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類別︰史部 作者︰李延壽(唐) 書名︰北史

    趙趙芬 王韶 元岩 宇文弼 伊婁謙 李圓通 陳茂 郭榮 龐晃李安 楊尚希 張甦孝慈 元壽

    趙 滯ㄏ停 燜 魅艘病W娉 冢 漢佣  亍8鋼佘玻 惺樽筘 br />
    俟攏 鋼列 D曄 模 腥說練Ъ涓改怪惺髡擼災 賠 蛑此凸佟<河移蛻渲芑荽錚 チ靜話藎 允齬驢啵 槔嶠患  荽鏤  商樘鞠 呔彌 <俺ゅ 蟶鈑釁 鄭 隕媸榧恰V 牡  喔 尉隆4悠坡逖簟<鞍嗍Γ肓  賞讎眩 又 謔撬  肫肴飼昂笪逭劍 痘襠踔冢 怨Ψ餛蕉ㄏ嗇小@圩 惺槭湯傘br />
    周閔帝受禪,遷硤州刺史。蠻酋向天王以兵攻信陵、秭歸, 髕浦  オ袢 J敝莧擻誚 習噸冒彩 且雜攏 裊賾曄  峭欽 儆嗖健B踔D舷緡眩 陸 餉 褂詘彩瘛R檎囈勻嫘奘賾淮櫻 飼彩顧滌戰 饃蛭溲簦 畛誦檠諳 舷縊櫻 衿涓改鈣拮印D舷縹胖  淶掣魃  鹵嘍蕁C髂輳 餉 孤盼 芑跡肭昂笫 劍 看炱浞妗R怨κ誑  峭 荊 僨 E恐寫蠓頡V 淶塾掌牒幽系兀稍唬骸昂幽下逖簦 拿媸艿校 蕕貌豢梢允亍G氪雍穎敝敝柑   閆涑慚  梢瘓僖遠 !鋇鄄荒桑  刮薰ΑQ按由現諞磣勻壞婪ヵ攏 聳 懦嵌埂R圓骰  Σ患肌@矍ㄓ洗蠓頡br />
    胱誆 貫縊夭恍  綰蟪鑫 脛荽淌罰 孿掠 災 鎦兀  庥摺5鄞笈  褐 跫薄蘢 唬骸搬繾砸宰鎦兀 逅藍萏櫻 舨槐弊 倥  蚰媳嘉庠健a縊漵蘼  美逑裕 急說泄 摶媸ヵ =裱綴滴 鄭 梢蜃卻笊狻!鋇鄞又 a繢刀猓洳謊浴br />
    隋文帝為丞相,加上開府,再遷大宗伯。及踐阼,阽翮Α=淮蠼  途艚鴣強エ  菹嘀荽淌貳3  骯適攏 綈萆惺橛移蛻洹N醇福 遭柚汲鑫 輪荽淌罰 ﹤街荽淌罰 跤型蕁 屑玻 儺氈汲郟  淼唬 淶萌飼槿鞜恕<街菔卸嗉檎   誹摺V糜謁粒 儺氈闃 5畚哦窩桑 渲 煜攏 暈 7 3 腥說鎦休錚 ﹫羲礎唬骸按四舜淌凡荒芐緇  撕巫鏌玻俊蔽口頹倉  釗嗽剌鏌懷蕩偷琳擼 晾 謚匭獺5坌衣逖簦闖  劾橢 W漵詮佟br />
    子義臣嗣,位至太子洗馬。後同楊諒反,誅。

    趙芬,字士茂,天水西人也。父諒,周秦州刺史。芬少有辯智,頗涉經史。周引為相府鎧曹參軍。歷記室,累遷開府儀同三司。性強濟,所居之職,皆有聲績。周武帝親總萬機,拜內史下大夫,轉小御正。明習故事,每朝廷有所疑議,眾不能決者,芬輒為評斷,莫不稱善。後為司會。及申國公李穆討齊,引為行軍長史,封淮安縣男。再遷東京小宗伯,鎮洛陽。隋文帝為丞相,尉遲迥與司馬消難陰謀往來,芬察知之,密白帝。由是深見親委,遷東京左僕射,進爵郡公。開皇初,罷東京官,拜尚書右僕射,與郢公王誼修律令。俄兼內史令,甚見信任。未幾,以老病出為蒲州刺史,加金紫光祿大夫,仍領關東運漕,賜錢百萬、粟五千石而遣之。後數年,上表乞骸骨,征還京師。賜以三驥軺車,幾杖被褥,歸于家。皇太子又致巾帔。後數年,卒,帝遣使致祭,鴻臚監護喪事。

    子元恪嗣,位揚州總管司馬,左遷候衛長史。

    少子元楷,與元恪皆明干世事。元楷,大業中為歷陽郡丞,與廬江郡丞徐仲宗俱竭百姓之產,以貢于帝。仲宗遷南郡丞;元楷超拜江都丞,兼領江都宮監。

    王韶,字子相,自雲太原晉陽人也,世居京兆。祖諧,原州刺史。父諒,早卒。韶幼而方雅,頗好奇節,有識者異之。在周,累以軍功,官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復轉軍正。周武帝既拔晉州,意欲旋師,韶諫曰︰“取亂侮亡,正在今日。方欲釋之而去,臣愚深所未解。”帝大悅。及齊平,進位開府,封晉陽縣公,賜口馬雜畜萬計。遷內史中大夫。宣帝即位,拜豐州刺史,改封昌樂縣公。

    隋文帝受禪,進爵項城郡公,轉靈州刺史,加位大將軍。晉王廣之鎮並州,除行台右僕射,賜彩五百匹。韶性剛直,王甚憚之,每事諮詢,不敢違法度。韶嘗奉使檢行長城,後王穿池,起三山,韶既還,自鎖而諫,王謝而罷之。帝聞而嘉嘆,賜金百兩,並後宮四人。平陳之役,以本官為元帥府司馬。及克金陵,韶即鎮焉。晉王廣班師,留韶于石頭防遏,委以後事。歲余,征還。帝謂公卿曰︰“晉王以幼出,遂能克平吳、越,王子相之力也。”于是進位柱國,賜奴婢三百口,錦絹五千段。及上幸並州,以其稱職,特加勞勉。後上謂曰︰“自朕至此,公須鬢漸白,無乃憂勞所致?柱石之望,唯在于公,努力勉之!”韶辭謝,上勞而遣之。

    秦王俊為並州總管,仍為長史。歲余,馳驛入京,勞弊而卒。帝甚傷惜之,謂秦王使者曰︰“語爾王,我前令子相緩來,如何乃遣馳驛?殺我子相,豈不由汝!”言甚ち妻愴。使有司為立宅,曰︰“往者何用宅為?但以表我深心耳!”又曰︰“子相受我委寄,十有余年,終始不易。寵章未極,舍我而死乎!”發言流涕。因命取子相封事數十紙,傳示群臣曰︰“其真言匡正,裨益甚多,吾每披尋,未嘗釋手。”煬帝即位,追贈司徒、尚書令、靈豳等十州刺史、魏公。子士隆嗣。

    士隆略知書計,尤便弓馬,慷慨有父風。大業世,頗見親重,位備身將軍,改封耿國公。越王侗稱帝,士隆率數千兵自江淮而至。會王世充僭號,甚禮重之,署尚書右僕射。憂憤,疽發背卒。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陽人也。父禎,魏敷州刺史。岩好讀書,不守章名,剛鯁有器局,以名節自許,少與勃海高、太原王韶同志友善。仕周,為武賁給事。大冢宰宇文護見而器之,以為中外記室。累遷內史中大夫,封昌國縣伯。周宣帝嗣位,為政昏暴,京兆郡丞樂運輿櫬詣朝堂,陳帝八失,言甚切至。帝大怒,將戮之,朝臣莫有救者。岩謂人曰︰“臧洪同日,尚可俱死,其況比干乎?若樂運不免,吾將與之俱斃。”詣請見,言于帝曰︰“樂運知書奏必死,所以不顧身命者,欲取後世名。陛下若殺之,乃成其名,落其術內。不如勞而遣之,以廣聖度。”運因獲免。後帝將誅烏丸軌,岩不肯署詔。御正顏之儀切諫不入,岩進繼之,脫巾頓顙,三拜三進。帝曰︰“汝欲黨烏丸軌耶?”岩曰︰“臣非黨軌,正恐濫誅,失天下望。”帝怒,使閹豎搏其面,遂廢于家。

    隋文帝為丞相,加開府、戶部中大夫。及受禪,拜兵部尚書,進爵平昌郡公。岩性嚴重,明達世務,每有奏議,侃然正色,廷爭面折,無所回避,上及公卿皆敬憚之。時帝懲周代諸侯微弱,以致滅亡,由是分王諸子,權侔王室,以為盤石之固。遣晉王廣鎮並州,蜀王秀鎮益州。二王年並幼,選貞良有重望者為之僚佐。時嚴與王韶為河北道行台右僕射,帝謂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輔我海 噯綺懿蝸嗥脛 狻!奔把業焦   蠲魎啵 羧順蒲傘J褳鹺蒙藎  ♀部諼 巳耍 鐘仕狼簦 〉ㄎ﹫幀Q醫圓環 蹋 鷗笄洶桑 躕歡埂5 椅 耍 墾  取J裰杏希 宜枚希  輝梅S械米 擼 皆唬骸捌講 胱錚 岷臥寡桑俊鄙仙跫沃  痛陀徘 W漵詮  系肯Q彌 R嬤莞咐夏 輝商椋 誚袼賈 br />
    岩卒後,蜀王為非法,造渾天儀,又共妃出獵,以彈彈人,多捕山獠充宦者,僚佐無能諫止。及秀得罪,上曰︰“元岩若在,吾浩裼惺嗆  br />
    子弘嗣。歷給事郎、司朝謁者、北平通守。

