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溝關,東北至涿州四十里,西北至易州六十里。
薊州漁陽郡,隋置總管府,唐開元中分漁陽玉田縣置州。東至平州三百里,西至幽州二百一十里,南至海口百八十里,北至廢長城塞二百二十里,東南至平州一百八十里,東北至盧龍戍一百里,西北至檀州二百七十里。
檀州,治密雲縣,漢李廣弭節白檀是也。隋置州,為燕之邊陲障塞。唐置威武軍。東至薊州二百一十里,西至幽州界,北長城四十五里,南至幽州五十五里,東北至長城障塞百里,西北至媯州二百五十里。
順州,治懷柔縣,唐開元中置。東至薊州百三十里,南至幽州九十里,東北至檀州八十里。
平塞軍,在涿州西南,北至易州四十里,南至廣信軍四十里。
易州,漢涿郡固安縣地,隋為上谷郡,唐武德中平竇建德,改為易州。石晉割賂北虜,尋為定武軍節度孫行友襲取之,雍熙中再陷。有駁牛山、五回嶺、易水、徐水,東牛欄二寨,南至莫州百八十里,廣信軍七十里;東北至幽州三百一十里;西北至紫荊嶺一百里,趨飛狐口,至蔚州三百八十里;西南至定州百四十七里。
灤州,治義豐縣。唐末,劉守光據州叛。暴虐尤甚,營平之地於中國南為海隔,其民不得已歸於北虜。會石晉割賂燕薊易,定師三都,盡驅其民入契丹,因以烏灤河為名以居之,縣邑猶不改望都、安喜之名,東北灤河(按賈耽所說,自薊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至鹽城守地,又西北渡灤河至盧龍鎮),西至石城九十里,南至海二百一十里,北至平州四十里。
遼州,古遼西北之地,臨渝關在州東北五里。先是平渤海,遷其民置州以居之,仍名其邑曰遷民。東至來州七十里,西至閏州四十里,南至海州三十里,北至利州四百五十里。
潤州,盧龍塞,東北接遼東澤,唐光啟中,契丹有營平之地,因渤海之叛,既討平,遷其部落,置州以居之,取潤水為名。東至遼州四十里,西至渝關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北至中京五百五十里。
平川盧龍郡,漢屬遼西郡,《三國志》曹公北伐烏丸,田疇從盧龍道引軍,塹山堙谷五百里,登白狼山,即此路。隋置北平郡,有長城、臨渝宮、碣石,有玄水、盧水、沮水、潤水、龍鮮水、灤河,又有黃洛水,今有羊洛城。西至冀州三百里,南至海二百里,北至上谷口八十里,東北至渝關守捉百九十里,西北至盧龍塞二百里。
北安州,後魏置安州,築城在幽州之北,正當松漠之地。契丹建為北安州,墨斗嶺、牛山、會仙石、欒河、柳河皆在其境。東北至中京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古北口二百八十里,南至幽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柳河五十里。
招延州,置州,以渤海部落居之。東至小凌河,西南至幽州四百五十里,南至潤州界,北至澤州。
以上並幽州四面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