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十五 列傳第六 垣崇祖 張敬兒

類別︰史部 作者︰南朝梁蕭子 書名︰南齊書

    【原文】

    垣崇祖,字敬遠,下邳人也。族姓豪強,石虎世,自略陽徙之于鄴。曾祖敞,為慕容德偽吏部尚書。祖苗,宋武征廣固,率部曲歸降,仍家下邳,官至龍驤將軍、汝南新蔡太守。父詢之,積射將軍,宋孝武世死事,贈冀州刺史。

    崇祖年十四,有干略,伯父豫州刺史護之謂門宗曰︰“此兒必大成吾門,汝等不及也。”刺史劉道隆闢為主簿,厚遇之。除新安王國上將軍。景和世,道隆求出為梁州,啟轉崇祖為義陽王征北行參軍,與道隆同行,使還下邳召募。

    明帝立,道隆被誅。薛安都反,明帝遣張永、沈攸之北討,安都使將裴祖隆、李世雄據下邳。祖隆引崇祖共拒戰,會青州援軍主劉彌之背逆歸降,祖隆士眾沮敗,崇祖與親近數十人夜救祖隆,與俱走還彭城。虜既陷徐州,崇祖仍為虜將游兵瑯邪間不復歸,虜不能制。密遣人于彭城迎母,欲南奔,事覺,虜執其母為質。崇祖妹夫皇甫肅兄婦,薛安都之女,故虜信之。肅仍將家屬及崇祖母奔胊山,崇祖因將部曲據之,遣使歸命。太祖在淮陰,板為胊山戍主,送其母還京師,明帝納之。

    胊山邊海孤險,人情未安。崇祖常浮舟舸于水側,有急得以入海。軍將得罪亡叛,具以告虜。虜偽城都將東徐州刺史成固公始得青州,聞叛者說,遣步騎二萬襲崇祖,屯洛要,去胊山城二十里。崇祖出送客未歸,城中驚恐,皆下船欲去。崇祖還,謂腹心曰︰“賊比擬來,本非大舉,政是承信一說,易遣誑之。今若得百余人還,事必濟矣。但人情一駭,不可斂集。卿等可急去此二里外大叫而來,唱 ‘艾塘義人已得破虜,須戍軍速往,相助逐退’。”船中人果喜,爭上岸。崇祖引入據城,遣羸弱入島,令人持兩炬火登山鼓叫。虜參騎謂其軍備甚盛,乃退。崇祖啟明帝曰︰“淮北士民,力屈胡虜,南向之心,日夜以冀。崇祖父伯並為淮北州郡,門族布在北邊,百姓所信,一朝嘯 ,事功可立。第名位尚輕,不足威眾,乞假名號,以示遠近。”明帝以為輔國將軍、北瑯邪蘭陵二郡太守。亡命司馬從之謀襲郡,崇祖討捕斬之。數陳計算,欲克復淮北。時虜聲當寇淮南,明帝以問崇祖。崇祖因啟︰“宜以輕兵深入,出其不意,進可立不世之勛,退可絕其窺窬之患。”帝許之。崇祖將數百人入虜界七百里,據南城,固蒙山,扇動郡縣。虜率大眾攻之,其別將梁湛母在虜,虜執其母,使湛告部曲曰︰“大軍已去,獨住何為!”于是眾情離阻,一時奔退。崇祖謂左右曰︰“今若俱退,必不獲免。”乃住後力戰,大敗追者而歸。以久勞,封下邳縣子。泰豫元年,行徐州事,徙戍龍沮,在胊山南。崇祖啟斷水注平地,以絕虜馬。帝以問劉懷珍,雲可立。崇祖率將吏塞之,未成。虜主謂偽彭城鎮將平陽公曰︰“龍沮若立,國之恥也,以死爭之。”數萬騎掩至。崇祖馬槊陷陣不能抗,乃築城自守。會天雨十余日,虜乃退。龍沮竟不立。歷盱眙、平陽、東海三郡太守,將軍如故。轉邵陵王南中郎司馬,復為東海太守。

    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陰,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謂皇甫肅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謂千載一時。”遂密布誠節。元徽末,太祖憂慮,令崇祖受旨即以家口托皇甫肅,勒數百人將入虜界,更听後旨。會蒼梧廢,太祖召崇祖領部曲還都,除游擊將軍。沈攸之事平,以崇祖為持節、督兗青冀三州諸軍事,累遷冠軍將軍、兗州刺史。太祖踐阼,謂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虜不識運命,必當動其蟻眾,以送劉昶為辭。賊之所沖,必在壽春。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徙為使持節、監豫司二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如故。封望蔡縣侯,七百戶。

    建元二年,虜遣偽梁王郁豆眷及劉昶馬步號二十萬,寇壽春。崇祖召文武議曰︰ “賊眾我寡,當用奇以制之。當修外城以待敵,城既廣闊,非水不固,今欲堰肥水卻淹為三面之險,諸君意如何?”眾曰︰“昔佛狸侵境,宋南平王士卒完盛,以郭大難守,退保內城。今日之事,十倍于前。古來相承,不築肥堰,皆以地形不便,積水無用故也。若必行之,恐非事宜。”崇祖曰︰“卿見其一,不識其二。若舍外城,賊必據之,外修樓櫓,內築長圍,四周無礙,表里受敵,此坐自為擒。守郭築堰,是吾不諫之策也。”乃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為深塹,使數千人守之。崇祖謂長史封延伯曰︰“虜食而少慮,必悉力攻小城,圖破此堰。見塹狹城小,謂一往可克,當以蟻附攻之。放水一激,急逾三峽,事窮奔透,自然沈溺。此豈非小勞而大利邪?”虜眾由西道集堰南,分軍東路肉薄攻小城。崇祖著白紗帽,肩輿上城,手自轉式。至日晡時,決小史埭。水勢奔下,虜攻城之眾,漂墜塹中,人馬溺死數千人,眾皆退走。初,崇祖在淮陰見上,便自比韓信、白起,咸不信,唯上獨許之,崇祖再拜奉旨。及破虜啟至,上謂朝臣曰︰“崇祖許為我制虜,果如其言。其恆自擬韓、白,今真其人也。”進為都督號平西將軍,增封為千五百戶。崇祖聞陳顯達李安民皆增給軍儀,啟上求鼓吹橫吹。上敕曰︰“韓、白何可不與眾異!”給鼓吹一部。

    崇祖慮虜復寇淮北,啟徙下蔡戍于淮東。其冬,虜果欲攻下蔡,既聞內徙,乃揚聲平除故城。眾疑虜當于故城立戍,崇祖曰︰“下蔡去鎮咫尺,虜豈敢置戍;實欲除此故城。政恐奔走殺之不盡耳。”虜軍果夷掘下蔡城,崇祖自率眾渡淮與戰,大破之,追奔數十里,殺獲千計。上遣使入關參虜消息還,敕崇祖曰︰“卿視吾是守江東而已邪?所少者食,卿但努力營田,自然平殄殘丑。”敕崇祖修治芍陂田。

    世祖即位,征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俄詔留本任,加號安西。仍遷五兵尚書,領驍騎將軍。初,豫章王有盛寵,世祖在東宮,崇祖不自附結。及破虜,詔使還朝,與共密議。世祖疑之,曲加禮待,酒後謂崇祖曰︰“世間流言,我已豁諸懷抱,自今已後,富貴見付也。”崇祖拜謝。崇祖去後,上復遣荀伯玉口敕,以邊事受旨夜發,不得辭東宮。世祖以崇祖心誠不實,餃之。太祖崩,慮崇祖為異,便令內轉。永明元年四月九日,詔曰︰“垣崇祖凶詬險躁,少無行業。昔因軍國多虞,采其一夫之用。大運光啟,頻煩升擢,溪壑靡厭,浸以彌廣。去歲在西,連謀境外,無君之心,已彰遐邇。特加遵養,庶或悛革。而猜貳滋甚,志興亂階,隨與荀伯玉驅合不逞,窺窬非覬,構扇邊荒,互為表里。寧朔將軍孫景育究悉奸計,具以啟聞。除惡務本,刑茲罔赦。便可收掩,肅明憲闢。”死時年四十四。子惠隆,徙番禺卒。

