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考三

類別︰子部 作者︰明•王世貞 書名︰科試考

    二十五年丙午,命左春坊左中允李本、右春坊右贊善吳山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郭樸、右春坊右中允孫升主應天試。

    二十六年丁未,命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孫承恩、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張治為考試官,取中胡正蒙等。廷試,賜李春芳、張春、胡正蒙及第。改進士孫世芳、張思靜、汪鏜孫、朱大韶、亢思謙、胡杰、毛起、張居正、殷士儋、林、馬一龍、張勉學、謝登之、藍璧、黎澄、李敏、劉涇、趙鏜、劉錫、任士憑、任有齡、蔡文、陳一松、馬三才、孫裒、莫如士為庶吉士,命張治及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徐階教習,後續命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歐陽德。林,翰林廷機子也。

    二十八年己酉,命翰林院侍讀康太和、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閻樸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敖銑、修撰黃廷用主應天試。

    二十九年庚戌,命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張治、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歐陽德為考試官,取中傅夏器等。廷試,賜唐汝楫、姜金和、呂調陽及第。時以汝楫與首相有連,故得第雲。

    三十一年壬子,命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郭樸、翰林院修撰秦鳴雷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修撰尹台、翰林院修撰郭主應天試。

    三十二年癸丑,命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徐階、翰林院侍講學士敖銑為考試官,取中曹大章等。廷試,賜陳謹、曹大章、溫應祿及第。是歲,特開科,凡四百人。改進士張四維、王希烈、姜寶、萬浩、南軒、孫鋌、吳可行、梁夢龍、孫應鰲、晁東吳、孫九功、馮葉、陸泰、馬自強、李貴、趙祖鵬、呂F、方萬有、胡汝嘉、徐師曾、王文炳、姚弘謨、張巽言、王學顏、郭敬言、李、蔣淳、王詠為庶吉士,命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程文德、禮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閔如霖教習。晁東吳,翰林子。孫鋌,吏侍升子。

    三十四年乙卯,命右春坊右諭德王維楨、翰林院侍講袁煒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嚴訥、潘晟主應天試。

    是歲,上以應天試錄中詞旨不明,且有所忤。內閣大臣為解釋其義,乃寢。

    三十五年丙辰,命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本、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尹台為考試官,取中金達等。廷試,賜諸大綬、陶大臨、金達及第。

    【三十七年】戊午,命太常少卿兼翰林院學士董份、侍讀高拱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瞿景淳、陳升主應天試。

    【三十八年】己未,命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掌詹事府事李機、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學士掌院事嚴訥為考試官,取中蔡茂春等。廷試,賜丁士美、毛   質空錄暗 

    四十年辛酉,命司經局洗馬裴宇、翰林院侍讀胡正蒙主順天試。

    命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吳情、翰林院侍讀胡杰王應天試。

    禮科都給事中丘岳等奏︰應天錄文既已傳布,而考試官吳情屢行更易,胡杰不行救正,乞分別究治。得旨,俱調外任。情遂調廣東市舶提舉,杰廣平府通判。吳君,無錫人,其邑之預薦者凡十余人,以是藉藉,而胡之家僮有泄題而遁者,未必皆有徇也。其後胡旋起,亦竟不利,而吳以老不赴官。自是南畿之在翰林者不得入南試,以為例。

    四十一年壬戌,命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袁煒、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董份為考試官,取中王錫爵等。廷試,賜申時行、王錫爵、余有丁及第。是歲,煒承恩特賜白金文綺、御膳于棘院,份亦與焉,蓋異數也。少保兵部尚書楊博、左都御史潘恩以子中式,辭讀卷,不許。工部尚書雷禮以督工辭讀卷,許之,仍敕列名于錄。又特用吏部左侍郎李春芳,不為例。

