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精講五   寒疝、宿食病證治  小結

類別︰子部 作者︰張仲景(東漢) 書名︰金匱要略

    好,我們現在接著講寒疝的部分,請大家看《講義》,有兩張方子在宿食病前面,他寫的〔附方〕,在115頁,〔附方〕《外台》烏頭湯,《外台》的烏頭湯︰

    “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髒,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附方〕

    講的疝痛劇烈的時候,也可以造成生殖器上縮,這都是由寒邪所致,寒邪作為陰邪,主疼痛,主收引,主凝滯,關鍵是,這個方子的組成正好和,烏頭桂枝湯的藥味相同,但是藥量上有所不同,這個大家自己看去,就是烏頭它《外台》用了15枚,桂心6兩,芍藥4兩,甘草2兩,生姜是1斤,大棗10枚,和烏頭桂枝湯在用量上有出入,注家們認為這是另一個方,但是,有的注家認為,本方在臨床應用上,即是大烏頭煎的用意,因為它疼痛發作時劇烈的程度,非常顯著,因此,也等于烏頭桂枝湯證,“犯寒輒發”,不一定非得說是表里皆寒,就是說,“犯寒輒發”,這樣的情況,這個方子很好用的,拿《外台》烏頭湯給大家作提示,我還想說的就是,《外台》柴胡桂枝湯方,近來年都很注意研究它,包括已故的劉渡舟教授,他認為這個方子講的是,“治心腹卒中痛者”,〔附方〕從方藥的組成上看,是太、少合病,而且,要求得微汗效果最好,其中人參用黨參,柴胡、黃芩和解少陽,有桂枝湯里面的桂枝配芍藥等等。那麼,象劉渡舟老先生,他的認識就是,當歸四逆湯可用于治療雷諾氏病,而這個方子《外台》柴胡桂枝湯,也可以用于治療此病,還有就是,發熱待查、產後的高熱,在這原方基礎上加葛根,等于教給你黃芩、桂枝、柴胡、葛根,是退熱的必用藥物,特別是原因不明的發熱,從太陽、少陽兩方面入手,〔方解〕里面說了,本方適用于外感性的胸腹兩脅疼痛,小柴胡湯既疏表又治腹脅疼痛,合上桂枝湯調和營衛,疏解外邪,又能和胃、止腹痛,所以,我覺得這個方子,盡管是一個〔附方〕,很好用,值得研究。

    宿食病,我就給大家說怎麼理解它,24條︰

    “宿食在上脕,當吐之,宜瓜蒂散。”(二類)

    瓜蒂和赤小豆,我們吃那紅小豆,用它煮了以後,和瓜蒂相配伍,是一個涌吐方。當然,他說了,“以快吐為度而止”,不要涌吐得過分。

    關于21條、22條、23條,這三條,用脈象來論述宿食在下,現在,我想解釋的就是,提到的澀脈和滑脈,為什麼都是來主“宿食為病”,你看,21條里面,講︰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三類)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三類)

    為什麼用脈象的澀脈和滑脈,來說明是宿食在下呢?因為宿食所停,壅滯還沒有特別嚴重,病情比較輕淺,脈象就滑利。如果食積較久了,胃腸氣滯不通,病根也比較深,所以,脈反見澀象,這個“澀”不能當作,血虛、血滯、血行不暢來解釋,澀脈,而是由于食積日久,阻滯了胃氣,所以,表現脈象上也見滯澀,用脈象的滯澀,來形容食積日久,胃腸氣滯不通,病根為深,所以,關于宿食的概念,我開篇的時候已經給大家講了,就是通常所說的傷食、食積,在病因、病機上,我們認為就是素體的脾胃虛弱,再加上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食物經宿不消,停積于胃腸,是這樣的病因病機。在臨床上,它當然也是食物積滯引起的,特別是腹部的脹悶,包括胃脕的不舒服,甚至泛泛欲吐,噯腐吐酸,以這樣的一些主癥為特征的疾病,叫做宿食病,有的也伴有腹痛,或者吐、利,這是關于宿食的概念,不重復了,它所引出的病位在上脕,用吐法,病在腸、在下,用下法,實際提示的是“因勢利導”法,由“因勢利導”法,後世發展為“消導”法,因此,現在臨床上很少用吐法、下法,而是用消導法,特別是對兒科消化不良造成的食積,或者是急性胃擴張引起的,就采取消導法更為合理,如用保和散、平胃散,或者兼夾熱的,就用芩連平胃散,非常好用。如果是大人寒熱錯雜的那種,比方說淺表性胃炎,是因為著急上火了犯病,就用我們的辛開苦泄法,黃芩、黃連、干姜、半夏,加平胃散,效果非常的好。

