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精讲六  小结

类别:子部 作者:张仲景(东汉) 书名:金匮要略

    好,我们来讲第17条,审因论治的原则。请看条文: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二类,熟悉)

    这里面的[词解],就象《讲义》里面所提示的,“在脏”也是在说泛指在里的疾病,“攻”和前面讲的“救”,救治,当治疗讲,救治之义。“所得”,这个“所得”实际上是两方面的意思,原文的[释义]里讲是病邪相结合,[选注]里第二个[选注],请大家注意,就是《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唐容川,作者是清代的,他在他的注解里面,又提出了一个什么呢?“《内经》曰:‘五脏各有所合’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渴系肾脏之病,而猪苓汤利膀胱,肾合膀胱故也”,这就等于他提出了一个,不从病因上来进行考虑相结合的问题。第二个解释就是说脏病治腑,所以,请大家注意,“所得”词解,除了要知道指病邪相结合的意思以外,还应知道唐容川《补正》关于脏腑相合的原理,病在脏,治在腑,所以“脏病治腑”,这个尽管所论不同,但是道理皆宜,都有临床意义。我觉得这个条文里面的经典句就是,“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就是要“随其所得”,这个“所得”一定不要和上一条的“所得”搞混,上一条是指的什么呢?适应于病人的饮食、居处,现在要强调的,是在治法、治则上,要求审因论治,审证求因,或者说从治法上,病在脏,治在腑;病在腑,治在脏,这在治法上又拓展了一个思路。

    下面讲要“审证求因”,首先他举个例子,叫做“如渴者,与猪苓汤”,这就是一种省文法,渴的原因多了,都用猪苓汤能行吗?但是它这就是仲景自己把他熟悉的,点到为止,那我们就只好从方测证,猪苓汤所治的这个病证,它应当兼有什么症?才能用猪苓汤治之呢?除了渴以外,应当发热,最主要是小便不利,这就叫“审证”,得把没写出来的,在无字之中把这个症补充进来。因为咱们审这个证,要求因你得把病因、病机分析出来,猪苓汤证的病因病机,我们在《伤寒论》的《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已经清楚,它属于热邪自己独伤人,还是热邪和什么邪气相结合呢?所以这就是教给你,不应该只看到热邪为害的问题,一定要看到热邪和水邪相结合,这就是“随其所得”,把病邪的相结合,给他找出了这么一个复合性的病因,要察清。这个地方就是热邪和水邪互结以后,不仅是互结了,而且还伤阴了,而猪苓汤的方剂组成,恰恰针对病机,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它就恰好发挥什么功效呢?育阴利小便而清热。又解决口渴,又解决发热,还解决小便不利。所以这个举例,它等于说,后面有一句话,“余皆仿此”,叫你“举一反三”,不仅猪苓汤是这样,要找相结合的病邪,比方说拿热邪来举例,热邪如果和瘀血相结合,张仲景也有方,还是《伤寒论》里的桃核承气汤,既要攻下瘀血也要去清热,所以热邪和瘀血相结就叫“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如果热邪和宿食相互结,这一定是里实热结证,是用大承气汤,还是小承气汤,还是调胃承气汤?这就看热结的程度,体质的情况,综合来分析再选用,热邪如果和痰互结,张仲景的方,还是《伤寒论》中比较熟悉的,小陷胸汤连、夏、蒌嘛,用温胆汤行不行?属不属于痰热互结?也可以,特别是临床见有痰热导致的,精神神经症状,特别是失眠,温胆汤,甚至连《蒲辅周医案》里边有,对冠心病是用十味温胆汤,这都是从痰热互结来考虑的。