    宇文弼,字公輔,河南洛陽人也,其先與周同出。祖直力勤,魏鉅鹿太守。父珍,周宕州刺史。弼慷慨有大節,博學多通。仕周,嘗奉使鄧至國及黑水、龍涸諸羌,前後降附三十余部。及還,奉詔修定五禮,書成奏之,賜田二頃、粟百石。累遷小吏部,擢八人為縣令,皆有異績,世以為知人。轉內史都上士。

    武帝將謀出兵河陽以伐齊,弼進策曰︰“齊氏建國,于今累世,雖曰無道,尚有其人。今若用兵,須擇其地。河陽要沖,精兵所聚,盡力攻圍,恐難得志。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帝不納,師竟無功。建德五年,大舉伐齊,卒用弼策。于是募三輔豪俠少年數百人為別陽,從帝攻拔晉州,身被三瘡,苦戰不息,帝奇而壯之。因從平齊,以功拜上儀同,封武威縣公。宣帝嗣位,為守廟大夫。時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陳昶擊之。弼為監軍,謂昶曰︰“宜選精騎,直趨祈連之西。賊若收軍,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險隘,兼下濕,度其人馬,三日方度。彼勞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昶不能用,西取合黎,大軍行遲,虜已出塞。其年,弼又從梁士彥攻拔壽陽,改封安樂縣公,除澮州刺史,轉南司州刺史。司馬消難之奔陳,弼追之不及。遇陳將樊毅,戰于漳口,自旦及午,三戰三捷。除黃州刺史,轉南定州刺史。

    開皇初,以前功封平昌縣公。入為尚書右丞。時西羌內附,詔弼持節安集,置鹽澤、蒲昌二郡而還。遷左丞,當官正色,為百僚所憚。三年,突厥寇甘州,以行軍司馬元帥竇榮定擊破之。還除太僕少卿,轉吏部侍郎。平陳之役。楊素出信州道,令弼持節為諸軍節度,仍領行軍總管。劉仁恩之破陳將呂仲肅也,弼有謀焉。加開府,擢拜刑部尚書,領太子虞候率。上嘗親臨釋奠。弼與博士論議,詞致清遠。上大悅,謂群臣曰︰“朕今睹周公之制禮,見宣尼之論孝,實慰朕心。”時朝廷以晉陽為重鎮,並州總管必屬親王,其長史、司馬亦一時高選。前長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干用,出為並州長史。十八年,遼東之役,授元帥漢王府司馬,仍領行軍總管。軍還,歷朔、代、吳三州總管,皆有能名。煬帝即位,拜刑部尚書,仍持節,巡省河北。還除泉州刺史。復徵拜刑部尚書,轉禮部尚書。

    弼既以才能著稱,歷職顯要,聲望甚重,物議多見推許。帝頗忌之。時帝漸好聲色,尤勤遠略,弼謂高曰︰“昔周天元好聲色亡國,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言“長城之役,幸非急務”。有人奏之,坐誅,天下冤之。所著辭賦二十余萬言,為《尚書》、《孝經注》行于世。有子儉瑗。

    伊婁謙,字彥恭,本鮮卑人也。其先世為酋長,隨魏南遷。祖信,中部太守。父靈,相隆二州刺史。謙性忠直,善辭令。仕周,累遷宣納上士、使持節、驃騎大將軍。武帝將伐齊,召入內殿,問以兵事。對曰︰“偽齊僭擅,跋扈不恭,沉溺倡優,耽昏曲蘗。其折沖之將斛律明月已斃讒人之口,上下離心。若命六師齊進,臣之願也。”帝大笑,因使謙與小司寇拓跋偉聘齊觀釁。帝尋發兵。齊主知之,令其僕射陽休之責謙曰︰“貴朝盛夏徵兵,馬首何向?”答曰︰“僕拭玉之始,未聞興師。設復西增白帝之城,東益巴丘之戍,豈足怪哉!”謙參軍高遵以情輸齊,遂留謙不遣。帝既克並州,召謙勞之。乃執遵付謙,任令報復,謙頓首請赦之。帝曰︰“卿可聚眾唾面,令知愧也。”謙跪曰︰“遵罪又非唾面之責。”帝善其言而止。謙竟待遵如初。尋賜爵濟陽縣伯,累遷前驅中大夫。大象中,進爵為侯,位開府。隋文帝作相,授亳州總管,俄征還京。恥與逆人王謙同名,因爾稱字。文帝受禪,以彥恭為左武候將軍,俄拜大將軍,進爵為公。後出為澤州刺史,清約自處,甚得人和。以疾去職,吏人攀戀,行數百里不絕。卒于家。子杰嗣。

    李圓通,京兆涇陽人也。少孤賤,給使隋文帝家。及帝為隋公,擢授參軍事。初,帝少時,每宴客,a令圓通監廚。圓通性嚴整,左右婢僕,咸所敬憚。唯世子乳母恃寵輕之,賓客未供,每有干請。圓通不許,或輒持去。圓通大怒,叱廚人撾之數十,叫聲徹于閣內,僚吏左右,代其失色。賓去後,帝知之,召圓通命坐賜食,從此獨善之,以為堪當大任。帝作相,賜爵懷昌男。授帥都督,進爵新安子,委以心膂。圓通多力勁捷,長于武用。周代諸王素憚帝,伺便圖為不利,賴圓通保護,獲免者數矣。帝深感之,由是參預政事,授相國外兵曹,仍領左親信。尋授上儀同。帝受禪,拜內史侍郎,領左衛長史,進爵為伯。歷左右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左丞,攝刑部尚書,深被任信。伐陳之役,以行軍總管從楊素出信州道,以功進位大將軍。改封萬安縣公,揚州總管長史。秦孝王仁柔自喜,少斷決,府中事多決于圓通。入為司農卿,遷刑部尚書,後復為並州長史。孝王以奢得罪,圓通亦坐免。尋檢校刑部尚書事。仁壽中,以勛舊進爵郡公。煬帝嗣位,拜兵部尚書。帝幸揚州,以圓通留守京師。判宇文述田還百姓,述訴其受賂。帝怒,坐是免官。圓通憂懼發病,卒。贈柱國,封爵悉如故。

    子孝常,大業末,為華陰令。武德初,以應義旗功,封義安王。

    又有陳茂者,河東猗氏人。家世寒微,質直恭謹,為州里所稱。文帝為隋國公,引為僚佐,待遇與圓通等。每令典家事,常稱旨。後從帝與齊師戰于晉州,賊甚盛,帝將挑戰,茂固止不得,因捉馬。帝怒,拔刀斫其額,流血被面,詞氣不撓。帝感而謝之,厚加禮敬。帝為丞相,委以心膂。及受禪,拜給事黃門侍郎,封魏城縣男,每典機密。轉益州總管司馬,遷太府卿,進爵為伯。卒官。子政嗣。

    政字弘道,倜儻有文武大略,善鐘律,便弓馬。少養宮中,年十七,為太子千牛備身。京都大俠劉居士重政才氣,數從之游。圓通子孝常與政相善,並與居士交結。及居士伏誅,政及常從坐,上以功臣子,撻之二百而赦之。由是不得調。煬帝時,歷位協律郎、通事謁者、兵曹承務郎。帝以其才,甚重之。宇文化及之亂,以為太常卿。後歸大唐,為梁州總管,遇賊見殺。

    郭榮,字長榮,自雲太原人也。父徽,仕魏為同州司馬。時武元皇帝為刺史,由是與隋文帝有舊。徽後位洵州刺史、安城縣公。及帝受禪,拜太僕卿,卒官。榮容貌魁岸,外疏內密,與交者多愛之。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親信。護察榮謹願,擢為中外府水曹參軍。齊寇屢侵,護令榮于汾州觀城勢,時汾州與姚襄鎮相去懸遠,榮以二城孤迥,勢不相救,請于州鎮間更築城以相控攝,護從之。俄而齊將段孝先攻陷姚襄、汾州二城,唯榮所立者獨能自守。護作浮橋出兵,孝先于上流縱大筏擊浮橋,護令榮督便水者引取其筏。以功授大都督。護又以稽胡數為寇亂,使綏集之。榮于上郡、延安築周昌、弘信、廣安、招遠、咸寧等五城以遏其要路,稽胡由是不能為寇。周武親總萬機,拜宣納中士。後從平齊,以功封平陽縣男。遷司水大夫。

    榮少與隋文帝親狎,帝嘗與夜坐月下,謂榮曰︰“吾仰觀玄象,俯察人事,周歷已盡,我其代之。”榮深自結納。未幾,周宣崩,文帝總百揆,召榮,撫其背笑曰︰“吾言驗未?”既拜相府樂曹參軍。俄以本官復領部大夫。文帝受禪,引為內史舍人,以龍潛之舊,進爵蒲城郡公,位上儀同。累遷通州刺史。仁壽初,西南夷獠多叛,詔榮領八州諸軍事、行軍總管討平之。

    煬帝即位,入為武候驃騎大將軍,以嚴正聞。後黔字首領田羅駒阻清江作亂,夷陵諸郡人夷多應者,詔榮擊平之。遷左候衛將軍。從帝西征吐谷渾,拜銀青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功進左光祿大夫。明年,帝復事遼東,榮以為中國疲弊,萬乘不宜屢動,乃言于帝,請止行。帝不納。復從軍攻遼東城,榮親蒙矢石,晝夜不釋甲冑。帝知之大悅,每勞勉之。帝後以榮年老,欲出為郡。榮陳請不願。哀之,拜右候衛大將軍。後數日,帝謂百僚曰︰“誠心純至如郭榮者,固無比矣。”楊玄感之亂,帝令馳守太原。明年,從帝至柳城,卒于懷遠鎮。帝為廢朝,贈兵部尚書,謚曰恭。子福善。

