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自十六歲離中學而入此,至二十歲而出學,生人之學于是終焉。凡大學皆專門之學,實驗之學。蓋自十五歲前,于普通之學皆已通曉,至此時腦髓已通,不待束縛,不事防檢,精粗高下,惟志所之,聰敏鈍塞,惟人自受。從古貧人,至是時皆不得為學之候,惟大同之世,天下為公,欲成就同類,俾其大成,故令人人有此五年之學。此時之學,于育德強體之後,專以開智為主,人人各從其志,各認專門之學以就專科之師。其學政治、法律則為君、為長。學教育、哲理則為傅、為師,學貿易、種植則為農、為商,學一技一能則為工為匠,雖貴賤攸殊,高下迥異,而各稟天賦,各極人官,各听自由,各從所好,分業成能,通力合作,其于利物前民以供公眾之用則一也。
一、大同之時,無一業不設專門,無一人不有專學,世愈文明,分業愈眾,研求愈細,究辨愈精。故大學分科之多,備極萬有,又于一科之中擘為諸門,一門之中分為諸目,皆各有專門之師以為教焉而听人自擇。其門目之多,與時遞增,不須今日為之預定,至千萬年後,其門目之多,牛毛繭絲不能比數。五年之中,強敏者既听兼通數學,中才者亦得妙解一門,雖極愚下之資,篤守一業,亦足以下之自養其身,上之足贍公用,此乃大同仁復眾生之意也。蓋自有生以來,十五年中,同為世界之人,無一人之或富或貧,或貴或賤,同育公家,同學公學,無家可恃,無私可戀,無累可牽,無德可感,無游非學,無群非學,齊驅並進,無卻無前,萬千並頭,喁喁向上。雖欲不學乎,有引于前,有鞭于後,無由有失學者矣。人固無不德性齊一,學識通明矣。及其入大學也,資格五年。重念二十出學之後,上無公家之養,下無父母之畜,欲不發憤而成學業,將立為餓莩矣,否則入恤貧院而為苦工,名譽全削,終身不齒于人類矣,此又中人以下所不甘者也。況導以善誘之良師,夾以萬千之儕輩,恥心既激,循序可升,雖極頑鈍之資,無有不成之材矣。今天下子弟之無賴,人才之不成,至于老無一能,終身窮餓,寡廉鮮恥,或為盜賊而就刑戮,此固其人之愚不肖,亦由治教未備之所至也。或其少失父母,無人教化;或因窮不得學,不識之無;或學僅歲月,不能通藝;或父兄椎魯,鄉曲愚鄙,不知所教。假有家富能學,父兄為都士,知所教,教學能至弱冠;然其間濡染家庭市井都邑之惡習,費去家事、疾病、送死、吉凶、祭祀之間日多,有貧賤、死喪、困苦、哀傷之感情,而無公家園舍、園囿之精潔廣大,無歌樂、圖畫、書器雛形之美備歡樂,無萬千齊驅並進之策勵,無學級、學類、良師、益友之教導觀摩,其間相去,何啻天淵。故必行大同之道,而後人人為有用之美才,人人為有德之成人也。
一、大學分科五年之中,雖有事于虛文,而必從事于實驗,若學農必從事于田野,學工必從事于作場,學商必入于市肆,學礦必入于礦山,學律則講于審判之所,學醫則講于醫病之室。故雖講極虛之文字,亦寄之實驗場,試于經用而後可信,百科皆然。故學成皆有用之才,無不效之業,惟其所分門目愈細,故試之實驗愈周,不似統括大概之學得以虛文高論也。
一、大學院舍,不能統一並置一地。譬如農學設于田野,商學設于市肆,工學設于作廠,礦學設于山顛,漁學設于水濱,政學設于官府,醫學設于病院,植物學設于植物院,動物學設于動物院,文學設于藏書樓,乃至冰海學設于近冰海之地,熱帶學設于熱帶之地。蓋大學專為世界有用之學而設預備之方,考求之用,故其學舍不在內而在外,不統一而分居,乃所以親切而有用,征實可信也。
一、大學之師,不論男女,擇其專學精深奧妙實驗有得者為之。大學之教,既以智為主,此人生學終之事,不于此時盡其知識,不可得也。大學亦重體操,以行血氣而強筋骸;大學更重德性,每日皆有歌詩說教,以輔翼其德,涵養其性,而所重尤在智慧也。
一、各大學皆有游園,設備花木、亭池、舟楫,以听學者之游觀、安息、舞蹈。
一、大學衣服皆同式,飲食皆同時,人數萬千,部署整肅,當若軍法。自食室至講堂、操場,進退出入皆有部伍;有大師為司理人,統之如將帥,分教如偏裨,小分教如隊長。大同之世,每一院如一小國,學者即其人民,教習司理即其公、卿、士夫也。
一、二十歲學成,給卒業證書而出學,听其就業。其至是資鈍未卒業者,不給卒業證書,亦令出學,公家不能養之,听其就業。
一、大學各師及有司人,于學生成材者,開其學行,薦于各業公所,而各業公所擇而聘用之。
一、大學卒業後,其尤高才者,或有精奇之思,博綜之學,或著新書有成,或創新學獨出者,由大師幾人公同保薦,除就業一年外,公家特給學士榮餃,別給俸祿三年以成其絕學。
一、二十出學後,若無人延用,則俯就賤業;若賤業亦不可得,則就恤貧院,以苦工代食,為人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