    張敬兒,南陽冠軍人也。本名苟兒,宋明帝以其名鄙,改焉。父丑,為郡將軍,官至節府參軍。敬兒年少便弓馬,有膽氣,好射虎,發無不中。南陽新野風俗出騎射,而敬兒尤多膂力,求入隊為曲阿戍驛將,州差補府將,還為郡馬隊副,轉隊主。稍官寧蠻府行參軍。隨同郡人劉胡領軍伐襄陽諸山蠻,深入險阻,所向皆破。又擊湖陽蠻,官軍引退,蠻賊追者數千人,敬兒單馬在後,沖突賊軍,數十合,殺數十人,箭中左腋,賊不能抗。平西將軍山陽王休鎮壽陽,求善騎射人。敬兒自佔見寵,為長兼行參軍,領白直隊。泰始初,除寧朔將軍,隨府轉參驃騎軍事,署中兵。領軍討義嘉賊,與劉胡相拒于鵲尾州。啟明帝乞本郡,事平,為南陽太守,將軍如故。初,王玄謨為雍州,土斷敬兒家屬舞陰,敬兒至郡,復還冠軍。三年,薛安都子柏令、環龍等竊據順陽、廣平,略義成、扶風界,刺史巴陵王休若遣敬兒及新野太守劉攘兵攻討,合戰,破走之。徙為順陽太守,將軍如故。南陽蠻動,復以敬兒為南陽太守。遭母喪還家。朝廷疑桂陽王休範,密為之備,乃起敬兒為寧朔將軍、越騎校尉。

    桂陽事起,隸太祖頓新亭。賊矢石既交,休範白服乘輿往勞樓下,城中望見其左右人兵不多,敬兒與黃回白太祖曰︰“桂陽所在,備防寡闕,若詐降而取之,此必可擒也。”太祖曰︰“卿若能辦事,當以本州相賞。”敬兒相與出城南,放仗走,大呼稱降。休範喜,召至輿側,回陽致太祖密意,休範信之。回目敬兒,敬兒奪取休範防身刀,斬休範首,休範左右數百人皆驚散,敬兒馳馬持首歸新亭。除驍騎將軍,加輔國將軍。太祖以敬兒人位既輕,不欲便使為襄陽重鎮。敬兒求之不已,乃微動太祖曰︰“沈攸之在荊州,公知其欲何年作?不出敬兒以防之,恐非公之利也。” 太祖笑而無言,乃以敬兒為持節、督雍梁二州郢司二郡軍事、雍州刺史,將軍如故,封襄陽縣侯,二千戶。部伍泊沔口,敬兒乘舴艋過江,詣晉熙王燮。中江遇風船覆,左右丁壯者各泅走,余二小吏沒艙下,叫呼“官”,敬兒兩掖挾之,隨船覆仰,常得在水上,如此翻覆行數十里,方得迎接。失所持節,更給之。

    沈攸之聞敬兒上,遣人伺覘。見雍州迎軍儀甚盛,慮見掩襲,密自防備。敬兒至鎮,厚結攸之,信饋不絕。得其事跡,密白太祖。攸之得太祖書翰,論選用方伯密事,輒以示敬兒,以為反間,敬兒終無二心。元徽末,襄陽大水,平地數丈,百姓資財皆漂沒,襄陽虛耗。太祖與攸之書,令賑貸之,攸之竟不歷意。敬兒與攸之司馬劉攘兵情款,及蒼梧廢,敬兒疑攸之當因此起兵,密以問攘兵,攘兵無所言,寄敬兒馬鐙一雙,敬兒乃為之備。升明元年冬,攸之反,遣使報敬兒,敬兒勞接周至,為設酒食,謂之曰︰“沈公那忽使君來,君殊可命。”乃列仗于廳事前斬之,集部曲偵攸之下,當襲江陵。

    時攸之遺太祖書曰︰

    吾聞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彼我可謂通之矣。大明之中,謬奉聖主,忝同侍衛,情存契闊,義著斷金,乃分帛而衣,等糧而食。值景和昏暴,心爛形鰨 羲怪 啵 裳躍 N嶙苑炙槭子詬笙攏 閬亂嗑迕 逵諫崛恕6迸褪  募裙蹋 邐薹【疲 酒仁蹦眩 嘁筧 L斕禮嬪疲 死聿豢眨 嵋鮒 跡 倒賾諍瘛<懊韉哿桑 釗私暈 硪印N嵊胱閬攏 妹紗笤歟 墜砭歟 鋈舸跡 計湫募# 淬們梗 儔樂 眨 嵩з諞磐校 尤偈誄瑁 魃釵桓摺K涓辭樾還湃耍 質噸醫冢 男難霰  謚 廝饋4順現揪刮瓷晁歟 鵲鄣清冢  贛藍帷W遠牙矗 胱閬卵悅媧 俏 終判渭W勻恢鏈耍 淹饕桓媯 闖2歡災攪魈椋 裨趕嘹接誚裨眨抗隊興常 蝗薟話住

    初得賢子賾疏,雲得家信,雲足下有廢立之事。安國寧民,此功巍巍,非吾等常人所能信也。俄奉皇太後假令,雲足下潛構深略,獨斷懷抱,一何能壯。但冠雖弊,不可承足,蓋共尊高故耳。足下交結左右,親行殺逆,以免身患,卿當謂龍逢、比干痴人耳。凡廢立大事,不可廣謀,但袁、褚遺寄,劉又國之近戚,數臣地籍實為膏腴,人位並居時望,若此不與議,復誰可得共披心胸者哉?昏明改易,自古有之,豈獨大宋中屯邪?前代盛典,煥盈篇史,請為足下言之。

    群公共議,宜啟太後,奉令而行,當以王禮出第。足下乃可不通大理,要听君子之言,豈可罔滅天理,一何若茲?《孝經》雲“資于事父以事君”。縱為宗社大計,不爾,寧不識有君親之意邪?乃復慮以家危,啖以爵賞,小人無狀,遂行弒害。吾雖寡識,竊從古比,豈有為臣而有近日之事邪?使一旦荼毒,身首分離,生自可恨,死者何罪?且有登齋之賞,此科出于何文?凡在臣隸,誰不惋駭!華夷扣心,行路泣血。乃至不殯,使流蟲在戶,自古以來,此例有幾?衛國微小,故有弘演,不圖我宋,獨無其人。撫膺惆悵,不能自己。足下與向之殺者何異?人情易反,還成嗟悲,為子君者,無乃難乎!蹊田之譬,豈復有異?管仲有言,君善未嘗不諫。足下諫諍不聞,甘崔杼之罪,何惡逆之苦!昔太甲還位,伊不自疑。昌邑之過,不可稱數,霍光荷托,尚共議于朝班,然後廢之。由有湯沐之施,論者不以劫主為名。桓溫之心,未忘于篡,海西失道,人倫頓盡,廢之以公,猶禮處之。當溫強盛,誰能相抗,尚畏懼于形跡,四海不愜,未嘗有樂推之者。伊尹、霍光,名高于臣節,桓氏亦得免于脅奪,凡是諸事,布于書策,若此易曉,豈待指掌!卿常言比跡夷、叔,如何一旦行過桀、跖邪?

