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學一 十一

類別︰子部 作者︰清•譚嗣同 書名︰仁學

    或雖曰︰"草木金石,至冥也,而寒熱之性異;鳥獸魚鰲,至愚也,而水陸之性異。謂人無性,毋乃不可乎?"曰︰就其本原言之,固然其無性,明矣;彼動植之異性,為自性爾乎?抑無質點之位置與分劑有不同耳。質燕不出乎六十四種之原質,某原質與某原質化合則成一某物之性;析而與他原質化合,或增某原質,減某原質,則又成一某物之性;即同數原質化台,而多寡主佐之少殊,又別成一某物之性。紛紜蕃變,不付紀極,雖聚千萬人之畢生精力治化學,不能竟其緒而宣其蘊,然而原質則初無增損之故也。香之與臭,似判然各有性矣,及考其成此香臭之所以然,亦質點布列,微有差池,致觸動人鼻中之腦氣筋,有順逆迎拒之異,故覺其為香為臭。苟以法改其質點之聚,香臭可互易也。此化學家之淺者,皆優為之。烏睹所謂一成不改之性耶?庖人之治皰也,同一魚肉,同一蔬〈勞〉,調和烹煮之法又同,宜同一味矣,而或方正切之,或斜切之,或以藿葉切之,或臠之,或糜之,或巨如塊,或細如絲,其奏刀異,其味亦因之而不同矣。此豈性也哉?由大小斜正之間,其質點不無改變,及與舌遇,遂改變舌上腦氣筋之動法,覺味有異耳。故論于原質,必不容有寒熱雲雲諸性,明矣。然原質猶有六十四之異,至于原質之原,則一以太而已矣。一故不生不滅;不生故不得言有;不滅故不得言無。謂以太即性,可也;無性可言也。


如果你對仁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仁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