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謀攻篇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孫子集注

    (曹操曰︰欲攻敵,必先謀。

    ○李筌曰︰合陳為戰,圍城曰攻,以此篇次戰之下。

    ○杜牧曰︰廟堂之上,計算已定,戰爭之具,糧食之費,悉巳用備,可以謀攻,故曰謀攻也。

    ○王曰︰謀攻敵之利害,當全策以取之,不銳于伐兵攻城也。

    ○張預曰︰計議巳定,戰具巳集,然後可以智謀攻,故次作戰。)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曹操曰︰興師深入長驅,距其城郭,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

    ○李筌曰︰不貴殺也。韓信虜魏王豹,擒夏說,斬成安君,此為破國者。及用廣武君計,北首燕路,遣一介之使,奉咫尺之書,燕從風而靡,則全國也。

    ○賈林曰︰全得其國,我國亦全,乃為上。

    ○杜佑曰︰敵國來服為上,以擊破為次。

    ○王曰︰若韓信舉燕是也。

    ○何氏曰︰以方略氣勢令敵人以國降,上策也。

    ○張預曰︰《尉繚子》曰︰“講武料敵,使敵氣失而師散,雖形全而不為之用,此道勝也。破軍殺將,\堙發機,會眾奪地,此力勝也。然則所謂道勝、力勝者,u全國、破國之謂也。夫吊民伐罪,全勝為上,為不得已。而至于破,則其次也。】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曹操杜牧曰︰《司馬法》曰︰“一萬五千五百人為軍。”

    ○何氏曰︰降其城邑,不破我軍也。】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為旅。】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一校巳上至一百人也。

    ○李筌曰︰百人巳上為卒。

    ○杜佑曰︰一校下至百人也。】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李筌曰︰百人已下為伍。

    ○杜牧曰︰五人為伍。

    ○梅堯臣曰︰謀之大者,全得之。

    ○王曰︰國軍卒伍,不間小大,全之,則威德為優,破之,則威德為劣。

    ○何氏曰︰自軍至伍,皆次序上下言之。此意以策略取之為妙。不惟一軍,至于一伍,不可不全。

    ○張預曰︰周制,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五百人為旅,百人為卒,五人為伍,自軍至伍,皆以不戰而勝之為上。】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戰而敵自屈,勝,善也。

    ○李筌曰︰以計勝敵也。

    ○陳曰︰戰必殺人故也。

    ○賈林曰︰兵威遠振,全來降伏,斯為上也。詭詐為謀,摧破敵眾,殘人傷物,然後得之,又其次之。

    ○杜佑曰︰未戰而敵自屈服。

    ○梅賦莢唬憾窈跎鄙瞬瀉σ病br />
    ○張預曰︰戰而不能勝,必多殺傷,故雲非善。】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戰而敵自屈服。

    ○杜牧曰︰以計勝敵。

    ○陳曰︰韓信用李左車之計,馳咫尺之書,不戰而下燕城也。

    ○孟氏曰︰重廟勝也。

    ○王曰︰兵貴伐謀,不務戰也。

    ○何氏曰︰後漢王霸討周建,甦茂焦橛   淳么粽健0約崳圓懷觶 謹鮮浚   幀C 晟漵 校 邪鄖熬崎祝 園滄歡 >粼唬骸懊 啞疲 褚諄鰲!卑栽唬骸安蝗弧C 捅R來,糧食不足,故挑戰以徼一時之勝。今閉營休士,所謂不戰而屈人兵,善之善也。”茂乃引退。

    ○張預曰︰明賞罰,信號令,完器械,練士卒,暴其所長,使敵從風而靡,則為大善。若吳王黃地之會,晉人畏其有法而服之者是也。】

    故上兵伐謀。

    【曹操曰︰敵始有謀,伐之易也。

    ○李筌曰︰伐其始謀也。後漢寇恂圍高峻,峻遣謀臣皇甫文謁恂,詞禮不屈,恂斬之,報峻曰︰“軍師無禮,巳斬之,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u日開壁而降。諸將曰︰“敢問殺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心腹,其取謀者,留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所謂上兵伐謀。”諸將曰︰“非所知也。”

    ○杜牧曰︰晉平公欲攻齊,使範昭往觀之。景公觴之,酒酣,範昭請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進客。”範昭巳飲,晏子徹樽更為酌。範昭佯醉,不x而起舞,謂太師曰︰“能為我奏成周之樂乎?吾為舞之。”太師曰︰“瞑臣不習。”範昭起出。景公曰︰“晉,大國也。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將奈何?”晏子曰︰“觀範昭非陋于禮者,且欲慚于國臣,故不從。”太師曰︰“夫成周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今範昭人臣而欲舞天子樂,臣故不為也。”範昭歸報晉平公曰︰“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仲尼曰︰“不越樽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春秋時,秦伐晉。晉將趙盾御之。上軍佐臾曰︰“秦不能X。請深壘固軍以待之。”秦人欲戰,秦伯謂士會曰︰“若何而戰?”對曰︰“趙氏新出,其屬曰臾,必實為此謀,將以老我師也。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僖玻 諧瓚  輝誥攏 糜露瘢 葉耵 N之佐上軍。若使輕者肆焉,其可。”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返,怒曰︰“里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謀,將獨出。”乃以其屬出。趙盾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綏而退。夫晏子之對,是敵人將謀伐我,我先伐其謀,故敵人不得而伐我。士會之對,是我將謀伐敵,敵人有謀拒我,乃伐其謀,敵人不得與我戰。斯二者,皆伐謀也。故敵欲謀我,伐其未形之謀。我若伐敵,敗其巳成之計。固非止于一也。