    聖明啟運,蒼生重造,普天率土,誰不歌\!實是披心擊節、奉公忘私之日,而卿大收宮妓,劫奪天藏,器械金寶,必充私室,移易朝舊,布置私黨,被甲入殿,內外宮閣管,悉關家人。吾不知子孟、孔明遺訓如此?王、謝、陶、庾行此舉止?且朱方帝鄉,非親不授,足下非國戚也,一旦專縱自樹,雲是兒守台城,父居東府,一家兩錄,何以異此?知卿防固重復,猜畏萬端,言以御遠,實為防內。若德允物望,夷貊猶可推心共處;如其失理乖道,金城湯池無所用也。文長以戈戟自衛,何解滅亡。吳起有雲“義禮不修,舟中之人皆讎也。”足下既無伍員之痛,苟懷貪岸性羲沃 模 崮梟臧 諦埃

    聞求忠臣者必出孝子之門,卿忠孝于斯盡矣。今竊天府金帛以行奸惠,盜國權爵以結人情,且授非其理,合我則賞,此事已復不可恆用,用之既訖,恐非忠策。且受者不感,識者不知,不能遏奸折謀,誠節慨惋。隔數千,無因自對,不能知復何情顏,當與足下敘平生舊款?吾聞前哲絕交,不出惡言,但此自陳名節于胸心,因告別于千載。放筆增嘆,公私潸淚,想不深怪往言。然天下耳目,豈伊可誣!抑亦當自知投杖無疆,為必先及。

    太祖出頓新亭,報攸之書曰︰

    辱足下誚書,交道不終,為恥已足。欲下便來,何故多罔君子?吾結發入仕,豈期遠大,蓋感子路之言,每不擇官而宦。逮文帝之世,初被聖明鑒賞;及孝武之朝,復蒙英主顧眄。因此感激,未能自反。及與足下斂袂定交,款著分好,何嘗不勸慕古人國士之心,務重前良忠貞之節?至于契闊杯酒,殷勤攜袖,薦女成姻,志相然諾,義信之篤,誰與間之!又乃景和陵虐,事切憂畏,明帝正位,運同休顯,啟臆論心,安危豈貳!元徽之季,听高道慶邪言,欲相討伐,發威施敕,已行外內。于時臣子鉗口,道路以目。吾以分交義重,患難宜均,犯陵白刃,以相任保。悖主手敕,今封送相示。豈不畏威,念周旋之義耳。推此陰惠,何愧懷抱,不雲足下猥含禍。前遣王思文所牒朝事,蓋情等家國,共詳衷否,虛心小大,必以先輸。問張雍州遷代之日,將欲誰擬?本是逆論來事,非欲代張,乃封此示張,激使見怒。若張惑一言,果興怨恨,事負雅素,君子所不可為,況張之奉國,忠亮有本,情之見與,意契不貳邪?又張雍州啟事,稱彼中蠻動,兼民遭水患,敕令足下思經拯之計。吾亦有白,論國如家,布情而往,每思虛達。事之相接,恆必猜離。反謂無故遣信,此乃覘察。平諒之襟,動則相阻,傷負心期,自誰作故?先時足下遣信,尋盟敦舊,厲以篤終,吾止附還白,申罄情本,契然遠要,方固金石。今日舉錯,定是誰恧久言邪?

    元徽末德,勢亡祀,足下備聞,無待亟述。太後惟憂,式遵前誥,興毀之略,事屬鄙躬。黜昏樹明,實惟前則,寧宗靜國,何愧前修?廢立有章,足下所允,冠弊之譏,將以何語?封為郡王,寧為失禮?景和無名,方之不愈乎?龍逢自匹夫之美,伊、霍則社稷之臣,同異相乘,非吾所受也。登齋有賞,壽寂已蒙之于前;同謀獲功,明皇亦行之于昔。此則接踵成事,誰敢異之!謂其大收宮女,劫奪天藏,器械金寶,必充私室。必若虛設市虎,亦可不翅此言;若以此詐民,天下豈患無眼?心苟無瑕,非所耿介。甲仗之授,事既舊典,豈見有任鎮邦家,勛經定主,而可得出入輕單,不資寵衛!斯之患慮,豈直身憂。祗奉此恩,職惟事理。朱方之牧,公卿僉意,吾亦謂微勛之次,無忝一州。且魏、晉舊事,帝鄉蕃職,何嘗豫州必曹,司州必馬?折膠受柱,在體非愧。袁粲據石頭,足下無不可;吾之守東府,來告便謂非。動容見疾,頻笑入戾,乃如是乎!

    袁粲、劉秉,受遇深重,家國既安,不思撫鎮,遂與足下表里潛規,據城之夜,豈顧社稷。幸天未長亂,宗廟有靈,即與褚衛軍協謀義斷,以時殄滅。想足下聞之,悵然孤沮。小兒忝侍中,代來之澤,遇直上台,便呼一家兩錄。發不擇言,良以太甚。吾之方寸,古列共言,乃以陶、庾往賢,大見譏責,足下自省,詎得以此見貽邪?比縱夷、叔,論吾則可,行過桀、跖,無乃近誣哉!

    謂吾不朝,此則良誨,朝之與否,想更問之。足下受先帝之恩施,擁戎西州,鼎湖之日,率土載奔,而宴安中流,酣飲自若,即懷狼望,陵侮皇朝。晉熙殿下以皇弟代鎮,而斷割候迎,罔蔑宗子,驅略士馬,悉以西上,郢中所遺,僅余劣弱。昔征茅不入,猶動義師;況荊州物產,雍、、交、梁之會,自足下為牧,薦獻何品?良馬勁卒,彼中不無,良皮美,商賂所聚,前後貢奉,多少何如?唯聞太官時納飲食耳。桂陽之難,坐觀成敗,自以雍容漢南,西伯可擬。賴原即夭世,非望亦消。又招集逋亡,斷遏行侶。治舟試艦,恆以朝廷為旗的;秣馬按劍,常願天下有風塵。為人臣者,固若是邪?至乃不遵制書,敕下如空,國思莫行,命令擁隔,詔除郡縣,輒自板代,罷官去職,禁還京師。凶人出境,無不千里尋躡,而反募台將,來必厚加給賞。太妃遣使市馬,齎寶往蜀,足下悉皆斷折,以為私財,此皆遠邇共聞,暴于視听。主上睿明當璧,宇縣同慶,絕域奉贄,萬國通書,而盤桓百日,始有單騎,事存送往,于此可征。不朝如此,誰應受誚?反以見呵,非所反側。今乃勒兵以窺象館,長戟以指魏闕,不亦為忠臣孝子之所痛心疾首邪?賢子元琰獲免虎口,及凌波西邁,吾所發遣。猶推素懷,不畏嗤嗤。

    足下尚復滅君臣之紀,況吾布衣之交乎?遂事不諫,既往難咎。今六師西向,為足下憂之。

    敬兒告變使至,太祖大喜,進號鎮軍將軍,加散騎常侍,改為都督,給鼓吹一部。攸之于郢城敗走,其子元琰與兼長史江V、別駕傅宣等守江陵城。敬兒軍至白水,元琰聞城外鶴唳,謂是叫聲,心懼欲走。其夜,V、宣開門出奔,城潰,元琰奔寵州,見殺。百姓既相抄,敬兒至江陵,誅攸之親黨,沒入其財物數十萬,悉以入私。攸之于湯渚村自經死,居民送首荊州,敬兒使盾擎之,蓋以青傘,徇諸市郭,乃送京師。進號往西將軍,爵為公,增邑為四千戶。

    敬兒于襄陽城西起宅,聚財貨。又欲移羊叔子墮淚碑,于其處立台,綱紀諫曰︰ “羊太傅遺德,不宜遷動。”敬兒曰︰“太傅是誰?我不識也。”敬兒弟恭兒,不肯出官,常居上保村中,與居民不異。敬兒呼納之甚厚,恭兒月一出視敬兒,輒復去。恭兒本名豬兒,隨敬兒改名也。

    初,敬兒既斬沈攸之,使報隨郡太守劉道宗,聚眾得千余人,立營頓。司州刺史姚道和不殺攸之使,密令道宗罷軍。及攸之圍郢,道和遣軍頓堇城為郢援,事平,依例蒙爵賞。敬兒具以啟聞。建元元年,太祖令有司奏道和罪,誅之。道和字敬邕,羌主姚興孫也。父萬壽,偽鎮東大將軍,降宋武帝,卒于散騎侍郎。道和出身為孝武安北行佐,有世名,頗讀書史。常誑人雲︰“祖天子,父天子,身經作皇太子。” 元徽中為游擊將軍,隨太祖新亭破桂陽賊有功,為撫軍司馬,出為司州,疑怯無斷,故及于誅。

