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集卷十八 ○順安寨

類別︰子部 作者︰宋•曾公亮 書名︰武經總要

    即唐初南平州安固縣地。宋建南安寨,康定中棄之,慶歷初重修,賜今名。自寨西北至懷寧綏平二寨,俱一川守御之要。東至白草寨四十里,西南至石胡寨四十里,北至綏州四十里,西至懷寧寨四十里,南至清澗城五十里。

    懷寧寨,故長寧寨也,慶歷中重修,賜今名。東南至順安寨四十里;南自寬州,至清澗城四十五里;西至綏平寨四十里;北至大理河八十里,至橫山一帶。

    綏平寨,綏州城平縣也。隋時置城平川;宋天聖中重築,改名永平,尋棄之;慶歷中又修復,改今名。東至順安寨,西至金明縣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永平川,北邊壕,接綏州,西南至州百里。東北無定河至鐵茄平五里。

    黑水堡,慶歷中築。東控城平川,西控黑水川路,入盧子關北外大理河至橫山,最為要害之地。東至綏平寨四十里,西至土門堡二十里,南至安定堡六十里,北至大理河六十里。

    白草寨,東控黃河伏落關路,北綏州界鐵茄平定仙嶺滿堂川路,最為要害之地。東至黃河二十里,西至順安寨四十里,南至隰州上平關三十里。

    清澗城,即故綏德縣地,名清澗川。東控黃河一帶賊路,慶歷中修。東至石胡鎮四十里,西至水平寨八十里,西南至延州二百里,南至延州寨四十里,北至懷寧寨四十五里。

    石胡寨,慶歷中築。西南至清澗城四十里,北至順安寨四十里。

    丹頭寨,舊號丹頭堡,東寬州川路。慶歷中修。東至清澗城四十里,西至安定堡四十里,南至水平寨四十里,北至綏平寨四十里。

    安定堡,地名為蹄川,控清澗川一帶,東西控安遠廢寨。慶歷中築。東至丹頭寨七十里,西南至安遠廢寨,南至大糧寨七十里,北至黑水堡五十里。

    青化寨,太平興國中築,號青化堡,加兵戍守,西控青化州口,慶歷中增修建寨。東至永平寨七十里,西至延州五十里。

    永平寨,東控永平川路,東南至清澗城八十里,西南至青化寨七十里,北至丹頭寨四十里。

    招安寨,北接杏子河,至橫山一路,慶歷中築。東至金明寨三十五里,西至靜邊鎮八十里,北至保安軍八十里。

    新寨,控延州東北疆遠川一帶,太平興國中重修。東至青化寨二十里,西至金明寨四十里。

    金明寨,控金明一川之口。本漢高奴縣地,董翳所居,後魏為廣縣,隋改金明,唐置北武川,

    宋以縣為寨。東至青化寨八十里,西至招安寨二十五里,南至延州四十里,北至龍口平二十里。

    龍安寨,在廢栲栳寨之西,地名龍口平,控塞門川廢寨一帶戎馬來路。東至新寨七十里,南至金明寨三十五里,西至萬安寨七十里,北至塞門故寨八十里。

    萬安寨,東控五龍川入延州路。東至延州八十里,西渾州川路至招安寨,北至保安軍八十里,南至敷政縣。

    圍林寨,西控土門一帶賊路,入渾州川至瓦堂川。慶歷中置堡戍守。東至龍安寨九十里,西至北安軍五十里,南至招安寨八十里,北至瓦堂川界。

    鹽夏路,自州北過塞門寨,度盧子關,由屏風谷入夏州界,石堡、烏延、馬嶺入平夏,至鹽州,約六百里,其路自塞門至石堡、烏延,並山谷中行,最為險狹;烏延至夏州平地。宋初,塞門至烏延蕃部內附,石堡城置兵戍守。至道中,五路出師,範廷召從此路進軍,凡二十日,至烏白池會師。今廢盧子關、石堡、安遠、塞門四城。北路山谷險峻,比諸路最甚。

    保安軍,舊延州栲栳城。唐為神策軍,控扼蕃寇。宋建軍,置三寨守之。東至延州百五十里,經敷政、敷施二縣界,山谷不通車軌。西至慶州界九十里,南至延州界一百一十里,北至長城八十里,十里即蕃族界,入宥州、夏州路。今為保安縣,屬陝之延安府。


如果你對武經總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武經總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