    ○孟氏曰︰九攻九拒,是其謀也。

    ○杜佑曰︰敵方設謀欲舉,眾師伐而抑之,是其上。故太公雲︰“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勝敵者,勝于無形也。”

    ○梅堯臣曰︰以智勝。

    ○王曰︰以智謀屈人最為上。

    ○何氏曰︰敵始謀攻我,我先攻之,易也。揣知敵人謀之趣向,因而加兵,攻其彼心之發也。

    ○張預曰︰敵始發謀,我從而攻之,彼必喪計而屈服,若晏子之沮範昭是也。或曰,伐謀者,用謀以伐人也。言以策秘,取勝于不戰,兵之上也。】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將合也。

    ○李筌曰︰伐其始交也。甦秦約六國不事秦,而秦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山東也。

    ○杜牧曰︰非止將合而巳,合之者,皆可伐也。張儀願獻秦地六百里于楚   虢~齊交。隨何于黥布坐上殺楚使者,以項羽。曹公與韓遂交馬語,以疑馬超。高洋以蕭深明請和于梁,以疑俠景,終陷台城。此皆伐交。權道變化,非一途也。陳曰︰或雲敵巳興師,交合,伐而勝之,是其次也。若晉文公敵宋,攜離曹衛也。

    ○孟氏曰︰交合強國,敵不敢謀。

    ○梅堯臣曰︰以威勝。

    ○王曰︰謂未能全屈敵謀,當且間其交,使之解散,彼交則事巨敵堅,彼不交則事小敵脆也。

    ○何氏曰︰杜稱已上四事,乃“親而離之”之義也。伐交者,兵欲交合,設疑兵以懼之,使進退不得,因來屈服。旁鄰 以  脅壞貌還氯躋病br />
    ○張預曰︰兵將交戰將合,則伐之。傳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謂兩軍將合,則先薄之。孫叔敖之敗晉師,廚人濮之破華氏是也。或曰,伐交者,用交以伐人也,言欲舉兵伐敵,先結鄰國,為掎角之勢,則我強而敵弱。】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巳成也。

    ○李筌曰︰臨敵對陳,兵之下也。

    ○賈林曰︰善于攻取,舉無遺,又其次也。故太公曰︰“爭勝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

    ○梅堯臣曰︰以戰勝。

    ○王曰︰戰者危事。

    ○張預曰︰不能敗其始謀,破其將合,則犀利兵器以勝之。兵者,器械之總名也。太公曰︰“必勝之道,器械為。”】

    其下【當作下政】攻城。

    【曹操曰“敵國巳收其外糧,城守攻之,為下攻【當作政】也。

    ○李筌曰︰夫王師出境,敵則開壁送E,舉襯轅門,百姓怡x,攻之上也。若頓兵堅城之下,師老卒惰,攻守勢殊,客主力倍,以此攻之,為下也。

    ○杜佑曰︰言攻城屠邑,攻之下者。所害者多。

    ○梅堯臣曰︰費財役,為最下。

    ○王曰︰士卒殺傷,城或未克。

    ○張預曰︰夫攻城屠邑,不惟老師費財,兼亦所害者多,是為攻之下也。】

    攻城之法,為不得巳。

    【張預曰︰攻城則力屈,所以必攻者,蓋不獲已耳。】

    修櫓,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又三月而後巳。

    【曹操曰︰修,治也。櫓,大J也。者,,床也,床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備也。器械者,機關攻守之總名,飛樓、雲梯之屬。距者,踴土稍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李筌曰︰櫓,J也,以蒙首而趨城下。者,四輪車也,其下藏兵數十人,填隍推之,直就其城,木石所不能慘病F饜擔 陝ャ 鋪蕁 邐蕁 踞V 嘁病>嚅者,土木山乘城也。東魏高歡之圍晉州,侯景之攻台城,則其器也。役約三月,恐兵X而人疲也。

    ○杜牧曰︰櫓,u今之所謂彭排。,四輪車,排大木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咐矗 送撂擔 臼 荒萇耍 袼姿僥韭渴且病>嚅者,積土為之,u今之所謂壘道也。三月者,一時也。言修治器械,更其距,皆須經時,精好成就,恐傷人之甚也。管子曰︰“不能致器者,困言無以應敵也。”太公曰︰“必勝之道,器械為。”《漢書》志曰︰“兵之伎巧,一十有三家,習手足,便器械,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夫攻城者,有撞車、i鉤車、飛梯、蝦木、解合車、狐鹿車、影車、高障車、馬頭車、獨行車、運土豚魚車。

    ○陳曰︰杜稱櫓為彭排,非也。若是彭排,u當用此淖幀2茉拼J,庶或近之。蓋言候器械全具,須三月,距,又三月,巳計六月,將若不待此而生忿速,必多殺士卒,故下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災也。