    三年,征敬兒為護軍將軍,常侍如故。敬兒武將,不習朝儀,聞當內遷,乃于密室中屏人學揖讓答對,空中俯仰,如此竟日,妾侍竊窺笑焉。太祖即位,授侍中,中軍將軍。以敬兒秩窮五等,一仍前封。建元二年,遷散騎常侍,車騎將軍,置佐史。太祖崩,敬兒于家竊泣曰︰“官家大老天子,可惜!太子年少,向我所不及也。” 遺詔加敬兒開府儀同三司,將拜,謂其妓妾曰︰“我拜後,應開黃閣。”因口自為鼓聲。既拜,王敬則戲之,呼為褚淵。敬兒曰︰“我馬上所得,終不能作華林閣勛也。”敬則甚恨。

    敬兒始不識書,晚既為方伯,乃習學讀《孝經》、《論語》。于新林慈姥廟為妾乞兒祝神,自稱三公。然而意知滿足,初得鼓吹,羞便奏之。

    初娶前妻毛氏,生子道文。後娶尚氏,尚氏有美色,敬兒棄前妻而納之。尚氏猶居襄陽宅不自隨,敬兒慮不復外出,乃迎家口悉下至都。啟世祖,不蒙勞問,敬兒心疑。及垣崇祖死,愈恐懼,妻謂敬兒曰︰“昔時夢手熱如火,而君得南陽郡。元徽中,夢半身熱,而君得本州。今復夢舉體熱矣。”有閹人聞其言,說之。事達世祖。敬兒又遣使與蠻中交關,世祖疑其有異志。永明元年,敕朝臣華林八關齋,于坐收敬兒。敬兒左右雷仲顯知有變,抱敬兒而泣。敬兒脫冠貂投地曰︰“用此物誤我。”少日,伏誅。詔曰︰“敬兒蠢茲邊裔,昏迷不。屬值宋季多難,頗獲野戰之力。拔跡行伍,超登非分。而愚躁無已,矜伐滋深。往蒞本州,久苞異志。在昔含弘,庶能懲革。位班三槐,秩窮五等,懷音靡聞,奸回屢構。去歲迄今,嫌貳滋甚。鎮東將軍敬則、丹陽尹安民每侍接之日,陳其凶狡,必圖反噬。朕猶謂恩義所感,本質可移。頃者已來,釁戾遂著,自以子弟在西,足動殊俗,招扇群蠻,規擾樊、夏。假托妖巫,用相震惑,妄設征祥,潛圖問鼎。履霜于開運之辰,堅冰于嗣業之世,此而可忍,孰不可容!天道禍淫,逆謀顯露。建康民湯天獲商行入蠻,備睹奸計,信驛書翰,證驗炳明。便可收掩,式正刑闢;同黨所及,特皆原宥。” 子道文,武陵內史,道暢,征虜功曹,道固弟道休,並伏誅,少子道慶,見宥。後數年,上與豫章王嶷三日曲水內宴,舴艋船流至御坐前覆沒,上由是言及敬兒,悔殺之。

    恭兒官至員外郎。在襄陽聞敬兒敗,將數十騎走入蠻中,收捕不得。後首出,上原其罪。

    史臣曰︰平世武臣,立身有術,若非愚以取信,則宜智以自免。心跡無阻,乃見優容。崇祖恨結東朝,敬兒情疑鳥盡,嗣運方初,委骨嚴憲。若情非發憤,事無感激,功名之間,不足為也。

    贊曰︰崇祖為將,志懷馳逐。規搔淮部,立勛豫牧。敬兒蒞雍,深心防楚。豈不劬勞,實興師旅。烹犬藏弓,同歸異緒。

    【譯文】

    崇祖字敬遠,是下邳人。家族是豪強,在石虎的時代,從略陽遷居到鄴。曾祖名垣敞,做過慕容德偽政權的吏部尚書。祖父名垣苗,宋武帝征討廣固時,他領著部下歸降,仍舊住在下邳,官職做到龍驤將軍、汝南新蔡太守。父親名詢之,任過積射將軍,宋孝武帝時死于亂中,追贈為冀州刺史。

    崇祖十四歲時,有才干謀略,伯父豫州刺史護之對門人和宗族中的人說︰“這孩子一定能壯大我家門庭,你們這些人比不上……刺史劉道隆起用他為主簿,很是禮遇他。任新安王國的上將軍。景和時期,道隆請求出京管理梁州,奏請讓崇祖轉任義陽王的征北行參軍,輿道隆一路出發,派他回下邳招募人馬。

    明帝即位,道隆被誅殺。薛安都謀反,明帝派張永、沈攸之北討,安都派將領裴祖隆、李世雄佔據下邳。祖隆帶著崇祖一起抵抗,恰逢青州援軍的軍主劉彌之背叛亂賊歸降卓睡廷,祖隆的人馬潰敗,崇祖與幾十個親信夜裹去救祖隆,和祖隆一起逃回彭城。北虜攻下徐州時,崇祖還是作為北虜將領在瑯邪一帶游動不再回去,北虜對他沒辦法。他暗地派人到彭城迎接母親,想向南逃,事情被發覺,北虜抓住他母親作人質。崇祖的妹夫皇甫肅的嫂嫂,是薛安都的女兒,所以北虜信任他。皇甫肅就帶家屬和崇祖的母親逃到胊山,塞擔趁機帶部下佔據膽業,派使者到朝廷請求歸附。太祖在淮陰,板令他為胊山的戍守長官,送他母親回京師,明帝收留了他。

    胊山靠海,是孤城險地,人心不安。崇祖常在岸邊停著船只,一有緊急情況就能到海上去。軍中有個將領犯了罪叛逃了,把情況全告訴了北虜。北虜偽政權的困城都將束徐州刺史成固公剛佔據青州,听到叛逃人報告的情況,派步兵和騎兵共二萬人襲擊崇祖,駐扎在洛要,離胊山城有二十里。崇祖出去送客還沒有回,城中人驚慌,都下到船上要離開。崇祖回來了,對親信說︰“賊人這樣來,本就不是大的行動,恰恰是相信叛徒的一面之詞,容易派人騙他。現在如果能讓百來個人回城,事情就成功了。是人們一受驚駭,不能聚集。你們這些人可快到離這兒兩里外的地方大聲叫嚷著跑來,高喊‘艾塘義兵已打敗了敵人,要戍守的軍隊快去,幫助他們追趕敗退的敵人’。”船上的人果然高興,爭著上岸來,崇祖帶著人進城堅守,派體弱的人到島上去。命令每人拿著兩支火炬登上山叫噪。虜參騎認為他防守很嚴密,就退回去了。

    崇祖啟奏明帝說︰“淮北的士族和百姓,是受胡虜的壓服,向往南方的心,日夜都希望。崇祖的父親和伯父都做過淮北的州郡長官,門人和同宗人散布在北方,百姓信服他們,一旦呼喚,事情能成。但是我名氣地位還低,不能夠在眾人面前立威,請求暫賜名號,來招示遠近的人。”明帝任他為輔國將軍、北瑯邪蘭陵二郡太守。逃散的亂軍司馬從之企圖襲擊州郡,崇祖捉住殺了他。多次上表說明他的計劃,想收復淮韭.    當時北虜聲言會侵犯淮南,明帝向崇祖詢問怎樣應敵,崇祖乘便啟奏︰“應用輕裝的軍隊深入敵境,出其不意,進可建立世人莫比的功勛。退可以斷絕他們窺伺淮南的禍患。”明帝同意他的計策。崇祖帶領幾百個人深入到北虜境內七百里,佔據南城,堅守蒙山,鼓動郡縣。北虜率領大軍進攻他,他的副將梁湛的母親住在北方,北虜抓住他母親,要梁湛告訴部下說︰“大軍都離開了,單獨我們守在逭裹做什麼……這樣軍心渙散,一下子就往回跑了。崇祖對身邊的人說︰“現在如果都退回,一定免不了死。”就殿後拼力作戰,把追趕的敵人打得大敗再撤軍。因為長時間勞苦,被封為下邳縣子。

