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陳侯吳卒。
【 譯文】
四年,春天,周歷二月癸巳日,陳惠公去世。
經 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衛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胡子、滕子、薛伯、杞柏、小邾子、齊國夏于召陵,侵楚。
【 譯文】
三月,定公跟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衛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卿國夏在召陵開會,(商討)攻伐楚國。
經 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 譯文】
夏季,四月庚辰日,蔡國的公孫姓領兵滅了沈國,把沈君抓住帶回國殺死。
經 五月,公及諸侯盟于皋鼬。
【 譯文】
五月,定公跟諸侯在皋鼬會盟。
傳 一事而再會。公志于後會也。後志疑也。
【 譯文】
為一件事開兩次會。定公對後一次會有想法。記載後一次會,表明大家有疑慮。
經 杞伯成卒于會。
【 譯文】
杞悼公死在會中。
經 六月,葬陳惠公。
【 譯文】
六月,安葬陳惠公
經 許遷于容城。
【 譯文】
許國遷移到容城。
經 秋,七月,公至自會。
【 譯文】
秋季,七月,定公從會盟地回國,告祭祖廟。
經 劉卷卒。
【 譯文】
劉卷死了。
傳 此不卒而卒者,賢之也。環內諸侯也,非列土諸侯。此何以卒也?天王崩,為諸侯主也。
【 譯文】
這個人死不必記載,經文卻記載了他的死,是讓為他賢德。他是京瓷內的諸侯,不是分封的諸侯。為什麼記載他的死?天子死後,由他為諸侯主事。
經 葬杞悼公。
【 譯文】
安葬杞悼公。
經 楚人圍蔡。
【 譯文】
楚國包圍了蔡國。
經 晉士鞅、衛孔國帥師伐鮮虞。
【 譯文】
晉卿士鞅和衛卿孔國領兵攻伐鮮虞國。
經 葬劉文公。
【 譯文】
安葬劉文公。
經 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伯舉,楚師敗績。楚囊瓦出奔鄭。庚辰,吳入楚。
【 譯文】
冬天,十一月庚午日,蔡侯依靠吳王的幫助在伯舉跟楚國作戰,楚國戰敗,囊互逃到鄭國。庚辰日,吳兵進入楚國。
傳 吳其稱子何也?以蔡侯之以之,舉其貴者也。蔡侯之以之,則其舉貴者何也?吳僖中國而攘夷狄,吳進矣。其僖中國而攘夷狄奈何?子胥父誅于楚也,挾弓持矢而干闔廬。闔廬曰︰“大之甚,勇之甚”。為是欲興師而伐楚。子胥諫曰︰“臣聞之,君不為匹夫興師。且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復父之仇。臣弗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正是日,囊瓦求之,昭公不與,為是拘昭公于南呈隊數年然後得歸。歸乃用事乎漢,曰︰“苟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請為前列焉。”楚人聞之而怒,為是興師而伐蔡。蔡求救于吳。子胥曰︰“蔡非有罪,楚無道也。君若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此時可矣。”為是興師而伐楚。何以不言救也?救大也。日入,易無楚也。易無楚者,壞宗廟,徙陳器,撻平王之墓。何以不言滅也?欲存楚也。其欲存楚奈何?昭王之軍敗而逃,父老送之,曰︰“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憂無君,寡人且用此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賢也,以眾不如吳,以必死不如楚。”相與擊之,一夜而三敗吳人,復立。何以謂之吳也?狄之也。何謂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寢,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寢,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敗人之績,而深為利,居人之國,故反其狄道也。
【 譯文】
對吳王為什麼稱子?因為蔡侯用了這稱呼,稱他高貴的稱呼。蔡侯為什麼這麼稱他高貴的稱呼?因為吳王讓蔡國伸張了正義而打敗了楚國。吳王進升了。吳國怎麼讓蔡國伸張了正義而打敗了楚?伍子胥父親被楚王搬害,他帶著弓箭投奔吳王。吳王說︰“太孝了!太勇敢了!”為此,想立即興兵攻楚。伍子胥勸諫說︰“我听說,君王不能為一個普通百姓發兵。再說,事奉君王像事奉父親一樣,歉了君的恩義而為父親報仇,我不能這麼做。”就勸止了吳王。蔡昭公去朝見楚王,他有件非常好看的皮襖。這天正好令尹囊瓦在,他要這件皮襖,昭公不給,為此把蔡昭公拘留在南呈隊幾年後才放回去。蔡昭公回國路過漢水時,向河神祈禱︰“假如有討伐楚國的諸侯,我請求給它當前鋒。”楚王听到後非常生氣,為這事起兵攻打蔡國。蔡國向吳求救。伍子胥對吳王說︰“蔡沒有罪,是楚國無道。您如果為中原國憂慮,像這種時候可以發兵。”為此吳起兵攻伐楚國。為什麼不說救蔡?因為從大處說是救了中原諸侯國。記載攻入楚國的日期,為表示輕易地就沒了楚國。沒了楚國,指毀了宗廟,搬走了陳列的寶器,鞭撻楚平王的尸體。為什麼不說滅了楚國?想讓楚國存在下來。怎麼讓楚國存在下來?楚昭王的軍隊敗退時,父老們送王。昭王說︰“我不才,丟了父輩的城邑。父老們回去吧!還愁沒君王嗎?我將由這跳海了。”父老們說︰“君王像這樣賢德呵!論軍隊我們不如吳國多,論拼死的決心,他們不如楚國。”大家共同奮擊,一夜之間就打敗吳軍,保住了楚國。為什麼稱吳人?是把它視為夷狄。為什麼視為夷狄?(因為吳軍入楚)吳王睡到了楚王床上,佔有了楚王的妻子。吳國大夫住上了楚大夫的居室,佔有了楚國大夫的妻,大概還有想奪楚王母親為妻的,不合于禮。乘人失敗之機,住在別人的國家,大飽私囊。所以說吳又返回它夷狄那一套做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