    ○杜佑曰︰,上汾下溫,距者,踴土積高而前,以附于城也。積土為山曰堙,以距敵城,觀其虛實。《春秋傳》曰︰“楚司馬子反\堙而窺宋城”也。

    ○梅堯臣曰︰威智不足以屈人,不獲巳而攻城也。治攻具,須經時也。曹公曰,櫓大J也。者,床也,其下四輪,從中推至城下也。器械,機關攻守之總名,蜚梯之屬也。謂櫓為大J,非也,兵之具甚眾,何獨言修大J耶?今城上守御樓曰櫓,櫓是床上革屋,以蔽矢石者歟。

    ○張預曰︰修櫓,大J也。傳曰︰“晉侯登巢車,以望楚軍。”注雲︰“巢車,車上為櫓。”又晉師圍墾簦 奧橙私 蟪抵 鄭 芍 約祝 暈 鄭 籩粗 遙 侮 猿梢歡印!弊 疲骸伴鄭 J也。”以此觀之,修櫓為大J,明矣。,四輪車,其下可覆數十人,運土以實隍者。器械,攻城總名也。三月者,約經時成也。或曰,孫子戒心忿而亟攻之,故權言以三月成器械,三月起距堙,其實不必三月也。城尚不能下,則又積土與城齊,使士卒上之,或觀其虛實,或毀其樓櫓,欲必取也。土山曰堙,楚子反。“\堙而窺宋城”是也。器械,言成者,取其X而成就也。距堙,言已者,以其經時而畢上也,皆不得已之謂。】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i者,此攻之災也。

    【曹操曰︰將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城而上,如蟻之緣牆,殺傷士卒也。

    ○李筌曰︰將怒而不待,攻城而使士卒肉薄登城,如蟻之所附牆,為木石所殺之者,三有一焉。而城不拔者,此攻城災也。

    ○杜牧曰︰此言為敵所辱,不勝忿怒也。後魏太武帝率十萬眾,t宋臧質于盱眙。太武帝始就質求酒,質封溲便與之,太武大怒,遂攻城,乃命肉薄登城,分番相代,墜而復升,莫有退者,尸與城平,復殺其高梁。王如此三旬,死者過半。太武聞彭城斷其歸路,見疾病甚眾,乃解退。傳曰︰“一女\城,可敵十夫。”以此校之,尚恐不啻。

    ○賈林曰︰但使人心外附,士卒內離,城乃自拔。

    ○杜佑曰︰守過二時,敵人不服,將不勝心之忿,多使士卒蟻附其城,殺傷我士民三分之一也。言攻趣不拔,還為已害,故韓非曰︰“夫一戰不勝則過”,暨矣。

    ○何氏曰︰將心忿急,使士卒如蟻而登,死者過半,城且不下。斯害也巳。

    ○張預曰︰攻逾二時,敵猶不服,將心忿躁,不能持X,使戰士蟻緣而登城,則其士卒為敵人所殺三中之一,而堅城終不可i。茲攻城之害也已。或曰,將心忿速,不俟六月之X,而亟攻之,則其害如此。】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李筌曰︰以計屈敵,非戰之屈者。晉將郭淮圍曲城,蜀將姜維來救,淮趨牛頭山,斷維糧道及歸路,維大震,不戰而遁。曲城遂降。則不戰而屈之義也。

    ○杜牧曰︰周亞夫敵七國,引兵東北,壁昌邑。以梁委吳,使輕兵吳餉道,吳梁相弊而食竭,吳遁去,因追擊,大破之。蜀將姜維使將勾安李韶守曲城,魏將陳泰圍之。姜維來救,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泰曰︰“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今牛頭,維無返道,則我之チ病V罹魘匚鷲健!苯~其還路,維懼遁走,安等遂降。

    ○梅堯臣曰︰戰則傷人。

    ○王曰︰若李左車說成安君,請以兵三萬人,扼韓信于井陘之策是也。

    ○何氏曰︰言伐謀、伐交,不至于戰。故《司馬法》曰︰“上謀不斗”,其旨見矣。

    ○張預曰︰前所陳者,庸將之為耳。善用兵者則不然,或破其計,或敗其交,或其糧,或斷其路,則不可戰而服之。若田穰苴明法令,拊士卒,燕晉聞之,不戰而遁,亦是也。】

    i人之城,而非攻也。

    【李筌曰︰以計取之。後漢侯臧宮圍妖賊于原武,連月不拔,士卒疾癘。東海王謂宮曰︰“今擁兵圍必死之虜,非計也。宜撤圍,開其生路而示之,彼必逃散,一亭長足擒也。”從之而拔原武。魏攻止兀 嗥湟逡病br />
    ○杜牧曰︰司馬文王圍諸葛誕于壽春,議者多欲急攻之,文王以誕城固眾多,攻之力屈,若有外救,表里受敵,此至危之道也。吾當以全策縻之,可坐制也。誕二年五月反。三年二月破滅。六軍按甲,深溝高壘,而誕自困。十六國前燕將慕容恪率兵討 櫨詮愎蹋  Z    般【憊й  ≡唬骸熬樸謝憾說校 屑倍  H舯宋沂 庥星吭  ψ闃浦  鱉虧閌}  源潯小!蹦酥曳錘 瞎濤S藎 湛斯愎蹋 謊 幸病br />
    ○孟氏曰︰言以威刑服敵,不攻而取,若鄭伯肉袒以迎楚莊王之類。

