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刻本 下集

類別︰其他 作者︰洪應明(明代) 書名︰菜根譚

    一、樂者不言  言者不樂

    談山林之樂者,未心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注釋]

    趣︰味。李白《月下獨酌》︰“但得醉中”

    [譯文]

    好談隱居山林生活之樂的人,不一定真的領悟了山林生活的樂趣。口頭上說討厭名利的人,未必真的忘卻對名利的貪戀。

    二、省事為適  無能全真

    釣水,逸事也,尚持生殺之柄;弈棋,清戲也,且動戰爭之心。可見喜事不如省事之為適,多能不若無能之全真。

    [注釋]

    釣水︰指垂釣。

    柄︰權力,權柄。《韓非子•問田》︰“治天下之柄。”

    全真︰保全真實的本性。

    [譯文]

    在水邊釣魚本來是一種清閑灑脫的事,卻掌握著魚兒的生殺之權;下棋本是高雅輕松的娛樂,而其中還充斥著爭強斗勝的心理。從中可以看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讓人更加閑適,多才多藝還不如平凡無才能夠保全自己的真實本性。

    三、艷為虛幻  枯為勝境

    鶯花茂而山濃谷艷,總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見天地之真吾。

    [注釋]

    幻︰虛幻。

    真吾︰真實的本來面目。

    [譯文]

    鳥語花香草木繁茂,山谷溪流中充滿了艷麗風光,然而這一切不過是宇宙間的虛幻境象;流水干枯山崖光禿凋零石面清冷,這樣才是表現了天地之間真實的本來面目。

    點評︰幻境是依眾多外緣(條件)而存在的,外緣稍有變化即消逝,所以,它的存在是短暫的、虛假的、不實的。

    太空的絕大多數行星都總是“水木落而石瘦崖枯”,這才是行星的本來面目。我們的地球過去是這樣,將來也必然是這樣。

    四、天地之閑  因人而異

    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風花雪月本閑,而勞攘者自冗。

    [注釋]

    勞攘︰形體,精神的勞碌與困擾。

    冗︰忙,繁忙。劉宰《走筆謝王去非》︰“知君束裝冗,不敢折簡致。”

    [譯文]

    時間本來是很長的,而忙碌的人自己覺得很緊迫;天地之間本來寬闊無限,而心胸狹窄的人卻感覺到局促抑壓;美麗的大自然本來是閑情逸致的,而庸碌的人卻無事找事,徒增忙碌和煩惱。

    點評︰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萬法本閑,唯人自鬧。

    五、盆池竹屋  意境高遠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煙霞俱足;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注釋]

    盆池拳石︰比喻空間狹小。

    [譯文]

    尋找生活的情趣不在于東西的多寡,即使在水池和小石頭間,也可欣賞到雲煙日霞的山水景色;能使人意會的景致不在遠處,即便在自己家的草窗竹屋之下,也可以享受到清風明月的悠閑情趣。

    六、靜夜夢醒  月現本性

    听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注釋]

    身外之身︰此指佛家所說的真如自性。

    [譯文]

    靜听夜闌人靜從寺院遠處傳來的鐘聲,可以把我們從人生的大夢中喚醒;細看清澈的潭水中倒映的月影,可以親見幻軀之外的真如自性。

    七、天地萬物  皆是實相

    鳥語蟲聲,總是傳心之訣;花英草色,無非見道之文。學者要天機清澈,胸次玲瓏,觸物皆有會心處。

    [注釋]

    玲瓏︰此指光明磊落。

    [譯文]

    鳥的聲音和蟲兒的鳴叫,是大自然在傳達心中的秘密;花的艷麗和草的翠綠都是闡明文章的哲理。學者要心靈透徹,胸懷光明,這樣接觸萬物才能心領神會。

    八、知無形物  悟無盡趣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之趣?

    [注釋]

    跡用︰運用形體。

    [譯文]

    人們只會讀懂用文字寫成的書,卻無法讀懂宇宙這本無字的書;只知道彈奏有弦的琴,卻不知道彈奏大自然這架無弦之琴。知道用有形的東西,而不懂領悟其神韻,這樣怎麼能懂得彈琴和讀書的真正樂趣呢?

    九、淡欲有書  神仙之境

    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注釋]

    霽︰天放晴。

    石室丹丘︰此處引申為神仙居住的地方。

    [譯文]

    心中沒有功名利祿的欲望,就會像秋高氣爽的天空和晴朗的海面一樣明朗遼闊;在閑坐時有琴弦和書籍為伴,生活就會像居住在山洞中的神仙一樣逍遙。

    十、盛宴散後  興味索然

    賓朋雲集,劇飲淋灕,樂矣,俄而漏盡燭殘,香銷茗冷,不覺反成嘔咽,令人索然無味。天下事,率類此,人奈何不早回頭也?

    [注釋]

    茗︰茶。楊之《洛陽伽藍記•正覺寺》︰“渴飲茗汁。”

    [譯文]

    賓客朋友聚集在一起,酣暢痛飲,狂歡作樂,可是事過之後面對的只是燃盡的殘燭,燒盡的檀香,冰涼的茶水,一切快樂已經煙消雲散,回想剛才的一切,真讓人感到毫無興趣。天下的事,大多和這相似,識時務的人為什麼不及時回頭呢?

    十一、得個中趣  破眼前機

    會得個中趣,五湖之煙月盡入寸里;破得眼前機,千古之英雄盡歸掌握。

    [注釋]

    煙月︰指自然景色。

    寸里︰心里。

    [譯文]

    能夠體會天地之間所蘊含的機趣,那麼五湖四海的山川景色便可納入我的心中;能夠看破眼前的機用,那麼所有古往今來的英雄豪杰都可歸于我掌握。

    十二、非上上智  無了了心

    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身軀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

    [注釋]

    上上智︰最高的智慧。

    了︰明白、明了。

    [譯文]

    山河大地與廣袤的宇宙空間相比,只是一粒細小的塵土,而人類不過是微塵中的微塵;血肉之軀相對無限的時間來說,只是相當于一個一閃即逝的泡影,何況外在的功名富貴不過是泡影外的泡影。所以說,沒有絕頂高超的智慧,就不能有徹悟真理之心。

    十三、人生苦短  宇宙無限

    石火光中爭長競短,幾何光陰?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

    [注釋]

    蝸牛角上︰比喻地方極小。

    許大︰多大。

    [譯文]

    在電光石火般短暫的人生中較量時間的長短,又能爭到多少的光陰?在蝸牛觸角般狹小的空間里你爭我奪,又能爭奪到多大的世界空間?

    十四、極端空寂  過猶不及

    寒燈無焰,敝裘無溫,總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墮在頑空。

    [注釋]

    敝︰壞,破舊。《墨子•公輸》︰“鄰有敝( Y  ,車)而欲竊之。”

    槁︰草木枯干。劉向《九嘆•遠逝》︰“草木搖落時槁悴兮。”

    [譯文]

    微弱的燈火沒有光焰,破舊的棉衣喪失了溫暖,這是造化在玩弄世人;衰敗的身體像干枯的樹木,空虛的心靈像燃透的灰燼,這樣的人不免陷入冥頑的空境。

    十五、休無休時  了無了時

    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尋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亦不了。前人雲︰“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見之卓矣。

    [譯文]

    一個人想要就此罷休,就要當機立斷如快刀斬亂麻般立即罷休,不必等到萬事俱備。如果一定要尋找一個好時機,那就像人們婚禮雖然完成了,以後有關家庭的事情還接踵而來;出家的和尚雖然暫時獲得清靜,其實內心的煩惱卻不見得一時能夠消除。古人說︰“現在能夠罷休就趕快罷休,如果去尋找一個可以完結的時候便永遠無法罷休。”這真是真知卓見啊。

    十六、從冷視熱  從冗入閑

    從冷視熱,然後知熱處之奔馳無益;從冗入閑,然後覺閑中之滋味最長。

    [注釋]

    熱︰指名利權勢。

    冗︰忙,繁忙。劉宰《走筆謝王去非》︰“知君束裝冗,不敢折簡致。”

    [譯文]

    從熱鬧的名利場中退出後再冷靜地回頭看之,才知道熱衷于爭名奪利是最沒有意思的;從忙碌的生活轉到安閑的生活,才知道安閑的人生趣味最為長久。

    十七、輕視富貴  不溺酒中

    有浮雲富貴之風,而不必岩棲穴處;無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詩。

    [注釋]

    岩棲穴處︰指居住在深山洞穴中。

    耽︰沉溺,愛好而沉浸其中。《韓非子•十過》︰“耽于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

    [譯文]

    有把富貴榮華視作浮雲的風骨,就沒有必要居住到深山幽洞中去怡養心性;不酷愛山石清泉的人,卻總是作詩飲酒,也自有樂趣。

    十八、不嫌人醉  不夸己醒

    競逐听人,而不嫌盡醉;恬淡適己,而不夸獨醒。此釋氏所謂“不為法纏,不為空纏,身心兩自在”者。

    [注釋]

    競逐︰競爭。

    釋氏︰佛祖釋迦牟尼的簡稱。

    纏︰扎束困擾。

    [譯文]

    听任別人去爭名逐利,但不因此去嫌惡他們、疏遠他們;保持恬靜淡泊的心境是為了順著自己的本性,也不因此夸耀自己的清高。這就是佛家所說的“不被物欲蒙蔽,也不被虛幻所迷惑,身心俱逍遙自在”的人。

    十九、心閑日長  意廣天寬

    延促由于一念,寬窄系之寸心。故機閑者,一日遙于千古;意廣者,斗室寬若兩間。

    [注釋]

    延促︰延,延長、伸長。促,短、短促。

    機閑者︰忙中偷閑的人。

    [譯文]

    時間的長短是因為人的主觀感受,寬和窄是由于心理的體驗。所以對心靈閑適的人來說一天比千古還長,對心境開闊的人來說,斗大的屋子像天地間一樣寬廣。

    點評︰萬法唯心造。

    現在有的理論物理學家也已提出時間和空間是假的,它們只不過是意識的產物而已。

    您信嗎?