    龐晃,字元顯,榆林人也。父虯,周驃騎大將軍。晃少以良家子召補州都督。周文帝署大都督,領親信兵,常置左右。晃因徙居關中。後遷驃騎將軍,襲爵比陽侯。衛王直出領襄州,晃以本官從。尋與長湖公元定擊江南,孤軍深入,沒于陳。數年,衛王直遣晃弟車騎將軍元俊賚絹八百匹贖焉,乃得歸。拜上儀同,復事衛王。時隋文帝出為隨州刺史,路經襄陽,衛王令晃詣文帝。晃知帝非常人,深自結納。及帝去官歸京師,晃迎見于襄邑。帝甚歡,與晃同飯,晃因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圖,九五之日,幸願不忘。”帝笑曰︰“何妄言也!”頃之,有一雄雉鳴于庭,帝令晃射之,曰︰“中則有賞。然富貴之日,持以為驗。”文帝受禪,與晃言及之,晃再拜曰︰“陛下君臨宇內,猶憶曩時之言?”上笑曰︰“公此言何得忘也!”尋加上開府,拜右衛將軍。進爵為公。河間王弘之擊突厥。晃性剛悍。時廣平王雄當途用事,勢傾朝廷,晁每陵侮之。嘗于軍中臥,見雄不起,雄甚餃之。復與高有隙。二人屢譖晃,由是宿衛十余年,官不得進。出為懷州刺史,遷原州總管,卒于官。帝為廢朝,謚曰敬。

    子長壽,頗知名,位驃騎將軍。

    李安,字玄德,隴西狄道人也。父蔚,仕周,為相燕a三州刺史、襄武縣公。安美姿容,善騎射。天和中,襲爵襄武公,授儀同、小司右上士。隋文帝作相,引之左右,遷職方中大夫。復拜安弟哲為儀同。安叔父梁州刺史璋時在京師,與周趙王謀害帝,誘哲為內應。哲謂安曰︰“寢之則不忠,言之則不義,失忠與義,何以立身?”安曰︰“丞相,父也,其可背乎!”遂陰白之。及趙王等伏誅,將加官賞,安頓首曰︰“豈可將叔父之命以求官賞?”於是俯伏流涕,悲不自勝。帝為之改容曰︰“我為汝特存璋子。”乃命有司罪止璋身,帝亦為安隱其事而不言。尋授安開府,進封趙郡公,哲上儀同、黃台縣男。

    文帝即位,歷內史侍郎、尚書左丞、黃門侍郎。平陳之役為楊素司馬,仍領行軍總管,率蜀兵順流東下。時陳人屯白沙,安謂諸將曰︰“水戰非北人所長。今陳人依險泊船,必輕我無備。夜襲之,賊可破也。”安率眾先鋒,大破陳師。詔書勞勉,進位上大將軍、郢州刺史。轉鄧州刺史。求為內職,帝重違其意,除左領左右將軍。遷右領軍大將軍。拜哲開府儀同三司、備身將軍。兄弟俱典禁衛,恩信甚重。

    十八年,突厥犯塞,以安為行軍總管,從楊素擊之。安別出長川,會虜渡河,與戰破之。仁壽元年,出安為寧州刺史,哲為衛州刺史。安子瓊,哲子瑋,始自襁褓,乳養宮中,至是年八九歲,始命歸家。其親顧如是。帝嘗言及作相時事,因愍安兄弟滅親奉國,乃下詔曰︰“先王立教,以義斷恩,割親愛之情,盡事君之道,用能弘獎大節,體此至公。往者朕登庸惟始,王業初基,寧州刺史趙郡公李安,其叔璋潛結枝,包藏不逞。安與弟哲深知逆順,披露丹心,凶謀既彰,罪人斯得。朕每念誠節,嘉之無已。但以事涉其親,猶有疑惑,欲使安等名教之方,自處有地。朕常為思審,遂致淹年。今更詳案聖典,求諸往事,父子天性,忠孝猶不並立,況復叔佷恩輕,情禮本有差降。忘私奉國,深得正理。宜錄舊勛,重弘賞命。”于是拜安、哲俱為柱國,賜縑各五十匹、馬百匹、羊千口。以哲為備身將軍。進封順陽郡公。安謂親族曰︰“雖家獲全,而叔父遭禍,今奉此詔,悲愧交懷。”因[欷悲感,不能自勝。先患水病,于是疾甚而卒。謚曰懷。子瓊嗣。少子孝恭,最知名。

    哲,煬帝時工部尚書,後坐事除名,配防嶺南,道卒。

    楊尚希,弘農人也。祖真,魏天水太守。父承寶,商直淅三州刺史。尚希齠齔而孤,年十一,辭母請受業長安。範陽盧辯見而異之,令入太學,專精不倦,同輩皆共推服。周文帝嘗親臨釋奠,尚希時年十八,令講《孝經》,詞旨可觀。文帝奇之,賜姓普六茹氏。擢為國子博士,累轉舍人上士。明、武世,歷太學博士、太子宮尹、計部中大夫。賜爵高都侯,東京司憲中大夫。撫慰山東、河北,至相州而宣帝崩,與相州總管尉遲迥發喪于館。尚希出謂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視不安,將有他計。吾不去,將及于難。”遂夜遁。及明,迥方覺,令數十騎追不及,遂歸京師。隋文帝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領宗室兵三千人鎮潼關。尋授司會中大夫。文帝受禪,拜度支尚書,進爵為公。歲余,出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書,加銀青光祿大夫。尚希時見天下州郡過多,上表以為“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僚以眾,資費日多,吏卒又倍,租調歲減。清干良材,百分無一,動須數萬,如何可充!所謂人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閑,並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用則易得賢才。”帝覽而嘉之,遂罷天下諸郡。後歷位瀛州刺史、兵部、禮部二尚書,授上儀同。尚希性 瘢 嬉匝V底醞  跤醒磐   き亍I鮮泵康├儷  詹嗖瘓耄 邢Z梢暈 氨菹亂司俅蟾  鴣稍贅 7彼櫓 瘢 僑酥魎飼住!鄙匣度輝唬骸骯  藝摺!鄙邢S凶慵玻 皆唬骸捌閻莩雒讕疲 憧把。  粵僦 !庇謔前 閻荽淌罰 粵轂局葑諭沛羝鎩I邢T謚藎 跤謝菡 匆   譚潰  咎鍤 輳 死燈淅W涔佟Z衷黃健br />
    子F嗣,後封丹水縣公,位安定郡丞。

    張 質亢瑁 蛹溧|人也。父羨,少好學,多所通涉,仕魏,為蕩難將軍。從武帝入關,累遷銀青光祿大夫。周文引為從事中郎,賜姓叱羅氏。歷司織大夫、雍州中從事、應州刺史、儀同三司,賜爵虞鄉縣公。復入為司成中大夫,典國史。周代公卿,類多武將,唯羨以素業自通,甚為當時所重。後以年老致仕。隋文帝受禪,欽其德望,以書征之。及謁見,敕令勿拜,扶杖升殿,上降榻執手,與之同坐,宴語久之,賜以幾杖。會遷都龍首,羨上表勸以儉約,上優詔答之。卒,贈滄州刺史,謚曰定。所撰《老子》、《莊子》義,名《道言》,五十二篇。

    醚⑶ 懈阜紜J宋海 輝蓖饈湯傘V 囊 獗塴C鰲ぐ涫潰 悔T姿韭跡 途舯逼較刈印P窞保 右峭  粑  K邐牡畚 ┤啵鈄醞平帷5 雲漵懈捎茫 跚子鮒 <笆莒 菸 惺橛邑  粑 睢Gㄌ  僨洌   露技  6「贛僑й埃 窕俟橇 N雌冢 諞峭 荊  粲菹縵毓 @  洹 E可惺欏=豕鬮 鎦葑芄埽 韭恚 右喙飴淮蠓頡br />
    院禿裼惺抖齲 跤械筆庇︰蟀菁街荽淌罰 豕閆當砬脛  次﹦醭ス罰 煨= 菔隆<敖蹺 侍 櫻 次﹤街荽淌罰 簧峽   羧嗽梅 莆 級  W涔佟W踴郾Γ 僦羚 デ br />
    開皇中,有劉仁恩者,政績為天下第一,擢拜刑部尚書。以行軍總管從楊素伐陳,與素破陳將呂仲肅于荊門,仁恩計功居多,授上大將軍,甚有當時譽。馮翊郭均、上黨馮世期並明悟有干略,相繼為兵部尚書。此三人俱顯名于世,然事行闕落,史莫能知。

    甦孝慈,扶風人也。父武,周賈荽淌貳P 壬儷兩鰨 釁韝桑 廊菀恰J酥埽 恢涼ァ恐寫蠓潁 飭偎 毓 K邐牡窞莒  財嬌エ  萏  洹S謔蓖躋黨躉 魈煜陸常 宋  桑 薏槐霞 P 茸芷涫攏 酪暈 塴@槐可惺椋  塴J被侍 佑縷鬧 閉 嫌毓 僦  嗔畬蟪劑炱渲埃 菪 忍 佑椅纜剩 惺槿綣省<壩諫輪 貿F講鄭  渚┤攏 暈妓 嗌常  鈁 常 司鑫妓  允艉櫻 鐶 榷狡湟郟 桑 仙浦  至焯 幼笪纜剩 耘泄ァ俊 E慷惺椋 莆 衫懟=淮蠼   ァ可惺椋 嗜綣省O仁牽 園倭毆┐巡蛔悖 ㄊ「 孿討免萸  障お「P 紉暈 儆氚儺照 切嘶  潰 砬牘 湟嚴賂疤鋦饔脅睿 喜 裳傘<敖 咸 櫻  湓詼   鑫 樂荽淌貳L 右孕 熱ュ 斡諮隕 G 櫓葑芄埽 閿謝菡︰蠊鵒稚皆較嗑畚 遙   任 芯芄埽 髕街 W涔佟W踴岵br />
    孝慈兄順,周眉州刺史。