    我现在讲第二点意见,就是对于“相结合”是从脏腑相合来理解,从唐容川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到,他把口渴、小便不利、发热等症,认为是病在脏,病在肾脏,因为肾为水脏,从蓄水证来说它是少阴热化,所以用猪苓汤从膀胱的利小便法,来解决口渴、小便不利、发热症,这就叫做“脏病治腑”法。这个认识我觉得临床实际意义,也是对中医治疗又多出一种治法,多出一条思路。比方说在儿科里面,常见的消化不良证,如果缠绵不愈一段时间以后,他口腔出现溃疡(口糜泻),也不容易好,给核黄素,有的说给制霉菌素片,效果不好。我们考虑从中医基本理论来说,是心热移于小肠,代表方:导赤散,或者用导赤散配合核黄素(维生素B2),都比单一的用药疗效好。这个有待于临床继续观察、总结它。还有比方说咳嗽的病人,往往伴有大便干燥,或者便秘的情况,这个在小孩也尤为突出,这时候也可以根据辨证施治的底方,在那个方基础上,加入象杏仁、瓜蒌仁,包括桔梗,这就是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样一个基础理论出发,基本知识出发,象桔梗它就有开提肺气,疏通肠胃的作用,而且桔梗配甘草,是我们治肺痈的一个化痰,祛痰的方剂。有的小孩,他患肺炎,也可能伴有上呼吸道的感染症。因为肺炎是下呼吸道的一个感染症,往往是起于上呼吸道。那么桔梗、甘草对于扁桃体的,包括鼻粘膜的感染症,都有治疗作用。这样的药物加减,我看和“脏病取腑”,“腑病取脏”这样的一个治法,给予的启迪是很重要的,这个供大家临床实践上作总结。

    第五个问题,就是关于转归与预后,这是12条,三类原文。昨天我在讲病机,讲到“厥阳独行”的时候,曾经把11条里的“卒厥”,12条里的“脉脱”联系在一起,来说明病理状态,就是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就是阴阳的偏盛偏衰,阴阳相维系是正常情况,一旦阴气衰竭,阳无依附,就会怎么样呢?有升无降,有阳无阴,就称之为“厥阳独行”。也讲了“卒厥”和“脉脱”那种突然出现脉乍伏不起,摸不见了,循环衰竭,也就是入脏,因此它的预后不好。

    现在我要讲的这个预后,仍然是以脏、腑分内、外,分轻、重,又以浸淫疮为例证,它是一个疮疡的病,它预后判断也是,根据若由外传内,难治,预后不良,反过来说,若病由内传外,就是好的征象,容易治,这也是一种举例说明。在杂病里面,既要观察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主要脉证表现,来选方用药,观察疗效,同时要判断药后,它是向好的方面发展呢?还是向不好、甚至恶化的方面发展?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不是我们开方,方方都那么理想,都那么起效,这时候你得时时掌握时机,和它病情发展的阶段,然后按照我们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仲景杂病的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

    好了,第一篇的主要内容,共十七条原文,我讲完了,下面,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我所讲的五个问题,特别是把原文的经典句式,作为本篇小结。

    小结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预防医学与病因

    1.治未病

    ├─未病防病┬四季脾旺不受邪(01)

    │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02)

    │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02)

    │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02)

    │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02)

    │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02)

    ├─已病防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01)

    ├─早期治疗┬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02)

    │     │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     └勿令九窍闭塞

    2.虚实异治─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01)

    │  以肝病为例┬肝实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01)

    └       └肝虚证─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01)

    3.病因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  │    (     )

    │  ├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02)

    │  │    (     )

    │  │        (     )

    │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02)

    │  │        (     )

    │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02)

    │反常气候─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08)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寒、湿、雾、榖饪之邪)

    二、病机  阴阳失衡──有阳无阴──厥阳独行(10)

    三、四诊举例

    ├望诊┬望气色┬面部(3)

    │  │   └鼻头

    │  └望形态─呼吸(05,06)

    ├闻诊┬闻声音(04)

    │  └闻气味(见肺痈篇)

    ├问诊─所得,所恶,所不喜(16)

    ├切诊─同一脉象,脉位不同,主病不同(09)

    └四诊合参─四时各随其色,非其时色脉,皆当病(07)

    四、论治原则

    ├1.治未病

    ├2.虚实异治

    ├3.表里同病一一当分缓急,急者先之,当先救里(14)

    ├4.新旧同病一一治有先后,先治卒病,后治痼疾(15)

    ├5.饮食与调护:各随其所得(16)

    └6.审因论治: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脏病治腑,腑病治脏](17)

    五、转归,预后┬卒厥(11)

    └浸淫疮(12)

    第一篇小结,首先说预防医学与病因,“治未病”的内容,我们已经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如果用原文来进行概述的话,“未病防病”,“四季脾旺不受邪”是个重要的立论。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元真通畅”对人体有什么重要性?

