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沈炳震)
晨刻有人以沈東甫《唐書》合訂八十冊來售,索直錢八千,此書余素慕之,購而未得。今閱之,乃錯雜新舊《唐書》而成者,其本紀用《舊書》,列傳參用《新書》,表志則用《新書》而訂正之,雖可謂集二書之長,然既不得為古人原書,亦不得為東甫自作之書,其病殆與A28映碧(清)《南北史合注》同。近見彭文勤劉金門宮保合成《五代史記注》,則以歐史為主,而散附薛史及王溥《五代會要》,皆全載三書原文,不遺一字,體例為最善耳。東甫此書未嘗不可傳,顧不能無遺憾。今日又卒不能得錢,遂還之,亦可惜也。
(按本日書眉對《五代史記注》有補語如左)
後閱俞理初(正燮)《癸已存稿》,言此書是俞先得朱竹奼稿本續綴成之,以呈劉宮保者。然宮保序及例述言文勤先成《梁家人傳》及《唐六臣傳注》十六卷,余以所收宋人書二百余種,貯一大簏中以付劉。劉後任山東學政,購得竹詫稿本。其顛末甚詳,未嘗言及俞也。
咸豐丁巳(一八五七)十月十二日
閱沈炳震《唐書合鈔》,其中如《方鎮表》添載拜罷姓名,《經籍志》補訂書目,及《宰相世系表訂訛》十二卷,皆足自成一書。雖尚有訛漏,然創始之功,實為不易。末附補正六卷,乃嘉興丁子復小鶴所撰,據《冊府元龜》、《唐會要》等書及影宋本《舊唐書》校訂脫誤,間亦指正沈氏之失,東甫是書成于乾隆初,全謝山為作墓志,極口推許。及武英殿校刊諸史,錢文端取以進呈,有旨交史局采用,故宮本新、舊《唐書考證》中多引其說;而其書至嘉慶末,海寧查世口始為刻于吳中。予于丁巳歲,以六金購之越中舊家,今亦付之一炬。此本為歸安姚文僖公故物,每卷有印記。
同治癸亥(一八六三)三月二十日
閱《唐魯合鈔》。《新唐書》突厥西戎諸傳,較舊書為詳。西突厥後事,舊書甚闕略,新書亦不能備,然于突厥騎施甦祿一種,猶載至大歷以後;西戎于康國下補安者東安喝汗(案即今浩罕。)東曹西曹中曹石國米國何國火尋史國小史國,頗詳自蜀入藏通印度之路,而印度通今新疆南北路之道,亦略有可考。又補摩揭它、甯遠、大勃律、吐火羅、謝 、識匿、個失密、骨咄、甦毗、師子等十國,足見當日歐宋二公搜輯之功,實為周至。自雲事增文省,夫豈偶然。
光緒甲申(一八八四)九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