    是歲考庶吉士,得旨行矣,以科疏乞嚴核,罷不復考。

    四十三年甲子春,禮部覆南道御史史官所陳兩京鄉試革弊事宜︰一、今後兩京主考,不用本省人。如資序挨及,南人用北,北人用南,以別嫌疑。一、同考用京官進士出身者,《易》《詩》《書》各二員,《春秋》《禮記》各一員,其余參用教官,以便覽察。一、謄錄用書手,對讀用生員,以防洗改。但此三事專為兩京鄉試而設,其各省及會試,亦當因其說而廣之。因更上(六)【四】事︰一、會試及兩京鄉試,監試官預于二十日前選差,以便防範。一、巡視、搜撿,務加嚴慎,以杜奸弊。一、各省務精選才望內簾官,無令外簾干預。應舉生儒,二十五名中一名。中式之文,務崇簡易,凡浮繁冗雜、詭僻不經,悉行黜汰。仍參取後場,以采實學。一、解原卷到部,以憑稽查,不用公據。得旨︰“各鄉試但照舊規,(今)【令】監臨公同考官揭書出題,提調、監試等官不得干預。余皆如議行。”

    命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侍講林、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殷士儋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汪鏜、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孫世芳主應天試。世芳以病卒于貢院,輿尸而出,同考官吏部主事蔡國珍代為《後序》。

    是歲,詔自今兩京鄉試,同考官仍擇文行俱優、年力精壯教職充之,罷部臣勿遣。時給事中辛自修、鄧楚望、御史羅元佑交章摘發科場奸弊,冒籍生員章禮等五人、關節監生項元深等三人。元深乃禮部主事戚元佐所薦同里人也。于是自修等並劾元佐。曹棟復言︰“戶部尚書高耀薦屬官陳洙為考官,托其子高堂,遂得中式。而外簾為之關節者,即宛平縣丞高燦,耀之親弟也。蹤跡顯然,人所共知。俱請論如法,以振頹綱。”疏下禮部查議,獨黜冒籍陳道箴、呂祖望回籍充附,禮等各行原籍勘實。堂、元深等以覆試文可,俱準中式。耀、元佐、洙俱不坐。燦以始不引嫌,調外任。于是罷部僚與試。而行提學御史徐通查在京冒籍生員,斥遣有差。復詔增拓舉場前地,臨入試時,增遣監場御史二員,先于場門外撿閱以進,著為令。

    四十四年乙丑,禮部會試天下舉人,命御史李邦珍、鮑承蔭監視,周弘祖、顧廷對場外搜檢。詔申嚴懷挾傳遞之禁,犯者執送法司問罪,仍于禮部前枷號一月。已,邦珍等條上革弊四事︰“一、舉人試卷,禮部印鈐既完,送提調官收領。臨期,舉人入場,至大門內驗票【給】領,以防洗改腳色及彼此交換之弊。一、請留朝覲二司及府縣官,臨期督集所屬舉人,照依省分及府縣次第,挨次點驗序進,以防冒替代筆之弊。一、舉人有不服搜檢,及攙先落後、不循序進如新規者,輕則扶出,重則參奏,以防喧競抗違之弊。一、請增軍三百余名,嚴密搜撿。場外仍選差參將官一員,帶領官軍(置)【晝】夜巡邏,俟揭曉乃止,以防懷挾透漏之弊。”詔皆允行。

    命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高拱、翰林院侍讀學士胡正蒙主試。初場進題,上以“民之秉夷”為忌,問少師階,欲究治拱等。階解釋之,乃已。取中陳棟等四百人。廷試,賜範應期、李自華、陳棟及第。是歲,讀卷工部尚書管吏部左侍郎事董份,亦用李春芳例也。份遷禮部,坐事為民,與大學士袁煒以病,故《登科錄》不載。

