切,真讓人感到毫無興趣。天下的事,大多和這相似,識時務的人為什麼不及時回頭呢?
十一、得個中趣 破眼前機
會得個中趣,五湖之煙月盡入寸里;破得眼前機,千古之英雄盡歸掌握。
[注釋]
煙月︰指自然景色。
寸里︰心里。
[譯文]
能夠體會天地之間所蘊含的機趣,那麼五湖四海的山川景色便可納入我的心中;能夠看破眼前的機用,那麼所有古往今來的英雄豪杰都可歸于我掌握。
十二、非上上智 無了了心
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身軀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
[注釋]
上上智︰最高的智慧。
了︰明白、明了。
[譯文]
山河大地與廣袤的宇宙空間相比,只是一粒細小的塵土,而人類不過是微塵中的微塵;血肉之軀相對無限的時間來說,只是相當于一個一閃即逝的泡影,何況外在的功名富貴不過是泡影外的泡影。所以說,沒有絕頂高超的智慧,就不能有徹悟真理之心。
十三、人生苦短 宇宙無限
石火光中爭長競短,幾何光陰?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
[注釋]
蝸牛角上︰比喻地方極小。
許大︰多大。
[譯文]
在電光石火般短暫的人生中較量時間的長短,又能爭到多少的光陰?在蝸牛觸角般狹小的空間里你爭我奪,又能爭奪到多大的世界空間?
十四、極端空寂 過猶不及
寒燈無焰,敝裘無溫,總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墮在頑空。
[注釋]
敝︰壞,破舊。《墨子•公輸》︰“鄰有敝 ( Y ,車)而欲竊之。”
槁︰草木枯干。劉向《九嘆•遠逝》︰“草木搖落時槁悴兮。”
[譯文]
微弱的燈火沒有光焰,破舊的棉衣喪失了溫暖,這是造化在玩弄世人;衰敗的身體像干枯的樹木,空虛的心靈像燃透的灰燼,這樣的人不免陷入冥頑的空境。
十五、休無休時 了無了時
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尋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亦不了。前人雲︰“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見之卓矣。
[譯文]
一個人想要就此罷休,就要當機立斷如快刀斬亂麻般立即罷休,不必等到萬事俱備。如果一定要尋找一個好時機,那就像人們婚禮雖然完成了,以後有關家庭的事情還接踵而來;出家的和尚雖然暫時獲得清靜,其實內心的煩惱卻不見得一時能夠消除。古人說︰“現在能夠罷休就趕快罷休,如果去尋找一個可以完結的時候便永遠無法罷休。”這真是真知卓見啊。
十六、從冷視熱 從冗入閑
從冷視熱,然後知熱處之奔馳無益;從冗入閑,然後覺閑中之滋味最長。
[注釋]
熱︰指名利權勢。
冗︰忙,繁忙。劉宰《走筆謝王去非》︰“知君束裝冗,不敢折簡致。”
[譯文]
從熱鬧的名利場中退出後再冷靜地回頭看之,才知道熱衷于爭名奪利是最沒有意思的;從忙碌的生活轉到安閑的生活,才知道安閑的人生趣味最為長久。
十七、輕視富貴 不溺酒中
有浮雲富貴之風,而不必岩棲穴處;無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詩。
[注釋]
岩棲穴處︰指居住在深山洞穴中。
耽︰沉溺,愛好而沉浸其中。《韓非子•十過》︰“耽于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
[譯文]
有把富貴榮華視作浮雲的風骨,就沒有必要居住到深山幽洞中去怡養心性;不酷愛山石清泉的人,卻總是作詩飲酒,也自有樂趣。
十八、不嫌人醉 不夸己醒
競逐听人,而不嫌盡醉;恬淡適己,而不夸獨醒。此釋氏所謂“不為法纏,不為空纏,身心兩自在”者。
[注釋]
競逐︰競爭。
釋氏︰佛祖釋迦牟尼的簡稱。
纏︰扎束困擾。
[譯文]
听任別人去爭名逐利,但不因此去嫌惡他們、疏遠他們;保持恬靜淡泊的心境是為了順著自己的本性,也不因此夸耀自己的清高。這就是佛家所說的“不被物欲蒙蔽,也不被虛幻所迷惑,身心俱逍遙自在”的人。
十九、心閑日長 意廣天寬
延促由于一念,寬窄系之寸心。故機閑者,一日遙于千古;意廣者,斗室寬若兩間。
[注釋]
延促︰延,延長、伸長。促,短、短促。
機閑者︰忙中偷閑的人。
[譯文]
時間的長短是因為人的主觀感受,寬和窄是由于心理的體驗。所以對心靈閑適的人來說一天比千古還長,對心境開闊的人來說,斗大的屋子像天地間一樣寬廣。
點評︰萬法唯心造。
現在有的理論物理學家也已提出時間和空間是假的,它們只不過是意識的產物而已。
您信嗎?