    關于第十篇,到此講完了,請大家注意一下我們書上的〔結語〕,然後我再用小結給大家說。結語說,腹滿是一個癥狀,多屬脾胃病變,在疾病的過程中,可以出現寒熱虛實不同性質,屬于虛寒的,多與脾腎有關,屬于實熱的,多與胃腸有關。因此,我在本篇里面,特別強調,狹義腹滿講是一個癥狀,廣義腹滿講的是一種疾病,本篇講的是腹滿病,這和它的〔結語〕〔前言〕不完全一致,請大家注意,在辨證方面,我昨天給大家歸納一個表格,如何辨別腹滿的寒、熱、虛、實,關于虛寒性的腹滿,舌脈,是我們臨床可見的脈,《講義》提到,實熱證腹滿,舌紅舌黃,給加了一個舌質紅的問題,虛寒證的腹滿,他講它的脈“微弦”,“舌淡苔白”我們寫了,我們對脈寫的是沉細,這也基本給大家補充上來,脈象“微弦”,是虛寒證腹滿,其它都和我們講的一樣,但是,全身證候需要補充,他沒有補充,我用表格已經給大家充實了。

    關于實熱證腹滿的四證比較,它是分別說的,我覺得我們的表格一目了然,它把附子粳米湯和大建中湯,進行了比較,而且特別強調了,附子粳米湯證的典型癥狀,“雷鳴切痛”,大建中湯證,“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的主癥特點,它認為,在臨床上兩方合用,效果也不錯。

    關于寒疝的問題,它提示關于典型證候的問題,陽虛寒盛,發作時繞臍劇痛,“汗出”是逼迫汗出,四肢厥冷,脈沉緊,這是寒疝發作時的典型證候,大烏頭煎,破結散寒止痛,烏頭桂枝湯,兩解表里之寒,以及當歸生姜羊肉湯的,養血散寒止痛,這都和我講的意思是一樣的,在〔結語〕里面說了,關于宿食治療引出消導法,是目前臨床常用法。

    下面,做本篇小結︰

    小結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概  念┬狹義︰指腹部脹滿癥狀,可出現于多種不同的

    ︱    ︱   病變過程中。

    ︱    ︱廣義︰以腹部脹滿為主癥,兼疼痛,便秘或者便難,或嘔

    腹︱    └   吐等癥的一類疾病。

    ︱虛寒性腹滿、寒疝的病因病機︰脾胃虛寒,厥陰(肝)之色上逆所致(01)

    ︱分  類︰虛(寒)證,實(熱)證

    ︱治  則┬虛寒性腹滿──當以溫藥服之──溫補(01、03)

    滿︱    ︱         └寒實內結──溫下(15)

    ︱    └實熱性腹滿──可下之──寒下(02)

    ︱辨證要點┬虛寒性腹滿──按之不痛為虛,腹滿時減,復如故(02、03)

    ︱    └實熱性腹滿──(按之)痛者為實,腹滿不減,減不足言,舌黃(2、13)

    病︱辨證施治┬實熱性腹滿

    ︱    ︱ ︱里實兼表證厚樸七物湯──解表通里(09)

    ︱    ︱ ︱里實脹重于積證──厚樸三物湯──行氣除滿通下(11)

    ︱    ︱ ︱里實兼少陽證──大柴胡湯──和解少陽,清泄里熱(12)

    ︱    ︱ └里實積脹俱重證──大承氣湯──攻下熱結(13)

    ︱    ︱寒飲逆滿證──附子粳米湯──散寒降逆,溫中止痛(10)

    ︱    ︱寒飲腹痛證──赤丸──散寒止痛,化飲降逆(16)

    └    └寒實內結證──大黃附子湯──溫陽通便(15)

    ┌概  念︰“疝,腹痛也”,指急性、發作性、陰寒性腹痛,凡寒氣

    ︱     攻沖作痛者,以發作時,腹起包塊,痛不可近為

    寒︱     特征的一類疾病

    ︱病因病機︰衛陽與胃陽並衰┬陽衰寒盛,腹中急痛(17)

    疝︱     外寒與內寒俱盛┘

    ︱辨證施治┬中虛寒甚證──大建中湯──溫中散寒,大建中氣(14)

    病︱    ︱陰寒痼結,寒疝發作──大烏頭煎──破積散寒止痛(17)

    ︱    ︱血虛寒疝證──當歸生姜羊肉湯──養血散寒止痛(18)

    └    └寒疝兼表證──烏頭桂枝湯──兩解表里寒邪(19)