    是歲,進士陶大順、子允淳同科,亦奇事也。

    改進士許國、陳懿德、戴洵、沈淵、周子義、嚴用和、韓楫、楊允中、吳學詩、李存文、王湘、沈鯉、張秩、高啟愚、何洛文、陳思育、陳行健、林皆春、楊一桂、陳經邦、王嘉言、鐘繼英、李良臣、管大勛、成憲、王璽、王弘誨、麻永吉為庶吉士,命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高儀教習。儀遷官,禮部左侍郎兼學士陳以勤代之。

    直隸提學御史耿定向奏科場事宜︰

    一、兩京鄉試主考,宜簡學行兼長者,毋拘年資。

    一、兩京同考官,廣取正備卷呈送主考。如所取未稱,責令再閱,或付別房覆校。主考仍自行搜閱落【卷】。若果有異材,亟收錄之,毋避嫌輕棄。

    一、主考官宜發初場試卷付同考分經校閱,二三場更易品訂,毋專委一人,致令偏重初場,遺真才積學之士。

    一、邇來經書時義體制大壞,有浮蔓至千余字者。宜嚴立程序,一篇止許五百字以上、六百字以下,違式者不與謄錄。

    一、命兩京、各省于揭曉之日,以中式舉人朱墨卷發提學官查驗鈐封,送京府、各布政司解部,以防偽濫。

    一、革去兩京應試監生字號,與生員一體彌封,取中之數,仍如舊額滿三十五名則止。

    已而御史陳聯芳亦言重後場以羅實學,及令兩京同考閱卷不必書各房字樣,主考止以文字去取,毋以考官為額數、分房為次第。禮部議覆,俱允行之。

    禮科給事中何起鳴奏申飭科場事宜︰一曰重懷挾之罪,一曰革傳遞之奸,一曰慎同考之選,一曰正諂諛之風,一曰預監臨之差,一曰嚴誆騙之罰。疏下禮部覆奏,得旨︰“懷挾、傳遞諸弊依議,枷號重處。今後科場搜檢不嚴、關防不密,責在外簾。舉動不慎、校閱不公,責在內簾。禮部並都察院分別參奏。余悉如議行。”

    遣御史凌儒、陳聯芳監順天鄉試。

    上以科場事宜邇年弊多,諭儒等悉心綜理,嚴加禁革。先是,兩京監試御史皆臨期方遣,禮部以為倉卒之際不便防奸,故是歲遣官特早雲。

    監順天鄉試御史凌儒、陳聯芳條上科場六弊︰一買求,二倩代,三通同,四夾帶,五傳遞,六偏重,請盡行厘革。上皆從之。內“偏重”一事謂“考官故抑貢生及世家子弟”,蓋臆說雲。

    隆慶元年丁卯,命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修撰丁士美、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張四維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王希烈、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孫鋌主應天試。

    初,上用議者言,兩京鄉試監生卷各革去“皿”字號。于是南監中式中僅數人,虧舊額四分之三。既揭曉後,考試官王希烈、孫鋌等至國學謁文廟,而監生下第者數百人喧噪于門外,伺希烈等出,遮訴,語甚不遜。巡城御史、操江都御史各使人呵止之,久之方解。事聞,詔南京法司逮治,其為首沈應元等數人如法發遣,祭酒呂調陽蒞任未幾,且勿論。守備魏國公徐鵬舉以聞變坐視奪祿米,司業金達以鈐束不嚴奪俸,各二月。監生編號如舊行。

    二年戊辰,命少傅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李春芳、掌詹事府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殷士儋主試,取中田一y等四百人。廷試,賜羅萬化、黃鳳翔、趙志皋及第。先是,內閣所取李長春、王家屏、田一y已定矣,內旨忽于二甲前進呈卷用萬化等,而李長春三人居二甲前。是歲,少傅大學士陳以勤以子陳于陛、通政使李一元以弟一中,辭讀卷,許之,《登科錄》亦不列姓名。

