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睦親篇 親舊貧者隨力周濟

類別︰其他 作者︰袁采 書名︰袁氏世範

    「原文」應親戚故舊有所假貸,不若隨力給與之。言借,則我望其還,不免有所索。索之既頻,而負償冤主反怒曰︰“我欲償之,以其不當頻索。”則姑已之。方其不索,則又曰︰“彼不下氣問我,我何為而強還之?”故索而不償,不索亦不償,終于交怨而後已。蓋貧人之假貸,初無肯償之意,縱有肯償之意,亦何由得償?或假貸作經營,又多以命窮計絀而折閱。方其始借之時,禮甚恭,言甚遜,其感恩之心可指日以為誓。至他日責償之時,恨不以兵刃相加。凡親戚故舊,因財成怨者多矣。俗謂“不孝怨父母,欠債怨財主”。不其念其貧,隨吾力之厚薄,舉以與之。則我無責償之念,彼亦無怨于我。

    「譯述」踫上親戚朋友向你求借錢財器物,你不如估計自己的富裕程度後,無償地送給他些。如果說借給他,那麼你便存有期望他償還的心思,免不了日後向他索要。可索要的次數一多,求借者反而會心生惱怒,說︰“我本來就想還你的,可是你不應當頻頻索要啊!”如此你也只好按下不提,如果你不去索要,他又會說︰“人家又不透露一點要的意思,我又為什麼一定要忙著還呢!”因此你索要他不會償還,不索要他同樣不會還,到底會鬧到雙方結下怨恨而不可收拾。大凡生活窘迫的人來求借,一開始便沒有要償還的意思,即使有肯償還的意思,又用什麼來償還?

    有人借錢是作為做生意之類的資本,可大多數會因為命中注定要受窮,再加上經營不善,必使血本無歸。當初他求借之時,禮貌恭敬,言辭謙遜,感恩戴德之心使他可以信誓旦旦,如何如何,到了以後該要償還之時,心里恨不得把債主的頭砍下來。在親戚朋友之間,由于錢財上的勾當而結怨成仇的是很多的。俗語說︰“兒子不孝順父母,那是父母教育的過錯。借債人久借不還,則要怪債主。”與其這樣,倒不如體恤他家境貧寒,依據自己的財力大小,無償地送給他些錢物。這樣,我心里不存什麼要他歸還的念頭,他也不會有什麼反復的想法而與我結怨了。

    「評析」管仲有言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此話是唯物的,是說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後,才能顧及禮、榮辱。但孔子曰︰“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又有說︰士窮乃現節義。可見人貧至不得食,到絕境之時,仍有保持自己品性與節義的人在。所以袁氏在分析借後索還與不索還兩種情況時,心理描寫確是合人情合道理。其中求借者之所想雖甚無賴,可因惱羞成怒終歸是實際情況。袁氏提出“不若念其貧,隨吾力之厚薄,舉以與之。則我無責償之心,彼亦無怨于我。”誠是應付親戚故舊中借貸人的好方法。

    人皆是父母所養,具含溫情,誰無良善之心。況且烏鴉知反哺,人如何能知恩而不報。所說恆貧之人,他也非不願報答,只是沒有什麼可以報而已。有以報則必定會報答。如韓信、伍子胥得漂母一飯之施而終于報答者,例數則不能勝記。秦昭王時應侯範睢,只因感念須賈一念之慈,在自己貧窮時贈與綈袍一件,而原宏他三大冒犯自己的死罪。此則是因周濟而不但消怨並且復得性命的明證。又有如甦秦之嫂的人,在兄弟敝衣履、黃面皮歸來後,不但不假一物,為一炊,並且施以譏諷之辭色。等到甦秦掛相印、載黃金歸來,又恭而有禮,謙卑相迎。如此之時,悔不該當初了。其實,即使無能回報之人,施恩之時,也不要存償報的心思,而日夜揣摩什麼時候得到回報。司馬遷在《白起王翦列傳》中借客口評王翦之孫王離攻趙王張耳必敗曰︰“其所殺伐多矣,其後受其不祥。”于此我們應想到殺伐多,其後代代他受不祥。而施恩多,則其後代必定福祚綿長。


如果你對袁氏世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袁氏世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