    ┌概  念︰即傷食、食積,是指因為食物積滯而引起的,腹部用悶、

    宿︱     噯腐吞酸,或者伴有吐、利、腹滿等癥的,一類疾病

    食︱病因病機┬素體脾胃虛弱 ┌脾胃運化功能失常

    病︱    └飲食不節   └食物經宿不消,停積于胃腸

    ︱辨證施治┬宿食在上脕──瓜蒂散──吐法(24)    ┬因勢利導法

    └    └宿食在下──大承氣湯──下法(21、22、23)┘  ︱後世

    ↓

    消導法

    好,第十篇《腹滿寒疝宿食病》的小結,請大家看腹滿病概念,狹義腹滿,是指腹部脹滿的癥狀,它可出現在多種不同的病變過程中。廣義腹滿,是以腹部脹滿為主癥,兼疼痛,便秘或者便難,或嘔吐,等癥的一類疾病,我們簡稱為“脹、痛、閉、嘔”,虛寒性腹滿、寒疝的病因病機,在第1條里面,它表述的是脾胃虛寒,肝氣上逆,和肝相關了。

    在分類上,分虛證、實證兩大類,按照“陽道實,陰道虛”的理論,虛證多兼寒,而實證多兼熱。在治則上,虛寒性腹滿,這也是第1條所顯示的,“當以溫藥服之”,我們進行了分析,虛者就用溫補法,當寒內結的時候,用溫下法,在15條里面有方子,實熱性腹滿,“可下之”,寒下法,用承氣湯類。

    辨證要點︰虛寒性腹滿,“按之不痛為虛”,“腹滿時減,復如故”,第2條、第3條里,看滿是減,還是不減,來區別虛、實,實熱性腹滿,“(按之)痛者為實”,“腹滿不減,減不足言”,而且舌黃,腹診與舌診、問診相結合,這又根據按之痛與不痛,來鑒別虛、實,舌苔黃與否,而且對于“舌黃未下”的標準,我們作了具體分析。

    辨證施治的部分,這是本篇的重點了,實熱性腹滿,里實兼表證,要解表通里,用厚樸七物湯,厚樸七物湯是哪兩個方子進行組合的呢?桂枝湯、厚樸三物湯,那里有一個變化,時間關系,不說了,里實脹重于積證,厚樸三物湯,以厚樸8兩,樸、實、黃,8、5、4,和小承氣湯,在量上我進行了鑒別,是4、3、2。因此,行氣除滿通下,是厚樸三物湯的功效。里實兼少陽證,用大柴胡湯,和解少陽,清泄里熱。大柴胡湯是怎麼變化的?特別是厚樸七物湯里面,不用芍藥,而大柴胡湯必用芍藥,還配合了大黃、枳實,有什麼道理。里實積脹俱重證,用大承氣湯攻下熱結,也可以說通腑泄熱,急下存陰,寒飲逆滿證,用附子粳米湯,散寒降逆,溫中止痛。寒飲腹痛證,用赤丸,散寒止痛,化飲降逆。這兩張方子,有相反的兩對藥物,半夏配烏頭,半夏配附子,要引起注意。寒實內結證,用大黃附子湯,溫陽通便,也可以說溫下寒積。

    寒疝病的概念,把《說文》的解釋寫進來了,“疝,腹痛也”,指急性、發作性、陰寒性腹痛,凡寒氣攻沖作痛者,以發作時,腹起包塊,痛不可近為特征的一類疾病。這就是按大建中湯證講的,“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病因、病機,剛才講過的17條,用脈象來推論,是衛陽與胃陽並衰,外寒與內寒俱盛,陽衰寒盛的結果,寒氣就充斥,寒氣攻沖,因此“腹中急痛”。辨證施治里面,中虛寒甚證,用大建中湯,溫中散寒,大建中氣,陰寒痼結,寒疝發作,用大烏頭煎,破積散寒止痛。血虛寒疝證,因為是血虛生寒的,一定得痛勢緩,喜溫、喜按,所以用形精俱補,有情之品的,當歸生姜羊肉湯,養血散寒止痛,寒疝兼表證,用烏頭桂枝湯,兩解表里寒邪,這實際上也提示了寒疝發作,犯寒輒發,表里皆寒。

    宿食病概念,就是傷食、食積,是指因為食物積滯而引起的,腹部用悶、噯腐吞酸,或者伴有吐、利、腹滿等癥的,一類疾病。在病因、病機上,素體的脾胃虛弱,再加上誘因是飲食不節,關鍵還得是脾胃虛弱,在脾的運化功能上不足,也不一定就是這頓飯吃撐著了,他得宿食了,兩者相兼,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食物經宿不消,停積于胃腸。在辨證施治上,病位偏上的,用吐法,瓜蒂散,宿食在下,用大承氣湯,下法,這是“因勢利導”法,給後世的啟發,就是引出“消導”法的應用,這很值得借鑒。


如果你對金匱要略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金匱要略》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