    改進士徐顯卿、陳于陛、張一桂、沈一貫、李長春、韓世能、賈三近、王家屏、田一y、朱賡、沈懋孝、張位、李熙、林景D、徐秋鶚、張道明、邵陛、何維椅、沈位、李維楨、郭莊、王喬桂、劉東星、于慎行、範謙、張書、李學一、習孔教、劉應麒、鄭國仕為庶吉士。

    四年庚午,命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侍讀丁士美、翰林院修撰申時行主順天試。

    進《鄉試錄》,有重葉者,奪府丞宋、諭德丁士美、修撰申時行俸,各兩月。

    命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侍講馬自強、翰林院侍讀陶大臨主應天試。

    時江西提學副使陳萬言以科舉校士遺落者悉詣巡按御史劉思問求覆校,幾四萬人。思問與期會都司署中。旦日,思問未至。士爭門入,駢雜喧亂。都指揮王國光呵叱之退,相蹂踐死者六十余人。是歲鄉試,南昌知縣劉紹恤主彌封。紹恤在縣中有素所\拔士試而中者二人,士論嘩然,謂紹恤私二人,從落卷搜出,改洗冒中。于是南科道官請謫思問、萬言,罷紹恤,並黜二生。下吏禮二部議︰“思問無罪,國光行撫臣逮問。二人中式,紹恤實不私。然不應招致門下,以起事端,其與萬言俱以不及調用。”奏可。

    五年辛未,命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張居正、掌詹事府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呂調陽主會試,取中鄧以贊等四百人。廷試,賜張元忭、劉、鄧以贊及第。

    改進士趙用賢、黃洪憲、盛訥、劉虞夔、吳中行、公家臣、蕭崇業、宋儒、張程、王祖嫡、宋範、趙耀、劉諧、史鈳、石應岳、趙參魯、王守成、王懋德、李盛春、秦耀、熊敦樸、趙鵬程、劉元震、何汝成、劉楚先、劉克正、孫成名、張應元、盛彬、孫訓為庶吉士。

    萬歷元年癸酉,命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讀王錫爵、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陳經邦主順天試。命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範應期、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何洛文主應天試。

    是歲,少師張居正子嗣文在湖廣者得薦,其試順天者懋修不得薦。

    萬歷二年甲戌,命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呂調陽、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王希烈主會試,取中孫等三百人。廷試,賜孫繼皋、王應選、余孟麟及第。張嗣文不與中式。

    萬歷四年丙子,命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何洛文、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許國主順天試。命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戴洵、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陳思育主應天試。

    是歲,內閣大學士張居正次子(懋)【嗣】修中順天式,呂調陽子興周中廣西式,張四維次子嘉徵中山西式。

    南都主試者戴洵以故中允孫世芳為厲中之,病甚,閱卷事皆屬之思育。

    五年丁丑,命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張四維、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院事申時行主會試,取中馮夢禎等四百人。(懋)【嗣】修、興周復與焉。

    廷試,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少保太子太傅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呂調陽、少保太子太保刑部尚書王崇古以子嫌辭讀卷,不許。賜沈懋學、張嗣修、曾朝節及第。

    是歲,讀卷官初擬宋希堯為第一,而嗣修在第二甲第二。上拆卷得之,擢置嗣修第二,且謂居正曰︰“朕無以報先生功,當看先生子孫。”後始知慈壽及大馮保意也。宋希堯遂二甲第一。

    改進士沈自、楊起元、楊德政、敖文楨、何洛書、張鼎思、甘雨、高尚忠、張養蒙、萬象春、馬象干、姚岳祥、余繼登、顧紹芳、史繼辰、曹一鵬、王國、費尚伊、張志、張文熙、陸可教、汪言臣、馮夢禎、林休徵、李植、莊履豐、吳堯弼、馮琦為庶吉士。

    七年【己卯】,命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陳思育、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周子義主順天試。

    命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高啟愚、翰林院侍讀羅萬化主應天試。故事,中允與講、讀對品,中允得入門序揖,前導雙呵,講、讀不得也。然至主兩京試及修史列餃,則皆講、讀前而中允後,行之二百余年不易。至是,忽改命啟愚主試,萬化副之,雲自政府意也。