    子沙羅,字子粹。仕周,以破尉遲迥功,授開府儀同三司,封通泰縣公。開皇中,歷位資、邛二州刺史,檢校利州總管。從史萬歲擊西爨,進位大將軍。尋檢校益州總管長史。及蜀王秀廢,沙羅坐除名。卒于家。子康嗣。

    元壽,字長壽,河南洛陽人也。祖敦,魏侍中、邵陵王。父寶,周涼州刺史。壽少孤,性仁孝,九歲喪父,哀毀骨立,宗族鄉黨咸異之。事母以孝聞。及長,方直,頗涉文史。周武成初,封隆城縣侯。保定四年,封儀隴縣侯,授儀同三司。隋開皇初,議伐陳,以壽有思理,使于淮浦監修船艦,以強濟見稱。累遷尚書左丞。文帝嘗出苑觀射,文武並從。開府蕭摩訶妻患且死,奏請遣子向江南收其家產,御史見而不言。壽奏劾之曰︰“御史之官,義存糾察,直繩莫舉,憲典誰寄?今月五日,鑾輿徙蹕,親臨射苑,開府儀同三司蕭摩訶幸廁朝行,預觀盛禮,奏稱請遣子世略暫往江南重收家產。妻安遇患,彌留有日,安若長逝,世略不合此行。竊以人倫之義,伉儷為重,資愛之道,烏烏弗虧。摩訶遠念資財,近忘匹好,一言才發,名教頓盡,而兼殿內侍御史臣韓徵之等親所聞見,竟不彈糾。若知非不舉,情涉阿縱;如不以為非,豈關理識?儀同三司、太子左庶子、檢校書侍御史臣劉行本虧失憲體,何所逃愆?臣謬膺朝寄,忝居左轄,無容寢默,謹以狀聞。”上嘉納之。後授太常少卿,出為基州刺史,有公廉稱。入為太府少卿,進位開府。煬帝嗣位,漢王諒反,左僕射楊素為行軍元帥,壽為長史。事平,以功授大將軍。遷太府卿。大業四年,拜內史令,從帝西討吐谷渾,壽率眾屯金山,東西連營三百余里以圍渾主。還拜右光祿大夫。七年,兼左翊衛將軍。從征遼東,在道卒。帝哭之甚慟,贈尚書右僕射、光祿大夫,謚曰景。

    子敏,頗有才辯,而輕險多詐。壽卒,帝追思之,擢敏守內史舍人。交通博徒,數泄省中語。化及之反,敏創其謀,偽授內史侍郎,為沈光所殺。

    論曰︰二趙明習故事,當世咸推,及居端右,無聞殊績。故知人之分器,各有量限,大小雲異,不可相逾。晉蜀二王,帝之愛子,擅以權寵,莫拘憲法。王韶、元岩任當彼相,並見嚴憚,莫敢為非,謇諤之風有足稱矣。宇文弼宇量宏遠,聲望攸歸,斯言不密,以致傾殞,惜矣!伊婁謙志識弘深,不念舊惡,請赦高遵之罪,有君子風焉。李圓通、郭榮、龐晃等或陳力經綸之際,或自結龍潛之始,其所以高位厚秩,隆恩殊寵,豈徒然哉!李安雖則滅親,而于義亦已疏矣。楊尚希譽望隆重,張き招 韌普旮桑 ぃ 鑰 手   塹筆敝 ∫病T 僦  斜荊 幸獯娣蠣獺H黃浼乒Τ品ュ 遣蛔閽疲 宿裰  蛭 乓印

    譯文︰

    趙哭,字通賢,天水西縣人。祖父趟超宗,曾任魏國河東太守。父親趙仲懿,曾任尚書左丞。

    趙煲年少時父親去世,奉養母親極為孝順。十四歲那年,有人盜伐他父親墓旁的樹木,趙更對著墳墓大哭起來,並將盜伐的人擒送官府。謁見魏國右僕射同惠達,拱手作揖而不下拜,陳述自己孤獨寒苦,說話的時候竟然傷心地哭了起來,周惠達亦為他流涕嘆息很久。長大以後,深沉有氣度,對書牘奏記有所涉獵。周文帝召為相府參軍事。跟從周文帝攻取洛陽。即將班師回朝,趙燹請求留下招撫逃亡在外的叛賊,周文帝同意了他的請求。趙燹于是率領所部同齊國人前後交戰了五次,消滅和俘虜敵人很多,因功封為平定縣男。多次改任後,任中書侍郎。

    周閔帝受禪即位,調任碘州刺史。蠻人酋長向天王率兵進攻信陵、秭歸,趙焚領兵進襲,大破蠻賊,保全了二郡。當時周國在長江南岸設置安蜀城以備御陳國,適逢連續幾十天下大雨,城牆崩塌了一百多步。蠻人酋長鄭南鄉反叛,引陳國將領昊明徹想進攻安蜀。趙煲屬下將吏都勸他加修城牆守衛,趟煲役有听從,而是派使者前去誘說長江南面未開化的蠻人酋長向武陽,叫他乘虛偷襲鄭南鄉的家鄉,俘獲了鄭南鄉的父母妻兒。鄭南鄉听到消息,他的黨羽紛紛散去,陳國的軍隊亦逃走。第二年,昊明徹連續侵擾,趙雯同他前後交戰了十六次,每次都挫敗了他的銳氣。因功授任開府儀同三司,又調任戶部中大夫。周武帝想進佔齊國黃河以南的地區,趙更進諫說︰“黃河以南的洛陽,四面受敵,即使得到了亦不可能守住。請求從黃河以北徑直進軍太原,端掉他們的巢穴,就能一舉平定。”周武帝沒有采納,致使出師無功而回。不久,跟從上柱國于翼從三鴉取道征伐陳國,攻陷陳國十九座城池便回師。因受到讒言詆毀,功勞沒有上報。升任御正上大夫。

    趙煲和宗伯斛斯征一向不和,斛斯征後來出任齊州刺史,因事坐罪下獄,他自知罪孽深重,于是便越獄逃跑了。武帝大為憤怒,急忙懸賞捉拿他。趟更秘密上奏說︰“斛斯征自認為罪重,害怕被處死而逃跑,如果不北逃到匈奴,就南逃到了昊越。斛斯征雖然愚笨卑陋,但久居清顥職位,逃到敵國,對本朝不利。如今到處旱災,可趁此大赦天下。”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斛斯征亦因此賴以免罪,趟煲始終不提此事。

    隋文帝任丞相,趟煲被升授上開府,又升任大宗伯。隋文帝即位,趟煲親授文帝玉璽。進升大將軍,賜封金城郡公,授任相州刺史。朝廷鑒于趙炙熟悉舊有的典章制度,征授尚書右僕射。不久,因抵觸皇帝的旨意出任陝州剌史,接著改任冀州刺史,很有聲威和惠政。趙斐一次生病,百姓奔走爭相為他祈禱,可見他是如此得民心。冀州市中多奸詐之人,趙N制作了銅斗鐵尺,將它們放在市場,百姓感到很方便。文帝听說後特予以贊賞,並作為常設制度頒行天下。一次有人偷了趙哭田中的萵,被官吏擒獲了。趙更說︰“這只不過是刺史沒有做好教化工作的結果,他有什麼罪呢?”並給予安慰告諭而後放了他,臨走時還命人送給他一車蒿,偷盜的人見到如此,慚愧得勝過重刑的處罰。文帝到洛陽,趙煲前來朝見,文帝慰勞了他。後來在官所去世。

    兒子趙義臣承襲父親爵位,曾做到太子洗馬。後來與楊諒謀反,被處死刑。

    趙芬,字士茂,天水西縣人。父親趟諒,在北周曾任秦州刺史。趙芬年少時擅長辯論,閱覽了很多經史典籍。周文召為相府鏜曹參軍,歷任記室,多次升任為開府儀同三司。性格倔強,所任職位,都有聲譽和政績。周武帝孰掌朝政,授任他為內史下大夫,改任小御正。熟習先例,每次朝廷遇到疑議,大家不能決斷時,趟芬常出來評判次斷,役人不說好的。後來任司會。申國公李穆征討齊國,招引他為行軍長史,封為淮安縣男。接著任東京小宗伯,鎮守洛陽。隋文帝任丞相時,尉遲迥和司馬消難往來密謀反叛,趙芬了解到後,秘密告訴文帝。從此深得文帝的寵愛信任,升任東京左僕射,進封郡公。開皇初年,東京官署取消,他被授任為尚書右僕射,同郢公王誼—起撰修法律。不久兼任內史令,極受文帝信任。不久,因為年老多病,出任蒲州刺史,加授金紫光祿大夫,仍舊負責關東漕運,賞賜他錢一百萬,粟五千石,然後派他就任。幾年後,上表請求告老還鄉,便被征召到京城,賞賜他三匹良馬拉的韜車及幾杖被褥等,于是回到家里。皇太子選送給他巾帔。幾年後去世,文帝派使者前去吊祭,叫鴻臚去負責喪事的操辦。

    兒子趙元恪承襲父爵,曾位至揚州德管司馬,降為候衛長史。

    小兒子趟元楷,和趙元恪都很精明于世事。趙元楷,大業年間任歷陽郡丞,和廬江郡丞徐仲宗都竭力搜刮百姓錢財來向煬帝朝貢。徐仲宗升任南郡丞︰趟元楷破例授任為江都丞,兼領江都宮監。