    二十、栽花種竹  去欲忘憂

    損之又損,栽花種竹,盡交還烏有先生;忘無可忘,焚香煮茗,總不問白衣童子。

    [注釋]

    損︰減少。

    烏有先生︰《史記•司馬相如》︰“烏有先生有此事齊之為難。”

    [譯文]

    把對生活的物質欲望盡量減少到最低限度,平日只是種些花草樹竹培養生活情趣,將一切煩惱和憂愁都交還給烏有先生;要把生活瑣事忘掉,每天只是燒香煮茗,甚至不去過問送酒的白衣童子是誰。

    二一、知足則仙  善用則生

    都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總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

    [注釋]

    殺機︰危機。殺,敗壞。

    [譯文]

    對于每天的現實生活,能夠知足的人就感到生活在仙境,而不知滿足的人就只能始終處在凡俗的世界;總結世上的一切原因,善于運作的人,就能創造機運,不善運作的人,就處處陷入危機當中。

    二二、附勢遭禍  守逸味長

    趨炎附勢之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長。

    [注釋]

    趨炎附勢︰攀附權貴。

    [譯文]

    攀附權勢的人,所帶來的禍害往往是最悲慘最迅速的;堅持恬靜淡泊的生活,雖然很平淡,但趣味卻最悠久。

    二三、松澗望閑雲  竹夜見風月

    松澗邊,攜杖獨行,立處雲生破衲;竹窗下,枕書高臥,覺時月侵寒氈。

    [注釋]

    衲︰僧衣。白居易《贈僧自遠禪師》︰“自出家來長自在,緣身一衲一繩床。”

    氈︰用毛制成的氈子。

    [譯文]

    在松樹溪澗旁邊,手拄拐杖獨步自行,雲霧飄繞在身穿破袍的自己身邊;在竹窗下,頭枕書本無憂無慮地安然入睡,醒來時,清涼的月光照在自己的薄毛氈上。

    點評︰道骨仙風,一派世外高人之風範。

    二四、欲時思病  利來思死

    色欲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蠟。故人常憂死慮病,亦可消幻業而長道心。

    [注釋]

    飴︰用米、麥制成的糖漿,糖稀。王充《論衡•本性》︰“甘如飴蜜。”

    道心︰據《朱子全書•尚書》︰“人心,人欲也;道心,天理也。”

    [譯文]

    色情的欲望像火焰般熾熱,可是當一想到生病時的情形,興致就會像一堆死灰;功名利祿像蜜糖一樣甜蜜,可是當一想到死亡時,味道便會像咀嚼蠟丸一般無味。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常常想到疾病和死亡,那麼就可以消除虛幻的追求而培養一些修行了道之心了。

    二五、退後一步  清淡一分

    爭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艷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

    [注釋]

    爭先︰此指爭強好勝。

    [譯文]

    人人競相爭先的道路最為狹窄,如果能夠退後一步,道路自然就會寬廣一步;追求濃艷華麗,那麼享受到的滋味就會縮短,如果清淡一些,趣味反而更加悠久。

    二六、忙不亂性  死不動心

    忙處不亂性,須閑處心神養得清;死時不動心,須生時事物看得破。

    [注釋]

    不動心︰鎮定,不畏懼。

    [譯文]

    要想在忙碌的時候心性不亂,就必須在清閑的時候培養清醒敏捷的頭腦;要想在死亡面前不感到畏懼,必須在平時就對人生覺悟得透徹。

    二七、隱無榮辱  道無炎涼

    隱逸林中無榮辱,道義路上無炎涼。

    [注釋]

    炎涼︰炎,熱。涼,冷。炎涼比喻人情冷暖。

    [譯文]

    隱居山林之中的人生,沒有榮耀與恥辱;追求仁義道德的道路上,沒有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二八、心靜自然涼  樂觀無窮愁

    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台上;窮不可遣,而遣此窮愁,心常居安樂窩中。

    [注釋]

    遣︰排除,排遣。任P《出群傳舍哭範僕射》︰“欲以遣離情。”

    安樂窩︰指舒適的處所。

    [譯文]

    不一定要除去暑熱本身,如果要去除暑熱所帶來的煩惱,只要保持清涼的心境即可;窮困不一定要用什麼特殊的方法去改變,要排除窮困所帶來的憂愁,只要保持安樂的心境即可。

    二九、進時思退  得手思放

    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

    [注釋]

    觸藩︰進退兩難。

    騎虎之危︰比喻做事不能停下的危險。

    [譯文]

    在進步向前的時候要想好退路,才能避免進退兩難的災禍;在著手進行的時候要有中止放手的準備,才能擺脫騎虎難下的險境。

    三十、貪者常貧  知足常富

    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候,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編民不讓王公。

    [注釋]

    公︰爵位。

    膏梁︰珍美的菜肴。

    編平︰指一般平民。

    [譯文]

    對于貪得無厭的人,分給他金銀他恨分不到珍貴的珠玉,封他為公爵他怨封不到有實權的候爵,明明是權貴人家卻甘心自比為乞丐;對于知足常樂的人,覺得野菜比魚肉味道還要美,粗布衣袍比狐皮貉裘還要溫暖,雖然身為平民百姓卻比王公貴族過得還要自在。

    三十一、隱者多趣  省事心閑

    矜名不若逃名趣,練事何如省事閑。

    [注釋]

    ︰夸耀。《史記•文帝本紀》︰“今又其功,受上賞,處尊位。”

    練︰訓練,使熟練。此處有研究之意。

    [譯文]

    炫耀名聲還不如逃避名聲更有趣味,練達世事也不如多省一事來得悠閑自得。

    點評︰清淨無為最是福。

    三十二、自得之士  逍遙自適

    嗜寂者,觀白雲幽石而通玄;趨榮者,見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無喧寂,無榮枯,無往非自適之天。

    [注釋]

    玄︰深奧,玄妙。《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自得︰領悟人生。

    [譯文]

    喜歡寧靜的人,看到天上飄動的白雲和山間的幽石就能悟出其中的玄機;喜歡繁華熱鬧的人,听見清揚的歌聲看到美妙的舞蹈會忘記疲倦。只有那些純淨自得的人,沒有喧囂或寂寞的煩惱,沒有得志或失意的痛苦,何時何地都是他逍遙自在的天地。

    三十三、孤雲出岫  朗鏡懸空

    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

    [注釋]

    岫︰山洞。張協《七命》︰“臨重岫而攬轡,顧石室而回輪。”

    朗︰明朗。王羲之《蘭亭集序》︰“天朗氣清。”

    [譯文]

    孤雲從山谷中飄出來,它的去留和什麼都沒關系;一輪明月像懸掛在天空,世間的安靜或喧鬧與它毫無關系。

    三十四、濃處味短  淡中趣真

    悠長之趣,不得于濃釅,而得于啜菽飲水;惆恨之懷,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調絲。故知濃處味常短,淡中趣獨真也。

    [注釋]

    釅︰濃、味厚。

    啜菽飲水︰啜,吃。菽,豆類的總稱,此處指粗糧。啜菽飲水比喻清淡的生活。《荀子•天論》︰“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

    品竹調絲︰指欣賞音樂。

    [譯文]

    悠遠綿長的趣味不一定能從濃烈的美酒中得來,而是從食用清淡的豆類清水中得來的;惆悵悲恨的情懷不是從孤寂困苦中產生,而是從聲色犬馬中產生的。由此可知濃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而平淡的事物才最有趣味和最真實的。

    三十五、高寓于平 難出于易

    禪宗曰︰“饑來吃飯倦來眠。”《詩旨》曰︰“眼前景致口頭語。”蓋極高寓于極平,至難出于至易;有意者反遠,無心者自近也。

    [注釋]

    饑來吃飯倦來眠︰王陽明詩︰“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去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由身外覓神仙。”

    寓︰寄,寄托。《管子•小匡》︰“事有所隱,而政有所寓。”

    [譯文]

    禪宗有一則偈語說︰“饑餓時吃飯,疲倦時睡眠。”另外《詩旨》里有一句是︰“眼前景致口頭語。”這些都是將極深的哲理蘊含在極為平淡的日常生活當中,可見最難的東西也要從最簡單處著手;凡事刻意去強求的人往往離真理更遠,無心而任其自然的人反而會接近真理。

    點評︰最高深的原來是最簡單,最簡單的原來是最高深。

    大道至簡。

    三十六、喧中見寂  有入于無

    水流而境無聲,得和喧見寂之趣;山高而雲不礙,悟出有入無之機。

    [注釋]

