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巨來《古文尚書考》雲︰“《古文尚書》,凡《今文》所無者,如出一手,蓋漢、魏人贗作。朱子亦嘗疑之,而卒尊之而不敢廢者,以‘人心,道心’數語為帝王傳授心法,而宋以來理學諸儒所宗仰之者也。余友萬編修雲︰‘即此數言,可證其贗。危微二語出於《荀子》,而《荀子》又得之於《道經》,非《尚書》語也。梅嘗言之矣。’余覆考之,蓋《荀子解蔽篇》言‘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處一之危,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荀子之論危微者如此,而引《道經》以為證,則《尚書》必無‘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語。何也?荀子為李斯之師;其所著書在《詩》、《書》未燔之前。荀子凡引《詩》、《書》,並稱‘《詩雲》’、‘《書》雲’,而此獨稱‘《道經》曰’,則秦火之前荀子所見之《尚書》無危微語也。楊⺝京勉強遷就,注雲︰‘今《虞書》有此語,而雲《道經》者,蓋有道之經。’不知漢以前從未嘗稱《易》、《詩》、《書》、《春秋》為經,《論語》、《孟子》所引亦無經字。且孔、孟為儒家而黃、老為道家,自戰國至漢無異辭。道家之書則曰經,如《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列子沖虛經》、《關尹子文始經》,皆是。《道經》之非《尚書》也明矣。《經解》出於《戴記》,未必為孔子之言,然通篇無經字,其經目則漢儒所署耳。《孝經》亦漢人鈔撮聖賢緒言為之,不然,不應漢以前無一人語及之也。至漢武帝,始設五經博士。蓋漢初尚黃、老,儒者慕焉,因亦效道家者流,各尊其所治之書為經,自稱曰經師。此如龐蘊《語錄》,惟僧人稱之,而宋儒弟子之無識者亦錄其師之言,名以語錄焉耳。其在秦以前,未聞稱《易》、《詩》、《書》、《春秋》為經也。知危微之語出於《道經》而非出於《尚書》,然後知《古文尚書》之贗較然明白。或謂孔壁之書,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故班固謂‘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 》諸篇多《古文》說’,班固,漢人,其言不可據乎?曰︰班說是也。然司馬遷所引者、安國所得於壁中之《真古文尚書》,非今所有之《古文尚書》也。秀水朱氏彝尊嘗考之矣。《史記》中,《五帝本紀》引《二典》,《夏本紀》引《禹貢》、《皋陶謨》、《益稷》、《甘誓》、《殷本紀》引《湯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周本紀》引《牧誓》、《甫刑》,《魯世家》引《金 》、《無逸》、《費誓》,《燕世家》引《君》,《宋世家》引《微子》、《洪範》,皆《今文尚書》所有,不足為據。其所引為《古文》所有而《今文》所無者,惟《殷本紀》所引《湯誥》,《周本紀》所引《泰誓》二篇而已;然其辭皆與今所傳《古文尚書》絕不相類。蓋安國所得壁中《古文》信有其書,而特非今世所行之《古文尚書》也。司馬遷親問故於安國,而所引之辭絕不類,則今之《古文尚書》復何所恃以取信於天下也哉?然則《尚書》之所謂可信者,皆其可疑者也。”
按︰百餘年以來,讀書有卓識者無過於顧寧人先生,所推為博學者無過於李巨來先生,而皆以《孔氏經傳》為偽則此二十五篇之非安國《古文》明矣。惟巨來稱“安國所得壁中《古文》信有其書,而特非今世所行之《古文尚書》”者,考之尚有未詳。蓋安國壁中之《古文》即今三十三篇之書,與《今文》篇數同而文字互異,前卷固已詳言之矣。司馬氏所引,班氏所稱,皆此也。此外十六篇,則所謂《尚書逸篇》者是也。但《今文》亡於永嘉,而人遂誤以三十三篇為《今文》耳;非別有《古文》而今亡之也。故今補而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