    王韶,字子相,自己說是太原晉陽人,世代家居京兆。祖父王諧,曾任原州刺史。父親王諒,早年去世。王韶小時候大方文雅,比較崇拜奇異節操,認識他的人都很驚異。在北周時,立有多次戰功,官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改任軍正。周武帝攻陷吾州以後,想回師,王韶進諫說︰“攻取亂國侮辱亡主,正在今天。將要放棄這些而離去,我深為不解。”武帝听後極為高興。齊國平定後,進升開府,賜封為晉陽縣公,賞賜數以萬計的牛馬及各種牲畜。升任內史中大夫。周宣帝即位,拜任豐州刺史,改封為昌樂縣公。

    隋文帝受禪即位,進封為項城郡公,改任靈州刺史,加授大將軍。晉王楊廣鎮守並州時,任行台右僕射,賞賜彩五百匹。王韶性格剛毅正直,晉王非常害怕他,每做一事都向他咨詢,不敢違犯法令。王韶一次遵奉使命察看長城,走後晉王鑿土為池,壘石建有三座山,王韶回來以後,給自己上了枷鎖向晉王進諫,晉王在表示歉意後便把它們毀掉了。文帝听說後深表贊嘆,賜給他黃金百兩及官女四人。征討陳國戰役,以本官身份任元帥府司馬。金陵攻克後,王韶就鎮守在那里。晉王楊廣班師回朝,留下王韶在石頭布防戒備,並將那里的事務交付他處理。大約一年以後,被征召回來。文帝對公卿大臣說︰“晉王年幼出鎮藩國,所以能平定昊、趑,是王子相的功勞。”于是進授柱國,賞賜奴婢三百人和錦絹五千段。文帝巡視並州,認為他稱職,特予慰勞和勉勵。後來文帝對他說︰“自朕到這里後,公須鬢漸漸變白了,是不是憂慮勞頓的結果?國家柱石般的重任,只寄托在公身上,希望公努力。”王韶表示謝意,文帝慰勞後便叫他回去了。

    秦王楊俊任並州總管時,王韶仍舊任長史。一年後,急速乘驛馬回京城,因勞累疲敝而去世。文帝為此極為悲傷和惋惜,他對秦王的使者說︰“告訴你的大王,我先前叫子相慢慢來京城,為什麼卻叫他急速乘驛車趕來?殺了我的子相。難道不是你嗎?”言語非常悲愴。派官吏為他修了一座住宅,說︰“已死了的人,住宅對他有什麼用呢?只不過以此來表達我的肉心而已。”又說︰“子相為我效力十多年,始終不改變他對我的忠貞。對他的恩寵和彰揚都還沒到頭,就棄我而死啊!”說此話的時候都傷心得流出了眼淚。于是叫人把子相密封的奏章幾十張紙傳給群臣看,並說︰“他直言對我的糾正,使我受益極多,我每次披覽它們,還未曾放過手。”煬帝即位,追贈為司徒、尚書令及靈、豳等十州刺史,追封為魏公。兒子王士隆承襲爵位。

    王士隆稍知文字與籌算,尤其熟習射箭騎馬,為人慷慨大方,有父親的遣風。大業時期,頗受煬帝親近和器重,位至備身將軍,改封為耿國公。越王楊侗稱帝,王士隆率領幾千兵馬從江、淮地區趕赴而去。恰巧遇到王世充冒用皇帝稱號,對他禮遇極重,任他為尚書右僕射。王士隆因為憂憤,背生毒瘡而去世。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陽人。父親元禎,曾任魏國敷州刺史。元岩喜好讀書,但不拘泥前人的章節句讀,為人剛直而有氣量,以名譽和節操為抱負,年少時和勃海的高顯、太原的王韶志向相同且友好。在北周做官,任武賁給事。大冢宰宇文護見到後器重他,任用為中外記室。多次升任後任內史大夫,封為昌國縣伯。周宣帝即位,政治昏庸暴虐,京兆郡丞樂運用車載棺到朝堂,陳述宣帝八方面失誤,言辭極為深切嚴厲。宣帝大為憤怒,將要處斬他,朝中大臣沒人敢去挽救。元岩對人說︰“臧洪同日,尚且可以一起去死,何況是比十呢?如果樂運不能免死,我將與他一起去死。”並到殿上請求見宣帝,他對宣帝說︰“樂運知道上奏一定會死,他之所以不顧性命,是想留取後世的名聲。陛下如果殺了他,就成就了他的名聲,落入了他的權術圈套。不如恩勞一番再放他回去,以光大陛下聖王的氣度。”樂運因此得以免死。後來宣帝將要處斬烏丸軌,元岩不肯代簽詔令。御正顏之儀懇切進諫,宣帝沒采納,元岩繼續進諫,並脫掉頭巾磕額在地,三拜三進。宣帝說︰“你是想偏袒烏丸軌嗎?”元岩說︰“臣不是偏袒烏丸軌,我只擔心陛下濫殺,而使天下人失望。”宣帝大怒,叫宦官打他的耳光,于是被免職回家。

    隋文帝任丞相,加授開府和盧部中大夫。隋文帝受禪即位,授任為兵部尚書,進封為平昌郡公。元嚴生性嚴肅莊重,精明世務,每次奏議,都顯得剛直嚴肅,無論是廷爭還是面折,都沒有回避,文帝和公卿大臣都很敬畏他。當時文帝鑒于周代諸侯王過于微弱,以致國家滅亡,于是將諸子分封為王,給予等同王室的權勢,以此來構築國家堅固的基石。派晉王楊廣鎮守並州,蜀王楊秀鎮守益州。雨王年齡都還幼小,便選一些忠良且有較高聲望的人充當他們的幕僚。當時元岩和王韶兩人都以剛直出名,別人都說二人的才識與高頒相等同,所以授任元岩為益州總管長史,王韶被任命為河北道行台右僕射,文帝對元岩說︰“公有宰相才能,如今屈身輔佐我兒,就像曹參任齊王的相國。”元岩到任後,法令嚴明,吏民對他贊美很多。蜀王喜好奢侈,一次想用僚人作宦官,又想活牛生的剖殺死囚,取人膽作藥。元岩都不接受命令,到官署懇切進諫,蜀王往往會認錯而放棄。蜀王害怕元岩的為人,常常都能遵循法度。蜀地的獄訟,凡經元岩裁決的,沒人不心悅誠服。有一個犯法被治罪的人對別人說︰“平昌公給的罪名,我還有什麼可怨的呢?”文帝為此大加獎勵,賞賜他豐厚的財物。後來在官位上去世,文帝為此悲傷惋惜很久。益州的百姓沒有誰不落渡的,就是今天還思念他。

    元岩死後,蜀王從事違法勾當,制造潭天儀,又和王妃一超出去打獵,用彈弓彈射路人,捕來很多山裹的僚人,把他們合了作宦官,他的屬官沒人能夠勸止。到楊秀獲罪時,文帝說︰“元岩如果還在,我兒難道會有今天這一結果嗎?”

    兒子元弘承襲父親爵祿。元弘歷任給事郎、司朝謁者、北平通守。

    宇文弼,字公輔,河南洛陽人,他的祖先和周室宇文氏同是一個宗族。祖父宇文直力勤,在魏國曾任巨鹿太守。父親宇文珍,在北周曾任宕州刺史。宇文弼壕慨大方,有氣節,博學多識。在北周供職,一次奉命出使邵至國和黑水、龍涸等羌地,前後使三十多部羌人歸降。回來後,奉詔修定五禮,修定完成後上奏朝廷,賞賜十二頃公田、一百石粟。經多次升任為小吏部,提拔了八個人任縣令,人人都有不凡的政績,人們都認為他知人善用。改任內史都上士。

    周武帝準備謀議出兵河陽以征討齊國,宇文撖進獻計策說︰“齊氏建國至今,已歷經數代,雖然說他沒有德政,但還是大有能人。今天如果要用兵征伐,必須選擇好出兵進擊的地方。河陽地處要沖,精兵屯聚,全力圍攻,恐怕難以如願。他們在汾水轉彎的地方,駐扎的兵力少,且山嶺低平,進攻它很容易攻取,這才是用兵的好地方。”武帝沒有采納,出師居然沒有任何收獲。建德五年,大舉討伐齊國,終于采用了宇文弼的計策。于是募集三輔地區年輕豪勇的武士幾百人單獨組成一支隊伍,跟從武帝攻陷晉州,在此戰役中,宇文弼身受三處傷,仍苦戰不止,武帝深感驚奇並夸他雄壯。因為跟從平定齊國,憑功勞拜授為上儀同,封為武威縣公。周宣帝繼位,寧文弼任守廟大夫。當時突厥劫掠甘州,宣帝叫侯莫陳昶率軍攻擊。宇文弼任監軍,他對侯莫陳昶說︰“應該選擇一支精銳騎兵,直奔祈連山西部。突厥如果收兵,必定從蓼泉往北,這地方險耍,而且地表較濕,估計他們的人馬,要三天才能越過。他們疲勞我們休息,大敗他們是一定的。如果在此路邀擊,才真正是上策。”侯莫陳昶役采用,率軍向西攻取合黎,由于大軍行動遲緩,突厥已經出了邊塞。當年,宇文弼又隨梁士彥攻佔壽陽,改封為安樂縣公,任滄州刺史,轉任南司州刺史。司馬消難奔陳,宇文弼未追上。遇陳將樊毅,戰于漳口,從天亮至中午,三戰三捷。任黃州刺史,轉任南定州刺史。