    ○梅堯臣曰︰攻則傷財。

    ○王曰︰若唐太宗降薛仁杲是也。

    ○張預曰︰或攻其所必救,使敵棄城而來援,則設伏取之。若耿m攻臨淄而克西安,脅巨里而斬費邑是也。或外其強援,以X持之,坐俟其斃,若楚師築室反耕,以服宋是也。茲皆不攻而拔城之義也。】

    毀人之國,而非X也。

    【曹操曰︰毀滅人國,不X露師也。

    ○李筌曰︰以術毀人國,不X而斃。隋文問僕射高伐陳之策,曰︰“江外田收與中國不同。伺彼農時,我正暇豫,征兵掩襲,彼釋農守御,候其聚兵,我便解退,再三若此,彼農事疲矣。又南方地卑,舍悉茅竹,倉庫儲積,悉依其間,s使行人因風縱火,候其營立,更為之。”行其謀,陳始病也。

    ○杜牧曰︰因敵有可乘之勢,不失其機,如摧枯朽。沛公入關,晉降孫皓,隋取陳氏,皆不X之。

    ○賈林曰︰兵不可X,X則生變。但毀滅其國,不傷殘于人,若武王伐殷,殷人稱為父母。

    ○杜佑曰︰若誅理暴逆,毀滅敵國,不暴師眾也。

    ○梅堯臣曰︰X則生變。

    ○王同梅堯臣注

    ○何氏曰︰善攻者不以兵攻,以計困之,令其自i,令其自毀,非勞X,守而取之也。

    ○張預曰︰以順討逆,以智伐愚,師不X暴而敵國滅,何假六月之稽乎。】

    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與敵戰而必完全得之,立勝于天下,不頓兵血刃也。

    ○李筌曰︰以全勝之計,爭天下,是以不頓收利也。

    ○梅堯臣曰︰全爭者,兵不戰,城不攻,毀不X,皆以謀而屈敵,是曰謀攻。故不鈍兵,利自完。

    ○張預曰︰不戰則士不傷,不攻則力不屈,不X則財不費,以完全立勝于天下,故無頓兵血刃之害,而有國富兵強之利。斯良將計攻之術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曹操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強,操所以倍兵圍下邳,生擒呂布也。

    ○杜牧曰︰圍者,謂四面壘合,使敵不得逃逸。凡圍四合,必須去敵城稍遠,佔地悖 乇感胙希 舴潛 蠐秀諑  視帽惺 兌病B啦及蓯巧舷孿嘁桑 畛芍闖鹿  冀擔 閱芮埽 遣芄 Χ莧  H羯舷孿嘁桑 畈灰唬 枋共晃⑶ 緣崩E眩 慰鑫Z  絛肫潑稹K鎰鈾允 蛭Z  牆 輪塹榷劬 謊緣腥俗雜欣肱選2芄 票侗擋跡 欠俏Z η鉅病4瞬豢梢匝狄病br />
    ○李筌曰︰愚智勇怯等十倍于敵,則圍之。攻守殊勢也。

    ○杜佑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為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勁,不用十也。曹公操所以倍兵圍下邳,生擒呂布,若敵壘固守,依附險阻,彼一我十,乃可圍也,敵雖盛,所據不便,未必十倍然後圍之。

    ○梅堯臣曰︰彼一我十可以圍。

    ○何氏曰︰圍者四面合兵以圍城,而校量彼我兵勢。將才愚智勇怯等而我十倍勝于敵人,是以十對一,可以圍之,無令越逸也。

    ○張預曰︰吾之眾十倍于敵,則四面圍合以取之,是為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強,不必十倍然後圍之。《尉繚子》曰︰“守法,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千而當萬。”言守者十人而當圍者百人,與此法同。】

    五則攻之,

    【曹操曰︰以五敵一,則三術為正,一術為。李筌曰︰五則攻之,攻守勢殊也。

    ○杜牧曰︰術猶道也,言以五敵一,則當取巳三分為三道,以攻敵之一面,留巳之二,候其無備之處,出而乘之。西魏末梁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不受伐,魏將獨孤信率兵討之,仲和嬰城固守。信夜令諸將以沖梯攻其東北,信親帥將士襲其西南,遂克之也。

    ○陳曰︰兵勢五倍于敵,自是我有余力,彼之勢分也,豈止分為三道以攻敵,此獨說攻城,故下文雲,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杜佑曰︰若敵氈允兀 揮胛藝劍 艘晃椅澹 絲曬и揭病;蛭薜腥四諭庵 Γ 幢匚灞度緩蠊ャbr />
    ○梅堯臣同杜佑注

    ○王曰︰謂十圍而取,五則攻者,皆勢力有余,不待其虛懈也。此以下亦謂智勇利鈍均耳。何氏曰︰愚智勇恃等,量我五倍多于敵人,可以三分攻城,二分出以取勝。張預曰︰吾之眾五倍于敵,則當驚前掩後,聲東擊西,無五倍之眾,則不能為此計。曹公謂三術為正,二術為,不其然乎。若敵無外援,我有內應,則不須五倍然後攻之。

