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井寨,在州西南,控象鼻沙大水口入海通交州水路。
參村寨,在州東南,控寶蛤灣至海口水路,東南轉海至雷州遞角場。
海路州,西南邊海,有譚家水口、黃標水口、藏涌水口、西陽水口、大灣水口、大亭水口,並入海之路。
雷州海康軍,漢屬合浦縣,梁置合州,後以合淝為合州,因加南字。唐為雷州,控入海水路。東至海三十里,西至海一百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七十里,北至化州一百陸拾里。
今為雷州府海康縣地。
海路,從海州東北陸行二十五里抵譚源,泛海至羅場,接吳州縣通江水,從吳川上水至化州三日程,自化州下水至海口四日程,從州東至海三十里,渡小海抵化州界,地名 災藎入思廣州,通江浙福建等路。從州東南陸行一百四十五里抵海,至諸蕃國。從州南陸行一百七十四里至遞角場,抵南海,即瓊州對岸,泛海一程可至瓊州。從州西陸行一百五十里,泛海水路至安南諸蕃國。從州西北陸行至成月驛兩程,至化州吳川縣界。舊從康淥場陸行,至舊廉州六里,有海涌,共六處水口。
容州普寧郡,古越地,宋南流郡。唐平蕭銑,置銅州,尋改容州,置經路軍使,兵千人。鬼門關距州南五十里,往交趾海路由此。宋為寧遠軍節度,管一路九州兵甲賊盜。東至藤州一百二十里,西至郁林州七十七里,北至龔州九十九里,南至南儀州五十八里。今之梧州府容縣是也。
瓊州瓊山郡,海中之洲也,其地方千里,編戶泊黎人所居。漢武帝置朱崖、儋耳二郡,盡其境。元帝納賈捐之議,棄之。唐憲宗朝,瓊管六州六十二洞歸順,復置刺史治之。今知州兼瓊管一路轉運使及兵甲盜賊事。東至海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儋川一百八十里,南至萬安州界七日程,北至海一十里。今為瓊州府瓊山縣地。
黎洞,雜瓊管舊地,在大海南,北對雷州岸,泛海一月至其地,有黎母山,黎人居焉。今澹崖萬安皆以黎為境,其服屬州縣者為熟黎,其居山洞無行徑者為生黎,亦時與郡人互市焉。
論曰︰蠻夷諸種,惟其內屬之國,則皆列為郡縣,有酋長頗同齊人,其餘類無君長,隨溪谷群處,有采捕而無賦役,則曰莫徭;錯居山谷間者,則曰夷人、獠人、黎人;瀕海而居者,則曰不⑶其名不可勝紀,皆依帖岩險,居篁竹之間,鑿山火種,雜射獵為食。然天性喜寇盜,稍窮則相攻奪,甚則至侵犯邊民。祥符中,萬安州言黎洞人互相殺仇,巡檢使臣深入誅捕,王卒有戰傷者。
真宗曰︰朕累有宣諭,蠻夷相攻,止令和斷,不得擅發兵甲,致其不寧,常令禁止之。蓋聖王之愛民也,不以不居之地、不教之俗,反勞弊中國之眾也。是以前代遇四夷,率羈縻而不屬,其反覆者備之而已,不討其罪;其侵軼者驅之而已,不報其怨。先帝戒吏,正謂此焉,苟謹守勿生事,則邊患亦鮮矣。凡湖湘夔峽三路邊州,義軍土丁三萬九百八十人以守諸寨,命土人總領,以代王師之戍者,不給賦役,不資饋餉,習其風土,故罕嬰瘴毒;知其溪谷,故可制狡獪,仍置都揮使、寨將指揮使、副指揮使、兵馬使、都頭、副都頭、以下戎級,以部勒之,有分番代更之制,有敘功遷補之例,施之裔夷,正得御策。其廣南及戎瀘雅三路,不置,故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