    是歲,首輔居正子懋修湖廣鄉試中式。

    八年庚辰,命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申時行、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余有丁主會試,取中蕭良有等三百人。時懋修與其兄敬修、次輔張四維子嘉徵復俱中式。敬修即嗣文更名者。

    廷試,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張四維俱以子入試請回避,不許。賜張懋修、蕭良有、王廷及第。懋修有兄敬修、良有弟良譽、廷弟廷諭同榜進士,或雲首輔戲之也。

    【十年】壬午,命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朱賡、翰林院侍講韓世能主順天試。

    命右春坊右贊善沈鯉、翰林院修撰沈懋孝主應天試。鯉于庭陛辭日,擢侍讀學士掌院矣。

    是歲,新首輔少師張四維子(田)【甲】徵中山西鄉試第二名,太宰王國光子□□亦與選。次輔太子太保申時行子用懋中順天試第六名,次子用嘉復中浙江試。初,外議藉藉,皆謂楚解元必前首輔太師張居正少子,會居正卒,不果,而復中少宰王篆子之衡。南京亦中篆子之鼎。篆,居正所幸也。于是南京給事中疏論居正前私其子嗣修、懋修、敬修登第,而並及篆二子,又及監試、主考等官。有旨以居正、篆權奸,諸子俱勒為民,而不究試事。

    十一年癸未,命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余有丁、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許國主會試,取中舉人李廷機等。廷機,福建解元也。

    廷試,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四維、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申時行以子甲徵、用懋中式,引嫌辭讀卷,不許。賜朱國祚、李廷機、劉應秋及第。

    時御史魏允貞條呈行事中一款,論二相子不當中第。二相臣俱有疏辯,辭甚峻,允貞坐外謫。

    改進士季道統、史孟麟、周應賓、胡時麟、方從哲、葉向高、鄒德溥、姜應麟、邵庶、葛儀、舒弘緒、徐應聘、吳龍徵、王、劉大武、楊元祥、楊鳳、梅祚、梅國樓、徐大化、楊紹程、王之棟、郭正域、範醇敬、沈權、陳良軸、鄧宗齡、寧中立為庶吉士,命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陳經邦、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周子義教習。

    萬歷十三年乙酉二月,禮部疏議覆科場事宜祛積弊以光盛典事︰

    該禮科等衙門萬象春、楊廷相等條議前事,大要于科場之弊各有所見,欲懲前慮後,稍有變通,以垂永久,其意甚善。臣等謹各據所陳,參互考訂,間附己意。蓋人言可采,不必其盡出于己;而己見可施,不必其盡同于人。惟求厘弊既往,貽法將來,以仰裨我國家掄才至意。其間有監臨主司可徑自施行與無關大體者,亦不敢概行議覆。撮其切要數事,列款議擬上請,伏候聖明裁定,敕下臣等,轉行各該衙門一體欽遵施行。庶諸臣之所見必酬,而臣等之職分少塞矣。

    一議京考令甲。兩京鄉試,府臣先期題請試官,上命詞臣二員往典厥事。一切分考,充以四方文學之臣及辦事進士、甲科有司等官,最善制也。乃各省則獨有不然者,豈京考之制可行于畿甸,而不可行于各省耶?甚非聖世同文之治也。查得嘉靖六年,本部題準各省鄉試比照兩京事例,遣京官二員前去主考,一時號為得人。乃行之二科,輒以報罷,則以監臨、主考禮節小嫌,遂使同文大典不無畿省之異。今科臣象春有見于此,議重內簾,廷相議擇內簾之官,繼先議照嘉靖六年事例用京官主考,其意相同,俱可依擬。合無仍照舊例,凡遇鄉試之年,各省巡按先期奏請,本部具題,于在廷諸臣訪其學行兼優者,疏名上請,每省分遣二員主考。至用何等衙門,臨期取自上裁。仍量道里遠近,以為點差先後。其它分考,不妨照舊,每經各聘教官一員,各該巡按及提學官務要嚴加考選,限三科以下卓有文行,方準應聘,不許濫取充數。仍于本省甲科有司監臨時,揀選數員,同充考試。簾以內一意校閱,不得徇私干犯。簾以外一意糾察,不得越侵事。有不然者,各所司參奏。至于禮節坐次之間,應照繼先所議,奉命典試諸臣在監臨、提調之上,不得仍前爭競,以傷大體,以致阻格。庶京省一體,文教同風。此試官之所當議也。