    倍則分之,

    【曹操曰︰以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李筌曰︰夫兵者倍于敵,則分半為奇。我眾彼寡,動而難制。符堅至淝水不分而敗,王僧辯至張公洲分而勝也。

    ○杜牧曰︰此言非也。此言以二敵一,則當取巳之一,或趣敵之要害,或攻敵之必救,使敵一分之中復須分減相救,因以一分而擊之。夫戰法,非論眾寡,俺陸雜釁嬲 譴酥諶緩竽萇杵妗O鈑鷯諼誚   似鍔脅瘓壑  躺杵嬲  廢嗑齲  諂淥鍘br />
    ○陳曰︰直言我倍于敵,分兵趨其所必救,u我倍中更倍以擊敵之中分也,杜雖得之未盡其說也。

    ○杜佑曰︰巳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奇。彼一我二,不足為變,故疑兵分離其軍也。故太公曰︰“不能分移,不可以語奇。”

    ○梅堯臣曰︰彼一我二,可分其勢。

    ○王曰︰謂分者,分為二軍,使其腹背受敵,則我得一倍之利也。

    ○何氏曰︰兵倍于敵,則分半為奇,我眾彼寡,足可分兵,主客力均,善戰者勝也。

    ○張預曰︰吾之眾一倍于敵,則當分為二部,一以當其前,一以沖其後,彼應前則後擊之,應後則前擊之,茲所謂一術為正,一術為奇也。杜氏不兵分則為奇,聚則為正,而遽非曹公,何誤也。】

    敵則能戰之,

    【曹操曰︰巳與敵人眾等,善者猶當設伏奇以勝之。

    ○李筌曰︰主客力敵,惟善者戰。

    ○杜牧曰︰此說非也。凡巳與敵人兵眾多少智勇利鈍一旦相敵,則可以戰。夫伏兵之設,或在敵前,或在敵後,或因深林叢薄,或因暮夜昏晦,或因隘山阪,擊敵不備,自名伏兵,非兵也。

    ○陳曰︰料巳與敵人眾寡相等,先為奇兵可勝之計,則戰之。故下文雲,不若則能避之。杜說奇伏,得之也。梅堯臣曰︰勢力均則戰。

    ○王曰︰謂能者能感士卒心,得其死戰耳。若設奇伏以取勝,是謂智優,不在兵敵也。

    ○何氏曰︰敵言等敵也,唯能者可以戰勝耳。

    ○張預曰︰彼我相敵,則以正為奇,以奇為正,變化紛紜,使敵莫測,以與之戰。茲所謂設奇伏以勝之也。杜氏不曉凡置陳皆有揚奇備伏,而雲伏兵當在山林,非也。】

    少則能逃之,

    【曹操曰︰高壁堅壘,勿與戰也。

    ○李筌曰︰量力不如,則堅壁不出,挫其鋒,待其氣懈,而出奇擊之。齊將田單守u墨,燒牛尾u殺騎劫,則其義也。

    ○杜牧曰︰兵不敵,且避其鋒,尚俟隙,便奮決求勝。言能者,謂能忍忿受恥,敵人求挑,不出也。不似曹咎汜水之戰也。

    ○陳曰︰此說非也。但敵人兵倍于我,則宜避之,以驕其志,用為後圖,非謂忍忿受恥。太宗辱宋老生,以虜其眾,豈是兵力不等也。

    ○賈林曰︰彼眾我寡,逃匿兵形,不令敵知,當設奇伏以待之,設詐以疑之,亦取勝之道。又一雲,逃匿兵形,敵不知所備,懼其變詐,全軍亦逃。

    ○杜佑曰︰高壁壘,勿與戰也。彼之眾,我之寡,不可敵,則當自逃,守匿其形。

    ○梅堯臣曰︰彼眾我寡,去而勿戰。

    ○王曰︰逃,伏也。謂能倚固逃伏以自守也。傳曰︰“師逃于夫人宮”。或兵少而有以勝者,蓋將優卒強耳。

    ○何氏曰︰兵少固壁,觀變潛形,見可則進。

    ○張預曰︰彼眾我寡,宜逃去之,勿與戰,是亦為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我治彼亂,我奮彼怠,則敵雖眾,亦可以合戰。若吳起以五百乘破秦五十萬眾,謝玄以八千卒敗符堅一百萬,豈須逃之乎。】

    不若則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杜牧曰︰言不若者,勢力交援俱不如也,則須速去之,不可遷延也。如敵人守我要害,發我津梁,合圍于我,則欲去不復得也。

    ○杜佑曰︰引兵備之,強弱不敵,勢不相若,則引軍避,待利而動。

    ○梅堯臣曰︰勢力不如則引而避。

    ○王曰︰將與兵俱不若,遇敵攻必敗也。

    ○張預曰︰兵力謀勇皆劣于敵,則當引而避之,以伺其隙。】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當大也。

    ○李筌曰︰小敵不量力而堅戰者,必為大敵所擒也。漢都尉李陵以i卒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而見歿匈奴也。

    ○杜牧曰︰言堅者,將性堅忍,不能逃,不能避,故為大者之所擒也。

    ○孟氏曰︰小不能當大也,言小國不量其力,敢與大邦為讎,雖權時堅城固守,然後必見擒獲。《春秋傳》曰︰“荒芮浚 植荒莧  園芤病!br />
    ○梅堯臣曰︰不逃不避,雖堅亦擒。