    有︰有形的事物。

    無︰無我、忘我的境界。

    [譯文]

    流水淙淙,卻听不到一絲水聲,由此可以看出在喧鬧的環境中仍能享受寂靜的趣味;高山聳立,雲彩也不會覺和受到阻礙,從中可以悟出無我的玄機。

    三十七、心無系戀  樂境仙都

    山林是勝地,一營戀變成市朝;書畫是雅事,一貪痴便成商賈。蓋心無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戀,樂境成苦海矣。

    [注釋]

    營︰迷惑。《孫臏兵法•威王門》;“營而離之,我並卒而擊之。”

    賈︰商人。《鹽鐵論•輕重》︰“籠天下鹽鐵諸利,以排富商大賈。”

    [譯文]

    山林是隱居的好地方,如果有了私心雜念,那麼山林也成了俗市;欣賞書畫是高雅的行為,如果有了貪求和痴戀,那就跟商人沒有什麼兩樣了。所以只要心地純真沒有污染,即使身在人欲橫流的環境中也如同在仙境一般;心中牽掛太多,那麼即使處在快樂的環境中也如同在苦海中生活一樣。

    三十八、靜躁稍分  昏明頓異

    時當喧雜,則平日所記憶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寧,則夙昔所遺忘者,又恍爾現前。可見靜躁稍分,昏明頓異也。

    [注釋]

    夙昔︰以前,過去。杜甫《驄馬行》︰“夙昔傳聞思一見。” 恍爾︰恍然,忽然。

    [譯文]

    在喧鬧嘈雜的時候,平時所記著的事情,都會淡忘掉;當環境清靜安寧的時候,平時所遺忘的東西,又仿佛出現在眼前。可見安靜和浮躁的分別,所帶來的結果是清明和昏昧的不同。

    三十九、臥雪眠雲 絕俗超塵

    蘆花被下,臥雪眠雲,保全得一窩夜氣;竹葉杯中,吟風弄月,躲離了萬丈紅塵。

    [注釋]

    吟風弄明︰指填詞吟詩。

    紅塵︰塵世、人間,多指熱鬧繁華的地方。

    [譯文]

    以蘆花作棉被,以雪地作睡床,以雲彩作蚊帳,在如此美景下睡眠,可以保持一天之間的精氣;以竹葉作酒杯,在清風明月下吟詠,可以擺脫塵世間的紛亂煩擾。

    四十、濃不勝淡  俗不如雅

    袞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風;漁樵路上,著一袞衣的朝士,轉添許多俗氣。固知濃不勝淡,俗不如雅也。

    [注釋]

    袞冕︰指代官位。袞,皇帝穿的繡有卷龍的衣服。冕,禮帽。

    藜杖︰手杖。

    [譯文]

    在衣著華麗的達官貴人的行列中,如果出現一個手持藜杖隱居山中的隱士,便可以增加一種高雅的風韻;在漁人樵夫往來的路上,如果有一位穿著華麗朝服的達官顯貴,反而會增添許多俗氣。所以說濃艷比不上清淡,庸俗比不上高雅。

    四十一、出世涉世  了心盡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注釋]

    了︰懂得,明白。《南史•蔡撙傳》︰“卿殊不了事。”

    [譯文]

    超凡脫俗的方法,就應該在塵世中尋找,不必刻意隔絕世人遠遁山林;了悟心性的功夫,還是要用此心去體會領悟,不一定要斷絕欲念,心如死灰。

    點評︰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四十二、身放閑處  心安靜中

    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

    [注釋]

    瞞昧︰隱瞞。

    [譯文]

    把自己的身體放在閑適的環境中,那麼世間的榮辱得失如何能夠使喚我?使自己的心境經常處在安寧平靜的狀態,那麼世間的是非利害又如何能夠欺騙愚弄我?

    四十三、雲中世界  靜里乾坤

    竹籬下,忽聞犬吠雞鳴,恍似雲中世界;芸窗中,雅听蟬吟鴉噪,方知靜里乾坤。

    [注釋]

    芸窗︰指代書房。芸,古人藏書用的一種香草。

    乾坤︰天地。杜甫《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譯文]

    在竹籬下忽然听到雞鳴狗吠的聲音,恍然讓人覺得置身于神仙世界之中;坐在書房里面優閑地听著蟬鳴鴉啼,才感受到安靜中蘊藏無限情趣。

    四十四、不憂利祿  不畏仕禍

    我不希榮,何憂乎利祿之香餌?我不競進,何畏乎仕宦之危機?

    [注釋]

    香餌︰引誘人的東西。

    競進︰爭奪,競爭。

    [譯文]

    我不希望去追求榮華富貴,怎麼會擔心名利和官祿的誘惑呢?我不想升官發財,怎麼會擔心官場上潛伏的各種危機呢?

    四十五、山泉去凡心  書畫消俗氣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于詩書圖畫之內,而俗氣潛消。故君子雖不玩物喪志,亦常借境調心。

    [注釋]

    徜徉︰徘徊閑適的樣子。

    夷猶︰留連忘返。

    玩物喪志︰玩賞珍寶而喪失了本來的志向。

    [譯文]

    優閑地游玩在山間樹林清泉怪石之間,塵世的俗心漸漸止息;浸淫在讀書吟詩作畫的情趣當中,庸俗的氣息就會在慢慢消失。所以有德行的君子雖然不會因為沉溺于玩物而消磨意志,也常常借助優雅的環境陶冶情操。

    四十六、秋日清爽 神骨俱清

    春日氣象繁華,令人心神駘蕩,不若秋日雲白風清,蘭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注釋]

    駘︰舒緩蕩漾。馬融《長笛賦》︰“安翔駘駘,從容闡緩。”

    馥︰香,香氣。謝I《思歸賦》︰“晨露而草馥。”(︰干。)

    神骨︰精神和形體。

    [譯文]

    春天的景致繁華熱鬧,使人心曠神怡,但卻不如秋天的秋高氣爽,白雲飄飛,蘭花馥郁,桂花飄香,秋水與長天共一色,天地澄澈清明,使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感到清爽舒暢。

    四十七、得詩真趣  悟禪玄機

    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禪味者,悟禪教玄機。

    [注釋]

    偈︰佛經、禪語中的唱詞和詩句。

    玄機︰深不可測的道理。

    [譯文]

    一個字都不認識,而說話充滿詩意,這才體會到了詩的真正趣味;一句偈語都不明白,卻富有禪機,可以說已領悟到禪理的奧妙。

    四十八、好用心機  杯弓蛇影

    機動的,弓影疑為蛇蠍,寢石視為伏虎,此中渾是殺氣;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俱見真機。

    [注釋]

    機動︰多慮。

    渾︰全部,都。

    念息︰心中沒有非分的欲望。

    真機︰真理。

    [譯文]

    總用心機的人,在杯中看到弓影會懷疑是毒蛇,將草中的石頭當作蹲趴在地上的老虎,內心中充滿了殺機。內心平和的人,把凶惡的石虎化作溫順的海鷗,把聒噪的蛙聲當作吹奏樂曲,所接觸到的都是真正的機趣。

    四十九、身心自如  融通自在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注釋]

    不系之舟︰比喻自由自在。

    [譯文]

    身體要像沒有系上纜繩的小船,任憑船兒飄流或者靜止;心地要像已經焚成灰的樹木,不怕刀砍或者涂香,絲毫不覺痛癢。

    五十、皆鳴天機  皆暢生意

    人情听鶯啼則喜,聞蛙鳴則厭,見花則思培之,遇草則欲去之,俱是以形氣用事。若以性天視之,何者非自鳴其天機,非自暢其生意也?

    [注釋]

    形氣︰軀體和情緒。

    生意︰生機。

    [譯文]

    一般人按常情听到黃鶯啼叫就高興,听到蛙鳴就厭惡,看見花木就願意栽培,看見野草就想拔掉,這都是根據對象的外形氣質來主觀地決定好惡;但如果以自然的本性來看待,哪一個動物不是隨其天性而鳴叫,哪一種草木不是隨其自然而生機?