    一議程式。夫士子中式,既籍其名以獻矣,並錄其文,以風四方,制也。後乃惟主司代為之,所錄非所取,致使草茅自獻之意蕩然無遺,非以樹向往之的、明正始之義也。且先時預擬,有泄漏之嫌,臨卷(擒)【ゃ看剩 列T鬧 瘢 浩淥倍逼淥海 頗 脅槐閿詿甦摺7蛉腱爸   謀乜剎桑 黽 純沙陝肌W莘玳 淳 ゅ 魎菊咭簧救籩 鬩櫻 殺厙金昀墼攏  宰 猓 笪 ッ眨∠仁牽 瞥紀跏啃栽寫艘椋 褳螄蟠骸 哦八攏 鬮 屑P辛盍驕  魘】際怨  窈蟪 脅恍磣 模 徒 惺轎木砥浯空涫怠 鬮 絛蛘擼 樂X刻。其後場果學問該博、洞悉時務者,即前場稍有未純,亦許甄拔登錄,以示崇重實學之意。中間有字句煩復、文不甚安而才思充滿者,不妨稍為修飾,但不許增損過多,致掩初意。仍候錄卷解部之日,本部即行比對,有仍前代撰者,參奏罰治。若謂場中之校閱甚煩,而鎖闈之時月有限,必候取定士子之文斟酌登錄,恐致稽遲。合無少破舊例,姑限次月初旬開榜,似亦無害。如此,則庶乎事體從容,文皆實錄,而四方之士咸彬彬然求合于矩度矣。此試錄之所當議也。

    一議進題。查得京闈鄉試、會試進題御覽,一以見臣子執事之恪,一以慰聖明側席之懷,由來久矣。顧繕寫不正則蹈欺慢,進呈不早則致稽遲,不得不預擇善書之人徹夜書寫,以圖早進。乃泄漏之弊,往往在此。夫以京闈近在輦轂之下,而不以題聞,臣子所不敢也。以進之故而時刻,轉相泄漏,致辱盛典,尤臣子所不安也。合無擬題已定,先裝寫一通,向闕設案,捧至,其考試等官行一拜三叩頭禮。待士子散題已畢,然後進呈。大約不出辰卯二時,則庶乎不失臣子敬慎之忱,而亦可免先時泄漏之患。此進題之所當議也。

    一議核卷。為照士子三試墨卷謄寫送部,名為公據,朱卷猶未解部也。續經言官建議,朱墨二卷一並解部,不許謄寫。真跡尚在,一有物議,即可取而評之,公私立辨,法甚當也。顧行之未久,旋復如故,殊失解卷初意。今科臣萬象春議,要于各省直揭曉之後,即將朱墨真卷解部,本部會同該科辨驗是否原卷,通行嚴閱。如有文理不通者,量行奏斥一二,以示戒懲。相應依擬。合無通行各該衙門,查照該科所議,即于揭榜三日之內,發解試卷。仍以揭榜日期,容臣等會同參閱施行。至于閱過數卷,亦宜申飭所司盡數收貯,以備不時查核。如有私自傳覽、致有遺失者,責在典守。此核卷之所當議也。

