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樂大典

類別︰子部 作者︰民國•佚名 書名︰小奢摩館脞錄

    吾國巨籍,前數《永樂大典》,庚子拳匪倡亂,舊所儲存,均付一炬。當時並聞有軍人得之,用以代薪者,亦秦火後一大厄也。江陰繆筱珊,治金石學,喜收藏,曾著《永樂大典考》,于是書源流,可見梗概,茲節錄焉。考雲︰

    永樂大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錄六十卷,明成祖敕胡廣、解縉、王洪等纂修,以姚廣孝監其事。始于元年癸未秋,成于六年戊子冬。冠以御制序文,姚廣孝等進書表,初名《文獻大成》,後改今名。以卷帙過巨,未能刊本。孝宗好讀書,常置案頭。嘉靖壬戌禁中火,世宗亟令救出,幸未被毀。遂詔閣臣徐階,照式撫抄一部,至隆慶改元始畢。正書留乾清官,副本存皇史成。入清朝因藏實錄,復移貯翰林院。李穆堂在書局,首先借觀。全謝山時寓李邸,因與李定為日課,日盡三十卷。以所簽分令四人抄之。一日所簽,或至浹旬未畢,其難如此。會纂修三禮,謝山語總裁方望溪,抄三禮之不傳者,而副本缺少幾及二十卷,擬奏請發宮中正書補足之,亦未果。祁門馬懈谷曰,仁和趙谷林昱,均為謝山致鈔資。而謝山改知縣,未久于其事。杭堇浦世駿,續《禮記集說》,所采元人說,半出于大典。清乾壬辰,詔修《四庫全書》,大興朱笥河,請將大典中古書善本,世所罕見者,擇取繕寫,各自為書,以復舊觀,得旨允行。計編入《四庫》書經部六十六種,史部四十一種,子部一百三十種,集部一百七十五種,共四千九百二十六卷。第諸書輯散為整,考訂不易,有業經輯出而未進呈者,如《宋元兩鎮志》、《奉天錄》、《九國志》之類,亦復不少,嘉慶丁巳,乾清宮災,正本遂毀。而修《全唐文》時,大興徐星伯松曾抄出《宋會要》五百卷,《中興禮書》一百五十卷,《河南志》四卷,秘書省續到《闕書》二卷,仁和胡書農敬抄出《施諤臨安志》十六卷,《大元海運記》一卷,孫文靖公爾準抄出《仇遠山村詞》。道光戊子重修《一統志》,嘉興錢心壺儀吉會奏請重輯大典未盡之書,諭俟《統志》修畢,再行核辦。新安相國,頗以為多事。逮《統志》成,而西郵兵起,錢心壺亦降官,無人理此事矣。原書萬余冊,恭庋敬一亭,蛛網塵封,無人過問。咸豐庚申,與西國議和,使館林立,與翰林院密邇,書遂漸漸遺失。光緒乙亥重修翰林院衙門,庋置此書,不及五千冊。嚴究館人,交刑部斃于獄,而書無著。余丙子入翰林,詢之清秘堂前輩雲︰“尚有三千余冊,請觀之。”則群睨而笑,以為若庶常習散館詩賦耳,何觀此?且官書焉能借出。逮丙戌,志伯愚銳始導之入敬一亭觀書,並允借閱。每冊高二尺,廣尺二寸;粗黃布連腦包過,硬面宣紙朱絲闌;每頁三十行,行行十八字;朱筆句讀,書名或朱書,或否。前後閱過九百余冊,而余丁內艱矣。其書零落不完,毫無巨帙。抄出宋十三處《戰功錄》、《曾公遺錄》、《順天志》、《瀘州志》、《宋中興百官題名》、《國清百錄》諸書。癸巳起復,詞之則只有六百余冊。庚子之亂,毀翰林院以攻使館之背,舊藏均付一炬,大典遂一冊不存,正書早歸天上,副本亦付劫灰,後之人徒知其名而已雲雲。

    繆考中所謂目錄六十卷,山西靈石楊氏連筠籍叢書曾刻之,余讀書大學時,于藏書樓尚得翻閱此目錄。


如果你對小奢摩館脞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小奢摩館脞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