    五十一、盛衰始終  自然之理

    發落齒疏,任幻形之凋謝;鳥吟花開,識自性之真知。

    [注釋]

    幻形︰指人的身體。

    真如︰真理。

    [譯文]

    在發禿齒落的衰老年齡,只好任由那虛幻的軀殼自然的凋謝;在鳥語花香的春光時刻,卻要能夠體悟本性恆常不滅的真理。

    五十二、無欲則寂  虛心則涼

    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見其寂;虛其中者,涼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注釋]

    波拂寒潭︰寒冷平靜的潭水被揚起波浪。

    [譯文]

    充滿私欲而心浮氣躁的人,即使在寒冷的深潭中心中也會燒起沸騰的波濤,就是處在深山野林中也無法使他心靈平靜;無欲無求而心靜意明的人,即使在酷熱的暑天也會感到渾身涼爽,就是在早晨熱鬧的集市上也感覺不到內心的喧囂。

    五十三、貧則無慮  賤則常安

    多藏者厚仁,故知富不如貧之無慮;高步者疾顛,故知貴不如賤之常安。

    [注釋]

    高步者︰指走路時昂首闊步目空一切的人。

    [譯文]

    財富聚集得太多的人,失去時損失也大,由此可見富有的人還不如貪窮的人過得無憂無慮;地位爬得越高的人,摔得也會越慘,由此可見地位高的人還不如低下的人過得安逸。

    五十四、曉窗讀易 午案談經

    讀《易》曉窗,丹砂研松間之露;談經午案,寶馨宣竹下之風。

    [注釋]

    易︰指《易經》。

    磬︰一種用石頭或玉制成的樂器。

    [譯文]

    早晨坐在窗邊研讀《易經》,用松樹上的露珠來研磨朱砂批閱評點;中午時分在書桌前誦讀佛經,竹林間的清風把清脆的木魚聲傳向遠方。

    五十五、花失生機  鳥減天趣

    花居盆內終乏生機,鳥入籠中便減天趣。不若山間花鳥錯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會心。

    [注釋]

    翱翔︰展開翅膀回旋地飛。《莊子•逍遙游》︰“翱翔蓬蒿,此亦飛之至也。”

    [譯文]

    花木栽在盆中終歸要失去生機,飛鳥關進木籠就減少了天然的生趣。不像山間的花鳥交錯點染成美麗的圖案,自由地飛翔,這樣才能使人領會其中的妙趣。

    五十六、諸多煩惱  因我而起

    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雲︰“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雲︰“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注釋]

    破的︰比喻說話恰當。

    [譯文]

    世上的庸人因為把“我”字看得太重,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嗜好和那麼多的苦惱。前人說︰“如果已經不再知道我的存在,又怎麼會知道東西是否貴重?”又說︰“如果知道自身並不屬于自己所有,那麼煩惱又怎能侵害我呢?”這真是一語切中要害。

    五十七、少時思老  榮時思枯

    自老視少,可以消奔馳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

    [注釋]

    瘁︰毀敗,困病。《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今天下未定,民物勞瘁。”

    靡︰華麗。《漢書•韓信傳》︰“靡衣食。”(︰苟且。)

    [譯文]

    用老年人的眼光來看待少年時的行為,就可以消除很多追名逐利的爭斗心理;從衰敗時的情形來看榮華富貴,可以斷絕很多追求奢侈豪華的念頭。

    五十八、人情世態  倏忽萬端

    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不宜認得太真。堯夫雲︰“昔日所雲我,而今去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屬後來誰。”人常作是觀,便可解卻胸中掛矣。

    [注釋]

    倏忽︰極短的時間。倏,迅速,極快。

    [譯文]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瞬息萬變,都不必看得那麼認真。堯夫先生說︰“昨天所說的我,在今天已經變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明天又變成誰。”人們如果常常作這樣的思考,就可以放下心中許多牽掛。

    五十九、熱中取靜  冷處熱心

    熱鬧中著一冷眼,便省許多苦心思;冷落處存一熱心,便得許多真趣味。

    [注釋]

    冷落︰寂靜冷寞。

    [譯文]

    在熱鬧喧囂的時候,如果能用冷靜的眼光觀察事物,便可省去許多令人煩惱的事情;在失意落寞的時候,如果能有一個奮發進取的決心,那就可以得到許多人生真正的樂趣。

    六十、尋常人家  最為安樂

    有一樂境界,就有一不樂的相對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尋常家飯,素位風光,才是個安樂的窩巢。

    [注釋]

    乘除︰消長。

    素位︰安守本分。

    [譯文]

    有一個安樂的境界,就一定有一個不安樂的境界和它相對;有一處美好的景色,就一定有一處不美的景色相參照。只有那些普通的家常便飯,尋常的自然景色,才是真正安樂的歸宿。

    六十一、乾坤自在  物我兩忘

    簾櫳高敞,看青山綠水吞吐雲煙,識乾坤之自在;竹樹扶疏,任乳燕鳴鳩送迎時序,知物我之兩忘。

    [注釋]

    扶疏︰枝葉茂盛。

    鳩︰鳥名,也稱鸕鳩、班鳩。《詩經•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盈之。”

    [譯文]

    將窗簾高高卷起,敞開窗戶眺望青山綠水間雲蒸霞蔚的美妙景致,才目睹到大自然是多麼美妙自在。竹林茂盛樹木疏朗,听任小燕子和鳴叫的鳩鳥在報道著季節的變化,因而領悟到萬物合一渾然忘我的境界。

    六十二、生死成敗  任其自然

    知成之必敗,則求成之心不必太堅;知生之必死,則保生之道不必過勞。

    [注釋]

    過勞︰過分費心。

    [譯文]

    如果知道事情有成功就一定有失敗,那麼也許求取成功的意念就不會那麼堅決;如果知道有生就會有死,那麼養生之道就不必過于用心良苦。

    六十三、水流境靜  花落意閑

    古德雲︰“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吾儒雲︰“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注釋]

    竹影︰與月輪均指幻覺。

    [譯文]

    一位道德高尚的和尚說︰“竹子的影子在台階上掠過而塵土不會飛揚起來,月影倒映池塘而水面不會生起絲毫波紋。”一位儒家學者也說︰“水流得再急,四周的環境仍然寧靜,花落得再多,意興依然閑適。”一個人如果常保持這樣的處世心態來為人處世,那麼身心是多麼自在逍遙啊。

    六十四、自然樂曲  乾坤文章

    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听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閑中觀去,見乾坤最上文章。

    [注釋]

    佩︰系在衣帶上作裝飾用的玉。李白《感興八首•其二》︰“解佩欲西去。”

    煙光︰迷蒙的景色。

    [譯文]

    山林中松濤陣陣,泉石間水流淙淙,靜靜聆听,可以體會到天地之間大自然的美妙樂章;原野盡頭上升起的迷蒙煙霧,水中央倒映的白雲美景,悠閑地看去,是宇宙間最美妙的天然文章。

    六十五、溪壑易填  人心難滿

    眼看西晉之荊榛,猶矜白刃;身屬北邙之狐兔,尚惜黃金。語雲︰“猛獸易伏,人心難降;溪壑易填,人心難滿。”信哉!

    [注釋]

    榛︰叢生的荊棘。左思《招隱詩二首》︰“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

    壑︰溝。《禮記•郊特牲》︰“土反其宅,水歸其壑。”

    [譯文]

    眼看西晉已快滅亡,將變成雜草叢生的荒野,可還有人在那里炫耀自己的武力;眼看人將死去變成北邙山狐兔的食物,此時竟然還有人吝惜黃金。俗話說︰“猛獸容易制伏,而人心難以降服;深谷容易填平,而人心難以滿足。”這句話是如此的正確啊!

    六十六、心無風濤  性有化育

    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樹;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鳶飛。

    [注釋]

    性天︰天性。

    化育︰善良的德行。《禮記•中庸》︰“能盡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鳶︰一種鷹。《詩經•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

    [譯文]

    如果心中風平浪靜沒有波濤,那麼所處之處無不是青山綠水一派美景;如果本性中有化肓萬物的愛心,那麼所看之物無不是魚躍鳥飛的生動景觀。

    六十七、貴賤高低  自適其性

    峨冠大帶之士,一旦睹輕簑小笠,飄飄然逸也,未必不動其咨嗟;長筵廣席之豪,一旦遇疏簾淨幾,悠悠焉靜也,未必不增其綣戀。人奈何驅以火牛,誘以風馬,而不思自適其性哉?

    [注釋]

    峨冠大帶︰指古代官服。

    咨嗟︰感嘆,贊嘆。

    風馬︰發情的馬。

    [譯文]

    頭戴高冠腰橫博帶的達官貴人,一旦看見頭戴斗笠身穿簑衣的老百姓飄飄然逍遙自在,未必心中不會產生失落的感嘆;生活奢靡筵席不斷的豪門貴族,一旦看見窗明幾淨的平民人家悠然閑適的樣子,未必沒有慕戀的心態。世上的人為什麼還要以火牛陣相爭斗,還要違背常情去追逐名利呢?為什麼不去過樸素的生活來順應自己清淡的人生本性呢?

    六十八、魚得水游  鳥乖風飛

    魚得水游,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識此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機。

    [注釋]

    樂︰享受,喜歡。

    [譯文]

    魚在水中才能自由地游動,卻忘記得益于水;鳥兒乘風飛翔,卻不知是有風托起它。認識了這個道理就可以超脫外物的束縛,可以享受到自然的機趣。

    六十九、盛衰無常  強弱安在

    狐眠敗砌,兔走荒台,盡是當年歌舞之地;露冷黃花,煙迷衰草,悉屬舊時爭戰之場。盛衰何常?強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注釋]

    砌︰台階。

    黃花︰菊花。

    [譯文]

    狐狸做窩在殘垣斷壁,野兔出沒在荒廢樓台,這些都是當年歌舞升平的地方。遍地黃花在寒露中抖擻,一片荒草在煙霧迷漫中搖曳,這里曾是英雄逐鹿爭霸的戰場。興盛和衰敗哪里會長久不變?強弱勝負如今何在?想到這些不禁令人心灰意冷!