    一議覆試。為照朝廷設科取士,法嚴令行,且二百年來,未聞有假公典以濟己私者。近因一二夤緣之徒,犯科作奸,被論削籍,殊玷盛典。今科臣萬象春、張維新俱建議覆試,先是王士性議亦及此,誠為革奸之法。顧諸臣所見不同,言亦稍異。在萬象春,則泛指形跡著聞、為人指摘者;在張維新,則概指大臣子弟;在王士性,則直指京堂三品以上子弟。臣等反復思惟,覆試之說,緣實跡者,不問大臣及民間子弟,即行參奏,敕下本部會同都察院、該科,並原奏官鎖院覆試,關防搜檢,一切如故。若系南京科道官參奏者,不必會同。試題大要明白正大,經書論策,四篇而止。(此)【比】照中式卷不甚相遠,即準中式。甚荒謬不堪者,請旨斥落為民。被參舉人或有當年丁憂,與自揣不堪、遷延規避不赴會試者,行原籍起送。如中途稱病及到部稱病不出,或被參在逃者,即行除名,不必覆試。並咨到司,坐以應得之罪。夫待參奏而行覆試,則真才不蒙謗而被疑。覆試而因參奏官員,則夤緣者難匿瑕而掩垢。凡參奏者,即概行嚴試,則法令均一,人皆不敢有幸進之心,庶乎事制曲防,弊端永絕,得人之盛,恆必由之矣。此覆試之所當議也。

    一議關防。為照京闈欽差監試二員,非但防範糾察乃其專責,即場中事務,孰非倚重而責成之者?其任亦重且鉅矣。查得往年監試御史被命之後,不即入院,雖稱往來監督,似非事體。且既奉有專責,亦宜自為關防。合無今後監試御史,即于欽遣次日入院。至于聘到考官,舊規順天安插,豈不稱便?臣等切謂府門之啟閉無時,而從役之往來甚煩,名為關防,實乃故事。查得三場考選,例有巡視御史二員,合無今後考官到京,送赴察院,嚴加扃鑰,多撥兵番巡察。或即同起居,尤為慎密。候順天府會宴之日,即于是早伴行入朝,主考、監試等官陛辭交割,監試御史方回。南京鄉試,查照前例,一體遵行。庶可杜絕奸弊。此關防之所當議也。

    今據科臣所見,與臣等所議覆者,雖大概有此數端,而內簾不許撰錄與外簾不許閱卷,似尤為切要者。蓋主司不分心于試錄,則校閱精而去取必當;監臨不分心于試卷,則防檢密而奸弊不生。庶乎祖制可復,臣職可明,而弊習亦頓革。故臣等以是為要,宜嚴行申飭者也。

    抑臣又有說焉。薦賢為國者,藎臣之上務也;明罰敕法者,哲後之大機也。臣所議數事,亦有經言官條議、部臣題覆者,豈不班班可考?然有視為冗談,漫不加意,彼其敢于抗明詔而樂因循者何也?則罰之輕而人易犯之也,況未必罰乎?今科臣張棟欲請陛下復嚴禁之罰,其見良是。合無自後各省直考校、監試等官,敢有沿襲舊套、故違明禁者,即重行議處。則法嚴而人心知畏,弊有不盡厘、遴選有不盡公者,臣等所不信也。如兩京監試不許與聞編號,布、按二司不許仍充總裁,減外簾以省奔命之煩,扃各房以杜通同之弊,禁積役以屏傳遞之奸,與夫文格之當辨也,士習之(常)【當】正也,諸臣所議,縴悉具備,均于重典有裨,是在監試、主試、督學諸臣一加意焉,可無俟臣等喋喋矣。伏候聖裁。

    奉聖旨︰“科場事宜既酌議停當,各處試官準照嘉靖七年例差用。還酌量地方遠近,先期奏請。監臨等官不許干預內簾事務。其余俱依擬著實遵行。有故違的,你部里及該科參奏重治。”


如果你對科試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科試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