    ○王注同梅堯臣

    ○何氏曰︰如右將軍甦建、前將軍趙信,將兵三千余人,與大將軍衛分行,獨逢單于兵數萬,力戰一日,漢兵且盡,前將軍信胡人,降為翕侯,匈奴誘之,遂將其余騎可八百余奔降單于,右將軍甦建遂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自歸。大將軍問其正閎長史安、議郎周等︰“建為雲何?”曰︰“自大將軍出,未嘗斬一將,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威重。”閎安曰︰“不然。《兵法》︰‘小敵之堅,大敵之チ病! 窠 酪允H鋇ж謔潁 φ揭蝗沼啵 烤﹝桓矣卸模 怨槎噸  鞘競筧宋薰橐庖病!br />
    ○張預曰︰小敵不度強弱而堅戰,必為大敵之所擒。息侯屈于鄭伯,李陵降于匈奴是也。孟子曰︰“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敵強,寡固不可以敵眾。”】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

    【曹操曰︰將周s謀不泄也。

    ○李筌曰︰輔猶助也。將才足則兵必強。

    ○杜牧曰︰才周也。賈林曰︰國之強弱,必在于將。將輔于君而才周,其國則強,不輔于君,內懷其貳,則弱。擇人授任,不可不酢br />
    ○何氏曰︰周謂才智具也,得才智周備之將,國乃安強也。】

    輔隙則國必弱。

    【曹操曰︰形見于外也。

    ○李筌曰︰隙,缺也,將才不備,兵必弱。

    ○杜牧曰︰才不周也。

    ○梅堯臣曰︰得賢則周備,失士則隙缺。

    ○王曰︰周謂將賢則忠才兼備,隙謂有所缺也。何氏曰︰言其才不可不周,用事不可不周知也。故將在軍,必先知五事、六行、五權之用,與夫九變、四機之說,然後可以內御士眾,外料戰形。苟昧于茲,雖一日不可居三軍之上矣。

    ○張預曰︰將謀周s則敵不能窺,故其國強,微缺則乘釁而入,故其國弱。太公曰︰“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

    【梅堯臣曰︰患君之所不知。

    ○孟氏曰︰巳下語是。

    ○張預曰︰下三事也。】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曹操曰︰縻,御也。

    ○李筌曰︰縻,絆也。不知進退者,軍必敗,如絆驥足,無馳騁也。楚將龍且逐韓信而敗,是不知其進。秦將符融揮軍少卻而敗,是不知其退。

    ○杜牧曰︰猶駕御縻絆,使不自由也。君,國君也。患于軍者,為軍之患害也。夫授鉞凶門,推轂閫外之事,將軍裁之。如趙充國欲為屯田,漢宣必令決戰。孫皓臨滅,賈充尚請班師,此不知進退之謂也。

    ○賈林曰︰軍之進退,將可臨時制變,君命內御,患莫大焉。故太公曰︰“國不可以從外治,軍不可以從中御。”

    ○杜佑曰︰縻,御也,縻為反。君不知軍之形勢而欲從中御也。

    ○梅堯臣曰︰君不知進退之宜而專進退,是縻系其軍。《六韜》所謂軍不可以從中御。

    ○王曰︰縻,系也。去此患,則當托以不御之權,故必忠才兼備之臣為之將也。

    ○張預曰︰軍未可以進而必使之進,軍未可以退而必使之退,是謂縻絆其軍也。故曰,進退由內御則功難成。】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曹操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

    ○李筌曰︰任將不以其人也。燕將慕容評出軍所在,因山泉賣樵水,貪鄙積貨,為三軍帥,不知其政也。

    ○杜牧曰︰蓋謂禮度法,今自有軍法從事,若使同于尋常治國之道,則軍士生惑矣。至如周亞夫見天子不拜,漢文知其勇不可犯。魏尚守雲中,上首級,為有司所劾,馮唐所以發憤也。

    ○杜佑曰︰夫治國尚禮義,兵貴于權詐。形勢各異,教化不同,而君不知其變,軍國一政,以用治民,則軍士疑惑,不知所措。故《兵經》曰︰“在國以信,在軍以詐也。”

    ○陳曰︰言不知三軍之事,違眾沮議,《左傳》稱晉彘季不從軍師之謀而以偏師先進,終為楚之所敗也。

    ○梅堯臣曰︰不知治軍之務而參其政,則眾惑亂也。曹公引《司馬法》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是也。

    ○何氏曰︰軍國異容,所治各殊,欲以治國之法以治軍旅,則軍旅惑亂。

    ○張預曰︰仁義可以治國,而不可以治軍。權變可以治軍,而不可以治國。理然也。虢公不修慈愛而為晉所滅,晉侯不守四德而為秦所克,是不以仁義治國也。齊侯不射君子而敗于晉,宋公不擒二毛而于楚,是不以權變治軍也。故當仁義而用權譎,則國必危,晉虢是也。當變詐而尚禮義則兵必敗,齊宋是也。然則治國之道,固不可以治軍也。]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意也。

    ○杜牧曰︰謂將無權智,不能銓度軍士各任所長,而雷同使之,不盡其材,則三軍生疑矣。黃石公曰︰“善任人者,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