    泰豫元年,行徐州事,又改為戍守龍沮,在胊山的南面。崇祖奏請截斷河流,使水流向平地,來阻斷敵人的騎兵。皇帝向劉懷珍詢問這件事,懷珍說可以這樣做。崇祖帶將吏截流,沒辦成。北虜君主對偽政權的彭城守將平陽公說︰“龍沮如果成功,是國家的恥辱,要拼死爭奪。”數萬騎兵一起殺來。崇祖騎馬提槍陷在戰陣中不能抵抗,就築城而守。正遇上霖雨十多天,敵人才退兵。龍沮最終沒守住。歷任盱胎、平陽、束海三郡太守,將軍職務不變。轉任邵陵王南中郎司馬,後又再任東海太守。

    當初,崇祖在淮陰遇到太祖,太祖因為看到他威武勇敢,禮待他。崇祖對皇甫肅說︰“這人真是我的君主,我現在遇到明主了,正是千載難逢。”于是暗地表達忠誠之心。元徽末年,太祖正處憂愁中,讓崇祖听從他的意思把家屬托付給皇甫肅,帶數百人進入北虜境內,再听候命令。正逢蒼梧王被廢黜,太祖召崇祖帶領部下回京都,授他為游擊將軍。沈攸的叛亂平定後,授崇祖為持節、督兗青冀三州諸軍事,多次遷升,官至冠軍將軍、兗州刺史。太祖即位,對崇祖說︰“我新建國家,夷虜不懂天命,定會發動軍隊,以送劉昶回國為藉口,賊寇突擊的地方,定選在壽春。能克制這些賊寇的,除了你就沒有別人了。”升任為使持節、監逸、司二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職未變。封爵望蔡縣侯,食邑七百戶。

    建五二年,北虜派偽梁王郁豆眷和劉昶,領馬步軍號稱二十萬人馬,侵犯壽春。崇祖召集文武官員商量說︰“敵眾我寡,應用奇計來克制他們。要修築外城來對付敵人,城建得闊了,沒有水就不堅固,現在想在肥水上築堰倒引水來淹沒其他三面,設置險阻,眾位認為怎樣?”大家說︰“往年佛狸侵犯南邊,宋南平王士卒很多,因為外城大而難守,退保內城。今Et的工程,是以前的十倍,自古至今一貫不築肥堰,都是因為地形不便,蓄起水來沒有作用的緣故。如果一定要做,怕不恰當。”崇祖說︰“你們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舍棄了外城,敵人/L定會佔據它,在外面修建樓櫓,在內築起長圍,四面沒有遮掩,內外受敵,這就自陷為俘虜。守外城修肥水堰,這是我的不可勸阻的策略。”于是在城西北築堰堵住肥水,堰北面建起小城,四周挖出深塹,派幾千人守衛。崇祖對長史封延伯說︰“敵人貪心但少謀略,必定全力攻打小城,想破這個堰。看到壕塹狹窄城又小,認為一攻就攻下了,會像螞蟻一樣眾人齊攻。我們放水一沖,急流超過三噠,敵人途窮逃奔,自然會沉溺水中。這豈不是以的勞苦而獲得大利嗎?”敵軍從西面聚集堰南面,分兵從東路搶攻小城。崇祖戴著白紗帽,坐在肩輿上登城,手放背後。至曰偏西時,決開小史埭。水順勢奔流,敵軍攻城的人掉在塹中漂流著,被淹死了數千人馬,其余的都敗逃了。

    當初,崇祖在淮陰,見到皇上,就把自己比作墮值、直起,別人都不相信,有皇上獨自承認,崇祖兩次拜請才奉旨守壽春。等到破敵的奏章送到,皇上對朝臣們說︰“崇祖答應替我克制北虜,真如他說的一樣,他常自比韓、白,現在果真是這種人。”晉升他為都督,號子西將軍,增加封贈的食邑到一千五百戶。崇祖听說陳顯達、李安民都增賜了軍隊儀仗,啟奏皇上要求賜予鼓吹橫吹。皇上說︰“韓、白一樣的將領怎能不與眾臣不同呢!”賜給鼓吹一部。

    崇祖慮虜敵人還侵犯淮北,奏請把下蔡戍移到N眯。那年冬天,敵人果真要攻下蔡,听說下鑒守衛遷到內地,就揚言毀平舊城。眾人懷疑敵人會在舊城設防衛,鱟擔說︰“工藍離我們守軍近在咫尺,敵人怎敢設防衛;實是要平毀這座舊城。我正怕他們逃跑,殺不干淨哪。”敵軍果然平毀下蔡城,崇擔親自帶兵渡過進水和敵人接戰,打得敵人大敗,追殺逃敵幾十里路,殺死和擒獲的敵軍數以千計。

    皇上派人入關刺探敵人的情報回來後,命令崇祖說︰“你看我守著這個江東就行了嗎?缺少的是糧草,你要努力屯兵種田,自然能掃平殘敵。”令崇祖屯種芍陂的田地。

    世祖即位,征召塞擔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不久又下韶留在原任所,加號安西將軍.又升為五兵尚書,領驍騎將軍。當初豫章王很被寵愛,世擔在束宮的時候,崇祖不去主動攀交。等到破了敵人,下韶要他回朝,和他一起秘密商量,世擔懷疑他,特別禮待他,酒後對崇祖說︰“世間有些謠言,我已是不放在心上,自今以後,富貴會給你的。”崇祖拜謝。崇祖走後,皇上又派荀伯玉傳頭命令,因為邊境的事務奉命連夜出發,不能和束宮辭行,世祖認為崇祖不是真心,心裹怨恨他。太祖駕崩,擔心崇祖有貳心,就命他轉為朝內職務。永明元年四月九日。皇上下詔說︰“垣蠱擔凶殘險惡,年輕時就沒有德行功業。往日由于國家多事,把他作為一個武夫來用。國家建立之後,多次升官,而他欲壑難填,手越伸越長。去年在西疆,多次謀圖境外發展,藐視君主的心思,遠近都已清楚。又特別優待他,希望他能夠改變。他卻叛心滋長得更厲害,想掀起禍亂,又與苞值王合謀不軌,企圖得到他不該得到的,在邊荒煽動人眾,與他裹外呼應。寧朔將軍玨基直調查到他的全部奸計,全部奏與我知。除惡務必要除去根本,刑法不能赦免。就可立即逮捕,使國法嚴明。”死時四十四歲。兒子名惠隆,流放番禺。死在那裹。

    張敬兒是南陽冠軍人。原名苟兒,宋明帝覺得他名字粗俗,為他改成這個名字。父親名丑,是郡將軍,官職做到節府參軍。敬兒年輕時就練習射箭騎馬,有膽量,喜歡射老虎,發箭沒有不準的。南陽的新野一帶風俗崇尚騎馬射箭,而敬兒的膂力特別大,要求到軍隊中做曲阿戍中的驛將,州裹缺府將,他回去任了郡裹的馬隊副,又轉任隊主。漸漸升為寧蠻府行參軍。隨同鄉型墊討伐塞墨的眾蠻族部落時,深入險阻,一路破敵。又在進攻湖陽蠻的戰斗中,官軍撤退時,蠻人追趕來的有數千人,敬兒單騎殿後,沖擊賊軍,幾十個回會,就殺了數十人,箭射中他的左腋,賊人抵擋不了。平西將軍山陽王休佑鎮守壽陽,尋求善于騎射的人。敬兒自薦受到寵愛,做了長兼行參軍,領白直隊。泰始初年,任寧朔將軍,隨王府轉參驃騎軍事,管中兵。帶兵討伐義嘉的賊兵,與劉胡在鵲尾洲相對抗,奏請明帝囚本郡,亂事平定後,任南陽太守,將軍職務和從前一樣。當初,王玄謨治雍州時,把敬兒的家屬依土斷法編入舞陰,敬兒到任,又恢復了冠軍戶籍。三年,薩妄都的兒子拍僉、皺等侵佔了順壓、盧王,騷擾羞盛、達凰地界,刺史巴陵王述羞派墊旦和童邇太守型邊壓討伐,交戰,打得敵人敗逃。改任嶇屋太守,將軍職未變。