    開皇初年,因為前面的功勞被封為平昌縣公,入朝任尚書右丞。當時西部羌人歸附內地,下詔叫宇文弼持符節安撫,宇文弼在那里設置鹽澤、蒲昌二郡後便回朝了。調任尚書左丞,宇文轍為官嚴肅,使百官都感到害怕。開皇三年,突厥進犯甘州,宇文轍以行軍司馬身份隨從元帥竇榮定將突厥擊敗。回朝後任太僕少卿,後改任吏部侍郎。平定陳國的戰役,楊素率軍從信州道出擊,叫宇文弼持節任諸軍節度,仍舊任行軍總管。劉仁恩大敗陳國將領呂仲肅,有宇文弼參與的計謀。加授開府,提拔為刑部尚書,領太子虞候率。一次文帝親自前來參加釋奠禮,宇文弼與博士議論禮制,言辭清明廣遠。文帝大為高興,對眾位大臣說︰“朕今天目睹了周公的制禮,亦看到了孔子的論孝,實在很令朕心里寬慰。”當時朝廷認為晉陽是重鎮,並州總管一職必須由親王擔任,他的長史和司馬亦必須經過嚴格挑選。前任長史王韶去世後,認為宇文撖有文武才干,便出任並州長史。開皇十八年,遼東戰役,授任他為元帥漢王府司馬,仍舊領行軍總管。大軍回來後,歷任朔、代、昊三州總管,都以有才能而出名。隋煬帝即位,授任刑部尚書,仍持節巡視察看黃河以北。巡視回來,任泉州刺史。又征拜入任刑部尚書,改任禮部尚書。

    宇文弼以有才能而著稱,歷任官職顯要,聲望非常高,人們談論他時多半受到推崇贊許。煬帝頗為猜忌。當時煬帝漸漸喜好上聲色,尤其勤于遠巡,宇文撤對高穎說︰“過去周天元喜好聲色而七了國家,拿現在與他相比,不是更嚴重嗎?”又說︰“修長城的勞役工程,確實不是很急辦的事情。”有人將這些話上奏給煬帝,獲罪處死,天下人都感到冤屈。他撰有辭賦二十多萬字,還有為《尚書》、《孝經》作的注流行在世上。兒子名叫宇文儉瑗。

    伊婁謙,字彥恭,本來是鮮卑人。他的祖先世代都是酋長,跟隨北魏南遷。祖父伊婁信,曾任中部太守。父親伊婁靈,歷任相、隆二州刺史。伊婁謙性格忠直,善辭令。在北周出仕,多次升任宣納上士、使持節、驃騎大將軍。周武帝將要討伐齊國,宣召他到內殿,詢問有關出兵之事。伊婁謙回答說︰“偽齊僭號擅立,跋扈不恭,沉溺歌舞雜技,嗜酒成癮。他的折沖之將斛律明月已被讒言冤殺,上下離心。如果叫六師齊進,這是臣的心願。”武帝听後大笑,便派伊婁謙和小司寇拓跋偉出使齊國伺隙而動。武帝隨即微調兵力。齊國君主知道後,便叫他的僕射陽休之責問伊婁謙︰“貴國盛夏微調兵馬,是開進到哪里?”伊婁謙回答說︰“我出使貴國的時候,役听說調發軍隊。大概又是向西增援白帝城,向東增強巴丘的守御,有什麼值得奇怪的。”伊婁謙的參軍高遵將實情傳送給齊國,于是齊國留著伊婁謙不遣送。武帝攻取並州後,召來伊婁謙給予慰勞。同時押著高遵交給伊婁謙,任憑伊婁謙去報復。伊婁謙叩首請求武帝赦免高遵。武帝說︰“卿可當著眾人的面唾他的臉,讓他知道羞愧。”伊婁謙下跪說︰“高遵的罪過又不當處以唾面的責罰。”武帝認為他的話有道理而作罷。此後,伊婁謙居然還像當初那樣對待高遵。不久,賜封為濟陽縣伯,多次升任為前驅中大夫。大象年問,進封侯爵,授任開府。隋文帝任丞相,授任毫州總管,不久被征召回京城。因恥于與叛逆王謙同名,便只稱字。文帝受禪即位,授任他為左武候將軍,隨即授任為大將軍,進升公爵。後來出任澤州刺史,清廉簡約,很得人心。園有病而離職,官民拽著他的馬頭,依依不舍地為他送行。送出了幾百里也不停。最後在家中去世。兒子伊婁杰承襲父爵。

    李圓通,京兆涇陽人。年少時孤苦卑賤,在隋文帝府中當差。文帝被封為隋公,提拔他為參軍事。起初文帝年少時,每次宴會賓客,常叫圓通監理廚事。圓通生性嚴肅,在他身邊的奴婢僕從,都很敬怕他。只有世子的乳母依仗受寵頗為輕視他,賓客漫送她東西,每次都要請托于人。圓通不答應,她卻時不時自己去拿。圓通大為憤怒,呵叱廁師將她杖責了幾十下,她淒叫的聲音傳遍了整個內室,圓通的身邊屬吏,都為他擔心。賓客走後,文帝知道此事,召見圓通,並叫他一起就餐,從此對他特別友好,認為他能擔當大任。文帝任丞相,賜封他為懷昌男。接著授任帥都督,進封為新安子,將他視作心腹。圓通力大敏捷,適應于武刀拼斗。周室諸王一向害怕文帝,便伺機圖謀不軌。仰仗圓通的保護,多次得以免遭暗算。文帝為此對他深為感激,于是讓他參預政事,授任他為相國外兵曹,仍舊領左親信。不久授任他為上儀同。文帝受禪即位,拜任內史侍郎,領左衛長史,進封伯爵。歷任左右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左丞,攝刑部尚書,深受文帝信任。隋征伐陳國,以行軍總管身份跟從楊素從信州道出擊,因功進升大將軍,改封為萬安縣公,授任揚州總管長史。秦孝王仁厚柔弱,只顧自己喜好的事情,對政事很少決斷,王府中的事情多半由圓通去處理。入任司農卿,升任刑部尚書,後來又出任並州長史。秦孝王因奢侈獲罪,圓通亦因此受牽連被免職。不久,檢校刑部尚書事。仁壽年問,憑功勛和故交世好進升為郡公。隋煬帝繼承皇位,授任兵部尚書。煬帝巡 揚州,留圓通鎮守京都。判決將宇文述的田地歸還百姓,宇文述向煬帝訴訟他受賄。煬帝大怒,因此獲罪免官。圓通因憂愁害怕導致發病,去世。追贈為柱國,封爵仝部依舊。

    兒子李孝常,大業末年,任華陰縣令。武德初年,因接應義軍有功,封為義安王。

    又有陳茂,河東猗氏人。家世貧窮地位低下,為人樸實正直,恭敬謹慎,在家鄉受到稱贊。文帝為隋國公時,引進他充任屬官,受到的禮遇與李圓通一樣。每次都叫他典掌家中事務,常常很合乎文帝的旨意。跟從文帝與齊軍大戰于晉州,當時齊軍士氣很旺,文帝將要去挑戰,陳茂在堅決勸說不奏效的情況下,趁機抓住文帝的馬勒。文帝大怒,拔刀砍了他的額頭,流血滿面,但說話的口氣還是沒屈服。文帝深受感動,向他表示歉意,對他更是加倍地尊敬。文帝任丞相,委以他心腹之任。文帝受禪即位,授任為給事黃門侍郎,封為魏城縣男,常常典掌機密事務。改任益州總管司馬,調任太府卿,進升伯爵。後來在官任上去世。兒子陳政承襲父爵。

    陳政,字弘道,在文武謀略上有超人的才干,而且風流瀟灑,擅長音樂,熟習射箭騎馬。小時候被養在宮中,十七歲時,任太子干牛備身。京都大俠劉居士看重陳政的才氣,多次與他一起交游。李圓通的兒子李孝常同陳政友好,都與劉居士交往。劉居士伏法處死,陳政和李孝常亦因此受牽連而獲罪,文帝鑒于他們是功臣的兒亦因此受牽連而獲罪,文帝鑒于他們是功臣的兒用。煬帝時,陳政歷任協律郎、通事謁者、兵曹承務郎。煬帝認為他有才,所以非常器重。宇文化及作亂時,他任太常卿。後來歸順大唐,任梁州總管,一次遭遇賊寇,被殺害。

    郭榮,字長榮,自己說是太原人。父親郭徽,在魏國任職,任同州司罵。當時武元皇帝任刺史,因此與隋文帝有故交。郭徽後來任洵州刺史,封為安城縣公。文帝受禪即位,授任太僕卿,後在官位上去世。郭榮形貌魁偉,對人開朗大方,但內心隱密,同他交往的人大都很喜歡他。北周大冢宰宇文護視他為親信。宇文護察知郭榮謹慎誠實,提拔他為中外府水曹參軍。齊國頻頻侵犯邊境,宇文護叫郭榮到汾州去觀察城鎮設置的情況。當時汾州離姚襄鎮很遠,郭榮認為兩城既孤立又相距甚遠,一旦有情況就必定不能相互救援,所以請求在州鎮之間另外再築一城,以相駕馭,宇文護采納了。不久,齊國將領段孝先攻陷姚襄、汾州兩城,有郭榮所築的城池能夠自守。宇文護架設浮橋出兵進擊,段孝先從上游放漂大量木筱撞擊浮橋,宇文護叫郭榮督促識水性的士兵下河截獲木筏。因功授任大都督。宇文護又鑒于稽胡多次騷擾邊境,便派郭榮前去安撫。郭榮在上郡和延安構築了周昌、弘信、廣安、招遠和咸寧等五座城以阻斷稽胡侵犯的主要道路,稽胡因此不能入境騷擾。周武帝執政,授任郭榮為宣納中士。後來跟從平定齊國,因功封為平陽縣男,調任司水大夫。