    ○陳曰︰將在軍,權不專制,任不自由,三軍之士自然疑也。

    ○杜佑曰︰不得其人也。君之任將,當精擇焉,將若不知權變,不可付以勢位。授非其人,則舉措失所,軍覆敗也。若趙不用廣武君而用成安君。

    ○梅堯臣曰︰不知權謀之道而サ淙斡茫 渲諞煞∫病M曰︰政也,權也,使不知者同之,則動有違異,必相牽制也。是則軍眾疑惑矣。裴度所以奏去監軍,平蔡州也。此皆由君上不能專任賢將,則使同之,故通謂之三患。

    ○何氏曰︰不知用兵權謀之人,用之為將則軍不治而士疑。

    ○張預曰︰軍吏中有不知兵家權謀之人而使同居將帥之任,則政令不一而軍疑矣。若之戰,中軍帥荀林父欲還,將先不從,為楚所敗是也。近世以中官監軍,其患正如此。高崇文伐蜀,因罷之,遂能成功。】

    三軍笄乙桑 蛑詈鈧 閻烈印J俏鉸揖ゃbr />
    【曹操曰︰引,奪也。

    ○李筌曰︰引,奪也。兵權道也,不可謬而使。處趙上卿,藺相如言趙括徒能讀其父書,然未知合變。王今以名使括,如膠柱鼓瑟,此則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趙王不從,果有長平之敗,諸侯之難至也。

    ○杜牧曰︰言我軍疑惑,自致擾亂。如引敵人使勝我也。

    ○孟氏曰︰三軍之眾,疑其所任,惑其所為,則鄰國諸侯因其乖,錯作難而至也。太公曰︰“疑志不可以應敵。”

    ○梅堯臣曰︰君徒知制其將,不能用其人,而乃同其政任,俾眾疑惑,故諸侯之難作,是自亂其軍,自去其勝。

    ○王曰︰引諸侯勝巳也。

    ○何氏曰︰士疑惑而無畏則亂,故敵國得以\我隙釁而至矣。

    ○張預曰︰軍士疑惑,未肯用命,則諸侯之兵\隙而至,是自潰其軍,自奪其勝也。】

    故知勝有五,

    【李筌曰︰謂下五事也。

    ○張預曰︰下五事也。】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李筌曰︰料人事逆順,然後以《太一遁甲》三門遇奇,五將無關格,迫鎦 橢 普擼 厥チ病br />
    ○杜牧曰︰下文所謂知彼知巳是也。

    ○孟氏曰︰能料知敵情,審其虛實者,勝也。

    ○梅堯臣曰︰知可不可之宜。

    ○王曰︰可則進,否則止,保勝之道也。

    ○何氏曰︰審己與敵。

    ○張預曰︰可戰則進攻,不可戰則退守,能審攻守之宜,則無不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

    【李筌曰︰量力也。

    ○杜牧曰︰先知敵之眾寡,然後起兵以應之,如王翦伐荊,曰︰“非六十萬不可”是也。

    ○杜佑曰︰言兵之形,有眾而不可擊,寡或可以弱制強,而能變之者,勝也。故《春秋傳》曰“師克在和,不在眾”,是也。

    ○梅堯臣曰︰量力而動。

    ○王曰︰謂我對敵兵之眾寡、圍攻、分戰是也。

    ○張預曰︰用兵之法,有以少而勝眾者,有以多而勝寡者,在乎度其所用而不失其宜,則善,如《吳子》所謂“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是也。】

    上下同欲者勝,

    【曹操曰︰君臣同欲。

    ○李筌曰︰觀士卒心,上下同欲,如報私仇者勝。

    ○陳曰︰言上下共同其利欲,則三軍無怨,敵可勝也。《傳》曰︰“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也。”

    ○杜佑曰︰言君臣和同,勇而戰者勝。故《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梅堯臣曰︰心齊一也。

    ○王曰︰上下一心,若先剛復以取敗,呂布違異以致亡,皆上下不同欲之所致。

    ○何氏曰︰《書》雲︰“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得,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商滅而周興。

    ○張預曰︰百將一心,三軍同力,人人欲戰,則所向無前矣。】

    以虞待不虞者勝,

    【李筌杜牧曰︰有備預也。

    ○孟氏曰︰虞,度也。《左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待敵之可勝也。

    ○陳曰︰謂先為不可勝之師,待敵之可勝也。

    ○杜佑曰︰虞,度也。以我有法度之師,擊彼無法度之兵。

    ○梅堯臣曰︰慎備非常。

    ○王曰︰以我之虞待敵之不虞也。

    ○何氏曰︰春秋時城濮之役,晉無楚備,以敗于。之役,楚無晉備,以敗于鄢。自鄢巳來,晉不失備而加之以禮,重之以睦,是以楚弗能加晉。又周末荊人伐陳,吳救之,軍行三十里,雨十日夜,不見星。左史倚相謂大將子期曰︰“雨十日夜,甲輯兵聚,吳人必至,不如備之。”乃為陳。而吳人至,見荊有備而反。《左史》曰︰“其反復六十里,其君子外,小人為食。我行三十里,擊之,必克。”從之,遂破吳軍。魏大將軍南征,吳到積湖,魏將滿寵帥諸軍在前與敵隔水相對。寵令諸將曰︰“今夕風甚猛,賊必來燒營,宜豫為之備。”諸軍皆警。夜半,賊果遣十部來營,寵掩擊破之。又《春秋》,衛人以燕師伐鄭。鄭祭足原繁泄駕以三軍,軍其前。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後,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六月,鄭二公子以制人敗燕師于北。制君子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又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渠丘城惡眾,潰奔莒,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殺,吾歸而俘。”莒人殺之。楚師圍莒,莒城亦惡庚申。莒潰,楚遂入鄆,莒無備故也。君子曰︰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無備也夫。

