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此外有蕃年號見于

類別︰子部 作者︰清•趙翼 書名︰陔余叢考

    《唐書》、宋、元、明史及《通鑒》、《玉海》者,今並摘錄土番贊普(彝泰)。

    渤海王武藝(仁安)。欽茂(大興)。華(中興)。嵩鄰(正歷)。元瑜(永德)。言義(朱雀、太始建興。《唐書》所記如是,《通鑒》又謂明忠〈太始〉、仁秀〈建興〉,《玉海》又謂彝震〈咸和〉)。

    南詔酋龍(建極。見《玉海》)。法(貞明承智大同,六字為號。見《通鑒》)。舜化(中興。此外又有明聖、保和、政安、明統等號,又有崇興大寶、天瑞景星,皆四字為號,見《玉海》)。

    日本王孝德(白雉。見《唐書》)。又有天元、康保、仁平、延歷、永延、文治、寬宏、應保、寶龜、白龜、天慶、天歷等號,又有天平寶勝四字為號。(俱見《玉海》)。平秀吉(文祿。見《明史》)。

    交趾陳日尊(寶象、神武。見《宋史》。而《玉海》作李曰尊。《元史》安南又有紹隆、紹寶等號)。李乾德(太寧。此外又有天紀寶象、彰武嘉慶,皆以四字為號。見《玉海》)。

    安南黎蒼(元聖)。簡定(興慶)。陳季擴(重光)。涂山僧範玉(永寧)。黎利(順天)。黎麟(維寧、大寶)。黎(大利、延寧)。黎琮(天興)。黎灝(光順、洪德)。黎暉(景統)。黎誼(端慶)。陳篡立(應天)。黎周(洪順)。莫登庸(明德)。莫方瀛(大正)。黎寧(元和)。黎憲(光照。俱見《明史。安南傳》)。

    大理(有保天、道隆、文治、利貞等號)。

    高麗(有延祥、正豐等號)。

    于闐(有同慶年號)。

    柔然(有始平年號)。

    蜀叢帝(萬通。以上五條俱見《玉海》)。

    瓦刺也先自立可汗(添元。見《明史》)。

    (此外道經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上皇、無極、永壽等號,見《隋志》)○改元歐陽公雲︰年號以一為元,亦未常有法,蓋古人之語爾。古謂歲之一月,不曰一月,而雲正月。《國語》六呂曰元間、太呂,《周易》六爻曰初九。大抵古人言數多不雲一,不獨年號也。後世始以孔子書元年為《春秋》大法,遂以改元為重事。漢以後又名年以建元,而稱號遂多,不勝其紀也。按歐公此說,亦臆度之詞。古人最重者元,漢《律歷志》雲︰歷始曰元。《傳》曰︰元者,善之長也。又曰︰體之長也。三統合于一元。古人所謂元祀、元年,蓋取諸此。董仲舒亦曰︰《春秋》謂一元之意,萬物所從始也。元者,辭之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是建元為重事,由來遠矣。古者天子、諸侯皆終身一元年,無所謂改元者。《史記》秦惠文王十四年更為元年,此實後世改元之始。漢文帝因新垣平之言,亦以十六年為後元年。景帝又有中元年、後元年之改。至武帝而改元十余次。後人但知改元自武帝始,則以武帝有年號,人所共見,而不知改元實非始于漢武也。歷代以來,又有不應建元而即有年號者。如劉淵稱漢王,即建元元熙,僭帝位,又改永鳳。石勒稱趙王,即建元太和,僭帝位,又改建平。呂光據姑臧,即建元太安,稱三河王,又改麟嘉,稱天王,又改龍飛。以及諸僭偽國,如乞伏、沮渠、禿發之類,雖不稱帝而各有年號是也。又有不改年號而但改元者。如光武帝仍建武之號,而改為中元年。梁武帝仍大通之號,而改為中大通元年是也。有一歲而兩三改元者。漢中平六年,獻帝即位,改元光熹;張讓、段誅後,改元昭寧;董卓輔政,改元永漢,此一歲四號也。晉惠帝太安二年,長沙王事敗,成都王穎改元永安;河間王得政,又改元永興。魏孝明帝武泰元年崩,孝莊帝立,即改元建義,又改元永安。宋廢帝子業即位之次年,改元永光,又改元景和。唐中宗嗣聖元年,武後既廢立,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元光宅。垂拱五年春改元永昌,十一月又改元載初。天授三年夏四月改元如意,秋九月又改元長壽。及長壽三年夏五月改元延載,十一月又改元證聖。其明年九月改元天冊萬歲,十二月又改萬歲登封。其明年四月改元神功,十一月又改元聖歷。又四年改元大足,十月改元長安。(按武後以建子月為正朔,凡十一月之改,已屬歲首。)及金哀宗正大九年既改開興,又改天興。明萬歷四十八年神宗崩,光宗立一月崩,熹宗立,從左光斗議,以今年八月以前仍為萬歷八月,以後為泰昌,明年為天啟。是皆一歲兩三號也。有不應改元而即改者。蜀先主卒,子禪嗣未逾月,即改元建興。吳孫亮、晉惠帝、宋元凶劭亦然。《宋書。五行志》謂數君皆不終其位是也。有應改元而不改者。人君即位逾年即改元,而梁末帝、晉出帝、劉承鈞皆逾年不改元,又明年始改。孟昶即位五年始改,金熙宗即位亦二年始改,唐哀帝、漢隱帝、周世宗皆用先世年號,終身不改。哀帝、隱帝皆年少,且迫于權臣,故不暇及,世宗何以亦因循如此?豈以周太祖甫改元即崩,顯德之號初未嘗用,遂襲以紀年耶?又有年號犯諱而不改者。梁末帝名友貞,而年號貞明;漢隱帝名承,


如果你對陔余叢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陔余叢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