    點評︰無常歌(1)    無常歌(2)

    七十、寵辱不驚  去留無意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去卷雲舒。

    [注釋]

    去留︰指歸隱和為官。

    [譯文]

    無論是寵愛或者屈辱,都不會在意,人生之榮辱,就如庭院前的花朵盛開和衰落那樣平常;無論是晉升還是貶職,都不去在意,人生的去留,就如天上面的浮雲飄來和飄去那樣隨意。

    點評︰爐火純青之境界。

    七十一高天可翔  萬物可飲

    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飛蛾獨投夜燭;清泉綠草,何物不可飲啄,而鴟梟偏嗜腐鼠。噫!世之不為飛蛾鴟梟者,幾何人哉!

    [注釋]

    鴟梟︰貓頭鷹一類的鳥。李商隱《隋師東》︰“豈假鴟梟在泮林。”

    [譯文]

    晴朗的夜空,明月高照,天空可任意翱翔,而飛蛾卻偏偏要在夜間撲向燭火;清泉流水,綠草野果,哪一種東西不能飲食果腹,而鴟梟卻偏偏愛吃死老鼠。唉,世界上能不像飛蛾、鴟梟那樣犯傻的人又有幾個呢?

    七十二、求心內佛  卻心外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無事道人;若騎驢又復覓驢,終為不了禪師。

    [注釋]

    不了禪師︰指還沒有開悟和尚。

    [譯文]

    登上了竹筏就想到上岸後要舍棄這竹筏,這才是懂得不受外物羈絆的真人;如果已經騎在驢上卻還想著找另外一頭驢,便永遠也無法成為了卻塵緣的高僧。

    七十三、冷情當事  如湯消雪

    權貴龍驤,英雄虎戰,以冷眼視之,如蟻聚羶,如蠅競血;是非蜂起,得失蝟興,以冷情當之,如冶化金,如湯消雪。

    [注釋]

    驤︰馬抬著頭快跑。

    羶︰羊羶氣。

    蝟︰刺蝟。

    冶︰熔爐。

    [譯文]

    有權勢的達官貴人氣勢威武,英雄豪杰像猛虎一樣征戰,用冷靜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只不過是像螞蟻聚集在腥羶味旁爭食,蒼蠅競相爭吸血一樣;人間的是是非非像亂蜂涌集,人間的得失像刺蝟毛密集,用冷靜的頭腦來應付,不過就像金屬在爐中冶煉,冰雪被熱火融化一樣。

    七十四、物欲可哀  性真可樂

    羈鎖于物欲,覺吾生之可哀;夷猶于性真,覺吾生之可樂。知其可哀,則塵情立破;知其可樂,則聖境自臻。

    [注釋]

    羈鎖︰束縛。

    夷猶︰留連。

    臻︰到達。

    [譯文]

    被物質欲望所束縛,會覺得生命很可悲;悠游在純真的本性中,才覺得生命很可愛。知道什麼很可悲,那麼塵世的欲望可以立刻消除;知道什麼很可愛,那麼神聖的境界自然會達到完美。

    七十五、胸無物欲  眼自空明

    胸中即無半點物欲,已如雪消爐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時見月在青天影在波。

    [注釋]

    空明︰形容光明透徹。

    [譯文]

    如果我們心中不存在有一絲對物質的欲望,心中的煩惱就會像爐火把雪消融及太陽將冰融化一樣消散了;如果我們眼前有一片空曠開朗的環境,便可以時常看到皓月當空及其映在水波中的倒影。

    七十六、林岫江畔  詩興自涌

    詩思在灞陵橋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興在鏡湖曲邊,獨往時,山川自相映發。

    [注釋]

    岫︰峰巒。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郊邑正自飄瞥,林岫便已皓然。”杜甫《甘林》︰“晨光映遠岫,夕露見日。”

    浩︰廣大。《詩經•小雅•雨無正》︰“浩浩昊天。”

    [譯文]

    在灞陵橋上能使你詩興大發,剛剛低聲吟出詩句,山巒叢林已經充滿了詩情畫意;人在鏡湖畔曲江邊,獨自漫步時,山水交映令人陶醉。

    七十七、伏久飛高  開先謝早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

    [注釋]

    蹭蹬︰失勢的樣子。木華《海賦》︰“或乃蹭蹬窮波,陸死鹽田。”(鹽田︰指海邊)

    [譯文]

    潛伏得越久的鳥,會飛得越高;花朵盛開得越早,凋謝得也會越快。知道了這個道理,就不必為懷才不遇而憂愁,就可以消除急躁求進的想法。

    七十八、花葉成夢  玉帛成空

    樹木至歸根,而後知華萼枝葉之徒榮;人事至蓋棺,而後知子女玉帛之無益。

    [注釋]

    華萼︰花萼。萼,指花瓣的最外部。

    蓋棺︰指死後入殮棺木。

    [譯文]

    樹木到了凋謝枯萎的時候,才知道茂盛的枝葉和鮮艷的花朵只是一時的繁榮;人到了死後蓋棺入殮時,才知道原來追求子女眾多、財物豐盈都沒有用處。

    七十九、真空不空  在世出世

    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相亦非真,問世尊如何發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絕欲亦是苦,听或儕善自修持!

    [注釋]

    執︰執著。

    世尊︰即佛陀 。

    發付︰發表意見。

    徇︰追求。

    [譯文]

    超出一切色相意識的“空”的境界,並不就是空掉一切,執著于事物外在形相並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同樣地,破除事物外在形相也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請問佛陀怎樣解釋這個道理?身處俗世要能超脫于俗事之外,追求欲望是一種痛苦,斷絕一切欲望也是一種痛苦,這就要靠我們自己好好領悟修持了。

    八十、欲有尊卑  貪無二致

    烈士讓千乘,貪夫爭一文,人品星淵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營家國,乞人號饔餮,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異焦聲。

    [注釋]

    星淵︰比喻差別極大。

    饔︰饔指早飯,指晚飯,這里泛指食物。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吾小人輟餮以勞吏者。”

    霄壤︰霄指天空,壤指土地,形容相差極遠。

    焦︰苦。

    [譯文]

    行為剛烈的義士可以將千乘之國禮讓于人,貪婪無厭的人卻為一文錢而進行爭奪,這兩種人的品格有天壤之別,但義士好名的心理和貪財好利的心理並沒有什麼區別;天子掌管國家大事,乞丐沿街要飯,這兩種人的身份地位有天壤之別,但天子思慮國家事務的憂愁和乞丐求食物的苦惱卻沒有本質的區別。

    八十一、覆雨翻雲  總慵開眼

    飽諳世味,一任覆雨翻雲,總慵開眼;會盡人情,隨教呼牛喚馬,只是點頭。

    [注釋]

    諳︰熟悉、熟識。《晉書•刑法志》︰“故諳事識體者,善權輕重,不以小害大不以近妨遠。”(權︰衡量)

    慵︰懶。杜甫《送李校書》︰“晚節慵轉劇。”

    呼牛喚馬︰形容毀譽隨人。

    [譯文]

    飽嘗熟悉了世態炎涼,任由世間變化萬千,總懶得睜開眼楮去看一下;看透了世間的人情冷暖,管他人叫我牛還是喚我馬,只是一味點頭稱是而已。

    點評︰大智若愚的境界。

    八十二、前念後念  隨緣打發

    今人專求無念,而終不可無。只是前念不滯,後念不迎,但將現在的隨緣打發得去,自然漸漸入無。

    [注釋]

    滯︰停滯,停留。屈原《九章•懷沙》︰“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盛︰多。不

    濟︰指不能前進。)

    [譯文]

    現在的人一心想心無雜念,但終究也沒有辦法達到完美的地步。只要先前的雜念不存心中,對于未來的雜念不去生起,只將現在的雜念隨著機緣打發掉,也會漸漸達到無雜念的境界。

    八十三、偶會佳境  自然真機

    意所偶會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見真機,若加一分調停布置,趣意便減矣。白氏雲︰“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注釋]

    白氏︰指白居易。

    [譯文]

    心中偶然有所領悟才會達到最美妙的境界,事物要自然生成才能顯現出真正的機趣,如果人為地安排布置,那麼情趣意境就會消減。白居易詩雲︰“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這句話真值得體味!詩中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八十四、性天澄澈  何必談禪

    性天澄澈,即饑餐渴飲,無非康濟身心;心地沉迷,縱談禪演偈,總是播弄精魂。

    [注釋]

    康濟︰指增進健康。

    [譯文]

    天性純真的人,即使無意修煉,餓了就吃,渴了就喝,這一切都是為了保養身心健康;心地沉淪隨落的人,即使談論佛經禪理,也只是在白白耗費自己的精力。

    八十五、人有真境  即可自愉

    人心有個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芬。須念淨境空,慮忘形釋,才得以游衍其中。

    [注釋]

    茗︰茶。

    形釋︰指軀體的解說。

    衍︰漫延,擴展。《後漢書•桓帝紀》︰“流衍四方。”

    [譯文]

    人心中有一個真實美妙的境界,不需要絲竹管弦之音也覺閑適愉快,不燃香不飲茶也感清新芳香。必須心中意念澄靜,心境虛空,忘記憂思愁慮,解脫形體束縛,這樣才能自如自在地生活在真實美妙的境界之中。

    八十六、真不離幻  雅不離俗

    金自礦出,玉從石生,非幻無以求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雖雅不能離俗。

    [譯文]

    黃金從礦石中冶煉出來,美玉由石頭琢磨而成,可見不經過虛幻就無法得到真實;道理可以在飲酒中悟得,神仙能在聲色場中遇到,這是說即使高雅也不能完全脫離凡俗。

    八十七、俗眼觀異  道眼觀常

    天地中萬物,人倫中萬情,世界中萬事,以俗眼觀,紛紛各異;以道眼觀,種種是常。何須分別,何須取舍?