    ○張預曰︰常為不可勝以待敵。故吳起曰︰“出門如見敵。”士季曰︰“有備不敗。”】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曹操曰︰《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也。

    ○李筌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勝,將軍也。吳伐楚,吳公子光、弟夫く踔粒 牖 W映2恍懟7 唬骸八郊宥校 淮病=袢瘴宜潰 扇胍病!幣雲涫粑邇 然鰨 映0苤 I蟠耍 蚪 芏荒苡病=劬苤罡鷯諼逭稍  熳郵剮僚探誥旁唬骸案椅收秸噠丁!繃廖判υ唬骸捌能制吾,豈千里請戰。假言天子不許,示武于眾,此是不能之將。”

    ○杜牧曰︰《尉繚子》曰︰“夫將者,上不制乎天,下不制乎地,中不制乎人。故兵者凶器也,將者死官也。”

    ○杜佑曰︰將 練兵勢,君能專任,事不從中御。故王子曰︰“指授在君,決戰在將也。”

    ○梅堯臣曰︰自閫以外,將軍制之。

    ○王曰︰君御能將者,不能疑忌耳。若賢明之主,必能知人,固當委任,以責成浚 旗筆陬幔 瞧湟逡病9и街 攏 灰宰ㄖ  淮又杏 砸煌揖Σ洳乓病?雋俚\機,間不容發,安可遙制之乎。

    ○何氏曰︰古者遣將于太廟,親操鉞,持其首,授其柄,曰︰“從是以上至天者,將軍制之。”乃復操柄授與刃曰︰“從是以下至淵者,將軍制之。”故李牧之為趙將,居,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賞賜決于外,不從中御也。周亞夫之軍細柳,軍中唯聞將軍之命,不聞天子之詔也。蓋用兵之法,一i百變,見可則進,知難而退。而曰“有王命焉”,是白大人以救火也。未及反命而煨燼X矣。曰“有監軍焉”,是作道邊也,謀無適從而終不可成矣。故御能將而責平猾虜者,如絆韓盧而求獲狡氛擼 趾我煆傘U旁ッ唬航 兄怯輪 埽 虻比我栽鴣曬Γ 豢紗又杏病9試唬骸般屯庵 攏  彌 薄!br />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李筌曰︰量力而拒敵,有何危殆乎。

    ○杜牧曰︰以我之政,料敵之政,以我之將,料敵之將,以我之眾,料敵之眾,以我之食,料敵之食,以我之地,料敵之地,校量已定,優劣短長,皆先見之。然後兵起,故有百戰百勝也。孟氏曰︰審知彼己強弱利害之勢,雖百戰,實無危殆乎。

    ○梅堯臣曰︰彼己五者盡知之,故無敗。

    ○王曰︰殆,危也。謂校盡彼我之情,知勝而後戰,則百戰不危。

    ○張預曰︰知彼知己者,攻守之謂也。知彼則可以攻,知己則可以守,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苟能知之,雖百戰不危也。或曰,士會察楚師之不可敵,陳平料劉項之長短,是知彼知己也。】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李筌曰︰自以己強而不料敵,則勝負未定。秦主符堅以百萬之眾南伐,或謂曰︰“彼有人焉。謝安、桓沖,江表偉才,不可輕之。”堅曰︰“我以八州之眾,士馬百萬,投鞭可斷江水,何難之有。”後果敗續,則其義也。

    ○杜牧曰︰恃我之強,不知敵不可伐者,一勝一負。王猛將終,符堅曰︰“晉氏雖在江表而正朔所稟,謝安、桓沖江表偉人,不可伐也。”及堅南伐,曰︰“吾士馬百萬,投鞭可濟。”遂有淝水之敗也。

    ○陳曰︰杜說恃強之兵,無名而伐無罪,所以敗也。非一勝一負之義。

    ○杜佑曰︰雖不知敵之形勢,恃巳能克之者,勝負各半。

    ○梅堯臣曰︰自知己者,勝負半也。

    ○王曰︰但能計巳,不知敵之強弱,則或勝或負。

    ○張預曰︰唐太宗曰︰“今之將臣,雖未能知彼,能知己,則安有不利乎。所謂知己者,守吾氣而有待焉者也。故知守而不知攻,則勝負之半。”】

    不知彼,不知巳,罷獎卮br />
    【李筌曰︰是謂狂t,不敗何待也。

    ○杜佑曰︰外不料敵,內不知巳,用戰必殆。

    ○梅堯臣曰︰一不知何以勝。

    ○王曰︰全昧于計也。張預曰︰攻守之術,皆不知以戰則敗。】


如果你對孫子集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孫子集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