二十、栽花種竹 去欲忘憂
損之又損,栽花種竹,盡交還烏有先生;忘無可忘,焚香煮茗,總不問白衣童子。
[注釋]
損︰減少。
烏有先生︰《史記•司馬相如》︰“烏有先生有此事齊之為難。”
[譯文]
把對生活的物質欲望盡量減少到最低限度,平日只是種些花草樹竹培養生活情趣,將一切煩惱和憂愁都交還給烏有先生;要把生活瑣事忘掉,每天只是燒香煮茗,甚至不去過問送酒的白衣童子是誰。
二一、知足則仙 善用則生
都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總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
[注釋]
殺機︰危機。殺,敗壞。
[譯文]
對于每天的現實生活,能夠知足的人就感到生活在仙境,而不知滿足的人就只能始終處在凡俗的世界;總結世上的一切原因,善于運作的人,就能創造機運,不善運作的人,就處處陷入危機當中。
二二、附勢遭禍 守逸味長
趨炎附勢之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長。
[注釋]
趨炎附勢︰攀附權貴。
[譯文]
攀附權勢的人,所帶來的禍害往往是最悲慘最迅速的;堅持恬靜淡泊的生活,雖然很平淡,但趣味卻最悠久。
二三、松澗望閑雲 竹夜見風月
松澗邊,攜杖獨行,立處雲生破衲;竹窗下,枕書高臥,覺時月侵寒氈。
[注釋]
衲︰僧衣。白居易《贈僧自遠禪師》︰“自出家來長自在,緣身一衲一繩床。”
氈︰用毛制成的氈子。
[譯文]
在松樹溪澗旁邊,手拄拐杖獨步自行,雲霧飄繞在身穿破袍的自己身邊;在竹窗下,頭枕書本無憂無慮地安然入睡,醒來時,清涼的月光照在自己的薄毛氈上。
點評︰道骨仙風,一派世外高人之風範。
二四、欲時思病 利來思死
色欲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蠟。故人常憂死慮病,亦可消幻業而長道心。
[注釋]
飴︰用米、麥制成的糖漿,糖稀。王充《論衡•本性》︰“甘如飴蜜。”
道心︰據《朱子全書•尚書》︰“人心,人欲也;道心,天理也。”
[譯文]
色情的欲望像火焰般熾熱,可是當一想到生病時的情形,興致就會像一堆死灰;功名利祿像蜜糖一樣甜蜜,可是當一想到死亡時,味道便會像咀嚼蠟丸一般無味。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常常想到疾病和死亡,那麼就可以消除虛幻的追求而培養一些修行了道之心了。
二五、退後一步 清淡一分
爭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艷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
[注釋]
爭先︰此指爭強好勝。
[譯文]
人人競相爭先的道路最為狹窄,如果能夠退後一步,道路自然就會寬廣一步;追求濃艷華麗,那麼享受到的滋味就會縮短,如果清淡一些,趣味反而更加悠久。
二六、忙不亂性 死不動心
忙處不亂性,須閑處心神養得清;死時不動心,須生時事物看得破。
[注釋]
不動心︰鎮定,不畏懼。
[譯文]
要想在忙碌的時候心性不亂,就必須在清閑的時候培養清醒敏捷的頭腦;要想在死亡面前不感到畏懼,必須在平時就對人生覺悟得透徹。
二七、隱無榮辱 道無炎涼
隱逸林中無榮辱,道義路上無炎涼。
[注釋]
炎涼︰炎,熱。涼,冷。炎涼比喻人情冷暖。
[譯文]
隱居山林之中的人生,沒有榮耀與恥辱;追求仁義道德的道路上,沒有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二八、心靜自然涼 樂觀無窮愁
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台上;窮不可遣,而遣此窮愁,心常居安樂窩中。
[注釋]
遣︰排除,排遣。任P《出群傳舍哭範僕射》︰“欲以遣離情。”
安樂窩︰指舒適的處所。
[譯文]
不一定要除去暑熱本身,如果要去除暑熱所帶來的煩惱,只要保持清涼的心境即可;窮困不一定要用什麼特殊的方法去改變,要排除窮困所帶來的憂愁,只要保持安樂的心境即可。
二九、進時思退 得手思放
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
[注釋]
觸藩︰進退兩難。
騎虎之危︰比喻做事不能停下的危險。
[譯文]
在進步向前的時候要想好退路,才能避免進退兩難的災禍;在著手進行的時候要有中止放手的準備,才能擺脫騎虎難下的險境。
三十、貪者常貧 知足常富
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候,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編民不讓王公。
[注釋]
公︰爵位。
膏梁︰珍美的菜肴。
編平︰指一般平民。
[譯文]
對于貪得無厭的人,分給他金銀他恨分不到珍貴的珠玉,封他為公爵他怨封不到有實權的候爵,明明是權貴人家卻甘心自比為乞丐;對于知足常樂的人,覺得野菜比魚肉味道還要美,粗布衣袍比狐皮貉裘還要溫暖,雖然身為平民百姓卻比王公貴族過得還要自在。
三十一、隱者多趣 省事心閑
矜名不若逃名趣,練事何如省事閑。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