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漢萬石君石奮,無文學,恭謹,舉無與比。奮長子建、次甲、次乙、次慶,皆以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舉集其門。”故號備為萬石君。孝景季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于家,子孫為小吏,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不名。子孫有過失,不誚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固謝罪,改之,乃許。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必冠,申申如也。僮僕欣欣如也,唯謹。其執喪,哀戚甚。子孫遵教,亦如之。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雖齊、魯諸儒質行,皆自以為不及也。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學獲罪皇太後。太後以為儒者文多質少,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長子建為郎中令,少子慶為內史。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恙。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 ,身自浣灑,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之,以為常。萬石君徙居陵里。內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聞之,不食。慶恐,肉袒謝罪,不許。舉宗及兄建肉袒。萬石君讓曰︰“內史貴人,入閭里,里中長老皆走匿,而內史坐車自如,固當!”乃謝罷慶。慶及諸子入里門,趨至家,萬石君元朔五年卒。建哭泣哀思,杖乃能行。歲余,建亦死。諸子孫咸孝,然建最甚。
【譯述】漢朝的萬石君石奮沒有文化,但是他為人謙恭、謹慎,周圍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石奮的大兒子石建、二兒子石甲、三兒子石乙、四兒子石慶,都因為溫順孝悌、為人謹慎而官至兩千石。于是漢景帝感嘆道︰“石奮和他的四個兒子都是兩千石,作為人臣的尊貴和榮寵竟然都集中在了他一個人門上。”所以將石奮稱為“萬石君”。孝景帝末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的俸祿告老還鄉。他的子孫們當的都是小官,回家去拜見萬石君的時候,萬石君總要穿上朝服來會見他們,而且從不叫他們的名字。如果子孫們犯了錯誤,萬石君從不責備他們,只是坐在側面的座位上,吃飯的時候對著桌子不吃飯。這樣子孫就相互責備各自所犯的過失,然後求年歲大的人前去說情。子孫們跟在後邊袒胸露背以表謝罪,立誓要改正錯誤。萬石君這才同意原諒他們。那些已經成年的子孫們經常在萬石君身邊侍立,即便是休閑時也要戴著帽子,表現出舒和的氣氛。家中的童子、僕人都是畢恭畢敬,欣然從命的樣子。
萬石君操辦喪事的時候,非常地哀痛悲傷。他的子孫們也都听從他的教導,也和他表現得一個樣。萬石君的家以孝順和謙恭聞名于郡國,就連齊、魯地區的一些儒者,也都自認為比不上。漢武帝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為寫文章得罪了皇太後,皇太後就認為讀書人知識雖然多,但是品質很差。而萬石君家卻因為默默地躬行禮法,為皇太後所稱道,于是長子石建被提拔為郎中令,小兒子石慶被提拔為內史。石建已經老得頭發都白了,可萬石君卻非常健康,沒有一點病痛。石建非常孝順,他每隔五天就回家去看望父親。進入父親的房間,小聲向佣人打听父親的身體情況,還親自為父親清洗內衣和便盆,洗干淨就悄悄交給佣人,不敢讓父親萬石君知道。石建這樣做已經成了習慣。
後來萬石君遷徙到陵里居住。有一次,小兒子內史石慶喝醉了酒回來,已經進入了外門,還沒有下車。萬石君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又不吃飯,石慶非常害怕,袒胸露背向父親請罪,萬石君仍不原諒他。全宗族的人以及石慶的哥哥石建,都袒露胸背前來求告,萬石君責備道︰“內史是身份顯貴之人,進入里弄,連里中年歲大的人都要回避。可內史卻一點禮法都不懂,坐在車上絲毫反應都沒有。這當然要受到懲罰。”說完,他就讓石慶下去。從此之後,石慶和其他幾個哥哥一進入里門,就快步走進家。
萬石君于元朔五年去世。他的大兒子石建悲痛欲絕,拄著拐杖才能行走。過了一年,石建也去世了。萬石君的子孫們一個個都很孝順,但是做得最好的要數石建。