    郭榮小時候與隋文帝親近狎昵,一次文帝同他坐在月夜下,對郭榮說︰“我觀測天象,省察人事,周室的氣敷已到了盡頭,我要取而代之.”郭榮于是同文帝交往甚密。不久,周宣帝逝世,文帝總領百官,召來郭榮,拍著他的背笑著說︰“我說的話應驗了嗎?”當即授任他為相府樂曹參軍。不久以原官領藩部大夫。文帝受禪即位,引進為內史舍人,因是文帝的故交,進封蒲城郡公,授以上儀同大將軍。多次升任後,為通州刺史。仁壽初年,西南夷僚多數叛亂,下詔授郭榮領八州諸軍事、行軍總管,率軍討擊,終將夷僚平定。隋煬帝即位,入朝任武候驃騎將軍,以嚴明公正而聞名。後來黔安首領田羅駒據守清江作亂,夷陵各郡的夷人很多都起來響應,朝廷詔令郭榮將他們討平。調任左候衛將軍。跟從煬帝西征吐谷渾,授任為銀青光祿大夫。遼東戰役,因功進升左光祿大夫。第二年,煬帝又準備出征遼東,郭榮認為中原已疲敝不堪,軍隊不應該頻頻動用,他把這話告訴煬帝,請求他停止此行。煬帝沒有采納。又跟從大軍征討遼東城,郭榮冒著箭石而親自沖鋒陷陣,晝夜不解甲冑。煬帝知道後非常高興,每次都給予慰勞。煬帝後來認為郭榮年齡已老,想讓他出任郡職。郭榮向煬帝陳述自己不願如此。煬帝對他深表哀憐,授任他為右候衛大將軍。幾天後,煬帝對百官說︰“心地的純樸和忠誠能達到郭榮那樣的,一定沒有人可相比了。”楊玄感起兵叛亂,煬帝派飽立即趕赴太原駐守。第二年,跟從煬帝到柳城,在懷遠鎮去世。煬帝為此役去上朝,追贈他為兵部尚書,謚號為恭。兒子名叫郭福善。

    龐晃,字符顥,榆林人。父親龐糾,在北周曾任驃騎大將軍。龐晃年少時作為良家子弟被召補任州都督。周文帝代理大都督,統領親信兵,常將他安置在身邊,于是龐晃亦遷徙到了關中。後來升任驃騎將軍,承襲比陽侯。衛王宇文直出領襄州,龐晃以原官隨從。不久,與長湖公元定進擊江南,由于孤軍深入,被陳國俘虜。過了幾年,衛王宇文直派遣龐晃的弟弟車騎將軍元y攜帶八百匹絹前去贖龐晃,于是得以回國。授任為上儀同,又奉事衛王。當時隋文帝出任隨州刺史,路過襄陽,衛王派龐晃到文帝那里。龐晃知道文帝非同常人,便注意加深結交。文帝離隨州回京城,龐晃在襄邑迎接。文帝非常歡快,和龐晃一起就餐,龐晃趁機對文帝說︰“公相貌非同一般,圖錄有公的名字,登上帝王寶座那天,希望不要相忘。”文帝笑著說︰“為什麼亂說話呢?”不一會兒,有一雄雞在庭院高鳴,文帝叫龐晃射它,說︰“射中就有賞賜。等到我富貴那天,你就拿它來作為驗證。”文帝受禪即位,跟龐晃說到此事,龐晃再拜說︰“陛下統治天下,還記得過去說的話。”文帝笑著說︰“公這話怎麼能忘記呢?”不久,加授龐晃上開府,授任右衛將軍,進升公爵。河間王楊弘進擊突厥,龐晃任行軍總管隨軍到馬邑,繞道出賀蘭山,進攻突厥,將其打敗,斬殺首級千余。龐晃生性剛毅勇猛。當時廣平王楊雄執掌大權,勢傾朝廷,龐晃每次都侮辱他。一次龐晃在軍中臥睡,看見楊雄來了不起來,楊雄極為憎恨他。龐晃又與高頹產生隅閡。兩人多次誣陷龐晃,因此在宿衛干了十多年,官職沒有進升。出任懷州刺史,調任原州總管。後來在官所去世。文帝為此停止上朝,謚號為敬。

    兒子龐長壽,頗為出名,官至驃騎將軍。

    李安,字玄德,是隴西狄道人。父親李蔚,在北周供職,歷任相、燕、恆三州刺史,封為襄武縣公。李安姿容美好,擅長騎射。天和年問,承襲襄武公,授任儀同、小司右上士。隋文帝任丞相,引用他為身邊屬官,升任職方中大夫。又授任李安的弟弟李哲為儀同。李安的叔父梁州刺史李璋當時在京城,同周室趟王謀害文帝,誘說李哲作內應。李哲對李安說︰“隱而不告就是不忠,告發又顯得不義,失去忠與義,拿什麼去使自己立身處世?”李安說︰“丞相,就如同父親,怎麼可以背叛呢?”于是私下告訴了文帝。趟王等人伏法處斬後,文帝將要給他加官賞賜,李安叩首說︰“怎麼可以用叔父的性命來求取官職和賞賜呢?”于是便伏身痛哭起來,好不悲傷。文帝看了不免起了憐憫之心,便說︰“我替你特地保全李璋的兒子。”于是叫官吏在治李璋罪時只限他本人,文帝亦替李安隱瞞那事不說。不久,授任李安為開府,進封趟郡公,授任李哲為上儀同,賜封為黃台縣男。

    文帝即位後,歷任內史侍郎、尚書左丞、黃門侍郎。平定陳國戰役,任楊素的司馬,仍舊領行軍總管,率領蜀地兵馬順長江東下。當時陳國人在白沙屯守。李安對諸將說︰“水戰不是北方人的長處。如今陳國人據守險要地方停泊船艦,一定輕視我沒有防備。如果趁夜進襲,賊軍就可以打敗。”李安率眾先擊,大破陳軍。文帝下詔給予慰勞勉勵,並進升為上大將軍、郢州刺史。改任鄧州刺史。李安請求在朝廷內任職,文帝難逮他的心意,授任他為右領左右將軍。接著又調任右領軍大將軍。授任李哲為開府儀同三司、備身將軍。兄弟兩人都典掌禁衛,曼到的恩禮極重。

    開皇十八年,突厥侵犯邊境,任命李安為行軍總管,跟從楊素進擊。李安另率軍從長川出擊,恰巧遇上突厥渡黃河,李安率軍攻擊,大敗突厥軍。仁壽元年,李安出任寧州刺史,李哲任衛州刺史。李安的兒子李瓊、李哲的兒子李璋,從嬰兒期開始,一直在宮中乳養,到現在已有八九歲了,于是便叫他們回家。可見文帝對他們是如此的親近和關心。文帝一次談及他任丞相時的事,因哀憐李安兄弟滅親報國,于是下詔說︰“先王設立教化,強調用義斷恩,割棄親人情愛,盡心奉事人君,目的在于弘揚大節,設身處地為國家著想。過去朕登位之初,王業剛建立基礎,寧州刺史趙郡公李安,他叔父李璋暗地結集黨羽,包藏禍心。李安和弟弟李哲深知逆順,顯露赤丹忠心,使凶謀敗露,罪人得懲。朕每次念及忠誠節操,對他們贊美不已。只是因事情涉及他的親人,仍還有疑惑,想讓李安等人正直的名聲與教化,有自行安置的地方而不受非議。朕常常因此而審思,于是致使此事沉淹多年。如今重新詳細考證聖典,追求往事,父子間的天性,忠孝尚且不能同時並立,何況又是叔佷問那種輕恩呢?情與禮本來就有差等。忘私為國,深得正理。應該記錄舊勛,重新光大造一賞賜命令。”于是授任李安、李哲為柱國,賞賜縑每人五十匹、馬一百匹、羊一千只。任命李哲為備身將軍,進封為順陽郡公。李安對他的親族說︰“雖然家族獲得保全,但叔父遭到禍殃,如今奉持此詔,真是悲愧交集。”于是悲嘆不已。因他本來患有水病,于是病情加重,不愈而終。謚號為懷。兒子李瓊承襲父爵。小兒子李孝恭,最為知名。

    李哲在煬帝時任工部尚書,後來因事獲罪,被削除名籍,發配嶺南,中途去世。

    楊尚希,弘農人。祖父楊真,在魏國曾任天水太守。父親楊承寶,歷任商、直、淅三州刺史。尚希童年喪父,十一歲時,辭別母親前去長安求學。範陽人盧辯看見尚希,認為他非同一般,叫他進入太學。在太學,尚希勤學不倦,同輩人都很推崇佩服他。周文帝一次親臨釋奠禮,尚希當時已十八歲,周文帝叫他講解《孝經》,詞惠耐人尋味。文帝听後很驚奇,賜姓普六茹氏,提拔為國子博士,多次改任舍人上士。明帝、武帝時,歷任太學博士、太子宮尹、計部中大夫。賜封為高都侯,任東京司憲中大夫。奉詔安撫存恤山東、河北,行至相州,宣帝逝世,與相州總管尉遲迥在賓館為宣壺發喪。尚希出賓館對自己的隨從說︰“蜀公哭聲不悲哀,眼神不安,可能將有其它計謀。我們不離開,恐怕將有禍難及身。”于是當夜逃去。天一亮,尉遲迥才發覺,便叫幾十個騎兵追趕,沒追上,于是尚希一行回到京城。隋文帝認為尚希在宗室中有名望,又離開尉遲迥而來,所以待他甚厚。尉遲迥屯兵武陟時,文帝派尚希率領家丁親兵三千人鎮守潼關。不久,授任司會中大夫。隋文帝受禪即侍,授任度支尚書,進升公爵。一年後,出任河南道行台兵部尚書,加授銀青光祿大夫。尚希看見當時天下州郡過多,上表認為“如今郡縣比古代多幾倍,有的方圓不到百里地,設置幾縣,有的戶數不滿一千,二郡分領。官員的數目多,資費一口比一日多,再加上吏卒又是官員的倍數,租調稅收一年比一年減少。而清廉能干的好官吏,百人中沒有一個,每次動用必須有數萬之人,拿什麼去充任呢?可謂是人少官多,十羊九牧。如今要保存重要的去掉閑置的,將小的合並成大的,那麼國家就不會虧缺粟帛,選用將吏就容易得到賢才”。文帝看後很贊賞,于是便罷除天下諸郡。後來歷任瀛州刺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授任上儀同。尚希敦厚純樸,加上學業精通,擁有非常美好的聲望,受到朝廷的重視。文帝當時每天早晨上朝,到下午還不退朝,尚希進諫認為︰“陛下應該總領要點,責成宰相去負責,繁碎的事務,不是適合皇上所親自去處理的。”文帝很高興地說︰“公是愛護我啊!”尚希腳有病,便對他說︰“蒲州產美酒,足以讓你好妤養病,委屈公到那里去。”于是授任尚希為蒲州刺史,仍舊領本州島宗團驃騎。尚希在蒲州,有很好的政績,重新引瀵水,修築堤防,開墾稻田幾千頃,當地百姓深受其益。後來在官位上去世,謚號為平。