    南陽蠻騷動,重新任敬兒為南陽太守。恰遇母親去世,回家時,朝廷懷疑桂陽王休範有叛心,密令他防備,就起用敬兒為寧朔將軍、越騎校尉。桂陽王發動叛亂,他跟隨太祖駐扎在新亭,叛軍箭石交加,休範穿白衣乘輿去慰勞樓下的軍隊,城中人看到他的衛兵不多,敬兒和黃回對太祖說︰“桂陽王的駐地,防衛的人少,如果假裝投降趁機攻擊他,這樣定能擒住他。”太祖說︰“你如能做好這件事,就把這個州賞給你。”敬兒和黃回一起出城南,不帶兵器跑去,大聲叫投降,休範歡喜,召他到輿旁,黃回假說太祖的降意,休範相信了,黃回給敬兒使眼色,敬兒奪了休範防身用的刀,砍了休範的首級,休範近衛數百人都嚇跑了,敬兒提著首級孺馬回到新亭。升驍騎將軍,加輔國將軍。太祖認為敬兒年輕位低,不想就派他任職襄陽要地,敬兒不停地請求,又說服太祖道︰“沈攸之在荊州,您了解他想做什麼嗎?不派敬兒我去防備他,恐怕對您不利。”太祖笑著不說了,就任敬兒為持節、督雍梁二州郢州的竟陵和司州的隨郡二郡的軍事、雍州刺史,將軍職照舊,封為襄陽縣侯,食邑二千戶。部隊停在沔口,敬兒乘小船過江,去拜見晉熙王劉燮。到江中心遇大風翻船,近衛和丁壯都各自游走了,剩下兩個小吏淹在船下叫著長官,墊旦用兩腋挾著他們,隨著船的起伏,漂在水上,遺樣沉浮數十里,才得到迎救。丟掉了所持節杖。朝廷又補賜給他。

    沈攸之听說敬兒來上任,派人偵察。看到雍州迎軍的儀式很威風,擔心被偷襲,就嚴加防備。敬兒到任所,好好地與攸之交結,書信和贈禮不斷。獲得攸之的情況,秘密地報告給太祖。攸之接到太祖的信件文墨,談到選用地方長官的機密事情,就把這些給敬兒看,進行反問,敬兒最終沒有貳心。元徽末年,襄陽發大水,平地都有幾丈深,百姓的財產都漂走淹沒,襄陽城困竭。太祖給攸之寫信,令他賑救襄陽,攸之最終不放在心上。

    敬兒與攸之的司馬劉攘兵交情好,等到蒼梧王被廢黜時,敬兒疑心攸之會趁機起兵,暗地裹間攘兵,攘兵沒有說什麼,奇一只馬蹬給敬兒,敬兒便作了防備。升明元年冬天,攸之反叛,派使者告訴敬兒,敬兒接待周到,為使者擺酒食,對他說︰“沈公怎麼突然派你來,你特別听從命令嘛。”于是在廳前擺出儀仗斬了他,召集部下,偵察到攸之往下游來,就去偷襲江陵。當時攸之給太祖寫信說︰

    我听說魚在江湖中悠閑自在,人在道路上優游自得,你我之間可以說是相通了。大明年間,侍奉聖主,冒昧地輿你同為侍衛,感情很好,有斷金之義,竟到了共布做衣,平分糧做飯。正逢景和皇帝昏庸殘暴,心裹憔悴形容枯槁,如此苦痛,怎能說得盡。我自料在閣下被殺頭,你也怕被舍人滅族。那時心裹堅定得像盤石,堅守正氣沒有貳心,被那時艱險逼迫,互相扶持,求得保全。上天憐憫好人,這道理不假。我們結為姻親之初,實在是情誼深厚。等到明帝登基,眾人都做鬼了。我和你得蒙厚恩,被皇上親近超過那些皇親國戚,像對待代臣一樣禮遇,考察心跡,又為君王奔走,先帝臨死那天,我也受顧命的囑托,給我榮譽寵愛,君恩深厚職位高。我雖然比不上古人,但也知道忠誠節義,發誓要報答君恩,許以必死之志。這忠誠的志向最終沒有實現,先帝升天,心中的願望永遠被奪去了。白此以後,和你說話見面的機會幾乎沒有了,不是形跡分開,而是自然而然就到這樣子,偶爾通一次書信,未免不對著書信流淚,哪想至今天互相責罵呢。心中所想,不能不說明白。

    當初得到你兒子跡的疏文,說是收到家信,說到你有廢黜舊君立新君的事,安國安民,此功勞偉大,不是我們這樣一般的人能辦到的。不久收到皇太後的命令,說你老謀深算,專行獨斷,何等威風。是官職雖然不好,但也不能享足了,大概也是尊敬上面的緣故罷了。你結交親近的人,親手做了弒君的逆事,來免除自己的災難。你該認為龍逢、比干是傻瓜罷了。凡是廢舊君立新君的大事,不能廣泛征求意見,但是袁桀、褚淵是先帝的顧命大臣,劉秉又是國姓的近親,這幾位封地肥美,人品地位都是人們一時景仰的,如果這些人都不和他們商量,又有誰能夠和你披露心胸呢?改換昏君立明主,自古就有,難道有大宋中途艱難嗎?

    前代這樣的大典,在史書中很多,請讓我說給你听。群臣商量,應奏明太後,再奉令行事,當用對待王的禮儀送出宮。你再不通曉大理,總要听君子的話,怎能不要天理,到這種程度?《孝經》上說︰“用對父親的態度來侍奉君主。”即使為了宗廟國家考慮,也不能這樣,豈能不知君王如父親的道理?竟然又為家裹安危憂慮,以爵位賞賜為誘餌,使卑鄙小人放肆,于是弒殺君王。我雖然懂得少,私下裹以古人相比,哪裹有作為臣子的會做出你近幾天做的事呢?假使一旦荼毒生靈,身首分開了,活著的人自是遣憾,死的人又有什麼罪呢?而且還有登齋的賞賜,這一條又是從哪條法律裹來的呢?要是作臣僕的,誰不嘆息震驚。國內外都感痛心,路上的行人都要流淚。竟然不給殯葬,使得蛆蟲在門裹爬動,從古到今,這種事有幾件?衛國雖然是小國,也還有一個弘演,沒想到我們大宋,獨獨沒有那樣的人。我撫胸悵嘆,不能平靜下來。你與前時殺的人又有何區別?人心易反覆,回想便成悲傷嘆息,做你的君主豈不是太難了嗎!這與牛踏了田禾就奪下人家的牛,又哪裹有不同?管仲說過,君王的善舉未嘗不是勸諫成的。你直言勸諫的事我從來沒听說過,卻甘心犯下崔杼弒君的罪行,這是何等的惡逆啊!

    從前太甲復位,伊尹不遲疑;昌邑王的過錯,數也數不清,霍光身受前君的托付,還要與朝臣商議,然後才廢黜他。還舉行湯沐儀式,評論的人不說他是劫持君主。桓溫的心裹,不忘篡逆,海西王喪失道義,人倫關系蕩然無存,因公廢黜他,還要按禮儀處置。當桓溫強盛時,誰能與他抗衡?尚且害怕形跡太露,天下人心不平,恐怕不會有人願意推舉他。伊尹、霍光,臣節高亮,桓氏也免了脅奪的罪名,這種種事情,散見于書籍中,如此易知,哪裹還需要一一數出呢?你常說高潔可與夷、叔相比,怎麼會有朝一日惡行超過桀、跖呢?

    聖明君主開啟世運,蒼生再造,普天之下,誰不拍手歌頌,實在是忠心盡節、奉公忘私的時日。但是你大量收蓄後宮宮女,劫掠皇家庫藏,器械金實,定要填充自己的家裹,改換朝廷舊臣,安插自己的私黨,披甲上殿,宮內外的鎖,全都由你家裹人掌管。我就不懂,是子孟、孔明有這樣的遣訓,還是王、謝、陶、庾曾有過這樣的舉動?

