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天語 ○瘴

類別︰子部 作者︰清•屈大均 書名︰廣東新語

    嶺南之地,愆陽所積,暑濕所居,蟲蟲之氣,每苦蘊隆而不行。其近山者多燥,近海者多濕。海氣升而為陽,山氣降而為陰,陰嘗溢而陽嘗宣,以故一歲之中,風雨燠寒,罕應其候。其蒸變而為瘴也。非煙非霧,蓬蓬勃勃。又多起于水間,與山嵐相合。草萊氣所郁結,恆如宿火不散,溽燻中人,其候多與暑癥類而絕貌傷寒,所謂陽淫熱疾也。故人粵者,飲食起居之際,不可以不慎。當唐、宋時,以新、春、儋、崖諸州為瘴鄉,謫居者往往至死。仁人君子,至不欲開此道路。在今日嶺南大為仕國,險隘盡平,山川疏豁,中州清淑之氣,數道相通。夫惟相通,故風暢而蟲少。蟲少,故煙瘴稀微,而陰陽之升降漸不亂。蓋風主蟲,蟲為瘴之本。風不阻隔于山林,雷不屈抑于川澤,則百蟲無所孳其族,而蠱毒日以消矣。在《易》之《蠱》,剛上而柔下,則不交,故巽而止,止而蠱。父之蠱,父之氣止也。母之蠱,母之脈止也。天氣止,則為父之蠱。地脈止,則為母之蠱。干之者,靜則為陰,以通水之脈。動則為陽,以通火之氣。吾之中和致,則天地之中和亦至,故曰干。今之嶺南,地之瘴亦已微薄矣,獨人心之蠱未除耳。犀、象、珠璣、金玉,心之蠱也。沉、速、多羅絨、雨緞,心之蠱也。客游于斯者,其亦以清廉之藥治之,毋徒自蠱以蠱其子孫,可乎!

    瘴之名不一。當八九月時,黃茅際天,暑氣郁勃,有若釜E2,人行其間,苦為炎毒所桑昏眩煩渴,輕則寒熱往來,是謂冷瘴。重則蘊火沉沉,晝夜若在爐炭,是謂熱瘴。稍遲一二日,則血凝而不可救矣。最重者,一病失音,莫知所以,是謂啞瘴。冷瘴者,與瘧相似,秋來多患之,天涼及嚴寒少有。若回頭瘴,則因不能其水土,冷熱相忤,陰陽相搏,遂成是疾。攝養者知此,亟宜自慎,毋多早行,毋多露宿,毋多日中而馳。蓋日中酷暑,驟雨初消,陰陽之氣交剝,草木蒸變,行人最忌,宜少駐駕以避之。而又毋輕解衣,衣解即服,涼勿逾時,斯為勿藥之喜。又嘗有溫中固下升降陰陽之法以相濟,使其天和不傷,真氣不耗,則亦何瘴之足雲。嗟夫!天地一氣之始甚微,粗而為風,濁而為煙霧,為瘴,而天地之真氣隱矣。惟人亦然,神明蕩則其真氣亦隱,于是而陰陽俱濁,為煙,為霧,為瘴,以自昏蒙,有不能保其天年者矣。故惟心存而後氣存,氣存于一念之中,而心周于天地之外,斯能清明在躬,志氣如神,而無瘴癘之患。

    瘴之起,皆因草木之氣。青草、黃梅,為瘴于春夏,新禾、黃茅,為瘴于秋冬。是名四瘴,而青草、黃茅尤毒。青則為草,黃則為茅,一盛一衰,而瘴氣因之。蓋青草時,惡蛇因久蟄土中,乘春而出,其毒與陽氣俱吐。吐時有氣一道上沖,少焉散漫而下如黃霧,或初在空中如彈丸,漸大而如車輪四擲,中之者或為痞悶,為瘋 ,為汗死。若伏地從其自擲,閉塞口鼻,不使吹噓,俟其氣過方起,則無恙。蓋炎方土脈疏,地氣易泄,百蟲之氣易舒。而人膚理亦疏,二疏相感,汗液相誘,而草木之冷氣通焉。其名中草子,吐與下之皆不可,宜于中脕、氣海、三里灸之,或于大指、五指灸之,或以針刺額及上唇,以楮葉擦舌出血,徐以藥解之,內熱除則愈。此鄺露之言也。


如果你對廣東新語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廣東新語》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