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監司官非刺史

類別︰子部 作者︰清•趙翼 書名︰陔余叢考

    範文正公為人作墓志,以轉運史為刺史。尹師魯言其誤,即改之。今人以各巡道比古之刺史,亦非也。古刺史正如前明巡按御史耳。巡按御史以七品官彈劾督撫以下,蓋取其官輕而權重。官輕則愛惜身家之念輕,而權重則整飭吏治之威重。漢武設十三部刺史,正是如此。其秩僅六百石,而以六條察二千石,其官皆屬御史中丞。《薛宣傳》︰宣為中丞,執法殿中,外總部刺史是也。(《漢官儀》亦雲︰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其制本起于秦。《史記》︰秦泗川監平。注雲︰秦時御史監郡,若今刺史。是秦已有此職,漢惠帝國之,文帝改用丞相吏。《漢官舊儀》︰丞相初置吏十五人,皆六百石,為東西曹。東曹九人,出督州為刺史是也。改置部刺史,乃武帝元封元年之制。凡刺史稱傳車,吏稱從事,居無常處,吏不成臣(見《魏書。夏候玄傳》)。此其大較也。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京房傳》雲︰“臣為刺史,又當奏事,而議者不悅,乃以臣為太守,所以隔絕臣”是也。(按漢郡守亦得奏事,王溫舒為河內守,私置馬五十匹馳奏是也。但不得面奏事。而《後漢書。百官志》刺史每歲終詣京師奏事。光武改制,乃詔刺史因計吏奏事,不必赴京。)有既為刺史之後,乃遷郡守者,蓋其秩本卑,遷守非黜。如黃霸以揚州刺史為潁川太守,陳咸以部刺史歷東郡太守是也。是刺史本御史中丞所屬,其秩甚卑,而可以彈治大吏,與前明巡按御史一一相似。其稍有不同者,漢刺史專察二千石長吏,而丞尉以下則二千石所察,刺史不與焉。《朱博傳》︰博為冀州刺史,吏民遮道訴事,博下令曰︰“欲言縣丞尉者,刺史不察黃綬,各自詣郡。欲言二千石墨綬長吏者,刺史還治所受治之。”是漢刺史不察丞尉,而明巡按則無所不察耳。其沿革亦有可考者。西漢至成帝時,翟方進以為︰《春秋》之義,用貴治賤,不以卑臨尊。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相準。乃奏罷刺史,改制州牧。後朱博為御史大夫,仍奏復刺史。王莽時又置州牧,如《劉聖公傳》荊州牧發兵攻綠林兵,反為綠林所敗是也。更始因之,亦置州牧,如幽州牧苗曾為光武所誅是也。公孫述亦假益州牧以起事,而光武初亦仍州牧之制,如以朱浮為幽州牧,郭 為雍州牧是也。至建武十八年乃罷州牧,仍置刺史十二人,而其制比西漢稍異。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任職者,事皆先下三公,遣掾史案驗,然後黜退。光武不復委任三府,而權歸刺史(見《朱浮傳》)。又舊制,諸刺史常以八月巡郡國,錄囚徒,考殿最,歲盡詣京奏事。光武改令但因計吏奏事。此西、東漢刺史不同之制也。靈帝末,四方兵起,劉焉建議,以為刺史威輕,宜改置牧伯,選重臣以鎮之。遂以焉為益州牧,黃琬為豫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州任之重自此始(見《劉焉傳》)。獻帝時,韓馥為冀州牧,袁紹為渤海太守,荀諶說馥曰︰“渤海雖郡,實一州也。今將軍處其上,袁氏必不能為下。”馥遂以州牧讓紹。又劉表為荊州刺史,統領八郡,貢至京師,詔加表為荊州牧。公孫度據遼東,自稱平州牧,分置太守以下官。此又漢末改刺史為州牧之制也。故《三國志》論曰︰漢季以來,刺史總統諸郡賦政于外,非但如曩時司察而已。魏、晉因之。刺史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有一刺史而都督十數州軍事者。其次為持節,又次為假節。其時郡各有太守、丞、尉,而刺史統之。隋開皇三年,罷郡,以州統縣,自是刺史之名存而職廢,所謂刺史者,乃太守之互名耳。唐武德中,改太守為刺史,名雖屢更,而其職即郡守之職也。其大將為刺史者,則加節度使之號,連制數郡。而其屬郡為刺史者,則曰支使,故刺史之職益輕,非復漢之舊矣。(開元中置諸道采訪使,得專停刺史。)(顧寧人雲︰漢刺史猶明之巡按御史,魏、晉後刺史猶今之總督,隋以後刺史猶今之知府、知州而已。)


如果你對陔余叢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陔余叢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