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取與

類別︰子部 作者︰清•胡承諾 書名︰讀書說

    天地所生之物,非一家之有,故有無輕重皆可相通。春秋之義,貨財車馬芻粟以相饋遺者皆曰歸。歸者,取所有之義也。曰分、曰贈、曰共,猶私己之言也,天有消息,人有取與,安有藏于一處不相流通之理?故凡貨財所聚,未為福也,所聚之家必有意外之患,所聚之地必有不測之憂。息夫候門,盜賊夜伺其寢。敖倉積粟,群雄舉事必爭。不惟家不可聚,即地亦不可聚也。況貨財之數,入之端有限,出之路無窮,親戚鄉里饋遺贍給,朝著官署賞齎稍食,部民佃客供億輸將,賈客販夫懋邏居積,此入之端也,其事可指而數也。通都大邑酒獄訟之爭,風雨晦明探囊篋之盜,其人不可逆數,其事不可周知,皆出之端也。故達觀之士,勿忿于出,勿快于入,不可謂在我者即為入,在人者即為出也。古者諸侯四夷朝于天子,獻國之所有,亦發陳幣帛于公卿之府寺,然相接以禮,彼此俱無貪淋之愆與求取之過,亦不以資約報施生責望于其間,則人道之常亦有不可廢者。戎朝京師,發幣于凡伯,凡伯弗賓,此必不厭其欲,故不禮其使。他日見執之恥,則貪利所致也。春秋亡國之君亦有差等,虞公之貪,晉人執之以為媵,求為匹夫而不可得。齊人受魯之賂田而黨s君之事,魯乘勝齊之功而取所賂之田。晉人取璧內府而藏諸外府,取馬內廄而藏諸外廄,曾幾何時,其人抱璧牽馬而至其庭。事之反復,孰有著于此者?貪得好利,轉徙之間而已。君子在隱約,不克他有施為,臨財勿苟得,即守道之心,即行道之事。故為士大夫者,最不可受惠于人。施而不報不可也,報之而有厭苦之心亦不可也。其人雖不求報,而我常懷未報之慚與責報之疑,亦不可也。惟辭之于始,則兩情俱愜。一受其施,脈脈相視,終身如有所負。晉之烈士,羞行乞而憎自致,是以寧餓于翳桑也。人道散而不有,讓而不取,重請求而惡匈奪,鄙德色而善忘施,所擬別于戴角而傅翼、弱肉而強食。尤不可習用他人之器幣,習用既熟,辭受之界漸不能清,如久處鮑魚之肆,全不聞其臭矣。楚襄王問陽陵君曰,君子之富何如?對曰,假人不德不責,食人不使不役。親戚愛之,眾人善之,此言雖小,亦可施于政也。凡取非其有,以造意為首,蒙欲而動次之,不論得與不得也。不義之財不可陳于宗廟,神必吐之不受,蒙欲而動之名也。


如果你對讀書說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讀書說》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