    再說,麥立是帝鄉,不是親屬是不授予這個地方的,你並不是皇家親戚,一朝專橫無忌自樹權勢,讓兒子鎮守台城,父親居住塞應,一家人就有兩個重職,憑什麼這樣特殊?我了解你防備堅實重重,疑忌萬種,說是防御遠方,實際是防備裹面。如果德高人心歸附,外族都可以推心置腹L一起相處,如果虧理違背正道,即使是金城湯池也沒有用。文長靠戈戟自衛,他哪知道會滅亡。吳起說遇︰“不修養道德禮儀,那麼一只船上的人都互相為仇敵。”你既然沒有伍員一樣的怨痛,假如貪得無厭,有害宋的心思,我豈能丟棄申包胥的氣節呢?

    听說尋找忠心的臣子定出在有孝子的家裹,你的忠孝之心至此已沒有了,現在竊取國庫的金銀布匹來行使奸險的恩惠,盜取國家的權利爵位來交結人情,而且授職不合理,符合我意思的就封賞,遣事已經再也不能常使用,使用完了,怕也不是使人忠實的辦法。況且承受的人不會感激,有識的人不了解,不能阻止奸謀,實令人慨嘆。遠隔幾千里,沒有機會見面,不知道再用什麼樣的心情和你敘談平生舊情?我听說前代賢哲斷絕交情,不說不好听的話,但是我在這裹是把心裹的有關做臣子的名節的話自我表白出來,趁此留告千年後世。寫完停筆反更增嘆息,為公理為私情不由流淚,料想你不深怪我上面的話。然而天下人的耳目難道是你可以被欺騙。不過也該自知用兵沒有盡頭,定會先禍及自身。

    太祖出京駐扎在新亭,給攸之回信說︰

    蒙你寄來責罵的信,結交人有始無終,已足使我感到羞恥。你要順流攻下來就來吧,為什麼要做偽君子。

    我二十歲走上仕途,哪裹期盼遠大前途,大概是為子路的話所動,總是不加選擇地任職。在文帝時期,最早被聖明的君主賞識;等到孝武的朝代,又承蒙英明的君主青睞。由此很感激,不能自拔。等到和你定下交情,感情極好,何嘗不是努力仰慕學習古人國士的心,必定看重前代賢良的忠貞的氣節。至于說飲酒互道離情,親熱地牽手同行,嫁女兒結為親戚,遵守信約,情義信用的深厚,誰又能比呢。後來就是景和肆虐時,我很是害怕,明帝即位,命運同時美好地位顯赫。從內心來說,哪裹會因顧個人安危而有貳心。元徽末年,君王听信高道慶的讒言,要討伐你,發威怒下命令,朝廷內外都知道。這時候臣下閉口,在路上以目示意。我因為想到情義深重,應共患難,冒殺頭的危險為你擔保。違背君主親手寫的敕令,現在寄給你看。哪裹是不畏懼威嚴,一心想盡到為你周旋的情義罷了。想到為你做的這些事,我有何抱愧,不想你卑鄙地存有作禍詭行。前次送去王思文有關國事的公文,因為想國與家是一樣的道理,讓你共同參詳行不行,我虛心地把大大的事先與你商量。問你張雍州代職的時候,將派誰?本來是預先商量將來的事,並非要取代張,你竟然把這個文件封寄給張敬兒看,想激怒他。如果張被你一句話蠱惑,果真產生怨恨,違背往常的情義,這是君子不肯做的,何況張對待國家本就忠心亮節,情愫已見,心意不貳呢?還有,張雍州奏隙,說那裹蠻人騷動,加上百姓遭水災,朝廷命令你考慮援助的事,我也有話,說到國家像是家庭,用情而去,總想表達到心意。但是事情一到你那裹,常常遭到猜忌。反而說我無緣無故地派信使,這就是偵探。干和寬恕的胸襟,動不動就不能容納,辜負了原來的期許,這是誰的原因呢?先前你送信來,憶敘舊情,督促我有始有終,我是回答,盡量說明我的本心,立意友誼長遠,正如金石堅固。今日的舉動,該是誰要為那些話感到愧疚呢?

    互擻失德,將會失國,你都听說了,不須多說。太後憂慮,遵照前命,立新君廢舊君,都是我親自做的。廢黜昏君立明主,實是有前例的,使皇族安寧使國家太平,比起前賢我有何愧怍。一廢一立自有章法,你是同意的。關于說我嫌官小了的譏刺,憑什麼說這種話?封舊君為郡王,哪裹是失禮?景塑沒有名,這比方不是過分嗎?龍逢自是一般人的美德,伊、霍則是保國家的臣子,同與不同都加在我的頭上,我不能接受。登齋有賞,壽寂在我以前就領受過;同謀有功,明皇也在從前實行過。這是接連而成的事,誰能不贊同呢?

    說我大量收納宮女,掠奪皇家寶庫,器具和金實,都充塞我家裹。即使謠傳集市有老虎,也不會謠傳這種話;如果是用這個來欺騙百姓,還怕天下人沒長眼楮嗎?心裹如果沒有鬼,豈不光明磊落。賜給甲仗,事情已有典籍記載,哪裹看到國家重臣,有安定國君的功勞的人,出入都是輕車單騎不用近衛的呢?這種憂患,哪是本身的憂患,受這些恩寵,都是符合事理的。

    對于朱方的管理,是公卿們共同的意思,我也認為些許功勞,不算玷辱一州。況且過去魏晉時的事例,皇帝家鄉的牧守,何曾是豫州一定歸曹氏,司州一定是司馬氏的?你膠柱擊瑟,瑟本身沒有什麼愧疚。袁塹鎮守亙題,你沒說不行;我守塞盧,來文中就說是不對。動不動就被你痛恨,笑一笑就有罪,竟然到這種程度嗎!

    袁粲、劉秉,受恩遇很深,國家安定了,不想安撫鎮守,就和你內外勾結,守據城池的日夜,哪裹顧及國家。幸而上天不助長禍亂,宗廟有靈驗,即和褚衛軍商量決定,及時消滅。想來你听到遣消息,會感到悵惘沮喪吧。我兒子忝居侍中職位,是代地來的恩澤,輪到值衛台閣,就說我一家兩個重要職位。說話不加選擇,太過分了。我的心裹,總記著古代聖賢的話,竟然用陶、庾等以前的賢哲來譏嘲責備,你自己想想,怎能用這個來責斥我呢?以伯夷、叔齊來比,比我就可以,說我惡行超過桀、跖,豈不是近于誣陷嗎!

    說我不尊奉朝廷,這是好的教誨,但是關于尊不尊朝廷的事,想再問問你。你承受先帝的恩惠,擁兵在西州,當鼎湖叛亂的時候,全國各地都在奔救朝廷,但是你在江上安享快樂,神態自若地飲酒,猶豫不前,欺侮朝廷。置毖王殿下,以皇弟的名義代鎮西方,你卻斷絕迎候,蔑視皇族,驅趕兵馬,都趕到西邊,郢城中留下的,剩些劣馬弱兵。古代貢茅不獻朝廷,尚且發兵征討;何況荊州的出產,雍、崤、交、梁的交匯,從你治理時起,貢獻了什麼東西?好馬強兵,你那裹不是沒有,你買來的和別人贈送給你聚集起來的好皮革好毛織品,你前前後後又有多少貢獻給朝廷呢?听說太宮時不時接受些飲食罷了。桂陽王作亂,你坐觀成敗,自以為坐收漢南,可做西伯。所幸桂陽王死,你的非分的願望也消滅了。你又招收逃亡的罪犯,阻截行人,造航船試兵船,常以朝廷為標,喂馬按劍,常希望天下有禍事,作臣子的,本來應當是這個樣子嗎?甚至小遵法典,皇上的命令來了如一紙空文,國恩不能施行,朝廷命令被隔斷,下詔任命的郡縣長官,常常自行板令代理,官員辭宮離職,又禁止他們回京師。惡人逃出境,無不派人千里追捕,卻反而招募台將,來者必給豐厚的賞賜。太妃派人買馬,帶珍寶到蜀,你全截去,作為私產,這些都是遠近全知、敗露在人們的耳目中的事。主上智慧明達即位掌權,天下同慶賀,邊遠地區送來禮物,眾多國家送來賀信,而你猶猶豫豫一百天後,才派來單人單馬,事體存在于送往迎來之中,造就是一個證明。這樣不朝拜,誰應受責斥?我反而被你呵責,並沒有惶恐不安。現在竟然領兵窺伺皇位,長戟直指宮門,不也是做忠臣孝子所痛心疾首的事嗎?你兒子元琰虎口免死,船隊西進,是我派去的。還是自述一向的情懷。不怕你恥笑。你連君臣的綱紀都不要,何況我們是平民的友誼呢?已發生的事不勸諫了,過去的錯也難以責備了。現在六軍向西進發,我替你擔心。