    [注釋]

    道眼︰超越世俗的眼光。

    [譯文]

    天地間的萬物,人世間的情感,世界上的各種事情,用凡俗的眼光看待,紛紛擾擾、千頭萬緒各不相同;若用悟道者的眼光來看,統統是一樣,全部是平等。有什麼必要去區分,有什麼必要去取舍呢?

    八十八、布被神酣  藜羹味足

    神酣布被窩中,得天地沖和之氣;味足藜羹飯後,識人生淡泊之真。

    [注釋]

    酣︰指濃睡。

    沖和︰謙虛、和順。《晉書•阮瞻傳》︰“神氣沖和。”

    [譯文]

    只要安然舒暢地睡在粗布棉被中,也可以吸收天地間的和順之氣;滿足粗茶淡飯的人,才能體會淡泊人生的真實樂趣。

    八十九、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糠,居然淨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卉,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雲︰“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注釋]

    肆︰店鋪。《後漢書•王充傳》︰“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

    廛︰賣東西的店鋪。左思《魏都賦》︰“廓三市而開廛。”(廓︰擴大)

    [譯文]

    想解脫世俗的糾纏,關鍵是看自己的內心,如果內心能夠了悟,那麼屠戶酒肆也會變成極樂淨土。要不,縱使是和琴鶴為伍,花草為伴,愛好雖然清雅,但羈絆的魔障終究還在。俗話說︰“能夠擺脫塵世才能進入真正的境界,沒能了卻塵緣的僧人也和俗家人沒有兩樣。”這句話千真萬確。

    九十、萬慮都捐  一真自得

    斗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三杯後,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橫月,短笛吟風。

    [注釋]

    捐︰拋棄,放棄。屈原《九歌•湘君》︰“捐余兮江中。”

    [譯文]

    住在狹窄的小屋里,拋棄所有私欲雜念,哪里還羨慕什麼雕梁畫棟飛檐入雲的華屋;三杯酒下肚之後,自覺領悟到道理悠然自得,于是只管對月彈琴,迎著清風中吹笛。

    九十一、天性未枯  機神觸事

    萬籟寂寥中,忽聞一鳥弄聲,便喚起許多幽趣;萬卉摧剝後,忽見一枝擢秀,便觸動無限生機。可見性天未常枯槁,機神最宜觸發。

    [注釋]

    寂寥︰空虛,寂靜。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

    卉︰草的總稱。《詩經•小雅•四月》︰“秋日淒淒,百卉具腓。”

    [譯文]

    在萬物俱靜的時候,忽然听見一聲鳥兒鳴叫,則會喚起許多幽情雅趣。百花草木凋謝枯敗後,忽然看見一枝鮮花挺拔怒放,便會觸動心靈產生無限生機。可見萬物的本性並不會全部枯萎,生命的機趣應該不斷激發。

    九十二、把柄在手  收放自如

    白氏雲︰“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雲︰“不如收身心,凝然歸寂定。”放者流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注釋]

    晁︰晁補之,宋朝人。

    [譯文]

    白居易說︰“不如放任自己的身心,默默地听從天地的造化。”晁補之說︰“不如收斂自己的身心,靜靜地使一切歸于安寂。”放任往往使人狂放自大,過度收斂心又會歸入枯寂。只有善于把持自己身心的人,控制的開關在自己手中,可以收放自如,從而取得平衡。

    九十三、造化人心  混合無間

    當雪夜月天,心境便爾澄澈;遇春風和氣,意界亦自沖融。造化人心,混合無間。

    [注釋]

    意界︰心間的境界。

    [譯文]

    當面對飛雪的夜晚或者明月當空的時候,心境就會非常清澈明淨;當春風吹拂、氣候溫暖的時候,意境也會自然通達。天地的造化和人心的交匯,聯系在一起沒有什麼區別。

    九十四、文以拙進  道以拙成

    文以拙進,道以拙成,一拙字有無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間雞鳴,何等淳龐。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鴉,工巧中便覺有衰瘋氣象矣。

    [注釋]

    淳龐︰淳樸而充實。

    颯︰衰落,衰老。張九齡《登古陽雲台》︰“庭樹日衰颯。”

    [譯文]

    文章講究質樸實在才能進步,學道講究真誠自然才能修成,一個拙字蘊含著說不盡的意味。像桃花源中的狗叫,又如桑林間的雞鳴,是何等的淳樸。至于寒潭中映照的月影,枯老樹木上的烏鴉,雖然工巧,卻給人一種衰敗的景象。

    九十五、以我轉物  大地逍遙

    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

    [注釋]

    轉︰支配。

    役︰役使,奴役。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奚︰為什麼)

    [譯文]

    由我來把握和主宰事物,成功時也不會欣喜,失敗了也沒有憂愁,這樣沒有羈伴和掛牽地做人真是逍遙自在;若讓事物來控制奴役我,那麼不順利時就會惱恨,順利時又會喜歡,一點微小的事就能把自己束縛住。

    九十六、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

    理寂則事寂,遣事執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羶卻蚋。

    [注釋]

    蚋︰蚊子一類的昆蟲。

    [譯文]

    世間的道理如果歸于空寂,那麼一切事物也會歸于空寂,若一味地舍棄事實而執著于道理,就好像要去除影子卻要留下形體那樣荒謬;內心如果保持空寂,那麼外在的境遇也會隨著空寂,若一味地舍棄境遇而仍然執著于此心,就好像以聚集腥臭來驅趕蚊蠅一樣可笑。

    九十七、任其自然  總是自適

    幽人清事,總在自適。故酒以不勸為飲,棋以不爭為勝,笛以無腔為適,琴以無弦為高,會以不期約為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一牽文泥跡,便落塵世苦海矣!

    [注釋]

    會︰約會。

    坦夷︰坦白快樂。

    [譯文]

    清高的人和高雅的事都為了順應自己的本性,所以飲酒時以不勸飲最為快樂,下棋以不相爭最為高明,吹笛時以自得其樂最為快意,彈琴以信手拈來為最雅,相會以沒有邀約為最真誠,賓客往來以不迎送為最坦蕩。假如一受到繁文縟節的束縛,那麼就要掉進世俗的苦海之中了。

    九十八、思及生死  萬念灰冷

    試思未生之前有何像貌,又思既死之後作何景色,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而游像先。

    [注釋]

    象先︰指超越各種形象。

    [譯文]

    試想一下沒有出生之前哪里有什麼相貌,再想想死了之後還有什麼形象?那麼原先所有的念頭便會冷卻消失,內心也會寂靜顯出本性,自然可以超然物外,悠游在物象之外。

    九十九、福禍生死  須有卓見

    遇病而後思強之為寶,處亂而後思平之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為禍之本,貪生而先知其為死之因,其卓見乎。

    [注釋]

    蚤︰同“早”。

    [譯文]

    患病時才想到身體強壯最為寶貴,身處在動亂才想到太平安穩的幸福,這不算是先見之明;得到幸福而預先知道幸福實際上是帶來禍患的本源,貪著生命而能預先知道生命是走向死亡的前提,這才是遠見卓識。

    一OO、妍丑勝負  今又安在

    優人傅粉調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殘場罷,妍丑何存?弈者爭先競後,較雌雄于著子,俄而局盡子收,雌雄安在?

    [注釋]

    優人︰戲子。

    妍︰美麗、美好。

    雌雄︰勝敗。

    [譯文]

    演戲的伶人涂抹胭脂口紅,將美麗和丑陋再現得維妙維肖,歌舞結束好戲散場之後,那些美麗和丑陋哪里還會存在?下棋的人爭先恐後,通過下棋比個你高我低,一會兒棋局結束收起棋子,剛才的勝負又在哪里呢?