    兒子楊曼承襲父爵,後來被封為丹水縣公,官至安定郡丞。

    張哭,字士鴻,河間鄭縣人。父親張羨,年少時好學習,在許多方面都通曉涉獵,在魏國供職,被授任蕩難將軍。跟從周武帝進入關中,多次升任後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周文引進授任從事中郎,賜姓叱羅氏。歷任司織大夫、雍州中從事、應州刺史、儀同三司,賜封虞鄉縣公。再次入任司成中大夫,典掌國史。周代公卿,多是武將,只有張羨憑借清白之業得以通達,極受當時人們的器重。後來因年老退休。隋文帝受禪即位,欽佩他的聲望,派人持書征召。當見到文帝時,文帝叫他不要跪拜,扶著手杖上朝,文帝走下御座拉著他的手,和他同坐宴飲,兩人邊飲邊談了很久,文帝還賜給他幾杖。正逢遷都到龍首,張羨上表規勸文帝節儉,文帝特意下詔答復他。死後,追贈為滄州刺史,謚號為定。他所撰述的對《老子》、《莊子》的解說,取名為《道言》,共五十二篇。

    張煲勤奮好學,有父親的遣風。在魏國供職,任員外侍郎。周文引進授任外兵曹。明帝、武帝時,仟冢宰司錄,賜封為北平縣子。周宣帝時,加授儀同,進升伯爵。隋文帝任丞相時,張炙與他結交甚密。文帝認為他有才干,對他很親近。文帝受禪即位,拜任尚書右丞,進升侯爵。接著又調任太府少卿,領營新都監丞。父親去世,離職回家,由于哀毀過度,致使骨瘦如柴。喪期還沒結東,授任為儀同三司,承襲虞鄉縣公。歷任太府卿、戶部尚書。晉王楊廣任揚州總管,授任張煲為司馬,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張煲性格溫和仁厚,有才識氣度,在當時有很高的聲譽。後來拜任冀州刺史,晉王楊廣多次上表請他,重任普王府的長史,檢校蔣州事。晉王立為皇太子,又任冀州刺史,位至上開府,吏民很誠服他,稱他為良二千石。後在官位上去世。兒子張慧寶,做到絳郡丞。

    開皇年間,有一個叫劉仁恩的人,政績名列天下第一,提拔為刑部尚書。以行軍總管身份跟從楊素征伐陳國,和楊素在劑門大破陳將呂仲肅,在計議功勞中,劉仁恩功多,授任上大將軍,在當時有極高聲譽。馮翊人郭均和上黨人馮世期都很聰明且有才干,相繼任兵部尚書。這三個人在當世都有顯赫的名聲,然而他們的具體事跡闕失,歷史不能知道。

    甦孝慈,扶風人。父親甦武,在北周曾任充州刺史。孝慈少年時深沉謹慎,有氣度有才干,儀容美好。在周國供職,做到工部中大夫,封為臨水縣公。隋文帝受禪即位,進升為安平郡公,拜任太府卿。當時國家初劊,征調天下工匠,按技藝分工十分精細的各類工匠全部聚集在一起。孝慈總領此事,當時都認為他很有才能。歷任兵部尚書,受到愈來愈親近的待遇。當時皇太子楊勇頗為知曉時政,文帝想提高東宮屬官的聲望,叫很多大臣到東宮兼職,授任孝慈為太子右衛率,兵部尚書一職不變。朝廷在陝州設置調節糧價的糧倉,為京城轉輸糧食,因為渭水多沙,河道有的深有的淺,于是從渭水開鑿水渠連接黃河,叫孝慈督促這一下程。渠道修成,文帝很贊賞,又叫他領太子左衛率,還代理工部、戶部二部尚書,當時人都稱贊他精干能辦事。進升為大將軍,改任工部尚書,其它職位如故。在此之前,因為供給百官俸祿的資費不足,台省府寺都設置放債收息的官錢,靠收取利息來補給不足。孝慈認為官吏與百姓爭利,不利于教化的興起,上表請求給公卿以下的官員等差不一的職田,文帝一一采納。文帝將要廢黜太子,害怕孝慈留在東宮,便讓他出任淅州刺史。太子因為孝慈離去,在言辭和臉色上都有表露。調任洪州總管,都有好的政績。後來桂林的山越人相聚作亂,朝廷詔令孝慈為行軍總管,率兵將他們平定。後在官位上去世。兒子是甦會昌。

    孝慈的兄長甦順,在北周曾任眉州刺史。

    兒子甦沙羅,字子粹。在北周供職,因打敗尉遲迥有功,授任開府儀同三司,封為通泰縣公。開皇年問,歷任資、邛二州刺史,檢校利州總管。跟從史萬歲進擊西爨,進升大將軍。不久,檢校益州總管長史。蜀王楊秀被廢黜時,沙羅受牽連獲罪被削除名籍。後在家裹去世。兒子甦康承襲父爵。

    元壽,字長壽,河南洛陽人。祖父元敦,在魏國曾任侍中,封為邵陵王。父親元寶,北周時任涼州刺史。元壽年少喪父,生性仁孝,九歲父親死時,因哀傷遇度,毀損得骨瘦如柴,宗族鄉鄰都感到驚異。奉事母親,以孝道而聞名。長大以後,為人大方正直,對文史典籍頗有涉獵。北周武成初年,封為隆城縣侯。保定四年,封為儀隴縣侯,授任儀同三司。隋開皇初年,朝廷商議征伐陳國,因為元壽有思辯能力,被派到淮浦監督建造船艦,以精明強干而被人贊美。多次升任後,官至尚書左丞。文帝一次到園林觀看射箭,文武百官一齊隨從。開府蕭摩訶妻子病重將死,上奏請求派兒子到江南去收受他的家產,御史看見卻沒有告發。元壽上奏彈劾御史說︰“御史的職責在于負責糾舉檢察,正當的懲處不提出,誰還寄望法令?本月五日,陛下親臨射苑,開府儀同三司蕭摩訶參與朝拜行列,觀看盛禮,上奏說請求派他兒子世略暫且前往江南重新收受家產。他的妻子安氏病重,彌留已有幾日,安氏如果去世,世略此行就不合乎常道。我私下認為,人倫之中,夫妻情義較重,追求情愛的道理,連烏烏都知道不要欠缺。摩訶只想著遠方的資財,忘卻了自己妻子的情誼,一語說出,名教立即喪盡。然而兼殿內侍御史韓征之等人親自听見,竟然不加彈劾糾舉。如果知道違禮而不糾舉,那就涉及偏袒放縱;如果不認為違禮,難道不是涉及到他們的法理修養嗎?儀同三司、太子左庶子、檢校書侍御史劉行本,損害法體,怎麼能逃脫罪責呢?臣錯誤地接受朝廷的委托,愧居左丞,容不得沉默,恭敬地把這事情土奏。”文帝對他深表贊賞,並采納了他的提議。後來授任太常少卿,出任基州刺史,有公正廉明的美稱。入朝任太府少卿,進升開府。隋煬帝即位,漢王楊諒謀反,任命左僕射楊素為行軍元帥,元壽為長史,率兵征討。楊諒謀反平定後,因功授以大將軍,調任太府卿。大業四年,授任內史令,跟從煬帝西討吐谷渾,元壽率軍屯駐金山,將軍隊布防在東西三百多里的範圍內來圍困吐谷渾的君主。回朝後,授任右光祿大夫。大業七年,兼任左翊衛將軍。跟從大軍征討遼東,在中途去世。煬帝哭得很傷心,追贈為尚書右僕射、光祿大夫,謚號為景。

    兒子元敏,頗有才干,擅長辯說,但為人輕浮多詐。元壽死後,煬帝出于對他的思念,提拔元敏留任內史舍人職事。交結博戲之徒,多次泄露官署秘密。宇文化及謀反,元敏率先參與陰謀,接受偽職任內史侍郎,被沈光所殺。

    論曰︰二趙明習前朝典章,為當世人們一致推崇,但自居任尚書以後,便再役听到有什麼特殊政績了。所以可知人的才識,各有一定的限度,大小有別,不可相越。晉、蜀二王,是文帝寵愛的兒子,獨攬權威,不遵法度。王韶、元岩在任他們的相國時,都以嚴正令二王恐懼,不敢胡作非為,正直之風,足可值得贊美。宇文撒氣量宏遠,聲望所歸,然而說話不縝密,以致家毀人亡,可惜啊!伊婁謙志向才識弘深,不念及舊惡,請求赦免高遵的罪過,有君子風度。李圓通、郭榮、龐晃等人,有的是在籌治國家中施展才力,有的是在文帝未即位時開始與文帝緒交,他們之所以高官厚祿,恩寵隆厚,難道是枉然的?李安雖然滅親,但在道義上已有疏失了。楊尚希聲望隆重,張焚和甦孝慈都可稱是國家賢才,一同在開皇初年被提拔重用,大概亦是當時的人選。元壽彈劾劉行本,有意保存名教。然而評定他的功勞和伐閱,就不足說及,死後追贈尚書,確實是很優待了。


如果你對北史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北史》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