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集卷十六 ○塘水

類別︰子部 作者︰宋•曾公亮 書名︰武經總要

    一、塘水東起滄州界,去海西岸黑龍港口,西至乾寧軍,沿御河岸(以破船澱、滿澱、灰澱、方澱四澱合成一水)。其水東西約百二十里,南北九十里至一百三十里,深約五尺。

    一、東起乾寧軍,西信安軍御河西(以鵝巢、陳八、燕丹、大光、孟家五澱合成一水)。其水東西約一百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至五十里,深丈余至六尺。

    一、東起信安軍御河西,至霸州莫金口(以水紋、得勝、下光、小藺、李子、大藺六澱合成一水)。其水迂直,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五里至六里,深六七尺。

    一、東北起霸州莫金口,西南保定軍父母寨(以糧料、回澱二澱合成一水)。其水東北二十七里,南北八里,深六尺。霸州至保定軍沿塘岸行,其水最為淺狹。至咸平、景德,頻年南牧,霸州、信安軍並胡馬歸路。

    一、東南起保定軍,西北雄州(以百世、黑羊、小蓮花三澱合成一水)。其水東西六十里,南北二十五里至十五里,深八九尺。

    一、東起雄州,西至順安軍(以大蓮花、洛陽、牛橫、史軍、康澱、池疇、白羊七澱合成一水)。其水東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至四十五里,深一丈至六七尺。

    一、東起順安軍,西邊具澱至保州(益以齊女、宜子、定勝、勞澱四澱,合成一水)。其水東北三十餘里,南北百五十里,深一丈三尺至一丈。

    一、起安肅廣信軍之南,保州西北,以沉沔河聚為塘泊。南北二十里,東西十餘里,深五尺至三尺,號沉沔泊,至西山口約三十里。

    一、自保州西雞距泉、尚泉二水合成,並方田稻田。南北東西各十里,深五尺至三尺,號四塘泊。

    右塘水之北,畫河為界,所以限南北,謹障塞也。初,淳化中,雄州何承矩制置緣邊屯田,以大理丞黃懋充判官。懋於河北大興作水田,緣山導泉,倍省工力。以陂塘甚多,引水溉田,公私獲利,因詔承矩領護之,發戍兵萬八千人給其役。承矩于順安軍西開易河蒲口,引水東注至海,東西三百餘里,南北五十七里,滋其陂澤,築堤貯水,為屯田以助要害,捍蕃騎侵軼。時多為將帥所沮雲︰甲馬雄盛,不宜示弱。殊不知地利者,兵之助也。又順安至西山,地跨數軍,不遙百里,維有兵陵岡阜,而多泉瀆,因而廣之,審地勢而制塘埭,令滄州乾寧軍常督壕寨吏專視斗門水口,旦夕俟海潮至,放水入御河,東置堰以益塘水,由是順安軍東瀕于海,廣袤數百里悉為稻田,莞蒲虯 潁民賴其利。宋太宗以為渠田之設,制胡馬之長技,又以安撫司專制置緣邊浚陂塘、築堤道,具為條式畫圖,以付邊郡屯田司,東自泥姑海口,凡一百六十里;西盡邊吳泊,凡歷七州軍。後復據樞密使夏竦上言︰沿邊塘泊,自海而西,至邊吳澱及安肅軍、保州,而西接西山路,闊壹百餘里,其間有鮑河、曹河、徐河、叫喉泉、尚泉、方順河、安陽河、唐河,盡可堰截,引水灌注以為塘澱。遂詔修保州、廣信、安肅、順安、永寧五州軍堤道,作匯水之備。惟跳山以西,有壅水不可到處,第密種所宜樹木。祥符中,緣邊官地所種榆柳三百萬。真宗出圖以示輔臣曰︰可以代鹿角及開陷馬坑。委州縣守宰主役。此並中國戰守之助也。先是太宗時,患北戎侵軼,亦嘗置開方田,使以陷胡騎。咸平中,上封人孫士龍及靜戎軍王能,並言方田之利,請置于北邊。能請於軍城東新河之北開之,廣袤相去皆五尺,深七尺,狀若連鎖(俗謂之解鐙),東西至順安、威虜軍境。仍以地圖來上。是日詔令︰靜戎、順安、威虜軍界皆置方田,鑿河以遏胡騎。今保州、廣信、安肅軍境皆可設置,與竦前言陷馬坑類,極邊賴之,與塘水共為利也。

    論曰︰今北邊控扼之方,中國形勢之地,西自黑蘆口,東距滄海,其間參百餘里,中國得地者多,匈奴得地者寡,何哉?自順安軍東至莫州二十里,皆是川塹溝瀆,葭葦蒙蔽,泉水縱橫,此乃匈奴天牢之地也,彼則不能馳騁。又東北至雄州三十里,又東至霸州七十里,又東至海水口,皆是營田堤岸,隰水漸洳,此乃匈奴天陷之地也,彼則不能騎射。又自順安軍西至安肅軍約五十里,夾兩河之間,草木茂盛,乃匈奴天羅之地也,彼則不能騎戰。又西至廣信軍二十里,夾二軍之間,地多磽確,此匈奴天隙之地也,彼則不能奔沖。此中國得地形之多也。夫引弓之民,恃其勁騎,利在平地;中國多步兵,利於險阻,趙魏之比,燕薊之南,千里之間,地平如砥,兵法謂“走不逐飛,步不逐騎”,較然可知矣。今北邊要害,塘水之外,自保州邊吳泊西距長城口,廣袤五十里,可以長驅深入,乃中國與匈奴必爭之地。自牟山至柏山,凡路口十餘,八角口尤闊,幾二千步,其餘千步,泊二十步;定州安陽口趨北山路,岳嶺北寨趨蔚州界石臼、銀坊治山路,並入寇之所,此守邊之將所宜經略也。若胡馬南牧,王師分入虜境,牽制其勢,則保州沿邊都巡檢緣西山路入幽薊(咸平中出師大有擒獲),北平軍路部署出飛狐口路入蔚州界,東莫州路部自白溝河入涿州界,河東麟府路軍司馬渡河入天德界(咸平二年,入五合川,破黃寨。景德中,自火山軍路入朔州界),代州部署出西陘等山谷間入雲朔界(景德元年,出軍甚有俘獲),岢嵐軍兵馬出草城川路入朔州界,此扼吭搗虛之義也。北狄入寇,詔分兵三路,以六千騎屯廣信軍,將佐三員領之;五千騎屯保州,將佐三員領之;五千騎屯北平軍,將佐三員領之,以抗賊鋒。始至,勿與斗;待其氣衰,披城誘戰。若其南越保州與大軍遇,則令廣信之師與保州兵會,使腹背受敵,而乘便掩擊。若其不攻定州,縱軼南侵,則復會北平軍兵合勢入北界,邀其輜重;令雄、霸州、信安軍以來,互為應援。又命將佐三員,領兵八千,屯永定軍;又將佐三員,領軍五千,屯邢州,拒東西路。戎寇將遁,則令定州大軍與三路騎兵合擊之。又令將佐三員,統兵一萬,於莫州俟戎騎北去,則西趨順安軍襲擊,斷西山之路。如河水巳合,賊由東路,則將佐三員,領兵五千,會莫州路軍,掎角攻之。仍命上將一員,將萬兵,鎮大名以張軍勢。


如果你對武經總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武經總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