    “若人能养慎”,如何做到“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这个都是按照“三条”的要求,所做出的摄生措施。

    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呢?“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请大家注意,“腠理”的概念是什么?这一定要记住,不管是名词解释,还是填空,你要照着原文一字不落的写正确。

    “已病防传”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提示了肝、脾,脏、腑的传变规律有先、后。

    “早期治疗”,原文说:“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我觉得“治未病”的思想,也是本篇的治疗原则之一。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就是不要犯“虚虚实实”之诫,一定本着“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杂病总的治疗原则,等于第一条里面,说了两个治疗原则,不仅是预防医学思想,也是治疗原则。“虚实异治”前两个自然段,也是以肝病为例,肝实证就是“当先实脾”,或者说泻肝实脾,泻肝顾脾,而肝虚证的治法,是“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也叫做“调、补、助、益”法,也可以叫做“酸、甘、焦、苦并用”法,这又是提示了两个治法。虚实就肝而言,也是要顾脾是一致的。

    病因,在第2条里面体现了仲景的“三条”,我请大家注意,它的病因涉及到的是外邪、六淫,还有“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但是讲的是三条发病途径,时间关系不重复“三条”了,但是在邪气侵淫的途径上,既有由经络入脏腑,也有从四肢九窍、口鼻而入,或者是由肛、阴、包括两耳,这些都含在其中,所以九窍的疾病,张仲景也可以说开了先河。

    反常气候有四种情况“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含义是什么?我觉得尤其是当地的气候现象多变,确实就变成了致病因素,在那个时候,张仲景已经把它提出来了。

    还有的病人就涉及到“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五邪”是什么?风、寒、湿、雾、榖饪之邪,我已经用一个表格形式给大家概括了,因为它就是提示了一般的致病规律,和它应该表现的临床特征。

    二、第三(讲错了),讲的病机,我刚才已经重复了,“厥阳独行”这个概念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有阳无阴,有升无降”。

    三、四诊举例,望诊,包括望气色,这个气色在望诊的部位上,有面部、有鼻头,什么含义。望形态,呼吸。闻诊,突出在第4条里的闻声音,声音不同,病变部位不同。问诊,这就表现在16条,我刚刚讲过的审因论治的原则,问病人的饮食,问他的习惯,“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问诊“所得”,他本身个体的喜恶,脏腑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喜恶,还有治疗方面、护理上的喜恶,都要照顾到,我已经给大家讲了,叫“近其所喜,远其所恶,适其所应”,是防病、包括护理上的基本原则。切诊,我特别是用了第7条、9条讲述的,同一脉象,脉位不同,主病不同。同一个浮脉,关前、关后,主病不同。四诊合参是第7条“国时各随色,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这就是第7条的经典句,我特别给大家讲了,不要拘泥在他所举的那个例子,就是春天见了秋天的色脉是当病,泛指内伤杂病,只要和节令气候,包括五脏应该相适应的变化,不适宜皆当病,全是病态。

    四、至于论治原则,现在如果加上前面的两个,治则:“治未病”和“虚实异治”,现在就是表里同病,当分缓急,急者先之,当先救里。新旧同病,治有先后,先治卒病,后治痼疾。饮食与调护就是“各随其所得”。审因论治的原则,“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还有一个就是脏病治腑,腑病治脏,两个意思都含在其中。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要看它,什么病邪和什么病邪结合,病在哪里,然后再针对性的治疗。

    五、转归和预后,包括“卒厥”,浸[jin]淫疮,这个也是判断预后,对杂病治疗也很重要。


如果你对金匮要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金匮要略》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