    一O一、風花竹石  靜閑得之

    風花之瀟灑,雪月之空清,唯靜者為之主;水木之榮枯,竹石之消長,獨閑者操其權。

    [注釋]

    權︰引申為評量得失。

    [譯文]

    微風中花朵的身姿隨風飄舞,雪夜中明月皎潔,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成為這美妙景致的主人;河水邊樹木的繁茂或枯敗,竹林間石頭的消退增長,只有意態悠閑的人才能把玩欣賞。

    一O二、天全欲淡  人生至境

    田父野叟,語以黃雞白酒則欣然喜,問以鼎食則不知;語以溫飽短褐則油然樂,問以袞服則不識。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個境界。

    [注釋]

    叟︰古代對老人的稱呼。《列子•湯問》︰“河曲智叟亡以應。”

    鼎食︰形容美味的食物。

    天全︰天然的本性。

    [譯文]

    在田間勞作的農夫或野山間打柴的樵夫,問到黃雞白酒的家常便飯就興致很高,問到山珍海味則全然不知道;談論溫暖的粗布袍和麻布短衣就自然愉快,問到華美的朝服卻一點不知道。因為他們保持了純真自然的本性,所以欲望淡泊,這是人生的第一等境界。

    一O三、觀心增障  齊物剖同

    心無其心,何有于觀。釋氏曰︰“觀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的,何待于齊?”莊生曰︰“齊物者,自剖其同。”

    [注釋]

    心︰思考。

    莊生︰莊子。

    [譯文]

    人心如果不產生任何妄念,又何必要去操心呢?佛家所說的觀心,反而是增加修持的障礙。天地間的萬物原本是一體的,何必等待人去整齊劃一?莊子說︰“物我齊一,是把本屬同一體的東西給分開。”

    一O四、懸崖撒手  苦海離身

    笙歌正濃處,便自拂衣長往,羨達人撒手懸崖;更漏已殘時,猶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注釋]

    更漏︰古代計時的儀器。

    [譯文]

    當歌舞娛樂正達到高潮的時候,自行拂衣離身而去,這種豁達的人能夠撒手于懸崖真是令人羨慕;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還有人在不停地奔走忙碌,這種沉淪世俗苦海的人,真是令人可笑。

    一O五、修行絕塵  悟道涉俗

    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器,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吾靜體;操持既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

    [注釋]

    把握未定︰指意志不堅定。

    [譯文]

    當內心的修持還沒有把握能夠堅定時,就應該遠離塵世的煩囂,使這顆心不受欲望的誘惑,這樣就不會迷亂,然後能夠清醒地體悟純淨的本性;如果內心的修持已經足夠堅定時,又應該混居于滾滾紅塵中,使這顆心接受欲望的誘惑也不會迷亂,這樣便能修養自己圓通的智慧。

    點評︰大隱隱于市。

    一O六、人我一視  動靜兩忘

    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便成我相,心著于靜便是動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視、動靜兩忘的境界?

    [注釋]

    人我一視︰我和別人屬于一體。

    [譯文]

    喜歡寂靜而厭惡喧囂的人,常常逃避人群以求得安寧,卻不知道有意離開人群便是執著于自我,刻意去求寧靜實際是騷動的根源,這怎麼能夠達到將自我與他人視為一體、將寧靜與喧囂一起忘記的境界呢?

    一O七、山居清灑  入塵即俗

    山居胸次清灑,觸物皆有佳思︰見孤雲野鶴,而起超絕之想;遇石澗流泉,而動澡雪之思;撫老檜寒梅,而勁節挺立;侶沙鷗麋鹿,而機心頓忘。若一走入塵寰,無論物不相關,即此身亦屬贅旒矣!

    [注釋]

    次︰中。

    澡雪︰沐浴洗滌,指除去一切雜念。

    寰︰廣大的地域。魏征《十漸不克終疏》︰“道洽寰中,威加海外。”(洽︰周遍)

    贅旒︰多余的。

    [譯文]

    居住在山野時心胸清新開闊灑脫,接觸到任何事物都會產生遐想︰看見一片孤雲飄蕩一只野鶴飛翔就會產生超越一切的念頭,遇到山谷中清泉流動會產生洗滌一切凡俗的想法,撫摸著蒼老的松樹和寒冬中的梅花會有挺立傲雪的情致,和海鷗麋鹿在一起游玩可以忘卻一切心機。一旦再回到塵世中,不單止任何事物都和我無相關,即使這個身體也覺得是多余的。

    一O八、野鳥作伴  白雲無語

    興逐時來,芳草中撒履閑行,野鳥忘機時作伴;景與心會,落花下披襟兀坐,白雲無語漫相留。

    [注釋]

    履︰鞋。《史記•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

    兀坐︰靜坐。兀,不動的意思。

    [譯文]

    偶爾興致來的時刻,在草地上脫鞋漫步,野鳥也會忘了被捕捉的危險飛到身旁來作伴;當景致與心靈互相融合時,在飄落的花朵下披著衣裳獨自靜坐,白雲也似乎無言地停留在頭上不忍離去。

    一O九、念頭稍異  境界頓殊

    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故釋氏雲︰“利欲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沉溺便為苦海。一念清淨,烈焰成池;一念警覺,航登彼岸。”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可不慎哉!

    [注釋]

    彼岸︰佛家語,指成正果。

    [譯文]

    人生的幸福和禍禍,都是由于心念的好壞而產生的。所以釋迦牟尼說︰“對名利的欲望太過熾熱,就會踏入火坑,過度沉淪在貪嗔愛戀里面就會掉入苦海。而一個清淨的念頭可使火坑變成水池,一念覺悟可以脫離苦海到達彼岸。”念頭稍不一樣,那麼所得的境界有天淵之別,不能夠不謹慎啊!

    一一O、水滴石穿  瓜熟蒂落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

    [注釋]

    水到渠成︰比喻做事听其自然。

    一任天機︰完全靠天賦的悟性。

    [譯文]

    細繩子可以鋸斷木頭,水滴可以穿透石頭,同理,修行學道的人應該努力用功才能成就;水流到時自然形成溝渠,瓜果熟透時自行落下,同理,要想悟得真理也需任運自然。

    一一一、機息有風月 心達無喧囂

    機息時,便有月到風來,不必苦海人世;心達處,自無車塵馬跡,何須痼疾丘山。

    [注釋]

    痼疾︰經久難愈的疾病。劉楨《贈五官中郎將》︰“余嬰沉痼疾。”引申為長期養成的不容易克服的習慣。

    [譯文]

    當妄念止息後,便能感受到皎月清風緩緩而來,不會再將人間看成是苦海;當心境遠離塵俗時,自然不會有車馬喧囂的嘈雜,哪還需要找個僻靜的山林?

    一一二、生生之意  天地之心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穎于根底;時序雖凝寒,終回陽氣于飛灰。肅殺之中,生生之意常為之主,即是可以見天地之心。

    [注釋]

    萌穎︰苞芽。

    凝寒︰極度寒冷。

    [譯文]

    花草樹木的葉子開始飄零枯萎時,在根底已露出新芽;季節雖是到了寒冬,也終究會回到溫暖和煦的溫暖時節。在蕭條肅殺的氛圍中,大地似蘊含著無限生機,由此可以看出天地哺育萬物的本性。

    一一三、雨後山清  靜中鐘揚

    雨余觀山色,景像便覺新妍;夜靜听鐘聲,音響尤為清越。

    [注釋]

    清越︰清脆悠揚。

    [譯文]

    雨天過後觀賞山巒顏色,會覺得景致非常清新秀美;在夜深人靜時听見鐘聲,更覺得聲音特別清晰悠揚。

    一一四、雪夜讀書  神清氣爽

    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讀書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嘯于丘阜之巔,使人興邁。

    [注釋]

    阜︰土山。《荀子•賦篇》︰“生于山阜。”

    邁︰奮發,豪爽。

    [譯文]

    登上高地可以使人心胸開闊,面對流水可以使人意境深遠。在雨雪之夜讀書,會使人神清氣爽;在山巔上仰天長嘯,會讓人振奮無比。

    一一五、萬鐘一發  存乎一心

    心曠,則萬鐘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

    [注釋]

    瓦缶︰裝酒的瓦器,此指沒價值的東西。

    隘︰狹窄,狹小。

    [譯文]

    心胸開闊,巨大的財富就像瓦罐一樣不值錢;心胸狹隘,一根頭發也會看得像車輪一樣沉重。

    一一六、以我轉物  駕馭欲念

    地風月花柳,不成造化;無情欲嗜好,不成心體。只以我轉物,不以物役我,則嗜欲莫非天機,塵 情即是理境矣。

    [注釋]

    役︰役使,奴役。

    天機︰天然的妙機。

    [譯文]

    沒有清風明月鮮花樹木,大自然就不成其完美;沒有喜怒哀樂好惡愛憎,本心就不成其為人。只由我主宰萬物,而不讓萬物來驅使于我,那麼這些嗜好情欲無不是自然的機趣,塵世俗情也就成為包含天理的境界。

    一一七、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萬物付萬物;還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間于世間。

    [注釋]

    了︰明白,了解。

    付︰托付。

    [譯文]

    能夠通過自身了悟自身的人,才能使萬物順其自然各盡其用;能夠將天下交還給天下的人,才能身處塵世而心靈超越到塵世之外。

    一一八、抱身心憂  耽風月起

    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太忙則真性不現。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

    [注釋]

    別念︰雜念。

    耽︰沉溺,愛好而沉浸其中。《韓非子•十過》︰“耽于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

    [譯文]

    人生如果太閑散了,那麼雜念頭就會悄然產生;人生太過忙碌,那麼純真的本性就不會顯露。所以有學識高尚的君子既不可以使自己身心過于疲倦,也不可不懂得吟風弄月的樂趣。

    一一九、一念不生  處處真境

    人心多從動處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靜坐,雲興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鳥啼而欣然有會,花落而瀟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無真機?

    [注釋]

    瀟然︰豁達開朗,無拘無束。

    [譯文]

    心往往是因為容易浮動才失去純真的本性。如果能一點妄念也不產生,心靈明澈地靜坐,隨著飄動的雲朵一起消逝在天邊,就著清冷的雨滴洗淨心中的塵埃,從雀躍的鳥鳴聲中領會自然的奧妙,隨落花繽紛瀟灑自得。那麼何處不是人間的仙境?何處不體現人生的真諦呢?