    敬兒報告變亂的使者到了,太祖大喜,進號為鎮軍將軍,加官散騎常侍,改任都督,賜給鼓吹一部。飽之在旦困失敗逃跑,他兒子元琰和兼長史江義、別駕傅宣等人守江陵城。敬兒的軍隊到白水,元琰听到城外的鶴叫,以為是人馬喊殺聲,心裹害怕要逃跑。那夜,江義、傅宣打開城門出逃,城被攻破,元琰跑向寵州,被殺死。百姓都攔路搶奪,敬兒到江陵,殺了攸之的親近黨羽,沒收他的財物數十萬,全都歸為私有。攸之在湯渚村白縊而死,當地百姓把攸之的頭送到荊州,敬兒命令用小籠子高掛起來,上面蓋著青笠,在集市內和外城示眾後,才送到京師。進號為征西將軍,升為公爵,封邑增加到四千戶。

    敬兒在襄陽城西建起房子,聚斂財物。又想把羊叔子墮淚碑移開,在那兒築台,綱紀官勸阻說︰“羊太傅留下的高尚品德的標志,不便移動。”敬兒說︰“太傅是誰?我不知道。”敬兒的弟弟睫兒,不肯出仕做官,平常住在上保村裹,與當地百姓沒有不同。敬兒送給他很多東西,恭顯每月出來看一次敬兒,就回去。恭兒原名豬兒,是隨著敬兒才改的名。

    當初,敬兒斬了沈攸之,派人告訴隨郡太守劉道宗,招集一千多人馬,建營駐扎。司州刺史姚道和不殺坦之的使者,秘密讓道塞收回軍隊。等到{蛙包圍堅越,i塑派軍隊駐扎在堇球作堅的後援,亂事平定後,按例受到賞賜和封爵。敬兒把全部情況報告給皇上知道。建元元年,太祖令官員彈劾道和的罪,殺了他。道和字敬邕,是差主挑興的孫子。父親名萬壽,是偽鎮柬大將軍,投降塞亙游,死在散騎侍郎任上。道和的出身是安北行佐,在世間有名聲,讀了些經典史書。常騙人說︰“祖父是天子,父親是天子,本人曾是皇太子。”元徽年間任游擊將軍,跟著左擔在新台破生陽叛軍建立功勞.任撫軍司馬,出京管轄旦業,猶豫膽小不決斷,所以有被誅的結局。

    三年,征召敬兒為護軍將軍,常侍一職未變。敬兒是武將,不熟悉朝拜的禮儀,听說會到京都任職,就在密室裹避著別人學習揖讓應對。自顧自又拜又起,這樣做了一整天,小妾和侍女偷偷地看著笑他。太祖即位,授予他侍中、中軍將軍。因為敬兒的俸祿等級已是五等中最高的,仍舊依照以前的封賜。建元二年,升為散騎常侍、車騎將軍,設置輔佐和長史等官。太祖駕崩,敬兒在家裹私下裹哀哭說︰“皇家老皇上死了,可惜!太子年輕,以前我沒有結納。”遣詔中加封敬兒可以像三司一樣設府衙,將要授官時,他對小妾們說︰“我受了這個職以後,就要開個黃合。”于是口中就做出擊鼓的聲音。授職後,王敬則和他開玩笑,稱他為褚淵。敬兒說︰“我在戰馬上得到的,到底還是得不到華林閣的勛級。”敬則很有怨氣。

    敬兒原來不識字,晚年做到了方伯,才學著讀《孝經》、《論語》。在新林的慈姥廟為小妾祈求生兒子,禱告神靈時,自稱為三公。但是他心裹知道滿足,剛得到鼓吹時,害羞馬上使人鼓樂。

    當初娶的前妻毛氏,生了兒子道文。後來娶尚氏。尚氏漂亮,敬兒拋棄了前妻娶了尚氏。尚區還是住在襄陽家裹沒有隨敬兒到京,敬兄想到不會再出京任職,就迎接家裹人都順水到京城。報告給世祖,沒有得到慰問,敬兒心裹疑慮。等到垣塞擔死了,更害怕,妻子對邀旦說︰“以前曾經夢見手熱得像火烤,你做了南陽郡守。元徽年間,夢見半身發熱,你做了襄陽郡守。現在我又夢見全身發熱了。”有個太監听到這話,傳說開了。事情傳到世祖那裹。敬兒又派使者到蠻族去交結,世祖懷疑他有貳心。永明元年,命令朝臣到華林做八關齋,在座中拘捕了敬兒。敬兒的近衛重控題知道有變故,抱著敬里哭泣。敬兒摘下貂蟬冠丟到地下說︰“因這個東西害了我。”不幾天,被誅。下詔說︰“敬兒不過是愚蠢的邊民的後代,糊裹糊涂地沒有修養。剛好踫到宋末多難,得到些作戰的功勞。從士卒中發跡,登上超過本分的高位。但愚蠢暴躁沒有變,驕橫更厲害。以往鎮守塞璦,很久就有不軌的心思。過去恩寵他是希望他能改變。職位做到三公,俸祿高到五等盡頭,沒听說他心裹感激,多次施設奸詐,從去年到現在,叛心更加滋長得厲害。鎮束將軍墊則、且堡尹堂邑每次朝見時,陳述他凶險狡詐,定會圖謀反咬一口。我還認為恩義能感動他,本性可以改變。近些時FI,反叛跡象更明顯,私自派子弟到西邊,足以煽動外族,招納煽動群蠻,計劃擾掠樊、夏。假托妖巫,來蠱惑人們,妄圖制造預兆的祥符,暗暗圓謀篡國。在開國時結霜,在我嗣位時成了堅冰,這種人可以容忍,還有誰不能容忍呢!上天降禍給做得過分的人,他的叛逆陰謀敗露。建康人湯天獲到蠻地行商,全部看到他的奸計.驛站來的書信,明明白白地可作證據。就可收押,以正刑法;所涉及的同黨,都格外加以原諒。”兒子道文,是武陵內史,道暢,是征虜功曹,道固的弟弟道休,都一起被殺。小兒子道慶,被原宥。以後數年,皇上和豫章王蕭嶷在曲水宴歡三日時,舴艋小船漂到皇上的座前沉沒,皇上由此談到敬兒,後悔殺了他。

    恭兒宮職做到員外郎。在襄陽听到敬兒死,帶著幾十個人馬逃到蠻族內地,追捕不著。後來自首,皇上赦了他的罪。

    史臣曰︰太平時的武將,立身有法,如果不是憑著愚蠢來取得信任,就應憑智慧來免禍,心跡明朗,才被好好地容納。崇祖在東朝留下遺憾,敬兒的情況可能是鳥盡弓藏,新君剛繼位,他就被嚴厲的法律誅殺。如果不是因為抒發憤懣,或者對君王不是感激圖報,對于功名利祿,不值得去爭取的。

    贊曰︰崇祖作為將軍,立志馳騁疆場。設計騷擾淮北敵軍,立功成為豫州太守。敬兒在雍州,小心防備楚地叛亂。難道不辛勞,領兵作戰取勝。烹了獵犬,藏了良弓,他們都到了另一世界。


如果你對南齊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南齊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