    一二O、順逆一視  欣戚兩忘

    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故達人當順逆一視,而欣戚兩忘。

    [注釋]

    鏹︰錢貫,即古代穿錢的繩子。這里指金銀。

    戚︰憂愁,悲傷。《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心中不戚。”

    [譯文]

    孩子出生時使母親面臨著生命危險,財富積累多了就會招致盜賊窺視,怎能說這是喜而不是憂呢?貧窮可以使人養成節儉的性格,患病可以使人注意養生,如何說這是憂慮不是喜事呢?所以豁達的人對于逆順應一視同仁,對于欣喜和悲戚要同時忘卻。

    點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一二一、空谷巨響  過而不留

    耳根似飆谷投響,過而不留,則是非俱謝;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

    [注釋]

    飆谷︰飆,暴風。飆谷指大風吹過山谷。

    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印出倒影。

    [譯文]

    耳根听東西,如果能像狂風吹過山谷造成巨響,過後就什麼也沒有留下,那麼人間的是是非非都會消失無蹤;心境如果像月光照映在水中,空空如也不著痕跡,那麼就能做到把自我和萬物都忘卻。

    一二二、世亦不塵  海亦不苦

    世人為榮利纏縛,動曰︰“塵世苦海。”不知雲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謳,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

    [注釋]

    谷答樵謳︰指樵夫一邊砍柴一邊唱歌。谷答是山谷中的回音。

    [譯文]

    世人往往受到榮華利綠等的束縛,所以動不動就說︰“紅塵世間就像苦海。”卻不知道白雲逍遙山色青翠,流水不斷山石林立,鮮花伴著鳥兒啁啾,山谷回響著樵夫的歌聲,都是人間景色,人世間並非是凡俗之地,人生也不是那麼痛苦,那些說人生是苦海的人不過是自己落入凡俗和苦海罷了。

    一二三、履盈滿者  宜慎思之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爛漫,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宜思之。

    [注釋]

    ︰形容大醉的樣子。

    [譯文]

    賞花要看它半開的時候,喝酒要飲到微醉的程度,這里面有很美妙的趣味。如果要到鮮花盛開、酒醉如泥的程度,那麼就要進入糟糕的惡境了。那些境遇順利、志得意滿的人,要仔細考慮這些哲理。

    一二四、任其自然  不受點染

    山肴不受世間灌溉,野禽不受世間豢養,其味皆香而且洌。吾人能不為世法所點染,其臭味不迥然別乎!

    [注釋]

    豢︰飼養。

    迥︰差別很大。沈括《夢溪筆談》︰“其色清明,……與賞鐵迥異。”

    [譯文]

    山林間的植物不受人工灌溉施肥,野外的鳥獸不受人工飼養,可是它們的味道都香醇無比。我們如果不被塵世間的功名利祿所玷污,那麼心地氣質不就和別人有很大的不同嗎?

    一二五、觀物自得  不在物華

    栽花種竹,玩鶴觀魚,亦要有段自得處。若徒留連光景,玩弄物華,亦吾儒之口耳,釋氏之頑空而已,有何佳趣?

    [注釋]

    物華︰美麗的景色。

    [譯文]

    種植花草和竹木,飼養鶴鳥魚類,也要懂得悠游其間怡然自得的道理。如果只是沉迷眼前的快樂,玩賞表面的景色,也只是儒家所說的口耳學問,佛家所說的冥頑不靈,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一二六、隱于不義  生不若死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饒;農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渾具。若一失身市井駔儈,不若轉死溝壑神骨猶清。

    [注釋]

    饒︰富有、豐足。

    駔儈︰居中介紹買賣之人。

    壑︰山溝。

    [譯文]

    隱居在山林中的高人,生活雖然清苦卻享有很多雅逸自得的情趣;鄉間田野的農夫,為人雖然粗魯鄙俗,卻具備純樸自然的本性。如果不小心成為市井中污染的買賣商人,還不如死在荒谷保全精神肉體的純潔。

    一二七、著眼要高  不落圈套

    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

    [注釋]

    阱︰為防御或捕捉野獸或敵人而挖的坑。《漢書•谷永傳》︰“又以掖庭獄大為亂阱。”李白《君馬黃》︰“猛虎落陷阱。”

    [譯文]

    不是自己分內享有的福氣,及無緣無故的意外收獲,如果這兩者不是上天有意安排的誘餌,就是他人故意設下的陷阱。在這種時候如果沒有遠大的目光,很少有人能不落入這些圈套之中的。

    一二八、根蒂在手  不受提掇

    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線不亂,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場中矣!

    [注釋]

    傀儡︰木偶戲中的木偶人。《酉陽雜俎》︰“宗元素右臂上刺葫蘆,上出人首,如傀儡戲郭公者。”

    提掇︰上下牽引。

    [譯文]

    人生原本就是一場傀儡戲,只要自已能夠掌握牽動控制木偶的線索,任何絲線也不紊亂,收放自如,行動或停止由自己掌握,一點都不受他人的牽制和左右,那麼便可以超脫這場游戲了。

    一二九、無事為福  雄心冰融

    一事起則一害生,故天下常以無事為福。讀前人詩雲︰“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又雲︰“天下常令萬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雖有雄心猛氣,不覺化為冰霰矣。

    [注釋]

    前人︰唐代詩人曹松。

    霰︰小雪珠,多在下雪前降下。

    [譯文]

    凡是有事情發生,就會有弊病跟著出現,因此天下的人都把沒有事端視為福分。前人的詩句說︰“奉勸大家不要再談授官封爵的事,一個將軍的功勛需要千萬士兵的犧牲才能換來。”又說︰“如果天下能常保太平,就是把寶劍放在匣中一千年也在所不惜。”看了這樣的詩句,即使懷抱萬丈雄心,也不知不覺地像冰雪消融一樣消失。

    一三O、清潔之門  矛盾之窟

    淫奔之婦矯而為尼,熱中之人激而入道,清淨之門,常為淫邪之淵藪也如此。

    [注釋]

    矯︰假裝。

    熱中之人︰沉迷于功名得祿的人。

    淵藪︰指聚集之處。

    [譯文]

    不守節操的蕩婦,往往違背意願削發為尼,熱衷于功名利祿的人,因為意氣用事而入寺出家,那麼本應清靜的佛門聖地,卻往往成為藏污納垢之地。

    一三一、身在事中  心超事外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懼,而舟外者寒心;猖狂罵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雖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 注釋 ]

    兼天︰滔天。

    咋舌︰驚嚇得說不出話的樣子。

    [譯文]

    波浪沖天的時候,坐在船里的人不知道害怕,而在船外的人卻感到十分恐懼;席間有人猖狂漫罵,席中的人不知道警惕,反而是席外的人感到心驚膽戰。所以有德行的君子即使身陷雜事中,也要將心靈超然于事情之外,這樣才能保持頭腦清醒。

    一三二、不減求增  桎梏此生

    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如交游 減,便免紛擾;言語減,便寡衍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完。彼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注釋]

    衍尤︰過失,怨恨。

    桎梏︰古代刑具,此指束縛。

    [譯文]

    人生在世如果能減少一分事情,便能夠超脫一分俗世。如減少人與人的交往應酬,就能免除不少爭執紛擾;如能減少一些言語交談,就能減少很多過失和責難;如減少一些操心憂慮,那麼就少消耗些精神;如減少一些小了聰明,就能保持純樸自然的本性。那些不求每天減少卻希望增加的人,真是束縛自己的生命啊!

    一三三、滿腔和氣  隨地春風

    天運之寒暑易避,人生之炎涼難除;人世之炎涼易除,吾心之冰炭難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則滿腔皆和氣,自隨地有春風矣。

    [注釋]

    冰炭︰此指斗爭。

    [譯文]

    天地運行所形成的寒冷和暑熱容易躲避,而人世間的人情冷暖炎涼卻難以消除;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即使容易消除,而我們心中水火不容的雜念卻難以消除。如果能夠去除心中水火不相容的私欲,那麼心中就會充滿祥和之氣,隨時隨地都會有春風撲面的感受。

    一三四、超越欲望  只求真趣

    茶不求精而壺也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縱難超越羲皇,亦可匹儔嵇阮。

    [注釋]

    羲皇︰上古皇帝伏羲氏。

    匹儔︰匹敵。

    嵇阮︰指嵇康,阮籍。

    [譯文]

    喝茶不需要精良的茶葉,茶壺不干就可以了;喝酒不需要最醇美的酒,只要酒杯不空就可以。無弦之琴能調出令身心愉悅的樂章,短笛不講音調卻能使我心情舒暢。縱然比不上羲皇那樣的樸實淡泊,也可以和嵇康阮籍的飄逸灑脫匹敵。

    一三五、萬事隨緣  隨遇而安

    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蓋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則萬緒紛起;隨遇而安,則無入不得矣。

    [注釋]

    茫茫︰指遙遠。

    [譯文]

    佛家講求隨順因緣,而儒家主張謹守自己的本分,“隨緣素位”這四個字是渡過人生苦海的救命船。因為人生之路茫茫無邊,只要有一個求全求美的念頭,那麼各種紛亂的頭緒就會不斷襲來。能夠安然于順其自然,無論在哪里都可以怡然自得。


如果你對菜根譚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菜根譚》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